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貢、賦:開元貢:白石脂,蛇床子。賦:,布。元和貢:絲葛十匹,白石脂三十斤,蛇慶子三升。

管縣七:吳,長洲,嘉興,海鹽,常熟,昆山,華亭。

吳縣,望。郭下。本吳國,闔閭所都,奏置縣。

太湖,在縣西南五十里。禹貢謂之震澤,周禮謂之具區。湖中有山,名洞庭山。

虎丘山,在縣西北八里。吳越春秋云闔閭葬于此,秦皇鑿其珍異,莫知所在,孫權穿之,亦無所得。其鑿處,今成深澗。

松江,在縣南五十里,經昆山入海。左傳云“越伐吳,軍于笠澤”,即此江。

長洲縣,望。郭下。本萬歲通天元年析吳縣置,取長洲苑為名。苑在縣西南七十里。

嘉興縣,望。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本春秋時長水縣,秦為由拳縣,漢因之。

吳時有嘉禾生,改名禾興縣,后以孫皓父名,改為嘉興縣也。

海鹽縣,上。西北至州一百二十七里。本秦縣,漢因之。其后縣城陷為柘湖,移于武原鄉。后又陷為當湖,移置山旁。隋開皇九年廢縣,北屬杭州,武德七年地入嘉興。開元五年,刺史張廷又奏置。

常熟縣,緊。南至州一百里。本漢吳縣地,梁大同六年置常熟縣,武德七年移理海鹽虞城昆山縣,緊。西至州八十里。本秦、漢婁縣,其城吳子壽夢所筑。梁分置信義縣,又分信義置昆山縣,因縣有昆山,故取名焉。

華亭縣,上。西至州二百七里。天寶十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昆山、嘉興、海鹽三縣置。

華亭谷,在縣西三十五里。陸遜、陸抗宅在其側,遜封華亭侯。陸機云“華亭鶴唳”,此地是也。

杭州,於杭。上。開元戶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二。鄉一百八十八。元和戶五萬一千二百七十六。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吳、越二國之境。其地本名錢塘,史記云“秦始皇東游,至錢塘,臨浙江”,是也。漢屬會稽,吳志注云:“西部都尉理所。”陳禎明中置錢塘郡,隋平陳,廢郡為州。

州境:東西五進五十四里。南北八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西北至東都二千五百四十里。西南至睦州三百一十五里。東南取浙江至越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歙州四百七十里。西北至宣州四百九十六里。東北至浙江入海處約一百里。北至蘇州三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黃藤紙,橘,黃連,緋綾,紋紗。賦:布。元和貢:白編綾十二匹。

管縣八:錢塘,於杭,臨安,富陽,于潛,鹽宮,新城,唐山。

錢塘縣,緊。郭下。本漢舊縣也。錢塘記云:“昔州境逼近海,縣理靈隱山下,今余址猶存。郡議曹華信乃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與錢。及塘成,縣境蒙利,乃遷理此地,于是改為錢塘”。按華興漢時為郡議曹,據史記,“始皇至錢塘,臨浙江”,秦時已有此名,疑所說為謬。隋平陳以后,縣頻遷置,貞觀四年定于今所。

靈隱山,在州西北十七里。

界石山,在州西南四十九里。

浙江,在縣南一十二里。莊子云浙河,即謂浙江,蓋取其曲折為名。江源自歙州界東北流經界石山,又東北經州理北,又東北流入于海。江濤每日晝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極大,小則水漸漲不過數尺,大則濤涌高至數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溯濤觸浪,謂之弄潮。

於杭縣,緊。東南至州七十里。本吳地。吳興記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將上會稽,涂出此地,因立為縣,舍舟航于此,仍以為名。”

由拳山,晉隱士郭文舉所居。傍有由拳村,出好藤紙。

臨安縣,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八里。本吳大帝分於杭縣立臨水縣,晉改為臨安。隋亂,廢置無準,垂拱四年巡撫使狄仁杰復奏置。

