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583字
  • 2015-12-26 19:08:39

又曰∶是動則灑灑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 ,音干,脛骨也。)又曰∶所生病者,狂瘧濕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音疹,唇瘡。)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背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左手)大二倍于寸口(右手)。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歪。)足陽明胃引經藥歌∶辰胃丁(香)防(風)砂(仁豆)寇(白)術,半(夏)知(母)蔥(白)葛(根神)曲蒼(術)烏(藥),石膏白芷升(麻)檀(香)木(香),下治相沿效不辜。

經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見真臟脈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盛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俱至于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病勝臟故死。

又曰∶胃實不眠。

又曰∶臥寐不寧,乃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內榮其魂魄也。

凡飲食減而大便轉覺艱澀者,胃病而運化之機遲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

形體困倦者,胃病而約束之機關不利也。

陽明邪實。(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陽明正虛。(故喜火,喜日月光者,喜助正也。)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小便閉澀為胃水。

經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馮魯瞻曰∶脾胃尤為后天元氣之本,化源生發之機,五臟六腑之大源,氣血精微莫不賴之以長養也。

補∶白術、黃 、芡實、陳皮、扁豆、蓮子、山藥、半夏、蒼術、百合。

瀉∶枳實、樸硝、大黃。

溫∶藿香、香附、良姜、益智、胡椒、吳茱萸、肉豆寇、丁香、濃樸、木香、干姜、草寇、生姜、白豆寇。

涼∶滑石、山梔、黃連、竹茹、玄明粉、黃芩、石膏、連翹、石斛、升麻、天花粉、葛根、知母。

引經報使∶升麻、葛根上行。白芷、石膏下行。

經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生氣之源,其形四垂,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又曰∶是經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于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鑰。

又曰∶寅時氣血注于肺。

肺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朝于肺。肺乃天道下濟而光明。經曰∶肺者,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在時為秋,在方為西,在色為白,通竅于鼻。

經曰∶西方金也。萬物所以收成也。

又曰∶臟真高于肺,以行榮衛陰陽也。脾土為母,腎水為子。大腸為臟,克木主氣,若久臥則傷氣。司藏魄,其類金,其畜馬,其卦干,其性義,其華毛,其候鼻,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其病在皮毛,其音商,商者,強也。象金,性之堅強也。其數九,其臭腥,其聲哭,其氣 ,其液涕,其味辛,外應皮毛而色白;然貴如白玉光澤,不欲如堊。

《靈樞》曰∶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更肺主燥,然燥則傷肺,病則為嗽。痘主膿泡,若熱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面白悲哭,手捏眉目鼻面,嚏涕吐衄,喘咳寒熱,脅有動氣。肺虛則嘆息,呼吸少氣,鼻涕嗌干,喘乏咳血而唇白。肺實則悶亂,喘促咳嗽,上氣鼻塞,脛股肩痛而胸滿。肺絕則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毛發氣出,然肺絕者,三日死。平脈則秋旺七十二日而脈浮毛,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似浮,其賊脈浮大而牢,與夫面赤皆逆,危脈則毛如風吹。

華元化曰∶肺乃生氣之原,五臟之華蓋。

經曰∶肺屬辛金,為陰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肺配胸中與大腸為表里,其母脾土,其子腎水,其克肝木,其賊心火,主藏魄。其色白,其味辛,其臭腥,其華毛,其候鼻,其充皮,其液涕,其聲哭,其氣 ,其不足則太息,其有余則喘嗽,其平脈浮短,其賊脈洪,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肺絕三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實則夢兵戈兢擾,虛則夢田野平原。憂傷肺,喜勝憂,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岐伯曰∶形寒飲冷則傷肺,飲冷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金匱真言論》曰∶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

又曰∶脈變動為咳。

《脈論》云∶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夾錢,曰肺平。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浮,曰肺病。脈來如物輕飄,如風吹毛,曰肺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肌膚之狀。

經曰∶肺之見證也,善嚏,悲愁欲哭,灑淅寒熱,缺盆中痛,肩背痛,臍右少腹脹痛,小便數,溏泄,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經曰∶肺主氣。

又曰∶諸氣皆屬于肺。

又曰∶肺藏氣,氣有余則喘咳上氣,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靈樞》曰∶膻中為之氣海,膻中者,肺室也。有余則胸面俱赤,不足則少氣力,不多言。

丹溪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導,甚而轉成劇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熱之劑,是以火濟火也。

張子和曰∶諸病皆生于氣,諸痛皆因于氣。

《回春》云∶風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栗,暑傷氣者為熱悶,濕傷氣者為腫滿,燥傷氣者為閉結。

《入門》曰∶逸則氣滯,亦令氣結。輕者行動自愈;重者橘皮一物湯。(橘皮一兩,洗凈,新汲水煎服。)《直指》云∶七氣者,喜、怒、悲、思、憂、驚、恐,或以為寒、熱、恚、怒、喜、憂、愁,皆通也。

經曰∶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肺為牝臟,牝者,陰也。

又曰∶諸氣 郁,皆屬于肺。

人有七情,病生七氣,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如七情湯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

