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3183字
  • 2015-12-26 19:08:39

陳實功曰∶多骨疽者,由瘡潰后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營運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瓦斯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后必成此疽也。但腎主骨,宜服腎氣丸、十全大補湯,先補脾腎,次用艾附餅灸之,令溫暖腐毒,朽骨自然脫盡,生肌斂口而愈。(《正宗》)汪省之曰∶多骨疽,患一二年不愈,常落出骨一片,或細骨或有蛀蝕眼,或三五個月,落骨一片,此骨非營氣不從而生,乃母受孕復感精氣而成。(《理例》)《心法》曰∶多骨疽毋論老小,皆有生者,多在腮 、牙床、眼胞、頦下、手足、腿膊等處。有因腎虛之人,生瘡久硬不消,口不收斂,外被寒邪襲入,與膿毒凝結于中,借人之氣血化成多骨者。又有初生落草,肌肉之中按之如有脆骨,由胎元受之,精血交錯而致。迨其人長大后,必于脆骨之處,突然發腫而生疽,及潰后多骨脫出,其口方收。亦有多骨出之不休者,名曰骨脹,難愈。以上二因,治法皆同,俱用隔附子并艾灸之,以宣寒凝,令骨速脫。蓋骨屬腎,遇寒則凝,故從熱治也。

多骨疽門主方

固本養榮湯 治骨疽已成,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斂,由氣血之虛,脾胃弱也,宜服之。骨不出者自出,口不斂者自斂。

大熟地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牡丹皮 人參 山萸肉 白術 懷山藥 黃 (蜜炙,各一錢) 北五味 炙甘草 肉桂(各五分)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生肌散 治腐骨脫出,肌肉生遲,不能收斂者。

石膏 赤石脂 輕粉(各一兩) 滴乳香(去油,一錢) 潮腦 瓜兒竭 龍骨(各三錢)上乳極細末,先用當歸、白芷、甘草各一錢,煎湯洗凈患上,用此干摻,軟油紙蓋扎,二日一洗一換。

化骨至神丹(岐天師)金銀花 當歸 白芍藥(各一兩) 茵陳 龍膽草 白術 生甘草(各三錢) 柴胡(一錢)水煎服。

消毒散(張仲景)。治多骨疽初起,并敷一切癰疽癤毒,無論有骨無骨,用之神效。

凡疽生于環跳之間,不用此圍藥,多成多骨前疽,用此藥則可免多骨之患。

芙蓉葉(曬干) 大黃 五倍子(各一兩) 藤黃 生明礬(各三錢) 冰片 麝香(各三分)各為末。米醋調成如濃糊,涂于多骨疽之左右四邊,以藥圍其皮肉,中留一頂如豆大;外以醋用鵝翎不時掃之。若不掃,任藥干,圍則無益矣。一日夜即內消。

內消神方(雷真君)。

人參 天花粉(各三錢) 大黃(五錢) 蒲公英(一兩) 金銀花(二兩) 薏苡仁(三兩)先用水六碗煎薏苡仁,取汁三碗,投藥再煎三碗,分作二次服,一日服兩劑即消,神效。

咬骨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咬骨疽,發在大腿內股,不腫不紅,痛徹骨髓,初宜雷火針針之,內用萬靈丹以酒調服之。(《正宗》)

箕門癰門主論

汪省之曰∶箕門癰生于股內近膝,乃足太陰脾經濕毒所生。(《理例》)又曰∶骨毒滯瘡,又名腿發。乃足太陰脾經,生于腿上箕門穴。如痛可治;不痛難治。十二日可刺,如膿黃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瘡赤白色,是骨毒瓦斯發于外,十日內未膿,必死。

箕門癰

肉蜈蜂門主論

申斗垣曰∶肉蜈蜂生大腿外面,皮膚不覺紅腫,內里疼痛難忍。治斯證者,切不可輕用刀刺,若誤犯之,毒瓦斯直透心胸,疼痛不止,多致不救。治當用白降丹摻膏藥上貼,三日后取下,敗肉如蜂之狀,再用生肌等藥收功。(《啟玄》)胡公弼曰∶肉蜈蜂所生之處,乃足厥陰肝經部位,風濕郁積,氣血阻滯,注久而成此毒。一犯刀刺,蜂毒直入心胸,母傳子受,肆毒無忌,直犯君主,故多不救。(《青囊》)

玄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玄疽生于左腿夾縫之下三寸,漫腫連陰,疼及大腿。(《正宗》)

陰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陰疽生于右腿夾縫之下三寸,痛連腎子,小腹亦痛。(《正宗》)

膝蓋癰門主論

《心法》曰∶膝癰生膝蓋,色紅 腫疼痛,屬氣血實, 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經云∶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腰,凡筋病皆屬于節,筋乃肝之余,故又屬肝,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惟兩膝俱生,屬敗證,不可治也。

