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初起腫瘍
澄曰∶初起腫瘍者,乃癰疽惡毒,始發壅腫,七日之內,未成膿者,目曰腫瘍,施治之早,僅可內消十之六七,縱不能全消,亦可移深居淺,轉重就輕。但不可驟用寒涼敷藥,冰凝肌肉,更勿輕投苦寒丸劑,凝滯氣血,遏郁毒瓦斯,便難消散。若已八九朝,內膿已成,治無消法,若勉強消之,不獨不能消散,反致氣血受虧,根腳散漫,內膿不能外泄,膿汁清稀。所以消腫瘍之法,貴乎早也。
論內消法
王肯堂曰∶癰疽之證,發無定處,欲令內消于初起紅腫結聚之際,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藥是也。當審淺深大小,經絡處所,形脈虛實。如發于腦、背、腰、項、臀、 者,乃太陽經也,宜黃連、羌活。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柴胡,并宜敗毒散、仙方活命飲。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內疏黃連湯、追毒丸疏利之。氣虛者,參為主,血虛者,歸芎為主,佐以消毒之藥,隨分野以引經藥行至病所。六經分野,上有癰疽,其五經各隨本經標本寒溫,氣血多少,以行補瀉。惟少陽一經,雖曰氣多血少,而氣血皆不足也,治與氣虛血虛同法。凡栝蔞、射干、穿山甲、金銀花、夏枯草、蟾酥、連翹、地丁、鼠粘子、木鱉子之類,為內消之藥。仙方活命飲、內消丸、柞木飲子、牛膠飲子、車轍散、返魂丹、消毒飲,為內消之方,眾皆知之。殊不知補瀉虛實,平治寒溫,使氣血各得其常,則可內消也。其外用紫葛湯淋洗,及用散涂膏貼者,亦使氣血和平,而腫消熱退也。
李東垣曰∶夫癰疽丹腫之生,皆由陰陽不調,營衛凝澀,氣血不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陽滯于陰則生瘡,陰滯于陽則生疽。瘡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于臟腑胸腹之中,外生于膚肉筋骨之表,發無定處。夫郁滯之本,則因氣血不流,蒸氣不能外達,留滯而成內熱,瘡疽所生焉。若初覺氣血郁滯,皮肉結聚,腫而不潰時,可疏滌風熱,通利臟腑,一二行后,徐次用諸湯 漬,即得內消矣。不然,則治之稍慢,毒熱不散,反攻其內,致令膿血之聚也。《內經》謂∶治病必求于本。蓋瘡疽本乎中熱之郁結不通也,其風邪寒氣所聚也,治之宜溫熱之劑和血令內消也。辨之有法,須認風寒則腫硬色白,熱毒則 腫色赤,以為異也。如有氣已結聚,不可用內消之法,宜用排膿托毒之藥,此皆先后之次也。
又曰∶消者,滅也,滅其形證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者,離卦也。離者,外陽而內陰,內陰壅滯,必然外攻,治當內消,使絕其源而清其內,不令外發,故云內消。乃初起微覺之時,即以湯液丸散,內服外敷,疏其源,絕其毒,實時消散,如形證已成,不用此法也。
程山齡曰∶內消者,腫毒初起,即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氣血乖違,逆于肉理耳。外敷遠志膏,或金黃如意散、鐵箍散,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或內消散,實時消散。若系疔瘡,即宜刺破,或艾灸腫處,上搽蟾酥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伏。菊花連根帶葉,皆治疔瘡之圣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又宜先用荊防散,或芎芷香蘇飲,冬月萬靈丹以散之。隨服銀花、菊花等藥,即可內消,務須及早下手,不可遲滯。(《十法》)
