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監利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漢華容縣地也,晉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監利縣,屬南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復州。

大江,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郢州,富水。下。開元戶五千六百九十九。鄉一十九。元和戶一萬一千九。

鄉二十三。

本江夏郡杜縣之地。《周地圖記》曰:“蠻人酋渠田金生代居此地,常為邊患,梁普通末,遣郢州刺史元樹討平之,因置新州。”後魏廢帝二年改為溫州,因溫水為名也。隋末廢溫州,縣并入安陸郡。武德四年,於今京山縣重置溫州。

貞觀十七年廢溫州,於長壽改置郢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一百二十五里。東南至復州三百里。正南微西至江陵府三百里。西北至襄州三百一十里。東北至隨州三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布二十匹。賦:布,麻。

管縣三:長壽,京山,富水。

長壽縣,上。郭下。本漢竟陵縣地,宋分置長壽縣,理石城,即今縣理是也,屬竟陵郡。魏文帝大統後,屬溫州。貞觀十七年,於縣改置郢州,縣屬焉,後遂因之。

漢水,去縣十步。

縣城,本古之石城,背山臨漢水,吳於此置牙門戍城,羊祜鎮荊州,亦置戍焉,即今州理是也。

京山縣,下。西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杜縣地,隋屬溫州。大業二年,改為京山縣。皇朝溫州所理在此,貞觀十七年罷溫州,縣屬郢州。

大洪山,在縣西北二百里。孤秀為眾山之杰,其山多鍾乳。

溫湯水,在縣南十五里。擁以溉田,其收數倍。流經其家,多兇。

富水縣,中。西南至州三百四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後漢分其地置新市縣,屬江夏郡。後漢有新市、平林兵,謂此。後魏改新市為富水縣,取縣界富水為名。

富水,南去縣一百步。

唐州,淮安。上。開元戶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七。鄉四十五。元和戶四萬七百四十。鄉八十七。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楚地,秦為南陽郡地,自漢迄宋皆同。後魏太和中於此置東荊州,理比陽故地,其後改為淮州。隋開皇五年,又改為顯州。貞觀九年,改為唐州。

州境:東西三百八里。南北三百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葉縣路一千三百四十里,取鄧州路一千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東都五百二十里。南至隨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襄州三百五十里。西至鄧州三百二十里。東至蔡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許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汝州葉縣一百八十里,自葉縣取龍興路至汝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絲,布。賦:布,麻。元和貢:絹十匹。

管縣七:比陽,慈丘,桐柏,平氏,湖陽,方城,泌陽。

比陽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南陽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陽。後魏屬江夏郡,隋屬淮安郡,貞觀中改屬唐州。

顯望岡,在縣西北六十里。

比水,南去縣二里。後漢世祖破甄阜、梁丘賜於比水西,斬之,即此水也。

舞陰故城,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漢縣,屬南陽郡。曹公與張繡戰,引還舞陰,即此城也。

慈丘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漢比陽縣之地,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江夏縣,并置江夏郡領之。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淮州。十八年改為慈丘,取慈丘山為名。

慈丘山,在縣西五十里。

比水,出縣東南太湖山。

桐柏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漢平氏縣之東界也,梁於此置義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桐柏,取桐柏山為名也。

桐柏山,在縣西南九十里。《禹貢》曰“導淮自桐柏”。出紫草。

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縣東北五十五里。祖逖為豫州刺史,藏家口於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時人號為天目。

淮水,出縣南桐柏山,一名大復山。

淮瀆廟,在縣西六十里桐柏山東北。

平氏縣,中。東北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屬南陽郡。晉屬義陽郡,其後為北人侵掠,縣皆丘墟。後魏於平氏故城重置,屬淮州。隋改屬淮安郡,貞觀中改屬唐州。

醴水,出縣東南桐柏山,西流經縣北三里。與淮同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

湖陽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古蓼國也,《左傳》曰“鄖人將與隨、絞、州、蓼伐楚”,注曰“今義陽東湖陽縣”是也。《地理志》曰蓼國,咎繇後,為楚所滅。後魏孝莊帝於此立湖州。貞觀元年廢,以湖陽屬唐州。

