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422字
  • 2015-12-26 19:08:39

馮氏曰∶人身有九竅。陽竅七∶耳、目、口、鼻是也;陰竅二∶前后二陰是也。陽氣走上竅,若下入陰位,則有瀉泄腹鳴之候;陰氣走下竅,若上入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高年之人,腎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腎水之氣易出難收,浮越上竅,竅內有聲如蛙、鼓、蟻聲,是以外入之聲與內聲相混,聽之不清;至年邁無氣,內竭不能上通,而聽斯失聰矣。非若少壯之人,濁陰遮蔽其竅,外聲不得內入,故用麝香、菖蒲開氣導達為事也。故治高年逆上之氣,全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萸之酸收之,令陰氣自旺于本宮,而不上觸于陽竅,由是空曠無礙,耳之受聲,猶谷之受響,故耳之妙用,全在虛而能受也。經曰∶耳黑枯燥者是腎憊。(《錦囊》)陳遠公曰∶人有耳疼雖愈,而耳鳴如故者,人以為風火也,仍用祛風散火而鳴益甚,以手按耳則鳴少息,此陽虛氣塞也。法宜補陽為主,兼理肝腎之虛,用發陽通陰湯以治之。人參、白術、當歸、白芥子各二錢,茯苓、黃 、白芍各三錢,熟地五錢,柴胡一錢,肉桂、甘草各五分,黑荊芥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十全大補也。(《冰鑒》)又曰∶人有平居無事,忽耳聞風雨鼓角之響,人以為腎火盛也,誰知心火亢極乎。凡人心腎交,始能下上清寧以司視聽;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然腎欲交心,心必能受,心欲交腎,腎必能受,始相安也。倘腎火大旺,心必畏腎之炎,不敢下交于腎矣,均能使兩耳之鳴。但心不交于腎者,耳鳴輕;腎不交于心者,耳鳴重。今聞風雨鼓角,耳鳴之重也,治法欲腎氣之歸于心,必使心氣仍歸于腎,用兩歸湯主之。麥冬、熟地各一兩,丹參、茯神各三錢,生棗仁五錢,黃連二錢,水煎服,二劑鳴止,四劑不發也。(此涼心之劑,心涼則腎不畏心之熱,藥與來歸,不必兩相引而合也。全是益心滋腎之品,不但心無過燥之虞,而腎且有大潤之藥。如夫婦之同心,有魚水之歡,又何有乖離之戚也哉。)申斗垣曰∶蟬鳴,乃肝膽之火也,宜龍膽瀉肝湯主之。(《啟玄》)

耳鳴門主方

耳鳴通氣法猴姜汁(八錢) 地黃汁(五錢) 白姜汁(三匙)和勻隔湯煮滾,四朝服完。

又方 黃柏半斤乳浸,曬干炒褐色,研細。酒糊丸桐子大,每早晚白湯送下三錢。

止喧丹(岐天師)熟地 生芍藥 山茱萸(各三兩) 柴胡 黑山梔 白芥子(各三錢) 麥門冬(去心一兩) 水煎服。

耳閉。

石斛(五錢) 荔枝(三十個,連殼、肉、核) 水煎服。

又方 新荷葉為末裝枕,枕之。

又方 甘遂為末。包,塞耳內,口含甘草,靜臥,自通。

又方生地黃(水煮四兩) 遠志肉(甘草湯泡,焙) 石菖蒲(焙,各八錢) 菟絲子(揀凈,炒) 生白芍白茯神(炒,各二兩) 益智仁(鹽水拌炒,五錢) 酸棗仁(炒,三兩) 當歸身(酒炒,二兩)干姜炭(江西者三錢)研細末。煉蜜丸,清晨淡鹽湯送下三錢。

氣壅頭目不清耳常重聽。

白僵蠶(炒) 廣木香(各五分) 荊芥穗 防風(各五錢) 黃連(炒) 片黃芩(酒炒,各三錢)川芎 羌活(各一錢) 干菊花 木通(各七分) 石菖蒲 甘草(各一錢五分)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服。

耳根毒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根毒,在耳根,結核狀如痰核,按之不動而微痛,屬足少陽膽經,兼三焦風熱所致。(《準繩》)耳根毒胡公弼曰∶耳根毒受在心腎,怒氣傷心,流滯肝經,風熱壅聚而成也。(《青囊》)馮魯瞻曰∶耳根及牙床腫痛者,屬上焦風熱,陽明少陽二經受病也。當用清胃辛涼而散之;實熱甚者,酒蒸大黃微利之。(《錦囊》)《心法》曰∶耳根毒,生耳垂后偏上縫中。

首疽門主論

申斗垣曰∶首疽,生于耳傍 脈、翳風二穴,乃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憎寒壯熱發渴。七八日可刺。膿水黃白色可治;如黑稀水發渴及兩左右雙疽者死。此毒之甚者也。(《啟玄》)首疽

杼疽門主論

杼疽《鬼遺方》曰∶杼疽發發中須內及兩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膿,色黑如豆豉,或見血者死。