癰疽腫瘍門主方
內消散(《正宗》)金銀花 知母 穿山甲 半夏 大貝母 乳香(去油) 天花粉 白芨 皂角針(各一錢)酒水同煎,熱服取汗。渣加秋芙蓉葉二兩,搗敷患上,留頂透氣。
立消散生地 龍膽草 柴胡 防風 荊芥穗 槐花 青木香(各等分) 升麻(上部加) 牛膝(下部加)酒水同煎,熱服取汗,輕可立消,重者二劑。如已成將潰,禁服。
銀花甘草湯(《十法》) 一切惡毒肺癰,初起立消,誠外科捷法。
鮮金銀花(五兩) 甘草節(一兩)作一劑,入砂鍋內,水二碗,煎一半,加無灰酒一大碗,略煎數沸,分作三服,一日夜服完,重者二劑。服至大小便利,則藥力到矣。如下部加牛膝,外用生金銀花搗爛,敷四圍,中留一孔透氣。沈內翰云∶金銀花干者,終不及鮮者力大而效速。
四妙湯(即神效托里散。《說約》)此瘍科首用捷法,功效立奏,增減活法,醫者臨證酌用。
生黃 (五錢) 大當歸 金銀花(各一兩) 甘草節(二錢)水煎,晝夜服盡,自可移深居淺,轉重作輕。如已成,氣血素虧,不能穿潰者,加白芷、皂針、山甲各二錢,一伏時自潰。
如已潰后,即宜刪去皂針、山甲,如初起 痛,口渴加天花粉。此治癰疽、發背、腸癰之神方也。
澄自幼及今,數十年來,凡治一切癰疽,皆賴此方。遇大證金銀花每加至六兩、四兩,黃 加至兩許,當歸加至二兩,甘草節加至三錢。但見瘡色不起,膿水清稀,即加肉桂轉陰為陽,化毒成膿。如乳癰、乳吹,即加蒲公英一兩立消,百發百中,萬穩萬當。
大毒惡瘡,初起即消,已成自潰。
廣陳皮(二錢五分) 白芷 當歸尾 乳香(去油) 甘草節 沒藥(去油) 天花粉 防風川貝母(去心) 赤芍 穿山甲 皂針(各一錢) 連翹 肉桂(各八分)酒水同煎,熱服取汗。忌犯鐵器,孕婦忌服。
槐花酒(彭辛 用此方三十年,無不見效。)初起大毒 腫,服之內消。
槐花(四兩。入砂鍋內炒黃,乘熱入酒二碗,煎十余沸)濾去渣,熱服取汗。如未消再服取效。
活血調氣湯 專主消毒散瘀。
荊芥 天花粉 防風 赤芍 陳皮(各一錢二分) 甘草節(八分) 川貝母(去心) 金銀花白芷 當歸尾(各二錢)水煎服。背上及冬月加羌活,內熱及夏月加連翹、山梔,消腫加牛蒡子、穿山甲,痛甚加乳香、沒藥,小便澀加木通,泄瀉加蒼術。
消無名大毒。
陳琉璃砥(炙黃存性)研極細。輕者三錢,重者五錢,無灰酒沖服,取汗忌風。
神援衛生湯(《正宗》) 解毒消腫,清熱活血止痛。
白芷 天花粉 連翹(各八分) 牛蒡子 荊芥 甘草節(各一錢)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防風(各五分) 金銀花(三錢) 當歸尾 川貝母(各一錢五分)水煎服。若大便秘結熱甚者加大黃酒炒,一二錢。
芎芷香蘇散(《十法》) 凡毒初起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藥。
川芎 紫蘇 赤芍 陳皮 荊芥 香附 秦艽 白芷 甘草 引加蔥頭二寸水煎服。傷食加山楂肉、麥芽、蘿卜子。
真人活命飲 治初起癰疽發背,一切腫毒疔瘡惡證。
金銀花 白芷 天花粉 陳皮 穿山甲 防風 甘草節 當歸 皂角刺 赤芍 川貝母(各五錢)其毒在背以皂角刺為君,加紫花地丁。其毒在胸加栝蔞仁三錢,其毒在腹以白芷為君,其毒在四肢以金銀花為君,如疔瘡加草紫河車。
上 咀,每服用無灰酒十茶盅,如毒小各減半,用有嘴瓶裝濃紙蓋口,勿令泄氣,煎至五盅,去渣作三五服,接連頻服,渣再煎。此藥宜無灰酒,不可用酸薄酒,莫犯鐵器,服后側臥,睡一覺,定有回生之意,神功浩大之至。
