第36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793字
- 2015-12-26 19:37:14
第二大段。釋意趣伽陀中。文分為三。初標請者。次舉伽陀。后隨別釋。五十一頌中。文分為二。初一頌。梵王請。后五十頌。世尊答。請問有二。上半贊。下半請。請有三。一問學體。二問學教。三問法。如次配請 頌中學及所學并修學文。就五十頌答中有二釋。若以文段。此卷釋二十二頌。即為二十二段。后卷有二十八頌釋。分為十九段。至后卷當配合 五十頌。若以義科分之。為二。初一頌。答學體學數。所余頌。答當修學。就答當修學中。分為十三段。初一頌。學方便。第二有一頌。學次第生起。第三一頌。學次第清凈差別。第四一頌。學所得果。第五一頌。學漸次因緣別總修習。第六有三頌。聰睿者次第為后果因。第七次三頌。明學成敗共與不共。第八有一頌。明正邪學。第九一頌。辨三學斷障成滿。第十有一頌。明受差別。第十一一頌。明學純雜可得。第十二有二十一頌。純明戒學遠離清凈。第十三有十三頌。純明定學遠離清凈
怖多所作懈怠眾生者。樂聞略故。怖修學多。雖有六度萬行。但說三學。以三學名攝一切行。非顯了說故名密意
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凈者。下有五句。初安住凈尸羅一句。是總。非入四凈故。下有四句。名為四凈。此六支義。前雖略明。其聲聞地廣說
顯示最初增上戒學乃至安住因緣者。此釋二安住二種漸次為因緣。初義。謂增上別解脫戒。能安住靜慮戒。及增上方便定心。方便定心后。能安住根本定心。及增上修慧。是名初安住二種因緣。別解脫戒。引生定戒及定故。初方便定。引生根本定及修慧故。即此中間慧定。俱時所攝靜慮戒學。能為無漏定慧二種安住因緣。是名第二安住二種。言中間者。初戒定后所生定慧。在無漏定慧之前因。故名中間
顯示最上一種能為涅槃安住因緣者。釋一能趣涅槃。漸次為因緣義。因緣義通上兩句。故無漏慧一種。三中最上。亦是二因緣所生極果名為最上
顯示修習若別若總隨其所應者。釋上純雜而修習義。別修三學名純。總修三學名雜
初一不共者。初戒學可修。唯有一不假定慧。亦得成故 中不離初者。第二定學。不離戒學修方便成 上不離二者。第三慧學。學必具初二。若阿羅漢三學已滿。超彼一切
此后顯示受持戒相者下。二十一頌。明戒學清凈相
唱令家者謂屠羊等者。西域有人專行唱令。凡有罪者。皆彼人將往。巡歷處處。唱告如唱屠羊等。多造惡業故 羯恥那者。謂典獄之類。遠離劣惡作者
非太沉。離非處惡作者 非太浮。遠離失念故住正念 究竟時。謂根本 方便時。謂眷屬第十七卷
若依初文。此卷釋前二十八頌。為十九段。初一頌為一。次兩頌為一。次一頌為一。次兩頌為一。次有十頌各為一。次兩頌為一。次兩頌為一。次兩頌為一。次兩頌半為一。次三頌半為一 若依后義。科下二十八頌分二。初十五頌。明增上戒。后有十三頌。明增上定
應發常勤精進者。被甲也 堅固者。加行也 勇猛者。無退也。不言無足精進。此明修因。不說彼果。故不言無下精進者。被甲加行。于善初修。無退一種。于苦能忍。攝善。離苦。此二已周。略無無下。故但說三。如瑜伽八十九廣說五相
五支不放逸者。三世精進為三。三世持起勤事前方便。起極殊勝先時所作。加行作意為第四。其作意及精進。為俱有故。俱時所行諸心心所。身語業等。為第五支
杜多功德者。即舊頭陀也。即小欲知足。離著之義 遠離眷屬。貪欲。即發露眾惡也。因貪欲生。故名眷屬 遠離多欲不知足因者。已得衣服等粗妙皆歡喜 遠離多欲不知足障凈學因者。少隨世務。粗弊亦隨轉。名離多欲。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名離障凈學因
為修梵行資持壽命有所受者。釋應量而受義
以所得利轉招利故者。釋得已不輕毀。毀此所得少轉更招多利
不受于信施。頌不耽著利養恭敬。是總意
不執惡見。是第二句 不虛受施。是初句
不謗正法。是下半頌。下文亦總 或恐如害瘡皰者。堅執惡見。虛受信施。毀謗正法。貪后世欲生惡見因。此五名瘡皰。因受信施耽利恭敬。因所生故
習近順定諸臥具者。謂邊際臥具。諸臥具中最極鄙劣。下極邊際。因此后能順生寂定