膝眼毒門主論

申斗垣曰∶膝眼毒,先必膝眼酸痛,乃成此證,乃腎經感受風邪,寒濕相侵而成。(《啟玄》)汪省之曰∶膝外癰是足少陽膽經,膝內癰是足太陰脾經,俱多氣少血,乃膝間樞紐,骨節行動之處,宜仔細治之,免成廢疾。(《理例》)王肯堂曰∶托疽生于膝傍腿側,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陽關穴、陽陵泉穴腫作痛,半月有膿可治;如不痛出鮮血,或出青黑膿,及長出頭漸多,或腫無定處者,不治。(《準繩》)《靈樞》云∶發于膝名曰 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者死。

須其柔乃石之者生。(堅如石者,用生樟六根擦之效。)書曰∶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不可治也。發于陽者,百日死。(陽謂諸節之背。)發于陰者,三十日死。(陰謂諸節之 間。)

膝眼風門主論

《心法》曰∶膝眼風生于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蓋之下,左右兩骨空陷中。)由下焦素虛,外邪易于侵襲,先從膝眼隱隱作痛,如風勝則其痛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胖腫曲不能伸,其病在筋,伸不能曲,其病在骨,動移不遂,沉寒錮冷之候也。惟在臨證詳辨∶單膝生者輕,雙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復病右膝;右膝方愈,復病左膝者,名過膝風,屬險。

鶴膝風門主論

鶴膝風王肯堂曰∶兩膝腫痛,股漸小,曰鶴膝風,一名鼓槌風。起于中濕,或因痢后腳弱緩,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傷寒余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結于經絡,血脈不流以致筋愈縮而股愈細,屬足少陽、足陽明經。(《準繩》)又曰∶膝上腫痛,此非一端,須要辨明,若兩膝內外皆腫,痛如虎咬之狀,寒熱間作,股漸細小,膝愈腫大,名鶴膝風。急宜隔蒜灸,服大防風湯倍加乳香以住痛舒筋。但一膝痛引上下,不甚腫而微紅,名膝游風。膝之兩旁腫痛,憎寒壯熱,晝夜偏劇,腫處手不可近,為膝眼毒。膝蓋上腫痛者,為膝癰。(《準繩》)又曰∶膝內 近折紋之處,結核腫痛,但核形長如魚之狀,名上水魚。

陳實功曰∶鶴膝風乃三陰虧損不足之證,上下腿細,惟膝眼腫大,狀如仙鶴膝行。初起寒熱交作,亦宜汗解,如汗后腫痛仍不見消,此陰寒深伏,以大防風湯溫暖經絡,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漸漸收功。如以上諸法治之不效,終成痼疾,不必勉強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國公藥酒常常服之,或可轉重就輕,移步行履,尚可圖也。(《正宗》)岐天師曰∶此乃因濕而戰,立而行房,水氣襲衣,故成此疾。(《秘錄》)李子永曰∶鶴膝風,古人多用大防風湯,內氣血藥并用,以病在下焦陰分故也。

如岐天師除去血藥,想用宜于初起之時,如病久古方恐不可廢。

馮魯瞻曰∶膝間腫痛不消,防成鶴膝風,以膝腫如鶴足脛細,脈多弦緊是也。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為患,人多誤為濕熱,乃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矣。不知此證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經,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也,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錦囊》)《可法良規》云∶鼓槌鶴膝起于中濕,蓋足膝屬肝,肝有風寒濕氣,則血脈阻滯不能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肌愈削,其源若起于流注,則肉凝者必爛,爛則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無術,遂成難治廢疾。當皮膚未破之時,則肌肉尚未死,急以玉龍膏熱酒調敷膝之上腿,回接陽氣以住骨痛,又以沖和膏敷上腿冷處,引其氣血,使流動而下通貫血脈。又以玉龍膏敷骨膠處,以接引所引之血脈,以驅散所積之陰氣,內服追風丸倍加乳沒,則無有不愈者矣。

又云∶一切濕痰濕熱,或死血凝滯等證,患在關節,流注不行,非用辛溫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焉能得效。人畏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制,何毒之有,況中病即已,又不常服,何足為慮。經曰∶有是病用是藥者此也。故大防風湯、活絡丹,治香港腳、鶴膝風證多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金乡县| 广水市| 治县。| 奉新县| 个旧市| 皮山县| 奉贤区| 齐齐哈尔市| 临西县| 玉环县| 青州市| 钦州市| 祁阳县| 文登市| 彝良县| 五大连池市| 高邮市| 金华市| 聊城市| 龙岩市| 南通市| 和龙市| 静乐县| 来安县| 长葛市| 和林格尔县| 南平市| 绍兴市| 扶风县| 肥城市| 蒲江县| 克什克腾旗| 绥德县| 石狮市| 龙州县| 宿松县| 博罗县| 区。| 垦利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