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道二襄陽節度使(襄陽大都督府)襄州鄧州復州郢州唐州隨州均州房州襄州,〔襄陽。大都督府。〕開元戶三萬六千三百五十七。鄉七十七。元和戶十萬七千一百七。鄉一百六十二。今為襄陽節度使理所。
管州八:襄州,鄧州,復州,郢州,唐州,隨州,均州,房州。縣三十八。
都管戶一十四萬二千。
《禹貢》豫、荊二州之域。於周諸國,則、鄧、阝、盧、羅、若阝之地。
春秋時地屬楚。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荊州是也。後漢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荊州,置襄陽郡。自赤壁之敗,魏失江陵,而荊州都督理無常處。吳將諸葛瑾、陸遜皆數入其境,自羊公鎮襄陽,吳不復入。永嘉之亂,三輔豪族流於樊、沔,僑於漢水之側,立南雍州。孝武帝以朱序為南雍州刺史。苻堅遣將苻丕攻陷襄陽,序為丕所擒。安帝時,魯宗之為刺史,仍於州理置寧蠻校尉。梁太清二年,岳陽王蕭為雍州刺史,兄河東王譽為元帝所殺,怒,以州北附。西魏克江陵,以為梁王,都江陵,為西魏藩國。
恭帝改雍州為襄州,因州南襄水為名也。按襄陽去江陵陸道五百里,勢同輔車,無襄陽則江陵受敵。自東晉庾翼為荊州刺史,將事北伐,遂鎮襄陽,北接宛、洛,跨對樊、沔,為荊、郢之北門,代為重鎮。周置總管,隋置行臺,皇家初亦置山南道行臺,武德七年廢行臺,置都督府。貞觀六年廢都督府,改為州。永貞〔元〕年升為大都督府。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六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東都八百二十五里。東至隨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江陵府四百七十里。西至房州陸路四百二十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
東南至郢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均州三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火麻布,庫路真。賦:綿,絹。元和貢:麝香,綾紗,竹扇,橙子,柘木,弩材,漆器。
管縣七:襄陽,臨漢,南漳,義清,宜城,樂鄉,城。
襄陽縣,望。郭下。本漢舊縣也,屬南郡,在襄水之陽,故以為名。魏武帝平荊州,分南郡置襄陽郡,縣屬焉。後遂不改。
峴山,在縣東南九里。山東臨漢水,古今大路。羊祜鎮襄陽,與鄒潤甫共登此山,後人立碑,謂之墮淚碑,其銘文即蜀人李安所制。
萬山,一名漢皋山,在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檀溪,在縣西南。初,梁高祖鎮荊州,聞齊主崩,令蕭遙光等五人輔政,謂之“五貴”。嘆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陰懷平京師之意。潛造器械,多伐砍竹木,沈於檀溪,為舟裝之備。參軍呂僧珍獨悟其旨,亦私具櫓數百張。及義師起,乃取檀溪竹木,裝戰艦。諸將爭櫓,僧珍每船付二張,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舊矣。
州理中城,在縣東邊。一處,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陽,朱序用道法,以朱砂熏之,至今土色有異。西北角有夫人城,苻丕之攻也,朱序母深識兵勢,登城履行,知此處必偏受敵,令加修筑。寇肆力來攻,果衄而退,因謂之夫人城。
劉琦臺,縣東三里。琦與諸葛亮登臺去梯言之所也。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郁池,在縣南十四里。
臨漢縣,緊。南至州二十里。本漢鄧縣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國也。西魏於此立安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縣城南臨漢水,魏將軍曹仁據樊,蜀將關羽圍樊,使于禁、龐德救之。會漢水暴漲,羽以舟師攻禁,禁遂降羽。德目不屈,羽殺之。
故鄧城,在縣東北二十二里。春秋鄧國也,桓七年鄧侯吾離來朝是也,楚文王滅之。
鄧塞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南臨宛水,阻一小山,號曰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於此山下。魏常於此裝治舟艦,以伐吳,陸士衡表稱“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也。
南漳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臨沮縣地,按臨沮縣,今在荊州當陽縣西北臨沮故城是也。後魏於此置重陽縣,隋改為南漳縣。
荊山,在縣西北八十里。三面險絕,惟東南一隅,才通人徑。
