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5521字
- 2015-12-26 19:08:39
陳實功曰∶鼻淵又名腦漏,總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濕無干,久則頭眩虛暈不已,治以藿香湯主之。如日久虛眩,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可也。(《正宗》)陳遠公曰∶人有無端鼻流清水,日久則流鼻涕,又久則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難聞,流至十年而死矣。此得之飲酒太過,臨風而臥,風入膽中,膽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熱于腦,腦得熱毒之氣,不能久藏,從鼻竅出矣。腦竅通于鼻,而膽氣何以通于腦,酒氣何以入于膽耶?凡善飲者,飲酒必先入膽,膽不能受酒,而能滲酒,酒經膽滲則氣盡解,倘飲多則膽不及滲矣。膽不及滲,則不勝酒,既不及化酒,則火毒存于中,人臥則膽氣不行,又加寒風之吹,膽更不舒矣。膽木最惡者,寒風也,內寒相侵則內熱益甚,膽屬陽,頭亦屬陽,膽熱不能久藏膽中,必移熱上走于頭矣。腦在頭中,頭無藏熱之處,必遇穴即入,況膽腦原相通者乎。腦之穴大過于膽,遂安居而不還于膽矣。及居腦,久動則思遷,又尋竅而出,乃順趨于鼻矣。火毒淺則涕清,深則涕濁,愈久愈流愈重,后則涕無可流,并腦髓盡出,欲不死不可得矣。治法∶治其腦而仍治其膽者,探源之治也。用取淵湯∶辛夷二錢,當歸、黑山梔各三錢,柴胡、貝母各一錢,元參一兩,水煎服。二劑涕減,三劑全愈。(辛夷入膽,引當歸以補腦之氣,引元參以解腦之火,加柴、梔舒膽之郁,則膽不來助火,自受補氣之益也。不止鼻之涕者,清腦中之火,益腦中之氣,正所以止之也。蓋鼻原無涕,遏上游出涕之源,何必又截下流之水乎!或疑當歸過于多用,不知腦髓盡出,若不大補,則腦氣不生。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故乘其引導,大用當歸補腦滲精,不必日后再用。倘日后減去辛夷,即重用當歸無益矣。此用藥先后之機也。人疑當歸不可多用,不過嫌其性滑,有妨于脾耳。誰知腦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化則必少矣,精少則不能分布于大腸,大腸必有干燥之苦,然則以當歸潤之,正其所喜,何患之有耶!)又曰∶人有鼻流清涕,經年不愈,人以為內熱成腦漏也,誰知肺氣虛寒乎?夫腦漏,即鼻淵也。有寒熱二證,不獨膽熱而成之也。何以別之?蓋鼻涕濁而臭者,熱也;清而不臭者,寒也。熱屬實,寒屬虛,今流清涕而不臭,正虛寒也。熱宜清涼之藥,寒宜溫和之劑,若概用散而不用補,則損肺氣而肺益寒,愈流清涕矣。用溫肺止流丹∶人參、荊芥、細辛各五分,訶子、甘草各一錢,桔梗三錢,水煎,調石首魚腦骨五錢, 末服,一劑即止。(此方氣味溫和,自能暖肺,性又帶散祛邪,故奏功如神?;蛑^石首魚腦骨古人以治內熱之鼻淵,疑石首魚腦骨為物,何以用治寒證鼻淵耶?恐鼻淵皆屬熱,而非寒乎?不知鼻淵有寒熱二證,而石首魚腦骨皆兼治之。但熱病之涕通于腦,寒證之涕出于肺,所用之藥皆入肺,無非溫和之味,肺既寒涼,得溫和自解,又得石首魚腦骨,截腦中之路,則腦氣不下陷,肺氣更閉矣,所以一劑止流也。)又曰∶人有鼻塞不通,濁涕稠粘已經數年,人以為鼻淵,火結于腦也,誰知乃肺之郁火不宣,而非鼻淵也。夫郁證五臟皆有,不獨肺能郁也。《內經》曰∶諸氣憤郁,皆屬于肺。肺郁則氣不通也?!峨y經》曰∶肺熱甚則出涕。肺本清虛之府,最惡熱也。肺熱則氣必粗,液必上拂,而結為涕,熱甚則涕黃,熱極則涕濁,則濁之物,豈容于清虛之府,必從鼻之門戶出矣。用加味逍遙散∶柴胡、白術、白茯苓各二錢,桔梗、白芍、當歸各三錢,黃芩、半夏、白芷、甘草各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二劑輕,八劑全愈。(此治肝郁之方,何以治肺郁亦效?不知此方善治五郁,非獨治肝一經已也。又佐以桔梗散肺之邪,黃芩瀉肺之熱,且引眾味入肺,何郁之不宣乎?故塞通濁化也。)李東垣曰∶鼻塞不聞香臭者,俗謂肺寒,而用解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多因肺經素有火邪,故遇寒便塞也。治當清肺降火為主,佐以通氣之劑。如原無鼻塞舊癥,但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之。然氣虛之人,氣弱不能上升,則鼻塞滯,所謂九竅不通,腸胃之所生也,多服補中益氣湯自通。