王肯堂曰∶杼疽生頸上兩耳后,初不甚腫,但痛癢不時,而出清水,漸漸長大如玳瑁斑點者是也。亦名化骨瘡。若過時潰爛,日久出骨者大惡之證。此證多生于積郁之人,七惡多見,犯禁者不治。(《準繩》)申斗垣曰∶杼疽,乃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生于耳下天牖、翳風二穴之旁,六七日可刺。若對臍有瘡,初出不腫,俱有燎漿,泡漸長大,蝕肉潰膿,先從腳后跟如玳瑁斑點,名曰羨瘡,又名化骨瘡。有骨出,乃肺敗也,甚惡。(《啟玄》)

月蝕疳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月蝕疳瘡,生小兒耳竅之旁,雖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風濕熱毒成疳耳。(《準繩》)馮魯瞻曰∶若風濕相搏則生耳瘡。更有以手指月,遂使兩耳之后生瘡者,名曰月蝕瘡。及凍耳、蟲傷、撥損之類外因者,并從外治。(《錦囊》)周文采曰∶月蝕瘡生于兩耳鼻面,爛及下部諸竅,浸入筋絡。月中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盈虧故名。(《集驗》)《心法》曰∶月蝕瘡,又名旋耳瘡,生于耳后縫間,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狀,色紅時流津黃水。由膽脾濕熱所致。

月蝕疳瘡

月蝕疳瘡門主方

耳朵后生瘡名曰月蝕瘡 黃連、枯礬、胡粉、蛇床子各等分。研細干摻。

又方(《啟玄》)黃丹( 赤) 枯礬 真粉(各一錢) 冰片(五厘)研細干摻或唾調搽。

又方 黃連、枯礬研細,干摻或油調搽。

耳內外惡瘡及頭瘡、口邊肥瘡。

干馬齒莧(一兩) 黃柏(五錢)共為細末。每用小豆大許綿裹塞耳中,外仍敷之。

耳邊生瘡。

黃丹(一錢) 松香(八分)研勻。香油調搽。

月蝕瘡。

輕粉(隔紙炒) 穿山甲(炙) 黃丹 鉛粉(各等分)研細。香油調搽。

髭須門主論

馮魯瞻曰∶須屬腎,稟水氣,故下生;陰虛陽盛,則須白而有光。發屬心,稟火氣,故上生;勞心過度則火上炎而血耗,故發白而早落。所屬雖殊,然烏須黑發,無出乎滋補精血二者而已。(《錦囊》)《靈樞》曰∶足陽明之脈,血氣盛,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也。

又曰∶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為經絡之海,別而絡于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故沖任之脈不榮口唇,而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則傷其沖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陽氣不舉,不能御婦。)未嘗被傷,不脫于血,然其須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由此觀之,唇口不獨脾胃也。

髭須門主方

黑須散 烏須發。

官粉 真蛤粉 黃丹 密陀僧 鍛石(各等分)研勻水調,搽上俟干,水洗去藥,用核桃油潤之。

烏須神方好京墨(三錢,研末) 麝香(三分) 生漆(一斤,去渣) 雌雄蟹(一對,重八兩,霜降后者佳,對臍扎好)先將京墨、麝香入瓷瓶內,次將蟹投入,又將生膝傾入瓶內封固,入人行處土中深理尺許,七七四十九日取起,麻布去渣取貯瓷瓶中。凡用筆涂上,將指頭套魚胞捏勻,恐染指上難褪。

又方枯白礬 訶子皮 砂 細辛(各三分) 五倍子(焙黑色,青綿布包裹腳跟,踏成餅子,三錢)紅銅末(銀罐內 成灰,六分)各為細末。對和一處,次用石榴皮一個,烏梅肉三個,細茶一撮,水二盞,煎七分去渣,用磁盞盛,將前藥末汁納放鍋內重湯煮藥,至皺面起為度。晚間用抿子蘸藥刷上,次早溫水洗凈,須發如漆。

七仙丹 乃補心腎、駐容顏、黑髭須之圣藥。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人參(去蘆) 熟地黃(酒洗) 生地黃(酒洗) 小茴(炒黃色,秋冬用) 白茯苓(去皮,春夏用,各二兩) 何首烏(甜瓜瓣者九蒸九曬,四兩)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好黃酒送下或鹽湯下。或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忌三白(蔥、蒜、蘿卜是也。)房事,合時忌犯鐵器。

烏須 一月兩烏永不見白。

五倍子(炒過一兩) 青鹽(炒) 膽礬 明礬(各一錢) 銅青(二錢) 飛面(五分)上用粗六安茶煎濃調稠,重湯燉至起泡,刷須上,干則洗去。

烏須汗巾蓽澄茄(三兩) 大黃(四兩) 旱蓮草(二兩) 遼細辛 沒石子 黑蜀葵花(陰干,各一兩)黑鉛(半斤化開,投水銀一兩,待冷定)用白綾三尺,將前藥并包一處,好米醋五斤入砂鍋內,煮干為度取出,用青布包綾陰干,做成汗巾,或二三條常放袖中,要占人氣方妙。不拘時擦須,半年一換,其須永不白。所煮之鉛打成小梳,梳須甚妙。或用后方亦效。

