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頑瘡 瘡。頑痛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后腐肉盡。見紅肉珠時。換生肌藥收口。
婦人臍下生瘡。痛癢流水。連及二陰者。用莧四兩、青黛一兩。研勻敷之。丹毒。加藍根搗敷。
唇緊面腫者。搗汁涂之。
濕癬白禿。取鍛石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涂之。
三十六種風瘡。取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納黃蠟三兩。再煎成膏。涂之服之。
洗滌類方
洗有蕩滌之功。使氣血疏通以舒其毒。則易于潰散而無壅滯也。凡腫四肢。 漬之。在腰腹背。淋之。在下部。浴之。如用藥二兩。以水二升煎升半。用布帛或棉蘸洗。稍涼再易之。日用三五次。甚者日夜不住。
以腫消痛止為度。如已潰時及拔筒后。先去舊藥。用方盤靠身于瘡下放定。隨用豬蹄湯以軟絹淋洗瘡上。并入孔內。輕手捺凈內膿。庶敗腐宿膿。隨湯而出。以凈為度。再以軟帛疊七八重。勿令太干。帶湯覆于瘡上。兩手輕盈旋按片時。帛溫再換。如此洗按四五次。流通氣血。解毒止疼。去瘀脫腐。此手功之要法。大瘡不可缺也。洗時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氣。夏月要明窗以御風寒。若不慎此。輕則有妨收口。重則必變純陰。
蓋用豬蹄湯者。使毒聞腥而速腐耳。腐未凈。敷玄珠膏。腐已凈。敷玉紅膏。俱以黑膏蓋之。如四邊根已消。則不必用箍藥。更加大補得宜。其功更遠。
瘡一月不治則有蟲。用艾煎湯投白礬三錢洗之。為艾性能殺蟲也。
瘡由氣血冷不收口者。用艾煎湯洗之。更燒艾熏之。為艾性辛熱以助陽氣也。
未潰之前。及已照之后。用蔥艾湯洗之。
文蛤散 治腫瘍 痛。不問已潰未潰。洗之腫寬痛減。
文蛤(三五兩打碎去蟲) 蔥白(十八根)水煎淋洗。
豬蹄湯 已潰流膿時。用此消毒瓦斯。去惡肉。回死肌。潤瘡口。散風消腫。腐盡則已。
當歸 白芷 羌活 甘草 赤芍 黃芩 蜂房(等分)上為粗末。先將 豬前蹄一。使水六碗煮蹄軟為度。去面上油并湯下濁腳。取清汁。入藥一兩。煎數十沸。絹濾去渣。候溫用軟絹淋洗。
背疽輕易者。用此以代前湯。
當歸 白芷 獨活 甘草(各二錢) 蔥頭(五個)水二碗煎用。
一、陰瘡黑陷而不痛者。用艾絨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為末。同艾水煮半日。水將干。取艾出。搗爛溫敷患處。再煮再易。十余次以知痛則生。不知痛出紫血者死。然必內服大補回陽之藥。助之以成功。
一、瘡腐臭穢者。用蛇床子二兩、皮硝一兩、水煎洗之。
一用白礬四兩、雄黃一兩為末。用兩許滾水沖洗。
軍持露 治潰瘍腐盡。見新肉珠時。用此洗之。以助生肌。
乳香 沒藥 兒茶 輕粉(等分)為末。每用三五錢。水煎黃色洗之。或豬蹄湯煎洗尤佳。
膏藥類方
紺珠膏 治一切癰疽腫毒。流注乳毒。瘰 痰核。并跌撲損傷。風寒濕痹。骨節冷疼。再、頑 血風等瘡。
及頭痛牙痛。心腹痛腰腿痛。火眼咳嗽。五疳下痢等癥。悉驗。
制麻油四兩煎滾。入制松香一斤。文火化。柳枝攪。候化盡。離火入細藥末二兩三錢。攪勻。即傾水內。
拔扯數十次。易水浸之聽用。
跌撲腫毒瘰 等癥。但未破者。再加魏香散。隨膏之大小。患之輕重。每加半分至三二分為率。已破者。則另加生肌散。然此膏貼破瘡少痛。未若于黑膏內加生肌散為妙。而有毒深膿不盡者。及頑瘡對口等癥。雖潰必用此膏。獲效。未破者。貼之勿揭。揭則作癢。痛亦勿揭。能速于成膿。患在平處。紙攤貼。患在彎曲轉動處。絹帛攤貼。