太乙真人曰∶少言語,養內氣。

象川翁曰∶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榮衛一身,莫大于此。

黃帝問曰∶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對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謩t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經曰∶氣為精神之根蒂。(李東垣曰∶氣者,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又曰∶久臥傷氣。

《西山記》曰∶近穢氣,觸真氣,近死氣,亂生氣。

《正傳》曰∶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人屬陰,遇氣多郁。是以男子之氣病常少,女人之氣病常多。故治法曰∶女人宜調其血,以耗其氣;男子宜調其氣,以養其血。

氣生于谷《靈樞》曰∶人受氣于谷,谷入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在脈中,衛有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又曰∶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又曰∶氣為衛,衛于外。

《正理》曰∶日啖飲食之精,熟者益氣,此氣生于谷,故氣從米。

上氣《靈樞》曰∶邪在肺,則寒熱上氣,上氣者,呼多吸少,氣息促急。

《內經》曰∶氣有余則喘咳上氣。

下氣《綱目》曰∶下氣屬心。

經曰∶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是也。

又曰∶癲癇勞瘵者,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谷氣不能宣通于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也。

河間曰∶腸胃郁結,谷氣內發而不能宣通于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

仲景曰∶傷寒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轉矢氣下之即愈。轉矢氣,乃氣下泄也。

短氣《明理》曰∶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已。若有氣上沖,而實非氣上沖也,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實為難辨之證,要識其真者,氣急而短促是也。

仲景曰∶平人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主之。

《入門》曰∶氣短者,呼吸不相接續是也。有結腫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風濕相搏者,有素弱氣虛者,大抵心腹脹滿者為實,為邪在里,心腹濡滿者為虛,為邪在表。

東垣曰∶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 補之。

《入門》曰∶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不足以息,宜調中益氣湯、人參養榮湯。

《脈經》曰∶寸口脈沉,胸中氣短。

少氣《綱目》曰∶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靈樞》曰∶肺藏氣,氣不足則息微少氣。

又曰∶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又曰∶腎主氣,腎虛則少氣乏言,吸吸骨酸,懈惰不能動。

又曰∶膻中為氣之海。不足則少氣不足以言。

《內經》曰∶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奪氣也。宜生脈散。

易老曰∶真氣虛弱,脈弱懶語,宜四君子湯、參 益氣丸。

東垣曰∶內傷脾胃,致中氣虛少,宜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

《活人心法》曰∶氣虛發熱,百脈搖動,有如蟲行,相火自足上升,心常煩悸,頭重腦悶,黃 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當歸五分,五味子九粒,煎服,名黃 湯,乃清和調勻,鎮定之劑也。

氣痛《入門》曰∶人身元氣與血循環,被橫行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 癖,壅逆胸臆之上,而為痞滿刺痛等證。多因七情飲食,郁為痰飲,初起宜辛溫開郁,行氣豁痰消積,久則宜辛寒降火除根。氣滯上焦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氣滯中焦為腹脅刺痛,宜木香破氣散。氣滯下焦為腰痛疝瘕,宜四磨湯。氣滯于外,則周身刺痛,或浮腫,宜木香流氣飲。

氣逆《靈樞》曰∶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對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為太 。 與悶同。故氣亂于心,則喘心密默,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于腸胃,則為霍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入門》曰∶氣逆者,氣自腹中時上沖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氣從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又曰∶氣之上逆,屬陽,無寒之理,惡寒者乃火極似水也。

《入門》曰∶散火之法,必先破氣,氣降則火自降矣。

氣郁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七情,或感六氣,或因飲食,以故津液不行,清濁相干,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氣為之郁,或痞或痛。

《正傳》曰∶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故氣郁之病,多兼浮腫脹滿。

《入門》曰∶郁者,病結不散也。交感丹治諸氣郁滯,一切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痞悶諸證神效,大能升降水火。香附子一斤,長流水浸三日,取炒茯神四兩,搗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以二陳湯送下。

氣不足生病《靈樞》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蹶心 。

又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入門》曰∶七情總發于一心,七氣總隸于一氣,氣,陽也,動則為火,故以降火,化痰,消積分治之,大概氣虛,四君子湯,氣實,小烏沉湯,火多合黃連解毒湯,痰多合二陳湯,積多合平胃散。

丹溪曰∶久患氣證,氣不歸元,久服藥無效者,破故紙為君。(破故紙炒一兩,茴香炒、乳香各五錢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五十丸。)方氏曰∶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蓋肺主氣,腎藏氣,青木香圓、木香順氣丸皆用破故紙,所以使氣升降,而歸于腎臟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翁源县| 天峨县| 若羌县| 遵化市| 泾阳县| 千阳县| 康马县| 驻马店市| 德阳市| 郸城县| 南召县| 临江市| 璧山县| 黎城县| 施甸县| 佳木斯市| 农安县| 五台县| 紫阳县| 政和县| 乡城县| 通州市| 五指山市| 黄骅市| 泰安市| 阆中市| 金塔县| 仪征市| 高唐县| 扶沟县| 茂名市| 息烽县| 桐柏县| 镇平县| 古丈县| 邵东县| 霍城县| 错那县| 天峻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