且山,〔且音祖。〕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吳將朱然、諸葛瑾從且中乘山險道北出,且中去襄陽城一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蓋以地山相近,因名。或云司馬宣王鑿八壘山,開路於此停阻也。
襄水,出縣北一百一十里白石山。
義清縣,中。東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漢中廬縣地也,西魏於此置義清縣,後因之。
中廬故縣,在今縣北二十里。本春秋廬戎之國,秦時謂之伊廬,項羽亡將鍾離家在伊廬也。
長渠,在縣東南二十六里,派引蠻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兩道爭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南入,遂拔之。
宜城縣,上。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漢己卩音忌縣地也。城東臨漢江,古諺曰“己卩無東”,言其東逼漢江,其地短促也。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華山郡理之。後魏改為宜城。周改宜城為率道縣,屬武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襄陽。皇朝因之,天寶元年改為宜城縣。
漢水,在縣東九里。
故宜城,在縣南九里。本楚鄢縣,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蠻水灌鄢城,拔之,遂取鄢,即此城也。至漢惠帝三年,改名宜城。
樂鄉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春秋時若阝國之城,在今縣北三十七里若阝國故城是也。在漢為若縣也,晉安帝於此置樂鄉縣,屬武寧郡。隋大業三年改屬竟陵郡,皇朝改屬襄州。
漢水,東去縣四十二里。
城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春秋時國,《左傳》“伯綏來朝”,今縣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漢為筑陽縣,〔筑,音逐。〕蕭何子封筑陽侯,即此也。隋開皇七年,改為城縣,屬襄州。
筑水,在縣南一百二十步。
鄧州,南陽。上。開元戶三萬八千六百一十一。鄉五十八。元和戶一萬四千一百四。鄉六十一。
《禹貢》豫州之域。周為申國。戰國時屬韓,蘇秦說韓宣惠王曰:“韓西有宜陽,東有穰、氵育”,是也。秦昭襄王取韓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曰南陽,三十六郡,南陽居其一焉。漢因之,領縣三十六,理宛城。
後漢於郡理置(荊州)〔南都〕,建安中張繡屯兵於穰,降魏,魏於穰置萬州,晉宣王、夏侯伯仁皆為都督,或理宛,或理新野。永嘉五年,為劉聰所沒,成帝咸康四年復歸於晉。苻堅之亂,又沒前秦,姚興時又復還晉。後魏孝文帝南侵,又陷之。梁普通中克,還入魏,太和中置荊州,理穰縣,今鄧州所理是也,隋開皇七年,梁王巋入隋,自穰縣移荊州還江陵,於穰縣置鄧州。大業三年,改為南陽郡。武德二年,復為鄧州。
州境:東西五百九十里。南北三百八十一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北至東都六百四十五里。東北至汝州四百七十五里。東至唐州三百二十里。南至襄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均州三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白,絲布。賦:布,麻。
管縣七:穰,南陽,新野,向城,臨湍,菊潭,內鄉。
穰縣,望。郭下。漢舊縣,本楚之別邑,取豐穰之義。後屬韓,秦武王攻取之,封魏冉為穰侯。漢以為縣,屬南陽郡。後魏既克南陽,於此城置荊州。隋開皇三年屬鄧州,皇朝因之。
湍水,〔湍,音專。〕北去縣七里。
六門堰,在縣西三里。漢元帝建昭中,召信臣為南陽太守,復於穰縣南六十里造鉗盧陂,累石為是,傍開六石門,以節水勢。澤中有鉗盧玉池,因以為名,用廣溉灌,歲歲增多,至三萬頃,人得其利。後漢杜詩為太守,復修其陂,百姓歌之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南陽縣,緊。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周之申國也,平王母申后之家。漢置宛縣,屬南陽郡。更始即帝位,世祖納陰后,并於宛城。魏代荊州都督所理。至隋改為南陽縣,屬鄧州。
精山,在縣西北二十七里。黃巾賊據宛城,漢西鄉侯朱雋擊破之,馀眾走保精山,謂此也。
氵育水,東去縣三里。《南都賦》曰“氵育水蕩其胸”,是也。
新野縣,中。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屬南陽郡。魏代新野縣為荊州都督所理,王昶為都督,即鎮此城。晉惠帝立新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鄧州。
氵育水,西去縣二百步。
後漢西華侯鄧晨宅,在縣北二十四里。晨,新野人,世祖姊夫也。初起兵新野,王莽焚其冢墓,ㄜ其宅,宗族怒曰:“幸自富足,何故隨婦家入湯鑊中?”
