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一▲浙西觀察使?jié)欀荩り枴I稀i_元戶九萬一千六百三十五。鄉(xiāng)一百。元和戶五萬五千四百。鄉(xiāng)八十。
墾田六千七百二十七頃。今為浙西觀察使理所。
管州六:潤州,常州,蘇州,杭州,湖州,睦州。縣三十七。都管戶三十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二。
墾田五萬七千九百三十二頃。
本春秋吳之朱方邑,始皇改為丹徒。漢初為荊國,劉賈所封。后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孫權自吳理丹徒,號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遷都建業(yè),以此為京口鎮(zhèn)。按州理或名京城,就者以為荊王劉賈當都之,或曰孫權居之,故名京城。
今按“荊”字既不同,又孫權未稱尊號已名為“京”,則兩說皆非也。按京者,人力所為,絕高丘也。亦有非人力所為者。人力所為者,若公孫瓚所筑易京是也;非人力所為者,滎陽京索是也。今地名徐陵,即此京非人力所為也。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吳志曰“漢獻帝興平二年,長沙桓王孫策創(chuàng)業(yè)江東,使將軍孫保領兵屯京地”,是也。吳志又云“魏將藏霸以輕般五百,敢死萬人襲徐陵,攻燒城塹”,即吳時或稱京城,或稱徐陵,或稱丹徒,其實一也。晉永嘉亂后,幽、冀、青、并、兗五州流人過江者,多僑居此處,吳、晉以后,皆為重鎮(zhèn)。晉咸和中,郗鑒自廣陵鎮(zhèn)於此,為僑徐州理所。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鎮(zhèn)下邳,京口常有留局,后徐州寄理建業(yè),又為南兗州,后又為南徐州。隋開皇九年,賀若弼自廣陵來襲,陷之,遂滅陳,廢南徐州,改為延陵鎮(zhèn)。十五年罷鎮(zhèn),置潤州,城東有潤浦口,因以為名。隋氏喪亂,杜伏威竊據其地,武德三年伏威歸化。六年輔公┙叛,復據其地。七年平公┙,依前置州。其城吳初筑也,晉王恭為刺史,改創(chuàng)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
州境:東西三百八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六百七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里。東南至常州一百七十里。北渡江至揚州七十里。正南微西至宣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雜藥,紋綾。賦:絲,,布。
管縣六:丹徒,丹陽,金壇,延陵,上元,句容。
丹徒縣,望。郭下。本朱方地,后名谷陽,春秋魯襄二十八齊慶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族而居之,富于其舊。后楚靈王使屈申圍慶封于朱方,克之,盡滅其族,即此地。初,秦以其地有王氣,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鑿破長隴,故名丹徒。
北固山,在縣北一里。下臨長江,其勢險固,因以為名。蔡謨、謝安作鎮(zhèn),并于山上作府庫,儲軍實。宋高祖云:“作鎮(zhèn)作固,誠有其緒,然北望海口,實為壯觀,以理而推,固宜為顧。”江今闊一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濤,魏文帝東征孫氏,臨江嘆曰:“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蒜山,在縣西九里。山臨江絕壁,晉安帝時,海賊孫恩至丹徒,戰(zhàn)卒十萬,率眾登山,鼓噪動地,引陣南出,欲向京城。時宋代帝眾無一旅,率所領橫擊,大破之。山多澤蒜,因以為名。
氐父山,在縣西北十里。晉破苻堅,獲氐賊,置此山下,因以為名。今土欲亦謂之金山。
獸窟山,一名招隱山,在縣西南九里。即隱士戴之年居也。
東浦,亦謂之潤浦,在縣東二里,北流入江。隋置潤州,取此浦為名也。
永興亭陵,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宋武帝追尊曰孝皇帝,諱翅,初仕郡,為功曹。
丹陽縣,望。西北至州六十四里。本舊云陽縣地,秦時望氣者云有王氣,故鑿之以敗其陽縣。劉繇城,在縣西南二百四十步。漢末,繇為揚州刺史,揚州舊理壽春,已為袁術所據,故繇來建城,號令江南,眾數萬人。后孫策東略,繇奔豫章。
亭壘,在縣東四十七里。本蘇峻將管商攻略晉陵,郗道徽以此地東據要路,北當武進,故遣督護李閎筑此拒之。今置埭。
練湖,在縣北一百二十步,周回四十里。晉時陳敏為亂,據有江東,務修耕績,令弟諧退馬林溪以溉云陽,亦謂之練塘,溉田數百頃。
新豐湖,在縣東北三十里。晉元帝大興四年,晉陵內史張所立。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創(chuàng)湖成溉灌之利。初以勞役免官,后追紀其功,超為大司農。
南齊宣帝休安陵,在縣北二十八里。高帝父也,追尊為宣皇帝。
高帝道成泰安陵,在縣口三十二里。
武帝賾景安陵,在縣東二十二里。
景帝道生永安陵,在縣東北二十六里。明帝父也,追尊為景皇帝。
明帝鸞興安陵,在縣東北二十四里。
梁文帝順之建陵,在縣口二十五里。武帝父也,追尊為文皇帝。