朱丹溪曰∶肺開竅于鼻,陽明胃脈亦挾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經曰∶天氣通于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之升,皆清氣也。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升于面而走空竅,其宗氣出于鼻而為臭。謂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若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則生發之氣弱,而營運之氣不能上升,乃邪塞空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治法宜養胃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則通矣。然《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也,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若因衛氣失守,寒邪客于頭,而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以不聞香臭矣。經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也。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補胃氣,使心肺之氣得以交通,則鼻利而香臭聞矣。
鼻淵門主方
奇授藿香湯 鼻淵黃水,濁涕長流,致腦戶虛眩不已。藿香連枝帶葉者五錢,水一碗煎七分,加公豬膽汁一枚和勻,食后通口服之。至重者不過三服。如此藥味苦不能服,用藿香葉一兩,公豬膽汁熬稠膏為丸,每服二錢,食后白湯送下亦效。
鼻流涕不止。
白芷(一兩) 蒼耳子(炒,二錢五分) 辛夷仁 薄荷 甘菊花(各五錢)研細。每服二錢,清茶食后調服。
腦漏(《濟生》)當歸頭(酒洗,五錢) 辛夷仁(三錢) 真川芎(酒洗) 羚羊角(鎊,各二錢) 石青(水飛,一分)研絕細和勻。每服一錢,臨臥時溫酒調下即睡。
古拜散 荊芥穗為細末,每服三錢,生姜湯調下。有火者用陳茶調服。
防風散 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
人參 黃芩(酒炒) 麥門冬(去心) 防風(各二兩) 川芎 生甘草(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鼻流臭涕 百草霜研細,空心冷水調,服三錢,五次可痊。
腦漏 裝佛店中絞漆綿子 灰研細,蘆管吹鼻中三四次。
鼻淵(周鶴仙)辛夷 防風 白芷(各八分) 蒼耳子(一錢二分) 川芎(五分) 北細辛(七分) 甘草(三分)白水煎,連服四劑全愈。忌牛肉。
腦寒神方(江仍度)每用頭火燒酒一斤,入小嘴砂壺內,蓋旁四周封固,將酒燉滾熱以鼻向壺嘴內聞酒味,冷則又燉又聞,聞至酒淡無味,又換一斤如法燉聞。重者五斤,輕者不過三斤,即可全愈。
腦漏 白雞冠花不拘新陳,用酒一斤煎服。
天羅散 治鼻中常流黃臭水,名控腦砂。絲瓜藤取根下三寸或五寸,燒灰存性。溫酒調服,數次即愈。
鼻淵。
陳香櫞 砂仁 扁柏葉 川芎 廣木香(各等分) 水煎服。
鼻出臭氣。
黃芩 石菖蒲 生地 遠志肉 本 黃連 赤芍(各八分) 甘草(水浸炒,三分) 水煎服。
腦寒。
