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毒潰爛。內毒未盡。若驟用生肌。則外實內潰。重者逼毒內攻。輕者反增潰爛。雖即收口。其于旁處復生大疽。是知毒未盡。不可驟用生肌藥也。只以貝葉膏貼之頻換。俟生肉珠時。方用生肌藥。如元氣弱者。須當大補以培其元。
生肌定痛散 潰爛紅熱腫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
生石膏(為末用甘草湯飛五七次每兩加) 硼砂(五錢) 辰砂(三錢) 冰片(二分)為末摻之。
定痛生肌散 潰爛紅熱腫痛無腐者。用此定痛生肌。
石膏( 一兩) 乳香 血竭 輕粉(各五錢) 冰片(一錢)有水。加白芷 龍骨(各一錢) 不收口。加雞內金(炙一錢)為末摻之。
冷瘡不收口者 干姜為末摻之。覺熱如烘。平肌易愈。
諸瘡發癢 用枯礬、干姜末摻之。
細茶 食鹽 煎湯洗之。
生肌類方
乳香 沒藥 血竭 兒茶 三七(各二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二分)熱。加黃連(一錢)腐。加輕粉(一錢)有水。加龍骨( 一錢)欲速收口。加珍珠(一兩)或加蟹黃(二錢法取團臍蟹蒸熟取黃曬干收用) 為末摻用。
或以前七味。加豬油半斤。黃蠟兩許。稍溫。用綿紙拖膏。貼癰疽破爛等瘡。若杖傷。則三七倍之。
一用鮮鹿腿骨紙包。灰火內煨之。以黃脆為度。如黑焦色則無用矣。為細末摻之。生肌甚速。
月白珍珠散 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及下疳腐痛。并湯火傷痛。
珍珠(一錢) 青缸花(五分) 輕粉(二兩)為末摻用。下疳腐爛。豬脊髓調搽。
一用雞子清傾新瓦上。曬干取清為末。摻用。
生肌類方
黑鉛六錢溶化。入水銀二兩。結成砂子。枯白礬、枯皂礬、火硝各二兩。食鹽五錢。同炒干研細。入鉛汞再研。不見星為度。入泥固罐內。封口。打火三香。不可太過不及。冷過宿。取出。罐口上靈藥。其白如雪。
約有二兩。為火候得中。如打紫者。加硫黃五錢。黃者。加明雄黃五錢。紅者。用黑鉛九錢。水銀一兩。枯礬二兩。火硝三兩。辰砂四錢。雄黃三錢。升打火候如前。
凡升打靈藥。硝要炒燥。礬要 枯。
一方共享燒酒煮干炒燥。方研入罐。
一法凡打出靈藥。加石膏倍之。和勻。復入新罐內打一香。任用不痛。
生肌白靈藥家傳密訣歌。鉛粉易山鉛。官硼易皂礬。硝礬汞不易。火候亦如常。(固罐法封口法見四卷末)倒打靈藥法 先將硝、礬、水銀共研。以不見星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熱。入藥一角。文火頓化。勿令起泡。至干。又下一角。少時。又下至完。下食鹽少許。慢火煨至礬枯成陀為度。將罐倒合于平底大碗內。以罐底高碗沿二指為度。用紙條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許。又次以沙填滿。以碗口平為則。取碗坐于大水盆內。水與碗口平為則。次取紅炭砌罐底四圍及底上。 一香。去火。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靈藥。約有一錢五六分聽用。此法始終全在慢火。性燥有誤。
紅粉 治一切頑瘡。及楊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等。立驗。
水銀 白礬 火硝(各一兩一錢) 朱砂(三錢三分)以鍋煨熱取起。入白礬一沸。見清。入硝。一沸。見清。入朱砂。一沸。見定。取出研末。入鍋內。
下水銀。蓋碗。
封打如法。
一方用∶水銀(一兩) 焰硝(一兩炒干為末用四錢五分) 白礬(一兩 枯四錢五分)朱砂(一錢為末)次用篩過凈香爐灰二三斤。鹽鹵水四五斤聽用。取中樣新鐵鍋一口。以磚架起。安朱砂末于鍋中。
如蓮子大為度。次取硝、礬末研勻。蓋朱砂上。用等盤輕輕按硝礬如銀底樣。周遭如茶鐘口大。次將茶鐘蓋之。如口外有硝礬。即吹去之。將鐘揭起。用筷子在硝礬中間輕輕點一小窩。用茶匙挑水銀入窩內。仍將先覆茶鐘蓋之。次取前香灰。用鹽鹵水調。干稀得所。先將手按茶鐘勿令動。隨將濕灰周遭涂過。只留鐘底在外。用石壓之。次鍋下發火。燒三香。二文一武。不時視香灰。如稍有白色。即用棕蘸鹵水。于灰上刷之。為澆水三香完。離火過宿。用斧從旁輕輕鑿開。取茶鐘。用黃紙包收。臨時刮用。