跌撲腫毒疼痛等癥。貼本處。 瘡及臀腿寒濕等瘡。先用茶清入白礬少許洗凈。貼之。刻日見效。
風寒咳嗽。貼背心。頭痛。貼太陽穴。牙疼。塞牙縫內。火眼。貼魚尾。
小兒疳痢。丸綠豆大。神曲為衣。每服三二十丸。米湯下。內癰等癥。用蛤粉為衣。服。便毒痰核多。
加魏香散。 瘡。再加銅青。鱔攻頭癬毒。驗。
制油法 每麻油(一斤) 用當歸 木鱉子肉 知母 細辛 白芷 巴豆仁 文蛤(打碎) 山茲菇(打碎)紅芽大戟 續斷(各一兩) 槐枝 柳枝(各二十八寸)入油內浸二十一日。煎枯去渣。取油聽用。(余察朝鮮琥珀膏多續隨子。此方宜加之。)制松香法 擇片子凈嫩松香為末十斤。次取槐、柳、桃、桑、芙蓉等五樣枝各五斤。銼碎。用大鍋水煮濃汁。濾凈再煮一次。各收之。各分五分。每用初次汁一分。煎滾入松香末二斤。以柳、槐枝攪之。煎至松香沉下水底為度。即傾入二次汁內。乘熱拔扯數十次。以不斷為佳。候溫做餅收之。余香如法。(此原方也。但煎膏。其色欠紅艷。再加蘇木同五枝煮之。)膏內細藥方乳香 沒藥(俱去油) 血竭(各五錢) 輕粉 麝香(各二錢) 明雄黃(四錢)為細末。加入膏內用。
魏香散 膏面摻用。
乳香 沒藥(俱去油) 血竭(等分) 阿魏 麝香(減半)為末罐收聽用。
生肌散 俟腐盡生肌用此。
人參 龍骨 赤石脂 乳香 沒藥 血竭 輕粉(各二錢) 貝母(三錢) 珍珠(一錢) 冰片(一錢)一加白蠟(二錢)為末。罐收聽用。
亞圣膏 治一切破爛諸瘡。并楊梅粉毒。
象皮(一兩) 蛇蛻(二錢) 驢甲(一塊) 穿山甲(六錢) 血余(三錢) 蟬蛻(四錢) 木鱉子(七個)雞子清(三個)艾、柳、榆、槐、桑枝各二十一寸。麻油三斤。浸七日。煎如常法。濾去渣。每凈油一斤。入黃丹七兩。煎成膏。入黃蠟五錢化勻。再加乳香、兒茶、沒藥各三錢。五靈脂五個。 牡蠣五錢。血竭五錢。
成膏。出火毒。任用。
絳珠膏 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
麻油(十兩) 雞子黃(十個) 血余(五錢) 天麻子肉(八十一粒) 白蜜蠟(三兩) 黃丹(飛二兩)乳香 沒藥 輕粉 珍珠 血竭 兒茶(各三錢) 朱砂(二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五分)乳巖加銀朱(一兩)上將油 血余化。麻子肉枯。去渣入蠟。候化離火。少時入黃丹攪勻。再加細藥。和勻收用。
瑩珠膏 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并梅瘡杖瘡。 瘡下疳。
豬脂油(十兩) 白蠟(三兩) 溶化離火。俟溫。入 輕粉 樟冰(各一兩五錢)上為末。攪勻。俟稍凝。再入冰片一錢末。攪勻成膏。罐收聽用。先用甘草、苦參各三錢。水煎洗凈貼膏。
杖瘡用荊川紙攤極薄貼之。熱則易之。其疔瘀即散。疼痛立止。
楊梅瘡。加紅粉三錢。頑瘡乳巖。加銀朱一兩。 瘡。加水龍骨三錢。或龍骨四錢。
生肌玉紅膏 此膏專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甚者用豬蹄藥湯淋洗患上。軟絹挹凈。用抿腳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亞圣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斂。此乃外科收斂藥中之神藥也。
