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8章

陳遠公曰∶人有耳中如針之觸痛者,并無水出,止有水沸,人以為火邪作祟,殊不知乃腎水耗也。夫腎開竅于耳,腎氣不足則耳閉;耳閉之前,必非安然即閉也,必先痛而后閉,何也?腎火沖之也。火沖不出,則火路塞不通,是火不再走于耳而成聾也。此癥宜速治,否則成聾難治矣。用益水準火湯主之∶熟地、生地、麥冬、玄參各一兩,菖蒲一錢,水煎服。一劑疼止,二劑響息,三劑全愈。此良法也。(此方補水之劑,又能于水中瀉火,且不損腎氣。腎水既足則腎火自降,未成之聾,不可不治也。此方治已聾者,尚有奇功,況治未聾之耳,有不取效之捷哉?)又曰∶人有耳聾不聞雷聲,又并不疼,此大病后或年老之人則有之。乃腎火閃閉而氣塞也,最難取效。法當內(nèi)外兼治,必大補心腎。雖耳屬腎,而非心氣相通,則心腎不交,反致阻塞,故必補腎。使腎液滋心,即用補心之劑,使心氣降于腎火,腎氣交,自然上升通于耳矣。用啟竅丹主之∶熟地二兩,山萸肉、麥冬各一兩,遠志、茯神、柏子仁、熟棗仁各三錢,北五味二錢,石菖蒲一錢,水煎服。四劑耳中必作響,此欲開聾之兆也。又服十劑,外用龍骨一分,雄鼠膽汁一枚,麝香一厘,冰片三厘,研末,為三丸,綿裹塞耳中,勿取出,一晝夜即通矣。神效之至。再用前方服一日,后用六味丸為善后之計。否則恐不能久也。

經(jīng)曰∶耳者,腎之竅也,腎主藏精者也。故精脫者,則頰黑而耳聾。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以竅言之,水也;以聲言之,金也;以經(jīng)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有從內(nèi)不能聽者,主也;有從外而不能入者,經(jīng)也。腎和則能聞五音矣。又曰∶有氣逆而聾者,所屬有二∶凡手太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nèi)氣滿也;手少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耳內(nèi)渾渾 ,此皆氣逆而聾也。治法宜四物湯加降火通氣之藥。然臟氣逆而為厥聾,必有眩昏之證;風聾必有頭痛之證;勞役傷其氣血,色欲耗其精元,昏昏憒憒是謂勞聾,必有虛損之證。其聲嘈嘈,眼見黑花,此乃虛聾證也。

又曰∶凡耳聾,因濕熱痰及氣實者,并宜檳榔丸或神芎丸下之。

又曰∶耳者,雖足少陰之所主,然人身十二經(jīng)絡,除足太陽、手厥陰,其余十經(jīng)絡,皆入于耳,惟腎開竅于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然心亦開竅于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于耳。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腎治內(nèi)之陰,心治外之陽,清凈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若二經(jīng)不調(diào),陰陽不和,皆令暴聾。然五臟開于五部,分陰陽言之。在腎、肝居陰,故耳、目二竅,陰精主者;在心、脾、肺居陽,故口、鼻、舌三竅,陽精主之。是以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凡一經(jīng)一絡,有虛實之氣入于耳者,皆足以亂其聰明,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聾者,于腎亦有虛實之異。左腎為陰主精,右腎為陽主氣,精不足氣有余,則聾為虛;若瘦而色黑,筋骨健壯,此精氣俱有余,固藏閉塞,是聾為實,乃高壽之兆,二者皆稟受所致也。若耳聾頰黑者,為脫精腎憊。用安腎、八味、蓯蓉等丸,選而用之;若腎經(jīng)虛火、面赤口干,痰盛內(nèi)熱者,六味丸主之。此論陰虛者也。至于陽虛者,亦有耳聾。經(jīng)曰∶清陽出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同出而異名也。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腎肝,故陽氣閉塞,地氣冒昧,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有因心氣虛實不調(diào),虛則不能治其陽,下與陰交,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經(jīng)曰∶至陰虛天氣絕是也。宜以補心丸加減主之。更有地氣冒昧者,或憂愁不解,陰氣閉塞,不與陽通;或內(nèi)外濕飲,痞隔其氣,不得升降,而耳中亦渾渾淳淳者,宜以升陽除濕之劑主之。然以陰精陽氣而論,則耳、目二竅,陰精主者;陰精主者貴清涼而惡煩熱,陽氣主者貴溫暖而惡寒涼。潔古老人嘗有是論,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仁齋直指》云∶腎通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diào)和,腎氣充足,則耳得聽斯聰矣。故能調(diào)養(yǎng)得所,氣血和平,則其聾漸輕;若不知自節(jié),日就煩勞,不禁欲,不戒性,不戒酒,及 炙濃味,雖服藥,無效也。

