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7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642字
  • 2015-12-26 19:08:39

正面耳頦部

自耳起至下頦髭須止,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耳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癰,寒熱間作,內外紅腫,疼痛日增。(《準繩》)耳癰馮魯瞻曰∶火壅上焦,或作大痛,或膿流于外,或膿塞脹痛,有因縱怒縱酒,濕熱相乘,耳腫作痛者,所主宜平肝除熱疏風。(《錦囊》)澄曰∶耳癰之證,癰者壅也,與膿耳初起有間。非醇酒炙 ,即怒火遏郁,更有色欲過甚,真陰耗竭,相火亢盛,或肝膽火逆,是以耳竅壅腫,耳根 熱脹痛。初起俱宜梔子清肝湯、加味逍遙散;如內膿已成,用四妙湯去黃 加白芷、丹皮;已潰出膿者,用八珍湯去川芎加銀花,膿盡換用地黃湯加麥冬、牛膝自愈。外治內已有膿,用紅升丹少少提之。耳門不可貼膏藥遮擋閉竅。耳畔紅腫,用黃敷藥敷之自消。

耳發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發疽生耳葉,屬手少陽三焦經,風熱所致。六七日漸腫如桃,或如蜂房之狀,或赤或紫,熱如火痛徹心是也。十日刺出黃白膿者生;刺之無膿,時出鮮血,飲食不下,神昏狂躁者死。(《準繩》)申斗垣曰∶耳發疽,乃足少陽膽經,其經多氣少血,其疽發于鬢下耳旁近臉,懸厘、主客二穴上,不五六日漸長蜂窩,皮紫焰熱如火灼痛。十日內剌之,有膿者生,無膿出血,精神恍惚,二十四朝必死,不可救也。(《啟玄》)《心法》曰∶耳發疽,生耳折間,連耳葉通腫,甚則膿竄耳竅。

耳后疽門主論

《心法》曰∶耳后疽,生耳上稍之后,(角孫穴)開口有空陷下之處者是。

耳疔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疔,寒熱大作,痛楚難禁者是也。(《準繩》)竇漢卿曰∶耳疔,以燒酒滴疔根上,方得脫。隨用苦茶洗,解去酒毒。

陳實功曰∶黑疔生于耳竅之內,黑硬腐爛,破流血水,疼連腮顴,宜針刺之。照疔瘡門治法(《正宗》)耳疔

耳疳門主論

耳疳王肯堂曰∶耳疳生瘡臭穢,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馮魯瞻曰∶耳內疳臭謂之冱耳。乃腎氣有余,積熱上沖,或因風水起。(《錦囊》)李東垣曰∶小兒耳后生瘡,名腎疳。

耳疳門主方

耳生疳瘡。

黃連(去毛須,蜜炙數次) 兒茶(各等分) 輕粉(半匙) 冰片 麝香(各少許) 共乳細搽。

耳后生瘡名腎疳。

地骨皮研末,粗者煎湯洗耳,細者香油調搽。

耳疳出膿。

核桃仁研爛,取油一錢,入冰片三分,每用少許滴入。

耳門主論

王肯堂曰∶ 耳又曰耳濕,常出黃膿。(《準繩》)又曰∶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

馮魯瞻曰∶實熱者,即腎氣有余,積熱上沖,津液壅結,故成 耳。 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 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謂之囊耳。其名雖異,總由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則成聾。治宜清火養血,或去濕化毒,其患自愈。(《錦囊》) 耳

耳門主方

千金不換丹(秘方)水龍骨(一錢) 硼砂(五分)研末。吹入耳竅,又綿塞之。二次除根。

耳不論已未出膿,神效方(周鶴仙)頭發在新瓦上燒灰存性,為細末,羅過,每灰一錢加真冰片七厘研勻,吹少許入耳內,極驗。

驗方 胭脂燒灰為末,加冰片少許,吹之。

驗方 醬茄子擠汁滴耳內即愈。

震耳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內虛鳴,常出清膿,名曰震耳。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震耳馮魯瞻曰∶耳內虛鳴,常出青膿,名曰囊耳。乃腎氣有余,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法宜清火養血,或去濕化毒。(《錦囊》)