辛夷頭 黃芩(各二兩) 白芷(八兩,蔥汁煮三次)共磨細末。水法疊丸。每服二錢,白湯送下。
赤鼻門主論
陳實功曰∶平素嗜飲,胃經濕熱糟粕之氣,上熏肺金,故有赤鼻之證也。(《正宗》)馮魯瞻曰∶赤鼻,乃肺中積熱,六陽上蒸而成。(《錦囊》)又曰∶凡鼻頭白者,血亡也;赤者,血熱也。蓋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遠至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若血亡無以運,則色白而不榮;血熱而沸騰,則獨紅而且赤。蓋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畏寒,又惡熱,故多酒之人,酒氣熏蒸,則為鼻 。準赤得熱愈紅,熱血得冷則凝,污而不行,故色紫黑。其治之法,亡血者溫補之;熱血者清利之;寒凝者,化滯生新,四物湯加酒芩、酒紅花之類;氣弱者,更加酒浸黃 以運之。其酒 鼻,治法亦然也。
又曰∶鼻為呼吸之門戶,熱氣蒸于外,則為肺風赤鼻,不獨因于酒也。熱氣壅于內,則為息肉、鼻瘡。故息肉者,上焦積熱郁塞而生也。
赤鼻門主方
驗方 金色密陀僧二兩研極細,用人乳或白蜜調如薄糊樣。每晚略蒸將熟為度,敷鼻上;次早以漱口水洗去。一月可痊。
又方核桃肉(連皮) 枸杞子 元眼肉(各三斤)搗爛作點心,不時食之,其紅自落。
又方 食鹽擦牙,漱口水淋洗。久而自退。
又方 生白果嚼爛敷鼻上。
赤鼻、酒 。
黃柏 苦參 檳榔(各等分)研末。以豬脂調敷。
血熱入肺而成酒 鼻。(秘方)當歸 苦參(各四兩)研末。酒糊為丸桐子大,食后熱茶送下八十丸。藥盡自愈。
赤鼻。
硫黃 皮硝(各等分)研如面。臨臥擦,一月全愈。
又方牛黃 明雄 嫩色硫黃(各五分) 白硼砂(一錢) 明礬(一兩)乳極細末。不時以津唾潤赤鼻上,蘸藥擦之。臨睡擦,過夜尤效。
赤鼻神方血余(三斤,用米泔水洗凈,再以長流水洗,用黃芩一斤,當歸、白芍各八兩,用無根水五大碗煎三碗,渣再煎汁濾清,分作三次煮血余,倘有余汁又拌血余,日曬夜露,以汁盡為度)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熟地黃 白茯苓(各四兩) 山梔 干葛 桔梗 枳殼 甘草(各二兩)上藥連血余共一處,以棉紙包扎成球,外以熟黃泥包裹約二寸濃成圓球,曬干倘有裂縫須添泥補固,用桑柴火在八卦爐中至煙起。白煙一起即取出埋土內,七日去土研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朝晚食后白湯送下二錢或三錢,服至七日,其紅即退矣。
赤鼻年久諸藥不效。
茶葉 天門冬(去心) 側柏葉(各一兩)共研。每日用一撮入罐內滾水泡,勿泄氣,用湯當茶,日飲五七次,一月愈。
酒 赤鼻 新生白果,口嚼數枚,夜敷七次。如舊加酒糟涂之亦可。
又方 使君子肉以香油浸潤,臥時嚼五枚。久久自愈。
又方 密陀僧末人乳調搽。
又方 檳榔用茄汁浸拌,曬干為末,津唾調搽。
又方苦參(凈末四兩) 當歸(凈末二兩)酒糊丸。食遠,熱茶送下二錢。
赤鼻糟鼻。
硫黃(四兩)放砂銚內,以燒酒三斤為率煮硫,逐漸加添,待干為度取起。每用少許,將口唾放手心內化開搽之。
鼻衄門主論
岐天師曰∶火氣郁勃于上焦,不能分散,故上沖而為吐血、衄血也。七孔流血者,乃腎虛熱也。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骨碎補治之。(《秘錄》)馮魯瞻曰∶鼻衄者,或心或肺或胃蘊熱過極,迫血妄行,上乾清道而衄也。鼻氣通于腦,血上溢于腦,故從鼻而出,名曰鼻衄。若因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涌泄清道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而致者,皆內所因;飲食過多,炙 辛熱,或墜車損撲而致者,皆不內外因也?!对∈健吩弧敏?,陽熱怫郁于足陽明經。丹溪曰∶衄血出于肺,言肺者,以竅言也。言陽明者,以血海言也。又有洗面而衄,日以為常,猶風行水動,面熱而陽明之火上升,血亦隨之也。(《錦囊》)又曰∶若產后口鼻有黑氣及鼻衄者,名胃絕。此證多不可治。遇有此者,急取緋線一條,并產婦頂心發兩條,緊系中指節即止。如衄不止,而頭汗者死。