富陽縣,緊。東北至州七十三里。本漢富春縣,屬會稽郡,晉孝武帝太元中,避鄭太后諱,改“春”為“陽”。吳孫堅父子即此縣人。縣有王洲,出橘,為江東之最,今見進供。

湖γ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甚幽邃,重疊險遠,每時有擾攘,人皆逃避于此山。

於潛縣,緊。東至州二百里。本漢舊縣也,縣西有山,因以為名。舊“”

字無“水”,至隋加“水”焉。武德七年置潛州,領於潛、臨水二縣。八年廢州,縣屬杭州。

天目山,在縣理北六十里。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

鹽官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海鹽縣,有鹽官。吳志云“孫權為將軍,陸遜始仕幕府,出為屯田都尉”,即此地也。武德七年省入錢塘縣,貞觀四年復置。

海水,在縣南七里。

臨平湖,在縣西五十五里。溉田三百余頃。

新城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三十二里。本漢富春縣地,永淳元年分富春西境置。

唐山縣,中。東至州二百四十八里。漢於潛縣地,萬歲通天元年置武隆縣,神龍元年改為唐山縣。

湖州,吳興。上。開元戶六萬一千一百三十三。鄉一百二十二。元和戶四萬三千四百六十七。

禹貢揚州之域。防風氏之國。秦始皇徒越人于此。吳歸命侯置吳興郡,梁紹泰初改吳興郡為震州,蓋取震澤為名。陳初罷震州,復為吳興郡。隋平陳,廢吳興郡,仁壽二年于此置湖州。

州境:東西三百八里。南北二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東都二千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蘇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北至宣州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常州私路三百里。東至杭州私路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布。賦:糙粳米,,布。元和貢:布三十三端。

管縣五:烏程,長城,安吉,武康,德清。

烏程縣,望。郭下。本奏舊縣,越絕云:“始皇至會稽,徙于越之人于烏程。”

吳興記云:吳景帝封孫皓為烏程侯,及皓即位,改葬父和于此,遂立為吳興郡。

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長城、安吉兩縣東北流,至州南與余不溪水、溪水合,又流入于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

吳興塘,太守沉攸之所建,灌田二千余頃。

長城縣,緊。東南至州七十里,本漢烏程縣地,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其地置長城縣,昔闔閭使弟夫居此,筑城狹而長,因以為名。

顧山,在縣西北四十二里。貞元以后,每歲以進奉顧山紫筍茶,役工三萬人,累月方畢。

若溪水,釀酒甚濃,俗稱“若下酒。”

安吉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故鄣縣地,漢靈帝中平二年,張角作亂,荊、揚尤甚,唯此郡守險阻固,漢朝嘉之,故分立為縣。

武康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五里。本漢烏程余不鄉之地,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于東南三余之”,故吳大帝改會稽之余暨為永興,而分余不鄉置永安縣,屬吳興。晉平吳,改為武康。

封山,在縣東南十八里。即家語云“封之山,防風氏之國”也。

德清縣,上。北至州一百五里。天授二年析武康鄉置武原縣,景云二年改為臨溪縣,以臨余不溪也,天寶元年又改為德清縣。

睦州,新安。上。開元戶五萬五千五百一十六。元和戶九千五十四。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迭入吳、越。秦屬丹陽郡,為歙縣。后漢建安十三年,吳大帝遣中郎將賀齊討歙縣山賊,平定,分歙為始親、新定、黎陽、休陽四縣,與歙、黟凡六縣,立新都郡,理始親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新都為新安郡,新定縣為遂安縣。隋平陳,廢新安郡,析新安縣置睦州,后又改為送安郡。隋氏喪亂,陷于寇賊,武德四年討平汪華,改為州,取“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

萬歲通天二年,又自新安東移一百六十五里,理建德,即今州理是。

州境:東西四百二十里。南北三百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七百一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二千八百五十五里。西北至衢州二百八十一里。西北至歙州三百七十里。東南至婺州一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交梭,石。賦:絲,,布。元和貢:交梭二匹,竹簟。