耳聾門主方

驗方鼠膽(一枚) 龍齒 朱砂 冰片 麝香(各一分) 乳香 潮腦(各五厘)研細。人乳和丸桐子大,外用絲綿包裹塞入耳底,塞三日。

又方 全蝎去毒為末。酒調(diào)滴耳中,聞水聲即聰。

又方小蛇皮(要頭尾全,一條, 灰) 冰片 麝香(各三厘)共乳細。鵝毛管吹耳內(nèi),即通。

加味地黃丸六味地黃湯料加 枸杞子 當歸身 麥門冬(各三兩) 甘菊花 白芍藥(各二兩) 柴胡(五錢) 北五味(三錢)煉蜜丸。每早淡鹽湯送下三錢。

通耳神丹(岐天師)鼠膽(一枚。但鼠膽最難得,須覓一大鼠,先以竹籠養(yǎng)之,后以紙為匣子引其藏身,內(nèi)用果品令其自食久之。忽然用棒槌擊死,立時取膽,則膽在肝中,否則再不可得。干者可用,只消用水調(diào)化入藥末中,則一樣也) 龍齒 冰片 麝香 朱砂(各一分) 潮腦 乳香(各五厘)各研絕細末。以人乳為丸如桐子大,外用絲綿裹之不可太大,塞入耳之深處至不可受而止,塞三日取出即耳聰。永不再聾,不必三丸。實耳聾亦用此方,神效。

又方(孫真人) 珍珠一粒,外用龍骨細末一分,蜜調(diào)裹在珠外;又以辰砂為衣,綿裹塞耳中。一月后取出,再服六味地黃丸一料,不再聾。

耳聾耳鳴黃柏(鹽水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浸,各四兩) 肉桂(二錢)煉蜜為丸。空心淡鹽湯送下三錢。

耳聾狗耳根骨一副(陰陽瓦焙研) 當門子(一分)共乳細末。每用分許裝入蔥管尖內(nèi),有藥一頭用絲綿裹好插入耳竅內(nèi),但鼻中聞見蔥味,其耳即聰。

耳卒聾閉硫黃 雄黃(各等分)研勻。綿裹塞耳,數(shù)日即聞。

又方 龜尿滴入耳中,即聞。

又方大棗(十五枚,去核) 萆麻子(一百粒,去殼)同搗,入汁和作鋌,每用一鋌塞之,覺耳中熱為度。一日一易,二十日愈。

耳鳴而聾。

松香(五錢,熬化) 巴豆(二十粒,去殼)研勻。蔥汁為丸蓮子大,絲綿裹好,右聾塞左耳,左聾塞右耳,如兩耳聾,次第塞。一日一易,效如神。(一方加椒目)又方川黃柏(去皮,八兩,乳拌曬干,再用鹽水炒褐色)磨細末。水和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氣道閉塞兩耳聾,甘遂削成棗核大,綿裹塞耳,即以甘草含口中,咽汁數(shù)次,即通。