非沉掉等下兩句。如次釋堅精進及勇猛。斷二惡修二善故 于諸善品生起欲故者。釋頌中生欲及不增惡 于諸欲中極增厭者。釋無有欲及增惡 為修善品乃至習睡眠故者。釋前睡眠。為有堪任及心安寂。應時時眠。不應令廢。其似惛沈。亦此所攝 若心沉沒至不居靜故者。初釋離睡眠。思惟光明凈妙相故。后釋離掉舉修。似掉舉相。游行乞食。行利他時。不居靜故。或不居靜。亦解離睡眠。若時居靜。增睡眠故 于先所犯便生憂悔者。釋前惡作 于所不犯無憂悔者。釋離惡作 后后殊勝生希慮者。釋于勝生希慮。翻顯于前前微劣。不生希慮。此顯似疑除真疑相。上之五蓋。皆說似蓋。以離真蓋 殷重無間正方便者。殷重者一切種也。即具足修。無間者。是恒時也。正方便者。正方修也
危逸所依地者。人天之身名所依地。由欲失財故名危逸
第三大段。釋體義伽他中。文分為三。初結前生后。次前舉九十一頌釋。后第十九卷末。總以一頌結上所明。成十四段 此卷中合有五段。初一頌名惡。第二有四頌。名說。第三有五頌。名貪。第四有三頌。名流。第五有三頌半。名怖。第六有三頌。名類。第七有二頌。名舉。第八有三頌。名池。第九有五頌。復名流。第十有四頌。復名貪。第十一有五頌。名作。第十二有五頌。名劬勞。第十三有三頌。名得義。第十四諸行無常下。四十四頌半。名論議。此中或以頌初所明。或以宗義。而為名號。如后頌釋
釋第二廣說中。有四番釋。第三番中。略不解第三頌 諸有為法皆三種言事之所攝故者。俱舍云。世俗言依此三種者。即三世路也。言事者即。言所依事。無為不然。此即總舉有為。即此義中。別說妙欲以為應說 應說想者。名也。由說欲名。彼方解故。彼不擎舉其鼻。往他家規求所欲也
第二翻釋中。初頌。顯示待時諸欲者。釋初句。以應說故。所以待時。如前初番四復次。釋于欲邪行者。即第二句依應說安住邪行果者。即下半頌。集招生死。第二頌中上半頌。名舍欲應理。后半頌修行譏論不應道理。及待時欲者。后半亦顯欲心待時。若欲受用待時方得故 第三頌亦然者。亦是舍慢求無慢
第三番釋第二頌中 顯于諸欲能了知故者。釋初句。次二故字。釋第三句
第四番釋前三頌中。佛為彼天。說前三頌時彼領悟。聞前二頌。深厭諸欲。聞第三頌。舍凌蔑心。并斷憍慢
第三。有五頌中。釋貪中。初一頌問。后四頌答。答中。初三方便觀。后一根本觀。方便觀中。初一厭境觀。次一不斷觀。第三有三觀。一苦。二無我。三身念住觀。長行釋中。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等下。釋第四頌根本觀。將釋彼頌豫皆料簡。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下。正釋本頌欲貪生五因中。第二由希樂欲界。三由取男女等有情想。四由猛貪逼迫
第四。有三頌中。初一頌問。余二頌答。長行釋中。唯釋后二頌答 越五暴流者。斷五下分結 當度六者。斷五上分結斷方便 云何能廣度欲愛者。斷五下分結方便。謂廣度欲愛也 而未得腰舟者。問如彼善斷。未得腰舟。度上分結也。如世度海以葫蘆。或浮皮袋或[泳-永+奈][木*茂]。如浮囊梙置腰上。名曰腰舟。海喻生死。意識如腰。慧如舟故。二頌答中。初頌正答。后頌結答 而能靜慮審慮諦慮者。初中后別故 若和合愛者。謂未得勝境 若增長愛若不離愛者。謂已得勝境 若不合愛。未得惡境 若退減若別離愛者。謂已得惡境 復有差別云何修習于無尋定等者。前番已釋修無尋定。是斷五下分結方便。由初靜慮有三識身。當生喜舍而起癡愛。尋等未盡故。依無尋伺定。修斷方便。今此差別。依第二靜慮。復數修習。名如彼善斷。又前復次。明依欲界聞思等持。厭諸尋故。名無尋定。是斷下分結方便。依初靜慮。離欲界欲。下分結斷。今第二差別。修第二靜慮無尋伺定。令下分結遠。名如彼善斷 余如前說者。謂了法永解脫。皆同前釋也 如經說慚軸意腰舟者。慚如車軸。能攝善輪。駕御智車。運度危厄。腰舟如上
第五。三頌半怖中。有三行半頌。初一頌半請。次一頌答。后一頌贊 十資身具者。如前第二卷釋第十八卷