白芷(五錢) 甘草(一兩二錢) 歸身(二兩) 爪兒血竭 輕粉(各四錢) 白蠟(二兩) 紫草(二錢)麻油(一斤)先用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杓內慢火熬藥微枯色。細絹濾清。將油復入杓內煎滾。下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亦化。先用茶鐘四枚。預燉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鐘內。候片時。
方下研極細輕粉。每鐘內投和一錢。攪勻。候至一伏時取起。不得加減。致取不效。
玄珠膏 治腫瘍將潰。涂之膿從毛孔吸出。已開針者。用捻蘸送孔內呼膿。瘀腐不凈。涂之立化。
木鱉子肉(十四個) 斑蝥(八十一個) 柳枝(四十九寸) 或加驢甲片(三錢) 草烏(一錢) 麻油(一兩)浸七日。文火 枯。去渣入巴豆仁三兩。煎豆黑。傾于缽內。研如泥。加麝香一分攪勻。入罐內收用。
碧螺膏 治下部濕瘡疥癬。并結毒痰串 瘡。
松香(取嫩白成片者佳。為末。篩過。用銅盆以豬油遍擦之。入水至滾。入香。不住手攪之。以香沉底為度。
即傾冷水內。拔扯百十次。以不斷為度。) 麻油(三兩)煎滴水成珠。入松香一斤。文火溶化。看老嫩取起。離火住滾。徐徐入糠青、膽礬各凈末五錢。以柳枝左攪。以勻為度。如老加熟豬油二三錢。用綠紙薄攤。
此方灶用土。柴用桑。器用銀。煮用水。煎用火。取五行之理也。
貝葉膏 治癰疽發背一切潰爛諸瘡。
麻油(一斤) 入血余(雞子大一團)文火 化。去渣離火。入白蠟二兩溶化。候溫。用綿紙剪塊。三張三張于油蠟內蘸之。貼瓷器幫上。用時。揭單張貼患處。日換八九次。力能定痛去腐生肌。其功甚速。希勿忽之。
麻藥類方
瓊酥散 服之開針不痛。
蟾酥(一錢) 半夏(六分) 鬧羊花(六分) 胡椒(一錢八分) 川烏(一錢八分) 川椒(一錢八分)蓽茇(二錢)上為末。每服半分。黃酒調服。
如欲大開。加白酒藥一丸。
整骨麻藥 開取箭頭。服之不痛。
川烏 草烏 胡茄子 鬧羊花(倍用) 麻黃 姜黃(等分)上為末。茶酒任下。甘草水解。
麻藥類方
川烏尖 草烏尖 生南星 生半夏(各五錢) 胡椒(一兩) 蟾酥(四錢)一加蓽茇(等分) 一加細辛(為君)共為末。用燒酒調敷。候麻木。任割不痛。
去腐類方
書云。腐不盡不可以言生肌。若誤用生肌藥。則反增潰爛。但潰而不痛者。乃其征也。又云。毒盡則肌自生是知有腐不可不速去也。
腫毒已成。皮濃不穿者。內服透膿散。外涂玄珠膏。仍以黑膏蓋之。則膿從孔竅中滲出。三五日毒頂分界。成片而落。其大膿已盡。而內肉已平。神妙莫測。陽癥立驗。而必賴內托之功。
毒深不能收斂者。以紙捻蘸玄珠膏送入瘡口內。易于收斂。不致成漏。
杖疔涂之。瘀腐立化。治癬。加天麻子同 。調蘆薈末涂之。禿瘡。加花椒數粒。牙皂、杏仁各七個。艾少許。同煎如法。
去腐類方
水銀(一兩) 火硝(二兩) 食鹽(三錢) 枯礬(三錢三味炒燥) 朱砂(八錢) 雄黃(三錢) 白砒(三錢) 硼砂(三錢) 一加 砂(三錢)共為末。入泥固罐內。蓋盞封口。架三釘上。砌百眼爐。先底火二寸。點香一枝。中火一枝。頂火一枝。隨以水擦盞勿住。香畢去火。次日取升上者用。
發背未破加花粉。已破加乳香、沒藥。疔瘡初起加蟾酥。腫毒加鵝管石。醋調敷。爛瘡加黑附子。囊癰爛加貝母。瘰 破加發灰、皂角、白芨。水調敷。疳瘡加滑石。魚口加皂角。結毒加光粉滑石。 瘡加輕粉、黃丹。跌撲蓋文蛤、百草霜。乳蛾、走馬疳、耳腮等。俱用茶調。蛇咬加南星、川椒。蟲咬加雄黃。
蝎蚣散 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風毒所勝也。
全蝎 蜈蚣 木香 為末摻之。膏藥蓋之。
生肌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