耳聾,(沈四明)白蒺藜,炒,搗,去刺,為末蜜丸。空心白湯送下三錢。

耳聾灸法 蒼術(shù)一塊,長七寸,將一頭削平,一頭削尖,以尖頭插入耳內(nèi),在平頭上安箸頭大艾炷灸之。輕者七壯,重者倍之。覺耳中有熱氣為效。

治腎虛耳聾十年者,兩服可愈。小蝎四十九個,生姜如蝎大四十九片同炒,姜干為度,揀去生姜,將蝎研末。

溫酒調(diào)服,至一二更時再進一服,至醉不妨。次日耳中如笙簧聲,即效。或用全蝎去毒,單研末酒服亦效。

耳聾 生蔥白塞兩耳內(nèi),頻換。

又方 生麻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

耳聾諸藥不效 惟靜坐閉氣一口,捏住鼻頭,若早晚如此,一月氣行即通。

又方(葉天士)生甘草(三分) 連翹 牛蒡子 桔梗 羚羊角(鎊) 苦丁茶(廣產(chǎn),梗如荷梗,有絲) 滑石(飛,各一錢) 干荷葉(去心用邊,要當年者,二錢)作一劑,水煎食后服。

固本聰耳丸 治心腎不足諸虛耳聾。

熟地(焙,四兩) 柏子仁(焙,去油) 人參(焙) 白茯神(人乳拌) 遠志肉(甘草制,各一兩) 五味子(七錢) 山藥(炒黃,二兩) 石菖蒲(蜜酒拌,焙,五錢)為末蜜丸。早晚食前食遠、白湯送下。各服三錢。

通氣散 治暴怒氣閉腫脹。

茴香 石菖蒲 人參 延胡索 陳皮 廣木香(各一錢) 羌活 白僵蠶 川芎 蟬蛻(各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穿山甲(二錢)為末。酒調(diào)服二錢。

耳聾 青麻扎好做枕頭,睡久而自聰。

又方藤枕或竹枕放烏龜一個于內(nèi),夜間枕之。久而即聰。

耳鳴門主論

馮魯瞻曰∶陰虛耳鳴,其候手足心熱,口渴腸燥,兩尺脈大,時或作癢,耳聾及鳴。治當滋陰疏肝為主。(《錦囊》)又曰∶因痰耳鳴,其候氣壅口燥,不痛耳癢,體重脈弦,耳鳴 耳者是也。所主在二陳、竹瀝之類。

陳實功曰∶心腎不交,心勞則火上炎,氣結(jié)則不下降。蓋腎開竅于耳,故心火乘之,遂有耳鳴耳閉之患矣。(《正宗》)岐天師曰∶耳中聞螞蟻戰(zhàn)斗之聲音,此非祟癥,乃腎水耗盡,又加怒氣傷肝所致。

宜止喧丹主之。方中純是補腎平肝之圣藥,飲之數(shù)日,其戰(zhàn)斗之聲漸遠,服一月即愈。

此乃奇病,而以伯道之方治之也。(《秘錄》)經(jīng)曰∶腎開竅于耳。夫腎之為臟,水臟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而一陰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jīng)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況又嗜欲無節(jié),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不作也。經(jīng)曰∶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作鳴也。是以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然有作為虛治而不效者,何也?此有痰火上升,郁于耳中,故為鳴;郁甚則壅閉矣。凡遇此疾,若平昔飲酒濃味,上焦素有痰火者,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生于耳也。若是腎虛而鳴者,亦是膀胱相火上升,故鳴必不甚,其人必多欲,當兼見勞怯之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昌县| 乐亭县| 澜沧| 澄城县| 明水县| 五河县| 苍山县| 聂荣县| 千阳县| 银川市| 江城| 蓬安县| 合阳县| 阳新县| 威海市| 龙海市| 陇南市| 盐边县| 青龙| 乳源| 南投市| 沅陵县| 灯塔市| 托里县| 桂阳县| 沁水县| 琼结县| 黑龙江省| 马鞍山市| 红河县| 泽普县| 柳江县| 抚远县| 吉林省| 淳化县| 河津市| 济南市| 绥江县| 彰化县| 博客|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