內消大毒 蘇木槌碎煎酒服。
內消。
槐花(一兩,炒深黑) 核桃(十個,連殼燒黑,去殼取肉。)研細。和酒服,取汗自消。
消毒圣神湯(岐天師)金銀花(四兩) 天花粉(五錢) 蒲公英 當歸 生甘草(各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不必三劑。(蓋金銀花專能內消瘡毒,然非多用則力輕難以成功。生甘草一味已足解毒,況又用之于金銀花內,亦足以散邪而衛正。蒲公英陽明經藥也,且能散結逐邪;天花粉消痰圣藥;當歸活血,是以專功血不活所以生癰。今血活而癰自愈,此方之所以奇而肆也。)孫真人初起立消。
金銀花(三兩) 白礬(一兩)水煎服。一劑即消,發背亦然。
雷公消癰疽。
當歸(一兩) 天花粉(三錢) 附子(一片) 生甘草 元參(各五錢) 金銀花(三兩) 白礬(一錢)水煎服。初起一劑即消,腫者二劑必消。
華佗真君消癰疽。
金銀花(三兩) 當歸(一兩) 天花粉(五錢) 蒲公英 生甘草(各三錢) 水煎服。
孫真人統治諸癰。
金銀花(一兩) 蒲公英(五錢) 天花粉(三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愈。此方消毒,實有奇功。
內消方金銀花(四兩) 甘草(二兩) 蒲公英(一兩) 元參(五錢) 當歸(一兩)水煎服。一劑即消。
華真君消頭面瘡疽。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黃芩(一錢) 蒲公英 桔梗(各三錢) 生甘草 川芎(各五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消,不必三劑。
華真君消癰萬全湯 治身上手足之瘡疽。
金銀花(三兩) 當歸(一兩) 牛蒡子(二錢) 蒲公英 生甘草(各三錢) 天花粉(五錢) 芙蓉葉(七片,無葉時用梗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岐天師消癰,消中部癰疽。
當歸 金銀花 白芍 元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荊芥 梔子(各三錢) 白芥子 白礬連翹(各二錢)水煎服。一服知,二劑全消,破潰者,四劑愈。如陰疽去梔子,加肉桂一錢。
張仲景統治癰疽。
當歸 蒲公英 甘草(各一兩) 金銀花(二兩) 乳香(去油) 黃芩(各一錢)水五碗,煎一碗,調乳香末服之。
化癰湯(雷真君)金銀花(五兩) 元參(三兩) 當歸(二兩) 荊芥 白芥子(各三錢) 肉桂(三分) 水煎服。
雷真君消癰方 癰疽發背,或生于頭項,或生于胸腹,或生于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糞門之際,肺癰、大小腸癰、毋論陰毒陽毒,初起一服立消,已潰者即斂。
金銀花(四兩) 當歸(二兩) 蒲公英 元參(各一兩)水五碗,煎八分,饑服一劑,盡化為無有矣。切勿嫌其藥料之重,減去分兩,則功亦減半矣。此方既善攻散諸毒,又不耗損真氣,可多服久服,俱無礙。
岐天師消癰湯金銀花 當歸 蒲公英(各一兩) 荊芥 連翹(各一錢) 生甘草(各一兩)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消,三劑愈。
天下第一消發背方紫花地丁 金銀花 川連(酒制) 黃花 地丁 槐花(各一兩)分四劑,水煎服,隨用溫水洗四肢,取微汗后,毒瓦斯下行,四肢生小瘡,而發背自消威靈仙散 消初起腫毒惡瘡。