管縣六:建德,桐廬,遂安,清溪,分水,壽昌。

建德縣,上。郭下。本漢富春縣地,吳黃武四年分置建德縣,隋大業末改為鎮,武德四年復改為建德縣。

浙江,在州南一十里。又有東陽江,東南自婺州界來,至州南注浙江。

七里瀨,在縣東北一十里。

桐廬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五里。本漢富春縣之桐溪鄉,黃武四年分置桐廬縣,以居桐溪地,因名。

浙江,在縣南一百四十步。

桐廬江,源出杭州於潛縣界天目山,南流至縣東一里入浙江。

嚴子陵釣臺,在縣西三十里,浙江北岸也。

遂安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本漢歙縣地,吳大帝使賀齊平,黟、歙,於縣之南鄉,安定里置新定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遂安。

白石山,在縣西七十里。其山出白石英,貢,因以為名。

清溪縣,上。東至州一百六十五里。黃武元年,分歙縣東鄉置始新縣,晉改為雉山,以縣南有雉山,因名之。隋開皇九年并為親安縣,仁壽中復為雉山。開元二年改為還淳,今改為清溪。

新安江,自歙州黟縣界流入縣,東流入浙江。

分水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本桐廬之西境,武德四年置,七年省。

如意元年改置武盛縣,神龍元年復改為分水。

壽昌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富春縣地,吳分立新昌,晉太康元年改為壽昌。皇朝因之。

●第二十六

◎江南道二▲浙東面察使越州,會稽。都督府。開元十萬七千六百四十五。鄉二百一十。元和戶二萬六百八十五。鄉百四十五。今為浙東觀察使理所。

管州七:越州,婺州,衢州,處州,溫州,臺州,明州。縣三十(七)〔八〕。

都管戶一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七。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周禮“吳越星紀之分”。夏少康封少子無余以奉禹禮,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于茲矣。后代句踐稱王,與吳王闔閭戰,敗之音醉。李,故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七里。夫差立,句踐復伐吳滅之,并其地。

遂渡淮,遷都瑯邪,朝貢周,周錫命為伯。至六代,王無︹為楚所滅。秦以其地并吳立為會稽郡。后漢順帝時,陽羨令周喜上書,以吳、越二國,周旋一萬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險絕,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自晉至陳,又于此置東揚州。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大業元年改為越州。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六年陷輔公┙,七年平定公┙,改總管為都督。

州境:東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里。東至明州二百七十五里。東南至臺州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杭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甘橘,甘蔗,葛根,石蜜,交梭白綾。自貞元之后,凡貢之外,另進異文吳綾,及花<皮>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十品。

管縣七:會稽,山陰,諸暨,於姚,蕭山,上虞,剡。

會稽縣,望,郭下。山陰,越之前故靈文(國)〔園〕也。秦立以為會稽山陰。漢初為都尉。隋平陳,改山陰為會稽縣,皇朝因之。吳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會計修國之道,因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山陰縣,秦舊地,隋改為會稽。垂拱二年,又割會稽西界別置山陰,大歷二年刺史薛兼訓奏省山陰并會稽。

七年,刺史劉少游又奏置,今復并入會稽。宋略云:“會稽山陰,編戶三萬,號為天下繁劇。

重山,大夫種葬處。

會稽山,在州東南二十里。

蘭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

大海,在州東四十里。

鏡湖,后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創立,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則泄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兇年。是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頃。

山陰縣,望。同會稽。

諸暨縣,望。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秦到也,界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

越王允常所居。

鳥帶山,在縣北五十里。出紫石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内乡县| 海安县| 祥云县| 九寨沟县| 手游| 太和县| 山阴县| 和林格尔县| 富宁县| 资阳市| 常宁市| 马鞍山市| 金门县| 高雄市| 德昌县| 阿鲁科尔沁旗| 乳山市| 中江县| 婺源县| 饶阳县| 惠水县| 宣城市| 洛川县| 临江市| 盐津县| 桦川县| 四会市| 凤庆县| 佛坪县| 宣城市| 桂林市| 南和县| 崇文区| 靖宇县| 西丰县| 丹巴县| 班戈县| 白玉县| 萨迦县|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