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一釋來意。十七地中。初之九地。明三乘境。分之為四。初二地是境體。一切皆以識為性故。次三地是境相。粗細異故。次二地是境用。定散二時起作用故。后二地是境位。有心無心二位別故。由體依相有其作用。位次別故。立九地境。境體二者易知難知。以為先后。境相三者。粗中細品以為先后。境用二者。勝品劣品以為先后。境位二者。顯時隱時以為先后。此下二地。明其境用。即以勝劣而為前后。是謂此地之來意也

二解地名 三摩呬多此云等引。舊云三摩提。訛略也。此有七名。一云三摩呬多。釋論解言。謂勝定地。離沉掉等平等能引?;蛞降?。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即以三義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三摩云等。呬多云引 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如前。地是持義。舊云三昧訛也。三云三摩缽底。此云等至。三摩如前。缽底云至。舊云三摩跋提訛也。四云馱衍那。此云靜慮。舊云禪義不整也。五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云心一境性。質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羅云境。多云性。舊云一心略也。六云奢摩他。此云止也。七云現法樂住。六十三中。解等持心一境性奢摩他及住義。此諸名中。其等引地。釋有三解。如實義者。通有心無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等引三義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地。三摩地名目。別境中等持一數。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釋論中四句分別。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愿等。名三摩地。三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靜慮通有心無心。有漏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余地處。然諸經論。就勝多說色地有心清凈功德。名為靜慮。心一境性。體即等持。通染凈故。以心一境性釋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無心。唯凈位。非不凈。唯定位。非散心。現法樂住。唯四靜慮根本。非近分。凈無漏心。非散及無色。由此等引。通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倢捦ü省F⒌孛?

三出體性。釋有三師。相對四句皆廣如彼。此地之中。初結前生后以發論端。后依問答。答中有三。一頌標。二釋標。三廣解 最后眾雜義。即入第五諸經宗要。其宗要中。釋下所列八解脫等諸法相經。其眾雜義。亦解諸經散雜眾義。俱釋經故。故成一門。于安立等門中。唯解靜慮。不解解脫等持等至。下宗要中方釋之故 廣解有四。一總標。二安立。三作意及所緣。四釋經。三四合明故為四段??倶酥杏卸?。初標四門。后隨別釋

四靜慮別名。如前第五卷抄釋。廢立增減。如六十三。等持中有十一門。不釋第十一易故。又聲聞地方釋 四修定。一為得現法樂住。二為得智見。三為得分別慧。四為得漏盡 五圣智者。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凈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圣五支者?,F法樂住為四。依審觀緣起法。及為斷除余結縛為第五 有因有具圣正者。正見正思惟語業命五。名有因。正見正精進正念三。名有具。此七支。與圣正三摩地為因故 等至中有六門。八勝處十偏處因解解脫。已略解訖。更不釋之。決擇等中釋四無色。不異解脫故亦不解

安立門中。以五門分別。一安立等引地。二安立離生喜樂等。三安立蓋障。四安立支分。五安立別名。安立地中 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者。謂由持戒心便無悔。無悔故歡喜。歡喜故安樂。安樂故得定。故此等引非于欲界。亦非欲界。于法全無審正觀察

第二安立中有三。初引經標。次隨別釋。后世尊于無漏方便下。釋三摩地。與解脫前后妨難 欲所引喜等。顯示所離。所證轉依無為名離故 又于五法修習圓滿者。顯由轉依所生之法。歡喜俱以喜受為性。無悔所引。正深慶悅。立二差別。安樂俱以樂受為性。離諸粗重所引調暢。調暢所引二種樂果。立二差別。即前第五卷云。離生喜樂。然此二受俱是適悅。皆由意生??偯麨橄病9蚀说哉f離生喜。不爾諸文便為乖角 欲所引中。不說舍者。欲所引舍而非忻樂。厭惡欲故而非所斷。不善引舍不善性故。正是所斷。故說不同