纏耳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中常出白膿,名曰纏耳。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馮魯瞻曰∶白膿出者名曰纏耳。仍腎氣有余,積熱上沖,或風水入耳所致。(《錦囊》)纏耳

膿耳門主論

陳實功曰∶耳病乃三焦、肝風妄動而成,大人有虛火實火之分。小兒有胎熱、胎風之別。虛火者,耳內蟬鳴,出水作癢,外無 腫;實火者,耳根耳竅俱腫,甚則寒熱交作,疼痛無時。(《正宗》)又曰∶初生小兒胎熱,或洗浴水灌竅中,亦令耳竅作痛生膿。切記不可吹藥,若治早項內生腫,莫若候毒盡自愈。如一月不瘥,以紅綿散治之,自安。

馮魯瞻曰∶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也。有小兒腎經氣實,其熱上沖于耳,遂使使津液壅而為膿,或為清汁,然則厥陰之與足陽明,手少陰之與足太陽,為證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元所發而為病也。證有五∶為鳴、痛、腫、聾、 是也。當分其所因而治之。(《錦囊》)又曰∶常出紅膿,謂之膿耳。

又曰∶胎元而成者,是因父母不謹,故先天火毒攻沖,膿臭流處成瘡,四傍腫赤,時發時愈。所主宜化毒滋腎。

陳遠公曰∶人有雙耳忽腫痛,內流清水,久則變膿血,身發寒熱,耳內如沸湯響,或如蟬鳴,此少陽膽氣不舒,而風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發膽氣,佐以散風瀉火之味,則愈矣。然有不效者,何也?蓋膽受風火之邪,燥干膽汁,徒用祛風瀉火,則膽汁益干,膽火益熾,風藉火威,愈焚灼也,病益甚矣。潤腸湯主之,當歸、白芍、玄參各一兩,黑梔子二錢,柴胡一錢,花粉三錢,石菖蒲八分,水煎服。一劑疼輕,二劑腫消,三劑膿血止,四劑寒熱除,十劑全可也。(此方歸、芍不但入膽,且入肝也。膽病,肝亦必病,平肝則膽亦平也。柴、梔亦舒肝膽之味,舒肝正所以舒膽也。肝舒則血必旺,而膽汁有不濡潤者乎!膽汁既濡,邪風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機,加天花粉逐痰,則風火無黨,以石菖蒲通耳中之竅,玄參退浮游之焰,自然風火漸祛,上焦清涼,耳病隨痊也?!侗b》)汪省之曰∶虛火治以四物湯加牡丹皮石菖蒲、腎氣丸主之。實火,治以柴胡清肝湯主之。(《理例》)

膿耳門主方

紅棉散 耳內生瘡流膿,乃肝經郁火所結。

枯白礬(三錢) 胭脂(一錢, 存性,如能用干油胭脂更佳)研勻。先用棉杖子攪去膿水,另以柳杖子蘸藥摻入耳底,自干。若 耳加麝香五厘。

耳底流膿。

枯礬 黃丹 龍骨 海螵蛸 麝香 干胭脂研細吹之。

又方青黛 人中白 枯礬 雄黃 冰片 黃柏(各等分) 研細吹。

又方 橄欖核 存性研細,加冰片少許吹。

又方 大紅千葉石榴花瓣研細吹。

又方 枯礬入人乳內,放炭火上頓滾變黑色,研細吹。

又方 蘆柴梗、葉籜 存性,加冰片水許,研細吹。

又方 陳皮 灰一錢,加麝香少許,吹。

又方 白鲞牙二個 ,加冰片,研細吹。

又方水龍骨(即船底陳油鍛石,一兩) 硼砂(二錢五分)共研極細。每用少許吹。

又方黃丹(水飛,二錢,) 龍骨( ) 枯礬 胭脂(各一錢) 海螵蛸(五分) 麝香(少許)研細。以棉杖子榐去膿水,用少許吹耳內,每日吹一次,勿令風入。

煎方 蔓荊子 升麻 前胡 桑白皮 甘草 麥門冬 赤茯苓 赤芍耳內腫痛出膿出水 金絲荷葉(即虎耳草)揉汁,灌入耳內自愈。(此味乃治耳病之妙藥,如有膿可加枯礬少許。)又方 頭發燒存性研細,每用少許吹入。

