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總論部(1)

  • 外科大成
  • 祁坤
  • 4957字
  • 2015-12-26 19:06:05

癰疽之脈

粵稽炎農御世。而醫之名始立。夫醫者濟世之統名也。名雖一而實有內外科之異也。科之分有內外。

蓋因人之疾有內外故也。因其疾以命醫。神而明之。則因內可以推外。由外可以測內。精微之理。豈易言哉。胡為乎今之重于內者精其內。而瘡科或有所遺。專于外者精其外。而方脈或有未諳。斯二者誠未合乎中庸之道。不幾失先正之薪傳乎。故惟仁者之心。深長周密。思欲兼之而無遺內遺外之憾者。

必先以脈為首務也。靈樞經云。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嗟嗟。神其難言也。夫誠以病在臟腑。不能以告人而脈告之。脈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則是脈也者。乃天真委和之氣。非圖可狀。非言可傳。維在人之會心而已。獨不見王叔和之脈經乎。王忠父之脈旨乎。李瀕湖之脈學。戴同父之刊誤等書乎。寓之于目。悟之于心。措之于指。運之于意。于是乎病之淺深無不彰明較著也哉。是以診脈之道。不易精也。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其誤天下也多矣。爰采脈學歌訣。辨脈之形象。并遴外科腫潰脈法辨癥之順逆。顏之卷首。聊補學人上達之功云爾。

癰疽之脈

浮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為(濡)脈(散)似楊花無定蹤。腫瘍為虛為風。潰瘍為虛宜補沉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腫瘍為邪氣深。潰瘍為遺毒在內。

遲 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陰須益火之源。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駛于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腫瘍為寒為虛。潰瘍亦為寒為虛。

數 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里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宜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腫瘍為熱。數而洪者欲膿。潰瘍為病進。數甚者難醫。

滑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腫瘍為熱為痰。潰瘍為熱為虛。為邪氣未退。

澀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杪芒微 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腫瘍為氣實氣滯。潰瘍為血虛。為脈病相應。

虛 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腫瘍宜內托。潰瘍宜大補。

實 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 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實脈浮沉有力強。(緊)來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腫瘍為邪氣太盛。潰瘍為邪氣不退。

長 過于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腫瘍為有余。宜內消潰瘍為氣治則易愈。

短 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腫瘍為元氣不足。潰瘍為大虛宜大補。

洪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 堅。

腫瘍為熱盛。宜宣熱拔毒。壯實者下之。潰瘍為邪氣盛。藥之不退者難愈。

微 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于微略較 。

腫瘍為虛。服藥漸充者佳。潰瘍亦為虛。若微而勻者為脈病相應。

緊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為疼。

腫瘍脈浮緊。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為癰疽。潰瘍主氣沉滯。為有外寒。

緩 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 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腫瘍為虛。潰瘍為有胃氣。為脈病相應。

芤 中空傍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虛虛。

腫瘍為血虛。潰瘍為脈病相應。

弦 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腫瘍主血氣不和。為痛。潰瘍為血虛。雙弦為賊邪侵脾。加數則危矣。

革 革脈形如按 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并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牢 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腫瘍為邪盛。潰瘍為邪氣不退。

濡 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于微。

弱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腫瘍宜托里。潰瘍為脈病相應。宜補。

散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腫瘍為氣虛不收。潰瘍獨見者死。

細 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細為氣聚血少。有此癥者逆。

伏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才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癥屬陰。

腫瘍為陰中伏陽邪。潰瘍為陽伏陰中。為內蝕。為流注浸淫。難治。宜溫補。

動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摶。虛者搖兮勝者安。

動主痛。陽動汗之。陰動溫之。

促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腫瘍為熱為病進。潰瘍為熱不退。漸進者死。

結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勝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腫瘍為氣結。潰瘍為氣不調。則危。

代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腫潰俱不利。

脈數不時見。當生惡瘡。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

脈浮而數。 腫在外。宜先托里。恐邪入內。脈沉而實。宜先疏通。以絕其源。脈不浮不沉。無內外癥。知其在經。宜和榮衛。

脈數發熱而痛者發于陽。脈不數不發熱而痛者發于陰。

癰脈宜洪大而數。若沉緊者死。疽脈宜沉而實。若浮洪而散者死。

癰疽無脈者氣閉也。宜行氣。其脈自見。

癰疽之源

人身之氣血。與天地同流。人身之經絡。與晝夜同度。茍或六淫之感。七情之傷。飲食不時。房勞不節。致使陰陽乖錯。榮衛蘊結而成癰者。總不出于三因。故以三因首例

癰疽之源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補之氣。寒乃始。陽氣郁。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

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郁。

其病熱郁于上。瘡發于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太溫。肌腠瘡瘍。

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之復。病 疹癰疽痤痔。又云。火太過曰赫義。其病瘡疽血流。又云。火郁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于中。發為癰瘍。病本于心。又云。太陽司天之政。

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瘡瘍痤癰。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濕邪瘡瘍。經曰。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后癰。又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于中。流散于外是也。

上四條天行時氣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來之因。則肌肉血脈筋骨受之。其見癥多寒熱交作。筋骨疼痛。及濕痰流注。風濕風溫。時毒等類。治宜發之。如蒼術復煎散、紺珠丹之類。經云。汗之則瘡已。使榮衛通行。邪氣不得干于內也。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又云。此寒氣之種。八風之變。四時之病。以其勝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癰疽之源