歡者謂從本來清凈行者觀資糧地所修凈行等者。此中意說。加行道位方修等引。故住資糧方修凈行。持戒清凈生無悔等。或修定時前遠方便。要先戒凈名資糧地。非要入位方修等引

釋前后妨難中。有三經不同。一先說三摩地。后說解脫。二先說解脫。后說三摩地。三說二俱時。上來所引離五惡法。先說解脫修習五法。后說三摩地。當第二經。既此相違。故今解釋。此中根本定名三摩地。斷伏煩惱名為解脫。由無漏中多依根本地斷諸煩惱故。先說三摩地。后說解脫。非不依近分先斷煩惱。后得根本地。于有漏中。多依近分。以六作意先伏煩惱。以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入根本地故。亦有第七作意。在近分地為解脫道。后方得根本故。此中言由證加行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不爾便違對法等說。第七作意在根本地。俱句之中。作意及定。俱是無漏解脫。俱斷煩惱種。謂加行究竟作意。在未至定。所引果作意。入根本定名三摩地中。此定俱時是解脫道。證無為解脫故。說三摩地與解脫俱。非加行究竟作意俱時之定。名三摩地 及余無間道三摩地中等者。此說前方便在未至地。依根本地起無漏無間道。此二所引解脫道。俱三摩地中。此能斷惑名解脫俱。非謂前二有漏作意能伏惑者。名余無間道。此不與三摩地俱所引解脫道。亦不入根本地故。有漏無漏皆言方便者。未得無學果滿名為方便。以說斷惑為解脫故。說初離生喜。余定生等則可知矣或此俱句。即未至地無間道。名三摩地。此能解脫障故。名為解脫。與前三摩地及解脫。體不同。以為俱句。所望別故

安立蓋障中有二。初明蓋相。后明蓋食。蓋相有二。初標列。后別釋 惛沉睡眠蓋中。初別釋相。后合立為蓋所由。不守根門等。如聲聞地說 心極昧略。如唯識說 解合立蓋中。初二復次釋。后結成相順生義 掉舉惡作蓋中。初別釋二相。后解合立蓋所由。所由中有二復次。初解俱緣親屬等處所同故。合立一蓋。后解行相相似故合立蓋。前別解惡作相中有三時。初在俗時 我本何緣少小出家等者。初出家時 或因追念昔所曾經等者。出家后時 解行相相似文亦有三文

于應作事乃至非作返作。釋初二時?;趹鞑粦鞣亲鞣底鳌=酝ㄔ谒壮醭黾夜省〈纬茸坊谒鷲鹤鳌<吧鷲鹤鞑顒e。第二釋前出家后時所起惡作 除先追悔所生惡作等者。除在俗時所起惡作 此惡作纏猶未能舍者。初出家時所起惡作。猶未能舍 次后復生憂戀惡作者。念昔曾經戲笑等事所生起故。此又出家以后一種惡作差別。上來二種攝前三時所有惡作。在俗惡作其處可起。與掉舉境界可同。出家初起惡作行相不應起。故名非處惡作。故論第三總結之云。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出家后時所起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相相似。非但同境。惡作憂戀與掉合立。其出家后二境不同。悔亦憂戀故合立蓋。非掉舉體不遍染心。然行相增。此時非有。說處不等。故與唯識理不相違

疑中。于師者佛僧二寶。于法者理。學者行。誨者教。證者果。即教理行果四法寶也。由于三寶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道諦。及正斷寂靜滅諦 或方便者加行道。正斷者道諦。寂靜者滅諦也 下明食非食。食者資長義。增生蓋緣。非食者斷滅蓋法 若能于此遠離染心等者。唯舉凈妙相之所以也 九惱事者。如五十八說 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者。聞思修慧如次配之 觀察諸法。通上三慧也 又證觀察能治惛沉睡眠黑闇者。證謂修法慧。謂于定中觸會名證。由法光明。聞思等慧。除癡及疑。在于修位能除睡眠。以能顯了諸法性故。名法光明以為非食 笑者。謂如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等者。顯說話名開論。隱密約喻說話。合之令解名合說。開口而笑名現齒。喉中出聲名啞啞 九種住心者。如第三十卷聲聞地對法第十等釋 有緣緣起者。有緣謂果法。緣起謂因法