粉霜必以朱砂色為度。如紅黃為嫩。上瘡必疼。須再封打一香。
一、先用朱砂末、急性子各一錢五分。于鍋內炒煙盡。去藥拭凈入硝、汞。升打如法。為之凈鍋。
一、用 石膏、赤石脂各二兩為末。鹽水調之封口。次以香爐灰蓋之。更佳。
一、初打出紅粉。用綿紙包好。入小南青布袋內。用綠豆水或槐花八兩、甘草一兩煎湯。懸胎煮一二百沸。取袋埋黃土內一日夜。去火毒及硝礬之氣。
下疳。嚼細茶罨三次。次摻之即愈。楊梅痘子。點之即愈。楊梅喉疳。用新筆蘸粉點之即愈。楊梅粉毒。用麻油四兩、黃蠟一兩溶化成膏。離火候溫。入紅粉一錢攪勻。綿紙攤貼。一日一換。立驗。
潰瘍外治附余
腫瘍初潰。或已開針。恐針口易合。隨用綿紙捻蘸玄珠膏插之。或用黃蠟化開入香油少許作捻。如疔須裹線一條為心。將蠟捻插入針口內。留線頭在外。以膏蓋之。次日換插如前。
瘡口腐肉不出者。用綿紙做捻。取捻毛頭于腐上絞之。絞住瘀肉。徐徐拔出。如未凈。再取之。次涂玄珠膏。如腐已凈。涂絳珠膏四圍腫處。貼紺珠膏。瘀膿壅腫不出者。搗大蒜調松香末敷之。
瘡已潰爛。中有黑疔。突兀如筋頭。堅痛不可忍者。用紫絳真香。銼豆大炒焦黑為末。摻疔上。其四圍潰處用蘭雪散摻之。黑膏蓋之。三二次則疔盡去次換生肌藥。
頑腐不去。壯實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摻之。膏蓋過宿。去腐如井。隨換生肌等藥。虛弱者用人參末摻之。過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脫。且易收斂。
瘡口 出如蛇頭者有四。著風、著水、著怒、著手擠。皆能致之。風邪乘襲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天麻。風寒凝滯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風者。加味逍遙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兒。其母肝火生風者。
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天麻。更外兼熨法。或用烏梅 存性。加輕粉少許摻之。即收。
有番花如石榴者。用銀針于朱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復。
頑瘡、疔瘡、 瘡、杖瘡。久不生肌者。瘡有膜也。用玉簪花根于石臼內杵爛敷之。扎緊。三日一換。五七次愈。
瘡不收口。因于虛者。須大補之。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為末摻之。即痂。凡生肌藥。必用人參湯浸過。曬干。
再用人乳浸過。其功神捷。
瘡雖收口而皮嫩外惡風寒者。用小米煮飯。乘熱盛碗內。以絹帛罩之。覆于患處。蒸之三五次。愈。
瘡潰時誤入毒水。或誤入刺至骨腫痛者。用皂角子七個。大干蝦蟆一個。胡椒十五粒。入鍋內瓦蓋。文火煙盡。取出為末。先用溫水洗凈。拭干摻之。膏蓋良久。毒水盡出。有刺者自見。一用黃丹、蛤粉等分炒變色摻之。誤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驢馬尿糞以致疼痛者。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為膏貼之。毒水自出。
馬汗入瘡腫痛者。用馬鞭子取手執處燒灰存性為末。和諸膏涂之。或豬脂和涂。或用冬瓜皮陰干為末敷。
瘡久臭爛生蛆者。海參為末摻之。或皂礬為末摻之。則蛆化為水。
背瘡繃縛法 已潰流膿時。不問冬夏。宜絹帛四五層罨膏上。外再用綿布見方八寸。四角以蛇皮細帶貯之。蓋絹上。將帶扎在前胸。繃實瘡上。庶暖氣不泄。易于腐潰。洗時預備二繃更換。
內肉不合法 腐盡結膿痂時。內肉不粘連者。用軟綿帛七八層放患上。以絹扎緊。將患睡實。數次自粘一片如生成者。如患口未完。搽玉紅膏自平。
家傳西圣膏方