又方 五倍子一個,略挖破,入生明礬于內,紙包浸濕火內燒存性,研細。每用少許吹入。

又方 鮮白果搗爛,用棉裹絞汁入耳,膿血自止。

又方 蛇蛻卷條插入耳內,其膿吸盡自愈。

又方 紅棗一枚去核,入雄黃三分,燒干研末,用管吹入耳內。

又方 柿蒂不拘多少, 存性,研細吹。

耳風毒門主論

耳風毒王肯堂曰∶耳風毒,耳中常出紅膿,此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胡公弼曰∶耳風毒,即耳門毒。(《青囊》)又曰∶耳之上下前后,皆屬少陽,最不可破。如毒一有潰破,便要仔細詳審,不可輕忽。

竇漢卿曰∶耳風毒受在心腎,氣不流行,壅在心經,致傷于耳。

耳蕈、耳痔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蕈、耳痔,則不作膿,亦不作寒熱,外無壅腫。但耳塞不通,纏綿不已,令人耳聾。(《準繩》)陳實功曰∶又有耳挺,結于竅內,氣脈不通,疼痛不止,當用白降丹點之,化盡乃愈。(《正宗》)竇漢卿曰∶耳痔、耳蕈,先用針刺破,用紅玉膏點之,耳脹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痛即止。

汪省之曰∶耳挺治以梔子清肝湯,外以白降丹或線蘸藥插入挺肉縫內,化盡自愈。(《理例》)耳蕈 耳痔

耳痛門主論

《易》說∶卦坎為耳痛。

王肯堂曰∶腦里虛瘍,(虛瘍者即無名腫毒之謂。)耳中疼痛,不可當者。(《準繩》)馮氏曰∶耳痛、耳鳴、耳癢、耳膿、耳瘡,亦當從少陰正竅分寒熱虛實而治之,不可專作火與外邪。凡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少減者,真虛也;手按之而愈鳴者,火實也。昔王萬里時患耳痛,魏文靖公勸以服青鹽鹿茸煎雄附為劑,且言此藥非為君虛損服之,曷不觀易之坎為耳痛,坎水藏在腎,開竅于耳,在志為恐,恐則傷腎故耳痛。氣陽運動常顯,血陰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間,故坎為血卦,是經中已著病證矣。竟餌之而愈。(《錦囊》)

耳痛門主方

立效散 耳內忽作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殊痛,或出血,或出水,或干痛,不可忍者。蛇退火燒存性,研末,鵝管吹入立止。一方加冰片。(用蛇退者,取蛇之善脫以解郁火也。)耳痛不可忍者 磨刀鐵漿滴入耳中即愈。

又方 番大鱉子去殼,磨冰麝油,滴入耳中,自止。

耳癢門主論

《后漢·律歷志》∶春分晷長七尺二寸四分,當至不至,多病耳癢。

岐天師曰∶有耳中作癢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癢,必以鐵刀刺其底,錚錚有聲,始則快然,否則癢極欲死,此腎肝之火結成鐵底于耳中,非湯藥可救,宜救癢丹主之。愈后服六味地黃丸三十斤可也。

耳癢門主方

耳癢,并治耳中有核,或耳屎凝結難取。胡桃肉煨熱塞耳內,食頃即通。

耳癢或耳屎結于耳底,火酒滴入,片時即止。

救癢丹(岐天師)龍骨(一錢) 冰片(三分) 皂角刺(一條,燒灰存性)先將藥研細。用雄鼠膽一枚,水調勻,加人乳再調如濃糊,盡抹入耳孔內,必然癢不可當,必須人執其兩手,癢定則自愈矣。