第四安立支分中有三。初依地立數。次明廢立。后問等辨。合以七門分別 一釋名。支謂支分。如覺道支。薩婆多說。定是靜慮。亦靜慮支。余是靜慮支。非靜慮。如實義者。如四支軍。各對治故。舍念知三。依于定位。同能除障。名內等凈。凈諸障故。余名可解 二出體。數雖十八體唯有七。一尋。二伺。三受。四定。五舍。六念。七慧。初二定樂即樂受故。非是輕安。遍行一謂受。別境三謂念定慧。善有一。謂舍。不定二。謂尋伺。由內等凈。六十三說即舍念正知。故數唯七更無增減 三地種類別。唯凈無漏具此支分。非染污定。染污定中。俱舍二十八云。初染定無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第二染定無內等凈。彼為煩惱所擾亂故。第三染定無正念慧。彼為染樂所迷亂故。第四染中無舍念凈。彼為煩惱所染污故。今亦可然 四依地。其未至定初二靜慮。俱除其樂余可具有?;蛭ㄒ栏?。定慧均故。對法論說。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五斷障別。初三靜慮所各五除二。四靜慮所除各四 六五四支分增減所由。初靜慮中無念知舍。第二定中名內等凈。第四靜慮標清凈名。皆如六十三釋。第四靜慮不立正知者。不苦樂受所映奪故。明闇利鈍性相違故 問二定喜動踴起惑能障名內凈。四定舍受鈍既障正知。亦不凈。答二定由喜生煩惱。通令障三名內凈。四定舍受唯障慧。不障舍念。名清凈。舍受行相鈍。障明利慧。故第四定不立正知。非由起惑障舍念故。說二清凈 七廢立中。六十三及對法并十地經。皆有三尋伺為對治喜樂。為利益定為所依。此中說四 尋伺為取所緣者。觀隨應境。為能對除。定為所依。喜領所得。樂除粗重。適悅心受名喜。能怡悅身即名為樂。粗重在身。樂生彼滅。名之為除。非除下惑。除下惑者唯尋伺故。即顯諸處說利益。支有二義。一領所得境。二除粗重障。第三四定以領所得。即除粗重更無別體。具二能故。適悅諸根舍粗重故 恩謂恩德。即此諸支。于修定者皆有恩故。六十三中有多復次

第五解安立別名中。有五名。一增上心。二現法樂住。三彼分涅槃。四差別涅槃。五出諸受事 文分為四。第三第四合分別故。增上心者定體名心。能攝心故?;蛩烂?。定能攝心。心之增上名增上心 現法樂住中。初解樂。次解現法。后解無色不名所由 領受喜樂者。謂喜樂受 安樂者。輕安樂 舍樂者。舍受樂。順悅身心皆名為樂 身心樂者。所怡悅樂 樂住者。六十三說。系心于內不流散故。住能引樂名為樂住。由此菩薩地言。有漏樂者三界所系。無漏樂者是不系攝。今依身心俱有四樂。喜樂喜樂安樂舍樂故。四靜慮得樂住名。欲界無后二。無色無初二。故雖樂現前。不名為樂住 又喜樂初二禪樂。安樂是第三禪樂。舍樂是第四禪樂。身心樂者。簡無色界非樂住所以 阿練若苾芻便生譏論言我今問彼超色無色寂靜解脫而不能記等者。此意說言。無色定名超色。無漏定名超無色。此二名為現法樂住寂靜解脫。故今為說無色界定非為樂住。色四靜慮名寂靜解脫。是現法樂住?,F行煩惱一分斷故。種子未斷。后還退生。非決定故。名彼分涅槃。設無漏靜慮及未定。從此亦名彼分涅槃。又是有為。非無為究竟涅槃。名差別涅槃

又一分斷故。凈定及一分無漏。折伏煩惱。名彼分涅槃。斷惑無漏。非無為故名非決定。是彼分涅槃 又非斷性。證非擇滅。能證靜慮。亦名彼分涅槃。真涅槃名此分涅槃。假涅槃名彼分。彼分是種類相似義。彼假種類。而真相似。名彼分涅槃。亦涅槃之差別。名差別涅槃

第四解釋第五出諸受事中有四。初標四。一出引經證成。二與五順出離界展轉相攝。三因釋六出離界經。四釋離諸過失名出離依

初中有三。初標四出離。次解出離經。后問答辨。出離有三義。一不行義。二滅粗重義。三離染義。初定離憂。有此三義。二定離苦。唯有滅粗重義。染初已舍后猶行故。后之三離。具粗重滅及離染義。無相離舍。要無學位。余位分離不得離名

解出離經中有二。初解離憂經。后例離余經。如是于余隨應當知文是也 初文有四 云何知序者。序謂根由 能發根者。謂根境等 無知種子者。以無知人多起憂故。此皆名序。設非染憂。亦說由癡起 又煩惱種子。皆能起憂。無知為本。但說彼種。由此不善憂根之性。由癡被損。離欲便舍。余亦隨無。無知滅故。設有分別而非俱生。離欲亦舍。俱生憂根伴類舍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泽县| 桂阳县| 上蔡县| 宜兰县| 四平市| 金乡县| 镇平县| 凤山县| 中江县| 电白县| 余江县| 郸城县| 名山县| 德化县| 延庆县| 阿勒泰市| 上虞市| 肇庆市| 巴东县| 金坛市| 阿拉善盟| 河南省| 蒲江县| 海盐县| 南皮县| 奎屯市| 肥东县| 玛多县| 日喀则市| 龙山县| 平陆县| 荥阳市| 泸水县| 五大连池市| 曲周县| 乳山市| 呈贡县| 南川市| 岐山县| 新河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