方城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堵音者,陽地也,屬南陽郡,在堵水之陽,故名。後漢朱為堵陽侯。梁於此置堵陽郡。隋改置方城縣,取方城山為名也,屬氵育陽郡。貞觀中,改屬唐州。

方城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即沮、溺耦耕處。《左傳》屈完對齊桓公,“楚國方城以為城”是也。

堵水,西去縣三十五里。

泌陽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棘陽縣地,後魏於此置襄城郡,領襄城、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入湖陽縣。開元十三年,刺史白知節奏復置,天寶元年改為泌陽。

隨州,漢東。上。開元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六。鄉二十七。元和戶一萬二千七百一十六。

本春秋時隨國,與周同姓。《左傳》曰“漢東之國隨為大”。注曰“今義陽隨縣也”。其後為楚所滅,為南陽郡地。漢立為隨縣,屬南陽郡。晉太康九年,分義陽置隨郡。自宋已還,多以封建子弟為王。後魏文帝大統十六年改隨州,後遂因之。

州境:東西三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一百六十五里。西至襄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郢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唐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安州一百五十五里。東北至申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隨,光化,棗陽,唐城。

隨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歷代不改。

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一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

斷蛇丘,在縣北二十五里。即隨侯救斷蛇處。

氵差水,在縣西四十里。《左傳》曰:“楚武王伐隨,莫敖屈重除道梁氵差。”

平林故城,在縣東北八十〔八〕里。王莽末,關東起兵,陳牧、廖堪起兵,號“平林兵”。

季梁廟,在縣南門外道西三十二步。

光化縣,下。西北至州三十四里。本漢隨縣地,南齊武帝分其地立安化縣,屬隨郡。後魏文帝改為新化縣,廢帝改為光化縣。

棗陽縣,上。東南至州二百里。本漢蔡陽地,屬南陽郡。後漢分蔡陽立襄鄉縣,周改為廣昌,隋仁壽元年改為棗陽縣,因棗陽村為名也。

舂陵故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漢景帝子長沙王發子舂陵節侯之邑也。世祖即位,幸舂陵,復其徭役,改曰章陵。

後漢世祖宅,在縣東南三十里。宅南三里有白水,《東京賦》所謂“龍飛白水”也。

世祖父南頓君陵,縣東二十七里。

唐城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五里。本漢隨縣地,梁於此置下氵差戍。後沒魏,改為下氵差鎮。隋開皇三年,改鎮為唐城縣,大業〔二〕年廢。開元二十四年,采訪使宋鼎奏置。

唐城山,在縣北三十二里。

均州,武當。下。開元戶九千八百五十九。鄉二十。元和戶八千一百八十二。

鄉二十。

漢南陽郡武當縣地也,因山為名。永嘉之亂,雍州始平郡流人出在襄陽者,江左因僑立始平郡以領之,寄理襄陽。宋孝武帝割武當縣以隸之。後魏改始平郡為武當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均州。

州境: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北至東都八百八十五里。東至鄧州二百四十里。

東南水路至襄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三百六十里。北至鄧州內鄉縣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山雞皮毛。賦:絹,布,綿,麻。

管縣三:武當,鄖鄉,豐利。

武當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後漢初,延岑起兵於此,後遂空廢。宋元嘉末,移縣理延岑城。貞觀十五年,於此置均州。

武當山,一名參山,一名太和山,在縣南八十里。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陰長生於此得仙。

漢水,去縣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即《禹貢》云“又東為滄浪之水”。

鹽池,在縣東南百里。池水四周,上生紫氣。池左右草木十馀里,氣所染著,上如雪霜,嘗之鹽味,土人謂之鹽花。

鄖鄉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三里。本漢錫縣,〔錫,音羊。〕古麇國之地也,《左傳》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錫穴”是也。漢錫縣屬漢中郡,晉武帝改錫縣為鄖鄉縣,隋初屬均州,後隸房州,貞觀中又改屬均州。

西山,今名寶蓋山,在縣西南三里。其山南臨漢水。

漢水,西自豐利縣界流入,南去縣三里。東有澇灘,冬即水淺,而下多大石。

又東為凈灘,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澇夏凈,斷官使命。”