武帝衍修陵,在縣東三十一里。貞觀十一年,詔令百步禁樵采。
簡文帝綱凌莊陵,在縣東二十七里。
金壇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曲阿縣地,隋于此置金山府。隋末亂離,鄉(xiāng)人自立為金山縣,武德八年廢。垂拱二年又置縣,以婺州有金山,改名金壇。
延陵縣,緊。東至州一百里。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xiāng)置延陵縣,蓋因季子以立名也。又漢地理志,季子所居在今毗陵,本名延陵,至漢始改,然今縣北見有其祠,或當時采地所及,其地亦曰運陵。
茅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經,不錄。
古神亭,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初,孫策與太史慈遇于神亭,即此地也。吳志曰:“太史慈渡江到曲阿,見劉繇,會孫策至,繇使慈覘輕重,獨與一騎卒遇于神亭。策叢騎十二,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策刺茲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來赴,遂各解散。后策獲慈,解縛捉手曰:‘寧識神亭時邪?是時卿得我,如何?’慈曰:‘未可量也。’策乃大笑。”
上元縣,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金陵地,秦始皇時望氣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氣。”故始皇東游以厭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
及孫權之稱號,自謂當之。孫盛以為始皇逮于孫氏四百三十七載,考其歷數,猶為未及。晉之渡江,乃五百二十六年,遂定都焉。隋開皇九年平陳,于石頭城置蔣州,以江亭縣屬焉。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改江亭為歸化縣。九年,必為白下縣,屬潤州。貞觀九年,又改白下為江寧。至德二年,於縣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改為州,并置浙西節(jié)度使。上元二年廢州,仍改江寧為上元縣。
鍾山,在縣東北十八里。按輿地志,古金陵山也,邑縣之名,皆由此而立。
吳大帝時,蔣子文發(fā)神異于此,封之為蔣侯,改山曰蔣山。宋復名鍾山。梁武帝于西麓置愛敬寺,江表上已常游于此,為眾山之杰。
覆舟山,在縣東北一十里,鍾山西足地形如覆舟,故名,宋元嘉中改名玄武山,以為樂游苑。初,桓玄作亂,使卞范之屯覆舟山西,粟余二萬。宋高祖率義師食畢,棄其余糧,躬先士卒以擊之,范之等一時土崩。
牛頭山,在縣南四十里。山有二峰,東西相對,名為“雙闕”。晉氏初過江,無闕,王道指山鑿兩峰,即此,名天闕山。
方山,在縣東南七十里。秦鑿金陵以斷其勢,方石山危,居為切。是所斷之處也。
三方。在縣西南五十里。晉王伐吳,宿于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即此也。
四望,在縣西北八里。晉溫嶠伐蘇峻于四望山,筑壘以逼賊是也。
蔡洲,在縣西十二里江中。晉盧循作亂,戰(zhàn)士十余萬,舟艦數百里,運旗而下。宋高祖登石頭以望循軍,初循引向新亭,公顧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公曰:“此成擒耳。”俄而循大敗而走。
淮水,源出縣南華山,在丹陽、湖孰兩縣界,西北流經秣陵、建康二縣之入于江。初,五敦扌亂,王道憂將覆族,使郭璞筮之,曰:“淮水絕,王氏滅。”
即此淮也。
玄武湖,在縣北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婁糊,縣東南五里。吳張昭所創(chuàng),溉田數十頃,周回七里。昭封婁侯,故謂之婁湖。宋時為苑。
晉故臺城,在縣東北五里。成帝時,蘇峻作亂,焚燒宮室都盡,溫嶠以下咸議遷都,惟王道固爭不許。咸和六年,使王彬營造,七年帝遷于新宮,即此城也。
揚州故理,在縣東百步。后漢末又現壽春。劉繇為揚州刺史,始移理曲阿。
吳長沙桓王孫策定江東,置揚州于建業(yè),其州廨王敦及王道所創(chuàng)也,后會稽王道子于東府城領丹陽郡故城,在縣東南五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缺)
石頭城,在縣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吳改為石頭城,建安十六年,吳大帝修筑,以貯財寶軍器,有戍,吳都賦云“戎車盈于石城”,是也。諸葛亮云“鍾山龍盤,石城虎踞”,言其形之險固也。
秣陵故縣,在縣東南四里。本金陵地也,秦改為秣陵。
湖孰故縣,在縣東南七十里。
越城,在縣南六里。本東甌越王所筑也。吳王濞敗,先趨此城,后保丹徒。
郭璞行于途中,贈白衣人褶,亦此城也。
建康故城,在縣南三里。建安中改秣陵為建業(yè),晉復為秣陵,孝武帝又分秣陵水北為建業(yè),避愍帝諱,改名建康。
東府城,在縣東七里。其地西則簡文帝為會稽王里邸第,東則丞相會稽王道子府。謝安薨,道子代領揚州,仍前府,故稱為東府,而謂揚州廨為西州。謝惠連祭冥漠君文,即因修此府之城墻所為也。
輔公┙城,在縣東七里。其地本齊文惠太子苑地也,公┙扌亂,筑以為城。
其年,公┙平,城遂毀廢。
賀若弼壘,在縣北二十里。隋平陳,弼過江,于蔣山龍尾筑壘。