耳爛門主方

耳葉赤爛,桑、棗、槐、柳、桃嫩枝摘來煎湯,日洗三次。

又方 貝母、輕粉研勻干摻。

耳衄門主論

馮魯瞻曰∶耳中出血,少陰火動所致。(《錦囊》)李東垣曰∶耳中無故出血,名曰耳衄。乃肝腎相火上逆,迫血而衄。

耳衄門主方

驗方 白龍骨研細吹耳內。

又方人牙( 存性,出火毒) 麝香(少許)研細。每用少許吹耳內,即干。(又治小兒痘瘡出現而靨者,酒調一字,服之即出。)

黃耳類傷寒門主論

凡耳中策策痛者,是風入腎經也。不治則變,惡寒發熱,脊強背直,如 之狀,曰黃耳傷寒。此不可作正傷寒治,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僵蠶、天麻、羌、獨,次用荊防敗毒散加細辛、白芷、蟬蛻、黃芩、赤芍、紫荊皮。

耳聾門主論

馮魯瞻曰∶耳聾因于火者,或暴怒之乍乘,或情欲之自肆,或因有余之火,或因不足之火,故耳聾及痛者。所主宜芩、連、歸、芍之類。(《錦囊》)又曰∶耳聾因于氣閉者,有因怒傷及肝,痰因于火,或一時卒中,或久病氣虛,故耳聾及鳴者,所主宜舒郁調血,用導引宣通之法。

又曰∶更有風入于腦,停滯于手太陽之脈,則令氣塞耳聾。

又曰∶若大病后而耳聾者,是血枯而氣弱也,當服地黃丸。然在病后,則氣血俱虛,必診兩手之脈孰勝而為之治。若脈大無力,或右手細小沉弱者,陽氣大虛也,宜甘溫之劑,仿陽生陰長之義,少加血藥佐之。若純視為陰虛,而用滋陰降火之劑。則陽氣愈弱,非惟耳聾不痊,反增惡心、胸滿、泄瀉之患矣。

又曰∶耳聾皆屬于熱。左耳聾者,少陽火也,龍薈丸主之;右耳聾者,太陽火也,六味丸主之;左右耳俱聾者,陽明之火也,通圣散、滾痰丸主之。凡有所忿怒過度,則動少陽膽火從左起,故使左耳聾也;有所色欲過度則動,太陽膀胱相火從右起,故使右耳聾也;有所醇酒濃味,過度則動,陽明胃火從中起,故使左右耳俱聾也。婦人多左耳聾者,以其多忿怒也;男子多右耳聾者,以其多色欲也;膏梁之家,多左右耳聾者,以其多肥甘也。

又曰∶經云∶耳聾少氣嗌干者,肺也。又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腸胃不足,故氣弱不充,傷寒及大病之后,多有此證,以補中益氣湯治之。耳聾多恐者,肝虛也。經云∶肝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治法用四物湯加羌活、防風、柴胡、茯神、菖蒲主之。

又曰∶新聾多熱,少陽、陽明火多故也;舊聾多虛,腎常不足故也。一宜清風散熱,一宜滋腎通竅。如大病后,又宜補陰降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华池县| 洛南县| 鄂尔多斯市| 遂川县| 金昌市| 台东县| 长泰县| 榆中县| 收藏| 定南县| 梅州市| 靖边县| 安龙县| 固安县| 灌南县| 罗山县| 枣阳市| 嵊州市| 哈尔滨市| 太仓市| 威信县| 章丘市| 凤城市| 卓尼县| 连平县| 正镶白旗| 金昌市| 桂阳县| 海兴县| 高要市| 大同县| 揭东县| 都昌县| 云和县| 绥棱县| 栖霞市| 密云县| 安徽省| 聂荣县|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