豐利縣,上。東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漢長利縣之地也,理在長利川,故以為名。宋於此僑置南上洛郡,屬梁州。後魏文帝改南上洛郡為豐利郡,又立豐利縣。

隋以豐利縣屬金州,貞觀八年改屬均州。

(錫)〔錫〕義山,一名天心山,在縣東北六十五里。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相傳以為仙靈所居。

漢水,南去縣二十里。

房州,房陵。下開元戶一萬四千四百三十二。鄉三十四。元和戶四千四百三十一。鄉三十四。

《禹貢》梁州之域。古麇國之地,《左傳》曰“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闞る以為防陵即春秋時防渚,州之得名,蓋自此也。戰國時屬楚,秦為漢中郡地。漢立房陵縣,屬漢中郡。後漢末,立為房陵郡。建安三十四年,蜀先主遣宜都太守孟達征房陵,殺太守申耽。魏文帝時,孟達降魏,魏改房陵郡為新城郡。後達叛魏降蜀,司馬宣王擊殺之。侯景之亂,地入後魏。至周武帝,改為遷州。貞觀十年,廢遷州,自竹山縣移房州於廢遷州廨,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東西五百二十三里。南北三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六十八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五十五里。南至歸州山路五百里。東至襄州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正西微北至金州五百四十里。北至均州二百六十八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蠟,鍾乳,蒼礬石。賦:布,麻。元和貢:麝香二十顆,茜草,石膏,雷丸。

管縣四:房陵,永清,竹山,上庸。

房陵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漢中郡。後漢改“防”為“房”。後魏以為光遷縣,貞觀十年復改為房陵。

房山,在縣西南四十三里。其山西南有石室,似房,因以為名。

建鼓山,在縣南一百十三里。與馬鬣山連接,二山并高峻,冬夏積雪。

筑水,出縣西北葉山,經縣北二里。魏遣夏侯泉與張下巴西,集軍宕渠,劉備屯軍筑口,即此水也。

趙王遷墓,在縣北九里。秦使王翦滅趙,徙趙王遷於房陵。

永清縣,中下。西至州一百十里。本房陵縣地,後魏廢帝分房陵東境置大洪縣,周武帝改為永清縣,屬遷州。隋改屬房陵郡。

沮水,出縣西南景山,東南入於漢江。《左傳》曰:“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筑水,經縣北三里。

大洪故縣城,在縣東六里。

竹山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四十八里。本漢上庸縣,古庸國也。昔武王伐紂,庸人往焉,故《牧誓》云“及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人”,注云“庸、濮在江、漢之南”。《左傳》曰“庸率郡蠻以叛楚,使廬戢梨侵庸”,後遂滅之。至漢初,立上庸縣,屬漢中郡。後漢於縣立上庸郡。後魏改置竹山縣,因黃竹嶺以為名也。

方城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頂上平坦,四面險固。山南有城,周十馀里。

白馬塞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初,孟達為新城太守,登此山而嘆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不能守,豈丈夫也。”

黃竹山,在縣北一百里。山上竹色皆黃,因以為名也。

上庸縣,中下。東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漢上庸縣地。按漢上庸縣,今竹山縣理是也。蕭齊武帝分上庸縣地於此立新豐縣,屬上庸郡,後魏改為孔陽縣,因界內孔陽水為名。隋開皇三年罷孔陽縣,仍移上庸縣理於廢孔陽縣理,屬羅州。貞觀十年,改屬房州。

長羅山,在縣北四里。

孔陽水,在縣西五十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正阳县| 高雄市| 玉溪市| 阿城市| 和顺县| 新昌县| 托里县| 分宜县| 高雄市| 澎湖县| 顺平县| 阳江市| 淮安市| 澄江县| 大丰市| 晋江市| 邳州市| 永春县| 景德镇市| 合作市| 宣汉县| 郓城县| 射阳县| 新郑市| 长寿区| 扎赉特旗| 灯塔市| 仁布县| 莱西市| 大英县| 巴楚县| 肃宁县| 门源| 淮安市| 舟山市| 吕梁市| 大同县| 东乌| 阿勒泰市|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