晨終無恨。
陰皇后宅,在縣東北。搗衣石存焉。
向城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九十里。本漢西鄂縣地,春秋時向邑。江夏有鄂,故此加“西”。後魏孝文帝於古向城置向城縣,屬氵育陽郡。貞觀九年,改屬鄧州。
豐山,在縣南三十二里。有九鐘,霜降則鳴。
西鄂故城,在縣南二十里。張衡即此縣人,故宅馀址猶存。
魯陽關,在縣北八十里。今鄧、汝二州於此分境。荊、豫徑途,斯為險要,張景陽詩云:“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
博望故城,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張騫封邑。
臨湍縣,上。東南至州八十五里。本漢冠軍縣地,後魏孝文帝割縣北境置新城縣,屬南陽郡。廢帝以近湍水,改為臨湍。隋文帝復改為新城,天寶元年又改為臨湍縣。
翼望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湍水出焉。
冠軍故城,在縣南四十里。漢武帝以霍去病討匈奴功冠諸軍,故封此縣,以褒異之。
後漢膠東侯賈復宅,在縣南三十五里。
楚堰,在縣南八里。擁斷湍水,高下相承八重,溉田五百馀頃。
菊潭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酈縣〔酈,音。〕武陶戍之地,後魏廢帝因武陶戍置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為菊潭縣,因縣界內菊水為名,屬鄧州。
菊水出縣東石澗山。其旁多菊,水極甘馨,谷中三十馀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皆壽百馀歲。王暢、袁隗為太守,命酈縣月送水三十斛,飲食沐浴,悉皆用之。
內鄉縣,上。東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楚之析邑,後屬於秦,《史記》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攻楚,取析十五城是也。漢以為縣,屬弘農郡。後漢屬南陽郡。
後魏於此置析陽郡,廢帝改為中鄉縣。隋開皇三年,以避廟諱,改為內鄉,屬鄧州。
析水,北自盧氏縣界流入,與丹水合,古今謂之析口。
縣城,即楚析縣也,《史記》楚頃襄王元年,秦出武關,斬楚眾五萬,取析十五城。漢高祖入關,下析、酈是也。
復州,竟陵。下。開元戶五千二百三十二。鄉一十一。元和戶七千六百九十。
鄉一十五。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并屬楚,《史記》白起拔郢,東至竟陵,即此是也。秦屬南郡,在漢即江夏郡之竟陵縣地也。晉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復州,取州界復池湖為名也。貞觀七年,州理在沔陽縣,寶應二年移理竟陵縣。
州境:東西四百三十里。南北六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安州三百三十里。東至沔州陸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西北至郢州陸路二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南至沔陽縣一百三十里,自縣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白布一十匹。賦:布,麻。
管縣三:竟陵,沔陽,監利。
竟陵縣,中。郭下。漢舊縣也,屬江夏郡。舊縣在今郢州長壽縣界竟陵大城是也。周屬復州,隋大業三年,改復州為沔州,縣屬不改。武德初,又屬復州。
五華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縣城,本古風城,古之風國,即伏羲,風姓也。南臨氵義水。
沔陽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杜縣地,梁天監二年分置沔陽縣,即今縣東三十里沔陽故城是也。今沔陽縣,即後魏所置建興縣,隋大業三年改建興縣為沔陽郡,武德五年改郡為縣,屬復州。
沔水,在縣南八十步。東入氵義川縣界。
馬骨湖,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夏秋漲,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為平田。
周回一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