韓擒虎壘,在縣西四里。隋平陳樹碑,其文,薛道衡之詞。武德七年,趙郡王孝恭平輔公┙,樹碑紀功,與此碑相對,李白藥之詞。
吳大帝蔣陵,在縣北二十二里。
晉元帝睿建平陵、明帝紹武平陵、成帝衍興平陵,并在縣北六里雜籠山。
康帝岳崇平陵,在縣東北二十里蔣山西南。
哀帝不安平陵,在縣閃六里雜籠山南。
簡文帝昱高平陵、孝武帝昌明隆平陵、安帝德宗休平陵、恭帝德文沖平陵,并在縣東北二十里蔣山西南。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文帝義隆長寧陵,并在縣東北二十二里蔣山東南。
孝武帝駿景寧陵,在縣西南四十里巖山。
明帝高寧陵,在縣北十九里幕府山東南。
陳武帝霸先萬安陵,在縣東三十八里方山西北。貞觀十一年,詔百步內禁樵采。
文帝永寧陵,在縣東北四十里蔣山東北。
宣帝頊顯寧陵,在縣南四十里牛頭山西北。
梁昭明太子安陵,在縣東北五十四里查硎山。
晉王道墓,在縣西北十四里幕府山西。
謝安墓,在縣東南十里石子岡北。
句容縣,緊。東北至州二百里。漢舊縣也,晉元帝興于江左,為畿內第二品縣。縣有茅山,本名名曲,以山形似“己”字,故名句曲;有所容,故號句容。
赤山湖,在縣南三十五里。
茅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竹里山,在縣北六十里。王涂所經,涂甚傾險,行者號為翻車峴。山間有長澗,高下深阻,舊說云似洛陽金谷。宋武帝初起,自京口至江乘,破桓玄將吳甫之于竹里,移檄京師,即此處也。
銅冶山,在縣燕六十五里。出銅鉛,歷代采鑄。
常州,晉陵。緊。開元戶九萬六千四百七十五。鄉(xiāng)一百八十七。元和戶五萬四千七百六十七。
禹貢揚州之地。春秋時屬吳,延陵季之子之采邑。漢改曰毗陵,晉東海王越謫于毗陵。元帝以避諱,改為晉陵郡,宋、齊因之。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于常熟縣置常州,因縣為名。后割常熟縣人蘇州,移常州理于晉陵縣。隋亂了陷于寇境,武德七年平,仍舊置常州。
州境:東西二百十二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八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九百八十里。東南至蘇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古宣州五百里。正南微西至湖州私路三百里。西北至潤州一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細,紅紫二色綿布,紙六十張。賦:布。
管縣五:晉陵,武進,江陰,無錫,義興。
晉陵縣,望。郭下。本春秋時延陵,漢之毗陵也,后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縣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武進縣,望。郭下。吳大帝改丹徒為武進,晉武帝復改武進曰丹徒,別置武進縣于丹陽縣東五十里。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入晉陵。垂執(zhí)二年,又析晉陵西界立武進縣于州理。
江陰縣,緊。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毗陵縣之溉陽鄉(xiāng),晉太康二年置溉陽縣,梁敬帝置江陰縣、郡。隋開皇九年罷郡,縣屬常州。
無錫縣,望。西北至州九十六里。漢舊縣也。東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吳太伯葬處。
義興縣,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陽羨縣,故城在荊溪南。晉惠帝時,妖賊石冰寇亂揚土,縣人周便義討冰,割吳興之陽羨并長城縣之北鄉(xiāng)為義興郡,以表功。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為義興縣。
荊溪,是周處斬蛟處。
蘇州,吳郡。緊。開元戶六萬八千九十三。鄉(xiāng)一百一十八。元和戶十萬八百八。
禹貢揚州之地。周時為吳國。太伯初置城,在今吳縣西北五十里,至闔閭遷都于此。后為越所并,楚滅越而封黃歇于吳。秦置會稽郡二十六縣于吳。項羽初起,殺會稽太守殷通,即此也。漢亦為會稽郡。后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令周喜、山陰令殷重上書,求分為二郡,遂割浙江以東為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孫氏創(chuàng)業(yè),亦肇跡于此。歷晉至陳不改,常為吳郡,與吳興、丹陽號為“三吳”。隋開皇九年平陳,改為蘇州,因姑蘇山為名。山在州西四十里,其上闔閭起臺。外郭城,云是伍胥所筑,周回四十七里。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一里。南北四百九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二千一百七十里。南至杭州三百七十里。正南微西至湖州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海三百三十里。西北至常州一百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