十四段。解體義伽陀中。上已五段訖。此卷有次八段全。并第十四段少分。此初解類有三頌。初一頌問。余二頌答。問中有五。一獎勝生。二開出道。三于何師學。四住何法學。五不懼后死。答中初一頌半。答初二問。標具九德。既是勝人。能獎勝生及開出道。后半頌答后三問 以法者。道理 以正者。順益 以次制者。軌范 以導者。獎勸 又以法者。教。以正者。理。以制者。以此教理制御。以導者。訓示非。以威嚴而刑罰之 謂因力故者。布施也 士用力者。諦實也 助伴力者。慧舍也 云何為泉謂六觸處者。六處如泉。煩惱如水。泉所出故 或安受受所攝者。安受。謂喜受。所攝。謂樂。又釋。以悅心名安受。適身名受所攝。不安返此
第九段。又釋流中。有五頌分為二段。初兩頌。顯異生有學等。漸次能越暴流。后三頌。明得究竟道永越暴流。四流義。如前第八九卷等釋。異生由正信越欲暴流。下之三句。皆有學越余三暴流 及顯能證第一住道者。謂能證滅盡定道 二十二處者。如下聲聞地廣說
第十。貪四頌中。初一頌問。次一頌答。次一結。后一明對治。釋中有四初釋。初頌 云何潤生下。釋第二頌 或有身手力下。釋第三頌。又有沙門下。釋第四頌 諾瞿陀樹顯所潤生水名能潤自者即是乃至種子界性者。顯所潤生。現尋思等。因此界性生故。謂諾瞿陀。從自根生。風吹鳥銜子墮岐孔。又生多樹根。依岐孔展轉后生。由本水潤。展轉樹生。水名共緣故。貪恚等法以潤愛而為共緣。各自種子而為別緣 摩魯迦條者。藤葛之類。此喻諸欲。舊云摩婁迦子。六種別欲。猶如林樹。貪能纏繞故喻藤葛 略義中。于諸欲中二種別縛者。論文自釋。名為別縛。各別種生。名不共因。皆由愛潤。名為共緣 斷方便勝利者。第四行頌中上半頌。了無常性已。不起貪著。名斷方便。后半頌即便棄舍。終無有退。名斷勝利 若貪若欣乃至愛品者。六別欲中。所生愛恚品。如前應知 耽著。即是第六于外五塵之尋思也
第十一。作有五頌中。初一頌問。余四頌答。釋中初釋問頌。第二 又顯如來依第一義下。釋初答頌 由此顯示學與無學下。釋第二答頌。若未離欲。為度欲流。運足動手。發勤精進。名未極底。若已離欲。名得源底。庸預進斷上分諸結。不運手動足。勤加精進。名非身分 此即顯示諸婆羅門下。釋第三答頌 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釋第四答頌
第十二段。四行半頌。劬勞中。有三問答。初呼佛為苾芻。已度暴流耶。第二問得涅槃滅定。已度暴流耶。佛告言。如是。第三一頌。問有二。乘前初問。汝今已度暴流。猶如河等。乘前第二問。如何無攀無住。已度暴流 余二頌半答中。初一頌半。答有暴流尚未能度。后之一頌。答彼二問。然后兩句。以本經是應頌偈故。其文易了。略指令知 只焰者。應頌也。此長行中有三。初指無攀無住義 次世尊依昔示現修習下。總釋頌意。未對下坐。斷非方便。邪取精進時。有彼劬勞乃至漂溺。菩提坐下。于邪精進。得斷遍知。便舍劬勞乃至漂溺 第三此中顯示修苦行時下。釋前兩答。初答初問。已度暴流。猶如河等。第二云何復依涅槃等。第三問無攀無住已度暴流 非方便者。昵健陀所。日食麻麥。邪自苦行也 嗢達洛迦者。是猛盛義。舊云郁頭藍子。于彼修非想定 阿羅荼者。是逢過義。即舊云阿藍迦藍也。于彼所修無所有處定。即顯苦行在樂行前 此中四義舍劬勞等者。謂復于后時坐菩提坐下。為第一句。舍劬勞 所有善法遂得增長。是第二舍勞 如如善法既增長下。第三舍住 既由如是不知足下。第四舍標。故言如次 還復止住下地生因者。即對法云。頗有圣弟子。已離色界欲。得無色界寂靜解脫定。后生色界耶。答曰有。謂得滅盡定。退生色界中。即此是。此頌意說。外道有劬勞等。我世尊已離生死等。證涅槃者。定已離彼故。若圣退者。有劬勞等。不退圣者。定已離之
第十三段。得義伽陀中。一頌半問。一頌半答。善見。善知。善鑒。善達。以四諦智。如次應知
第十四段。諸行無常下。有四十四頌。釋論議中。分為二十七段。辨揚深理故名論議。釋初頌中。文有四。初釋初總句。有非恒有。無非恒無。故生與滅。皆是無常。無常之言。通總三世及別過去 第二若過去生過去所得下。如次釋第一無常。第二句有生滅法。過去世已生滅名無常法。未來世當生可滅。名有生法。現在世現生將滅故。名有滅法。三世諸行。皆有滅法 第三若彼諸蘊在于未來下。釋第三句 若諸有情下。釋第四句。苦因滅故當生解脫。說之為樂。粗重息故。現安樂住說之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