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道三興元府洋州利州鳳州興州成州文州扶州興元府,漢中。開元戶。元和戶。今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理所。
管州十七:興元府,洋州,利州,鳳州,興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集州以下九州闕。壁州,巴州,蓬州,通州,開州,閬州,果州,渠州。縣八十八。
《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時及戰國并屬楚。楚懷王時,秦惠文王取漢中地六百里,以為漢中郡。秦亡,項羽封高祖為漢王。高祖欲攻羽,蕭何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遂從之。後漢末,張魯據漢中,改漢中為漢寧郡。曹公討平之,復為漢中郡。蜀先主破魏將夏侯妙才,遂有其地,為重鎮。魏延、蔣琬、姜維相繼屯守。其後鍾會既克蜀,又置梁州。
晉末李特據蜀,漢中又為所有,桓溫討平之。譙縱時,又失漢中,縱滅又歸舊理。
自漢、宋已還,多理南鄭。隋開皇三年罷郡,所領縣并屬梁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漢川郡。武德元年,又改為褒州,二十年又為梁州。興元元年,因德宗遷幸,改為興元府。按漢中當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漢中,謂人曰:“曹公雖來,無能焉也!”及蕭齊明帝時,後魏大將元英率兵十萬,通斜谷,圍南鄭,刺史蕭懿拒守百馀日,不拔而退。
府境:東西三百九十九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七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六十二里。西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北取太白山路至鳳翔府六百里。西取斜谷路至鳳州三百八十里。西取巴嶺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正西微北至興州二百五十里。東至洋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紅花。賦:布,麻,綿,絹。
管縣六:南鄭,褒城,金牛,三泉,城固,西。
南鄭縣,次赤。郭下。本漢舊縣,屬漢中郡。幽王為犬戎所滅,鄭桓公死之,鄭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鄭。高祖都之。蜀後主以魏延為南鄭侯。後魏改為光義縣,隋開皇元年又為南鄭。
巴嶺,在縣南一百九里。東傍臨漢江,與三峽相接。山南即古巴國。
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禹貢》曰“れ冢導漾,東流為漢。”裴秀云漢氏釋淮水改秩漢水為四瀆,以其國所氏。
褒城縣,次畿。東至府三十三里。本漢褒山縣,屬漢中郡,都尉理之。古褒國也。當斜谷大路,晉義熙末,朱齡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褒中縣。魏又於此置褒中郡。隋開皇元年,以避廟諱改為褒內縣,仁壽元年改為褒城。
褒水,源出縣西衙嶺川。斜水與褒水同源而派分。褒水東流入於漢中郡褒城縣,斜水北流入渭,經武功縣及鳳翔、扶風三縣者也。漢孝武帝時,人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多坂,回遠。今開褒水至斜,百馀里,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之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林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然之,拜湯子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遂止。
褒谷山,在縣北五里。南口為褒,北口為斜,長四百七十里。
褒國,在縣東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
甘亭關,在縣北九里。今為戍。
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絕棧道,示無還心,即此道也。諸葛亮與兄瑾書曰:“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馀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立柱於水。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強也。”
金牛縣,次畿。東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漢葭萌縣地,東晉孝武帝分置綿谷縣。
武德二年,分綿谷縣通谷鎮置金牛縣,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為名。
れ冢山,縣東二十八里。漢水所出。
嘉陵江,經縣西,去縣三十里。
故關城,俗名張魯城,在縣西三十八里。
三泉縣,次畿。東北至府二百五十里。本漢葭萌縣地,蜀先主改為漢壽縣。
武德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縣,八年州廢,以縣屬梁州。
城固縣,次畿。(二十)南至府七十二里。本漢舊縣,有鐵官,屬漢中郡。
隋開皇三年改屬梁州。武德二年,改為唐固縣,貞觀二年復舊。
通關山,在縣東北九里。漢高祖北定三秦,蕭何守(關)〔漢〕中,欲修此道通關中,故名通關山。
漢水,南去縣二里。
黑水,出縣西北太行山,南流入漢。諸葛亮《箋》曰:“朝發南鄭,暮宿黑水。”
成固故城,在縣東六里。韓信所筑。晉平譙縱後,梁州刺史嘗理於此也。
西縣,次畿。西至府一百里。本漢沔陽縣地,後魏分置れ冢,隋大業二年改為西縣。
百牢關,在縣西南三十步。隋置白馬關,後以黎陽有白馬關,改名百牢關。
自京師趣劍南,達淮左,皆由此也。
八陣圖,在縣東南十里。諸葛亮疊細石為圖。
諸葛亮墓,在縣東南八里。亮卒,遺命葬漢中定軍山。貞觀十一年,敕禁采樵。
定軍山,在縣東六十里。
洋州,洋川。雄。開元戶一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鄉四十八。元和戶二千八百九十六。鄉五十二。
本漢漢中郡成固縣地,先主分成固立南鄉縣,為蜀重鎮。晉改為西鄉縣。後魏宣武帝正始中,於豐寧戍置豐寧郡,廢帝於此置洋州,因洋水為名。隋大業二年廢洋州置洋川鎮,武德元年復於西鄉立洋州。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二里。南北六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六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九十里。東至金州五百里。西至興元府一百二十里。南至壁州西路五百六十里。北至京兆府縣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白交棕,火麻布,野布。賦:綿,絹。
管縣五:興道,黃金,洋源,西鄉,貞符。
興道縣,緊。郭下。本漢成固縣地,後魏宣武帝分置興勢縣,理在興勢山上,故以為名。武德元年置洋州,以縣屬焉。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縣。