貝母 威靈仙 知母(炒,各一兩) 蟾酥(五厘)研細,酒調,空心服三錢,每日二服,以消為度。
二仙丹 消初起發背。
穿山甲(七片) 牛皮膠(四兩)同放新瓦上燒存性,研細。好酒調下,任量飲醉,出汗為度。
初起腫毒。(錢青掄)全當歸(八錢) 生黃 金銀花(各五錢) 甘草節(一錢八分)水煎服立消。(上部加白芷。中部加杜仲。下部加牛膝。各一錢八分。乳癰加橘葉五十片。)消壯盛人腫毒。(李飛霄)穿山甲(土炒研) 何首烏(切,各二兩) 牛膝(一兩)作一劑,酒水同煎服,立消。
癰疽發背歌訣(《古方》)真人妙訣世間稀,一切癰疽皆可醫,化血就如湯潑雪,消膿立效肉生肌。任他發背 瘡毒,那怕疔瘡瘰 兒,假饒疥癩并風癬,乳疽五背盡消除。
金銀花(在四肢倍加) 白芷(在腹脅倍加) 甘草節 防風 沒藥(去油) 赤芍 陳皮(各三錢)當歸(一錢五分) 乳香(去油) 川貝母 沉香(各一錢) 廣木香(八分) 穿山甲(蛤粉炒黃,去粉)皂角刺(挫碎,鉛粉八錢同炒黃去粉。各五錢)上藥將乳香、穿山甲另研細末,分作四包。其余藥分四劑,河水二盅,煎七分,加好酒半盅調乳香、穿山甲末。上部飽服,下部空心服。
消大毒。(周鶴仙)金銀花(二兩) 廣膠(一兩) 全當歸(一枚,要一兩重者) 木通(五錢) 甘草節(二錢)用無灰酒不拘多少,鍋內煎。上部飽服,下部空心服。服后盡量飲醉,蓋暖取汗即消,神速無比。
初起立消。(周鶴仙) 大栝蔞一個。頂上切去一片,將子挖盡,裝入婦人梳下油膩亂發一大團,再入明礬三錢,以滿為度,仍將切下一片蓋口,周身將黃泥封裹,新瓦上微火 過,去泥,將存性栝蔞研為細末。作一服,黃酒調服。未潰者必消,將潰即出膿收口,重者三服必驗。
內消 蟹殼,患小用一殼,患大用二殼,瓦上炙脆研細,臨睡時黃酒沖服。
立馬消(劉秘)川斑蝥(大者,是川產者佳,去翅,足,糯米拌炒) 全蝎尾(各一百五十個) 蜈蚣(三十條)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四錢) 真蟾酥(三錢,酒浸研膏) 冰片 麝香(各二錢)上為細末。用麻黃四兩熬膏為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略曬干,瓷瓶密貯。凡遇發背癰疽腫毒,每用一丸,如勢大者用二三丸,乳細摻于太乙膏。如瘡未破,貼上以熱手摸百余下,次日即消。如瘡已破,先以薄棉紙蓋瘡上,再貼奏功。
蒼龍丸(《劉秘》)消諸般大毒。
蒼龍(三百條) 朱砂 明礬 明雄(各三錢) 蟾酥(酒化) 硼砂(各一錢)乳細,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一丸,酒水任下,取汗自消。
追毒丸(方汝圣)青竹蛇 防風 穿山甲(炮) 羌活 豬牙皂(各三錢) 全蝎(二對) 當門子 蟾酥(各三分) 瓜兒竭 乳香(去油) 孩兒茶 沒藥(去油) 明雄黃 白砒(肉制) 大朱砂 茜草 雷公藤(各五分) 甘草 當歸尾(各八分) 蜈蚣(三條) 金銀花(五錢)共乳極細末,凡一切癰疽大毒,大人每服三分至五分止,小兒一分至二三分止,無灰酒調服,令醉自消。
消癰疽癤毒并天 楊梅等瘡 香油一斤,入水半盅,熬至油耗白煙起,住火。
以瓷瓶收貯,每早晚用熟油一盅。將無灰酒一盅和勻溫服,七日除根。
消毒湯(一名紫花地丁散)甘草(一錢) 金銀花 紫花地丁(去蘆) 大黃(酒浸炒) 當歸 黃 赤芍(各五錢)一方加升麻為末,作二劑,酒煎服。
內消沃雪湯(《正宗》)治發背并五臟內癰、尻臀諸毒、大小腸癰、肛癰臟毒,初起但未出膿,堅硬疼痛不可忍者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