家傳西圣膏 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左癱右瘓。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瘧疾痢疾。痞疾走氣。遺精白濁。偏墜疝氣。寒濕香港腳。及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血山崩漏。并跌打損傷。
一切腫毒瘰 。頑瘡結毒。臭爛。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貼之悉驗。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熟地 白術 蒼術 甘草節 陳皮 半夏 青皮 香附 枳殼 烏藥何首烏 白芷 知母 杏仁 桑皮 金銀花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白蒺藜 梔子 柴胡 連翹薄荷 威靈仙 木通 桃仁 玄參 桔梗 白蘚皮 豬苓 澤瀉 前胡 升麻 五加皮 麻黃 牛膝杜仲 山藥 益母草 遠志 續斷 良姜 本 青風藤 茵陳 地榆 防風 荊芥 兩頭尖 羌活獨活 苦參 天麻 南星 川烏 草烏 文蛤 巴豆仁 芫花(以上各五錢) 細辛 貝母 僵蠶 大風子穿山甲(各一兩) 蜈蚣(二十一條) 蒼耳頭(二十一個) 蝦蟆(七個) 白花蛇 地龍 全蝎海桐皮 白芨 白蘞(各五錢) 木鱉子(八兩) 桃、柳、榆、槐、桑、楝、或杏、楮、(或椿七枝各三七寸) 血余(四兩)用真麻油十三斤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半月。日數畢。入大鍋內。慢火煎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凈藥渣。將油稱準。將鍋展凈。復用細絹濾油入鍋內。要清凈為美。投血余。慢火熬至血余浮起。以柳棒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美。熬熟。每凈油一斤。用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熱。每油一斤加丹五錢。不住手攪。俟鍋內先發青煙。后至白煙。疊疊旋起。氣味香馥者。
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將膏滴入水中試軟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加炒丹少許。漸漸加火。務要冬夏老嫩得所為佳。掇下鍋來。攪挨煙盡。下細藥攪勻。傾水內。以柳棍摟。成塊再換。冷水浸片時。乘溫每膏半斤拔扯百轉。成塊又換冷水投浸。用時。取一塊銅杓內溶化攤用。細藥開后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兩) 輕粉(八錢) 潮腦(二兩) 龍骨(二兩) 赤石脂(二兩)海螵蛸(五錢) 冰片 麝香(三錢) 雄黃(二兩)共為末。加入前膏內。
五勞七傷。遍身筋骨疼痛。腰腳酸軟無力。貼膏肓穴、腎俞穴、三里穴。
痰喘。氣急咳嗽。貼肺俞穴、華蓋穴、膻中穴。
左癱右瘓。手足麻木。貼肩井穴、曲池穴、三里穴。
遺精白濁。赤白帶下。經脈不調。血山崩漏。貼陰交穴。開元穴。
痢疾水瀉。貼丹田穴。瘧疾。男貼左臂。女貼右臂。
腰疼。貼命門穴。疝氣。貼膀胱穴。
頭風。貼風門穴。心氣疼。貼中脘穴。
走氣疼。貼章門穴。寒濕香港腳。貼三里穴。
胸腹脹悶。貼中脘穴。噎食轉食。亦貼中脘穴。
痞疾。先用面作圈。圍痞塊上。入皮硝兩許。紙蓋。熨斗熨熱去硝。貼膏再熨。出汗至腹內覺熱方止。
跌打損傷及諸毒諸瘡。俱貼患處。
凡內外諸癥。貼之必用熱布熨之。疥癬疹癩等癥。貼臍熨之。汗出為度。
血瘕痞疾。加阿魏、馬齒莧膏各二兩。貼之立驗。(阿魏化腐去滯。須以水頓化。傾入膏內。離火攪之。
煎去水氣。次下細藥。)絹攤膏。用雞子清漿過。布攤膏。用松香、黃蠟涂過。狗皮攤膏。用水洗去硝氣。油紙攤膏。用甘草湯或加槐枝煮過攤用。
表綿紙法。用杭州毛頭。每麥面一斤。加白礬核桃大一塊。打稀糊。量加小粉表之。則軟白而且不蔭。
油油紙法。用天麻子仁數粒、鉛粉錢許研爛。入桐油碗許。打勻。綿花蘸刷令遍。與不油紙相間。鋪之壓之。須頻揭換不粘。一以生桐油、熟豬油。平兌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