陳實功曰∶鼻中出血,乃肺經火旺,逼血妄行,上從鼻竅而出也。用紫土散敷囟頂上,內服羚羊清肺湯自止。(《正宗》)《東醫寶鑒》云∶產后氣血散亂,入于諸經,不得還元,故口鼻黑色起,及傳變鼻衄,名曰胃絕肺敗。此證不可治,宜用犀角地黃湯救之,或急用荊芥散。
胡景周曰∶上下失血過多,氣息幾微,心慌神困,脈細如絲,或惡寒發熱,作渴煩躁,急用人參一兩,大棗十枚去核,水煎服。蓋血生于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義也。
一女子因往后一跌,鼻血長流,止后一有所感,其血即出,諸醫不效。后一醫以水和白面,包大附子一個在內,火煨熟,去附子,只用面燒存性,為末,每用二錢,白湯和服。用此永不再發。
《傷寒論》曰∶衄家不可發汗。
張景岳曰∶雜病衄血,責熱在里;傷寒衄血,責熱在表。
又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蓋陽明之脈絡于口鼻,今其漱水不欲咽者,以熱在經,而里無熱,故當鼻衄也。
又曰∶有動陰血者,又非衄血之謂。論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故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此陰血也,乃為危證。
澄曰∶書以產后口鼻黑氣及見鼻衄,為不可治者,何也?蓋五臟之華,皆上注于面,凡色紅赤者,陽熱之生氣也;青黑者,陰寒之絕氣也。況口鼻為陽明多血多氣之部,而見陰寒慘殺之氣,則胃中陽和之氣衰敗,可知矣。復至鼻衄,則陽亡陰走也。胃絕肺敗,陰陽兩亡,故不可治。及產后舌紫黑者,為血先死,不治。蓋心主血,少陰氣絕,則血不上蔭耳。
鼻衄門主方
神方(岐天師)生地 當歸 川芎 玄參 黃芩 三七根 荊芥穗(炒) 甘草 水煎服。
茜根散(《錦囊》) 治衄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 茜草根 黃芩 側柏葉 生地(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水煎服。
二神湯(《保命集》) 耳鼻出血。
生地 麥門冬(各一兩) 水煎服。
鼻衄不止。
生地 當歸(酒洗,各三錢) 白芍(酒炒,二錢) 辛夷(五分) 木通(六分) 茅花荊芥穗(酒炒黑,炒存性,各一錢)水煎服,服后即臥,立止。
水灰散 山梔仁、香白芷各等分,研細,吹少許于鼻中,立止。
又方 大蒜搗泥隨左右貼足心。
又方 左鼻衄以線扎左手中指。右如之。兩鼻衄者雙手俱扎。
又方 千瓣紅石榴花,曬干,研極細,用少許吹鼻中,即止。
又方血竭 蒲黃(各等分)研極細,用竹管吹鼻內,即止。
又方人乳 童便 好酒(各等分)碗盛重湯煮,熱飲。
又方 小兒胎發燒灰吹鼻內。
又方 胎發燒灰存性為末,用水調涂眉心,其血立止。急忙去藥,略遲則鼻塞矣。
又方人中白 發灰(各一錢) 麝香(一分)共為末,吹鼻中少許。
又方 亂溺器內人中白,新瓦上焙干,以溫湯調服錢許。
又方 將患人頂發分開,于百會穴上以新汲水滴之,立止。
又方驢糞(焙干) 發灰(各等分)研勻吹鼻。
又方 五倍子為末吹鼻。
又方 屏風上舊紙燒灰,酒調一錢服。
又方 茅花塞鼻中,仍以茅花煎濃汁飲。大能止血。
又方 青苔放囟門上頂之立止。永不再發。
又方 馬藺頭(即本草馬藺草,走肺經)揉熟,塞鼻孔即止。
鼻冷門主論
馬魯瞻曰∶凡鼻冷與夫面黃面白,乃陽氣大弱。宜大劑參 加附子主之。
鼻祟證門主論
岐天師曰∶倘人鼻中生紅線一條,長尺許,少動之則痛欲死,人以為飲酒之病也,而余以為不然,亦祟死。方用硼砂、冰片各一分,研為末,以人乳調勻,輕輕點在紅線中間,忽然覺有人如將病患打一拳一般,頃刻即消,奇絕之治也。蓋硼砂亦是殺祟之物也。(《秘錄》)書云∶凡人喜食豬、羊、鹿血,血分積熱壅盛,鼻毛如繩,痛不可忍,氣塞不能呼吸,用乳香、 砂各等分,飯丸桐子大。每早晚冷水送下十五丸,自然消落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