五倍子不拘多少為末,入銅鍋內炒,青煙盡白煙起,用潮濕青布一塊鋪地上,將炒倍子傾入包住,以腳 成餅復研細,每用末五錢,銅末入銅鍋炒,紅醋淬三次,一錢八分,白芨六分,沒石子、青鹽、白礬、食鹽各九分,同合一處研細,量須多少,用燒酒調涂。

又方桑椹子(人家園內或空地上者佳,如墳上栽者不可用) 蛤蟆子桑椹十個,蛤蟆子亦用十個,彼此相等,共入缸中埋土地下,百日俱化為水,入好京墨浸化。搽須。

擦牙烏須青鹽 破故紙(炒) 槐角子 熟地(酒浸三日,炒) 地骨皮(各一兩) 百藥煎 沒石子(各一錢) 北細辛(二錢)共研細。每早擦牙咽下,不可一日間斷。每月擦時摘去白須,再生必黑,永不再白。

烏須 蛤蟆烏不拘多少,洗凈入小瓶內,加麝香一分,扎頭埋凈地下,四十九日取出,以手蘸水捻須梢,其黑自上。

又方 上好墨以龜尿磨濃,用小抿子將須掀起緩緩涂之,不可近肉,亦不可用手搽,搽則墨色入骨難褪。

龍泉疽、虎須毒門主論

《正宗》曰∶龍泉疽生人中之中,虎須毒生地角之上。此二毒乃腎督二脈分合行布,驟被外邪所搏而成。初起疙瘩,次生腫痛,漸發寒熱,甚者惡心、干嘔、吐,項俱腫。

又曰∶此證多生于元氣壯實者,故多不必服藥,自愈。

又曰∶初起宜線針挑破患頂,以蟾酥餅貼膏蓋,使毒有門而泄。四邊 腫,如意金黃散敷之。

又曰∶此穴忌灸。

《鬼遺方》云∶鼻下一處,人中兩處為發髭,此患多因摘髭,外風侵入而結。攻作不常,寒熱并作。此亦害人。

王肯堂曰∶髭毒癰生于地角,屬足陽明風熱所致。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癢,寒熱大作,煩悶嘔逆者,髭疔也。(《準繩》)虎須毒 龍泉疽申斗垣曰∶髭毒乃風邪積熱,脾經受證;須毒髯毒,皆屬手陽明大腸經受證。(《啟玄》)《心法》曰∶龍泉疽,生水溝穴,(即人中)虎須毒,一名虎髭毒,亦名頦癰,腫痛赤,速潰易治;又名承漿疽,堅硬腫痛,遲潰難治,皆由過食炙 ,以至胃腎二經積熱,上攻任脈而成。

羊須疔門主論

申斗垣曰∶羊須疔,乃怒氣交感,流注經絡,心經受證。初起根深,形如粟米小豆;三四日面目浮腫;五六日寒熱交作;七八日體倦頭痛。如添嘔逆神昏氣喘,十無一活。生于下頦須中是也。初起同疔瘡門施治(《啟玄》)

獨骨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大人小兒,頤頦生瘡,津淫不止,名曰獨骨瘡。宜百合散治之。(《啟玄》)

獨骨瘡門主方

百合散(《啟玄》)百合 黃柏(各一兩) 白芨(三分) 輕粉(五分) 萆麻仁(五十粒)共為細末搽之。如干用樸硝水和作餅,貼之。

頦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頦癰又名承漿癰,生地角下,屬足陽明胃經積熱所致。(《準繩》)竇漢卿曰∶頦上癰,不為風。頦下癰,要成漏,不可輕視。(《全書》)頦癰

頰車癰門主論

申斗垣曰∶頰車穴,在耳下三分,下頦軸動之處便是。其生癰也,乃怒傷于心,停滯于肝,風熱壅盛。聚于頰車而生。久多成漏。(《啟玄》)又曰∶頦毒癰生于頰之下,乃心腎經絡,怒氣傷于心,流滯血分,風熱壅盛結聚而成。頦上屬風熱,頦下防成漏瘡,不可輕忽。

竇漢卿曰∶頰疽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漸銼其骨,久則成漏。難愈。(《全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大同县| 赤水市| 邢台县| 项城市| 沾化县| 梅州市| 津市市| 宁都县| 乐亭县| 甘孜县| 翁牛特旗| 葫芦岛市| 东乌珠穆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星座| 清远市| 祁门县| 敖汉旗| 称多县| 巫溪县| 云霄县| 望谟县| 双城市| 德格县| 洛浦县| 丰县| 岚皋县| 南京市| 葫芦岛市| 福鼎市| 盐边县| 礼泉县| 朝阳县| 台山市| 楚雄市| 伊宁县| 东光县| 澄迈县| 西贡区|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