興勢山,在縣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諸葛亮出駱谷,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即此山。按三國時蜀以漢中、〔建安末破魏將夏侯妙才,遂有漢中,以魏延鎮守,其後蔣琬、姜維相繼鎮於此,即今郡也。〕興勢、〔後主延熙七年,將軍王平守之,魏將曹爽等攻不克,即今興道縣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為重鎮。後主建興十五年,吳將全琮來攻,不克,即今安郡也。〕并為重鎮。
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
儻谷,一名駱谷,在縣北三十里。後主延熙二十年,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姜維欲乘虛向秦川,率數萬人出駱谷,聞誕已破,遂還。
駱谷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谷四百二十里。晉司馬勛出駱谷,破趙戍,壁於懸鉤,去長安二百里。按駱谷在長安西南,南口曰儻谷,北口曰駱谷。
谷中多反鼻蛇,青攢蛇〔攢音爨。〕一名ㄡ尾蛇,常登竹木上,能十數步人。
人中此蛇者,即須斷肌去毒,不然立死。
駱水,在縣城西一里。
黃金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安陽縣地,屬漢中郡。後魏文帝於此分置黃金縣,因黃金水為名。
黃金水,出縣西北百畝山黃金谷,南流經縣西,去縣九里。其谷水陸艱險,語曰:“山水艱阻,黃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駱谷伐蜀,蜀將王平拒之於興勢山,張旗幟至黃金谷,謂此山也。
故鐵城在縣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言其險峻,故以“鐵”為名。昔氐帥楊雄當寇漢川,令魏興太守薛健據黃金戍,姜寶據鐵城,宋遣梁州刺史蕭思話攻拔之。驛即子午道也,舊道在今金州安康縣界,梁將軍王神念以舊子午道緣山避水,橋梁百數,多有毀壞,乃別開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洋源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晉西鄉縣,武德七年析置洋源縣,因洋水為名。
洋水,在縣南三百步。
西鄉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成固縣地,蜀先主置南鄉,晉武帝改為西鄉縣。武德元年置洋州,州理在西鄉,後移理興道縣。
洋水,東去縣八里。
貞符縣,中。南至州六十里。開元十八年置,初名華陽縣,天寶三年廢。八年,王钅共奏開清水谷路,復奏置。其年鑿山得玉冊,因改名貞符縣,隸京兆府,十一年以路遠,改屬洋州。
利州,益昌。下府。開元戶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一。鄉三十二。元和戶二千四百四十四。鄉二十七。
本秦蜀郡地,漢分巴、蜀置廣漢郡,按今州即廣漢郡之葭萌縣地也。蜀先主改葭萌為漢壽縣,屬梓潼郡。晉改漢壽為晉壽。梁天監〔中〕以竺胤為太守,隨夏侯道遷入後魏,改立西益州。梁大通六年又克之,始通劍路,改西益州為黎州。
武陵王蕭紀僭號於蜀,以席嶷為黎州刺史。嶷反,州屬魏,復改黎州為西益州。
正始三年,改西益州為利州。隋大業三年,改為義成郡,武德元年又改為利州。
州城西臨嘉陵江。周宣帝大象二年,以豆盧為利州總管,至任未幾,而王謙據益州叛,遣益州刺史達奚堪馬步十萬來攻利州,於子城南北起土山,城內之人負戶汲。援軍既至,堪等敗走。今大城內東西南北有大池,是達奚堪取土處也。
州境:東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二百五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一十里。西至龍州四百里。東北至興元府四百九十里。東至集州三百里。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天門冬,金鋼鐵,絲布。賦:布,綿絹。元和貢:芎,麝香。
管縣五:綿谷,益昌,葭萌,胤山,景谷。
綿谷縣,上。郭下。本漢葭萌縣地,東晉孝武帝分晉壽縣置興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綿谷縣,因縣東南綿谷為名。
龍門山,在縣東北八十二里。出好鍾乳。
穿山,一名胡頭山,出好鐵,舊置鐵官。又有山空灶,伏於空處,皮可為甲,刀箭所不能入。
西漢水,一名嘉陵水,經縣西,去縣一里。
潛水,出縣東北龍門山。《書》曰“沱潛既道”,是也。
益昌縣,中下。東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晉改置晉壽縣,周改為益昌縣,屬晉壽郡,隋改屬利州。
晉壽故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本漢葭萌縣也,按蜀先主自葭萌取成都,留中郎將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使誘之。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
小劍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一里。小劍城去大劍戍四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道。自縣西南逾小山入大劍口,即秦使張儀、司馬錯伐蜀所由路也,亦謂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縣東南經益昌戍,又東南入劍州晉安縣界,即鍾會伐蜀之路也。
葭萌縣,上。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東晉於今縣南置晉安縣,隋改為葭萌縣,取漢舊縣名也。
嘉陵江,在縣城南。
胤山到,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後魏於今縣西南十五里置義城縣,隋義寧二年改名義清縣,天寶元年改為胤山,以縣北三十里有可胤山為名。縣城置玄白崖山上,武德四年筑,義清縣理焉。唯三面有城,皆臨絕險,南面因險,不更筑城。
景谷縣,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本漢白水縣地,屬廣漢郡。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楊難當自稱大秦王,進軍克葭萌,獲晉壽太守申坦,因分白水置平興縣,屬之沙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景谷縣,因縣北景谷為名。大業二年廢沙州,縣屬利州。縣城,本平興城,楊難當所筑。削山為城,城三角,中有一井,傅豎眼所穿。
木馬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馬以供運,於此造作,因以名焉。
白水,一名羌水,經縣西一里。
石門關,在縣南十八里。因山為阻,昔諸葛亮鑿石為門,因名之。
鳳州,河池。上。開元戶三千八百四十九。鄉二十二。元和戶一千三百五十八。鄉一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