經云。氣宿于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后成癰者。為由七情內郁而成。或兼竭力房勞。陰虛所致。又云。形樂志苦。病生于內。此由內傷。故曰內因。然內傷之因。則五臟受之。其見癥瘡多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調。飲食少進。外軟內堅。平陷無膿。表實里虛。毒多難出。治宜托里以培其本。禁用驅熱、拔毒、汗下之劑。書云。才得腫痛。參之脈癥。但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經云。肺乘肝則為癰。又云。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此臟腑之變。亦屬內因也。臟腑之變。乃八風之變。皆寒癰例也。其形堅硬如石。或皮不變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溫補以回其陽。如參、附、、術之類是也。

癰疽之源

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榮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榮氣、胃氣也。蓋飲食入胃。先輸于脾而朝于肺腑百脈。次及于皮毛。先行陽道。下歸臟腑。而氣口成寸矣。夫膏粱之變者。則榮氣太過。不能走空竅而行皮毛。反行陰道。逆于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實滯而然也。飲食之虧者。則榮氣不及。不能走空竅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于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虛澀而然也。或兼房勞不節者。則腎水虧損。腎水虧損則反從濕化而上行。其瘡多生于胸背。書言。大疔者癰之最重者也。

此不屬內外兩因。故曰不內外因。然不內外因。則脾腎二經受之。外無六經之形癥。內無便溺之阻隔。

治宜審癥脈之虛實。辨形色之順逆。知所從來。用以補瀉。如榮氣太過者。治宜大瀉以奪氣壅。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榮氣不及者。治宜大補以滋氣少。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真陰虧損者。治宜托里補虛。如神效托里散、內固黃 湯之類。禁用五香等藥。復損其陰。

其有瘰 、痰注、氣痞、癭瘤之屬。生于肉里膜外者。亦屬不內外因也。治以養氣血。調經脈。行痰開郁。健胃和中之法為善。

癰疽之別

癰發于六腑。為表為陽。為熱為實。其發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熱痛高腫。侵長廣大。皮薄光軟以澤。多有椒眼。或作便閉。發渴發逆以拒之。由正氣內固。不能下陷。是以五臟終不傷也。

疽之發于五臟。為里為陰。為冷為虛。其發停蓄。如陶室之火。內消骨髓。故無熱、無腫、無痛。形如 。色淡而堅。甚則如牛領之皮。見七惡逆癥者死。(七惡逆癥歌見后)陽中之陰者。似熱非熱。雖腫而虛。赤而不燥。痛而不膿。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也。陰中之陽者。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痛而有膿。外不盛而內煩悶。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也。

陽癥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癥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為陰。為猶可返于陽也。其癥多生。陰變為陽。為不久復歸于陰矣。其癥多死。陽癥有熱。則氣血行而生肌。陰癥無熱。則氣血滯而不斂。故云。有熱無熱為生死之訣。觀此。則知癰疽有陰陽表里虛實之分。而無大小之別也。第恐猶有未悉者。再續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歌。內消、內托、虛實等治。使一見了然。庶無舛誤。

癰疽之別

癰疽不論上中下。惟在陰陽二癥推。發背雖有正與偏。要取高低兩樣看。純陽初起必 腫。更兼身熱有微寒。頂如尖字高突起。腫似彎弓根有盤。七日之間多 痛。二七之期膿漸漫。動息自寧食知味。二便調勻無瀉干。腫消膿潰精神爽。脫腐生新氣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惡全無半點干。痛便隨膿減。

腫退自肌寬。新肉已生紅艷艷。腐皮自斂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臟盡和歡。此屬純陽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

癰疽之別

純陰初起不知瘡。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紅不腫不知痛。少熱少 少提防。七朝之后身體倦。瘡根平大喜澆湯。頂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瓤。陷軟無膿空結聚。脈浮散大細飛揚。飲食不餐身戰戰。嘗湯止許意忙忙。瘡上生衣如脫甲。孔中結子似含芳。膿多臭穢身難便。舉動愴惶韻不長。瘡形成紫黑。

面色變青黃。精神昏憒多鼾睡。言語無人自發揚。口干多舌強。痰喘定身亡。此屬純陰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鄉。

卷一總論部

癰疽之別

陰陽之癥兩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熱微寒微赤腫。半昏半爽半平高。脈來雖數多無力。飲食雖餐便不消。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腫為膿饒。大便多沸小便數。上身有汗下體焦。五善雖兼有。七惡未全逃。口渴喜茶腸腹痛。面浮饜飲足心高。心煩不穩睡。神亂怕音焦。投方應病方為妙。陰轉為陽漸可調。心真造化。爾命堅牢。逢之任是神仙手。半死余生定莫逃。

癰疽之別

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潤鮮。瘡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肝善身輕便。因煩自不煩。指頭紅活色。坐起覺平康。脾善唇滋潤。衾幃蘭麝香。凡餐俱有味。膿濃更肥黃。肺善聲音響。無痰韻更長。肌膚多滑潤。

大便自尋常。腎善誠為要。水深火自降。口和兼不渴。小水得稀長。

癰疽之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辛集市| 中超| 沂源县| 萨迦县| 乌拉特后旗| 南溪县| 名山县| 旬阳县| 江川县| 邻水| 池州市| 滨州市| 张家界市| 曲松县| 姚安县| 文化| 屏东市| 永寿县| 九龙坡区| 新邵县| 平泉县| 舟曲县| 茂名市| 冀州市| 遵义市| 苗栗县| 罗甸县| 大新县| 宣化县| 安化县| 上栗县| 澄迈县| 伊吾县| 广德县| 南靖县| 雷山县| 临洮县| 景德镇市| 定边县|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