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均稟天地之氣而生,凡外感內傷之癥,未嘗不同,但女則別有調經、胎前、產后之治,所以別立一科也。男子之血宜靜而不宜動,如或動焉,則吐血、衄血、瀉血之病生矣。女子之血宜動而不宜靜,如或靜焉,則經閉、血枯之病生矣。總而言之,調經專理氣,補心脾為主,蓋血非氣不行,心生血,脾統血也。胎前專以清熱補脾為主,蓋熱清而胎安,脾健則不墮也。產后專以大補氣血,兼行滯為主,蓋產后氣血大虛,且有瘀滯,雖有諸癥,皆以末治,生化湯實為圣方也。知乎此,女科之大要得矣。
胎產脈候
女人于少陰心脈動甚,其胎已結;若按之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故《脈訣》云∶尺數關滑而寸盛,陽搏陰別而雀躍是也。若胎離經,或一息二至三至,為將產之候。胎前脈宜洪數有力,若沉微者必難產,謂氣血已敗也。產后脈宜緩小無力,忌實大弦牢者,謂脈與病反,邪氣盛也。
調經章
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沖任滿盛,月事以時下,乃有子。故得其常候者為無病。茍不及期而經先行,或過期而后行,或一月而經再行,或數月而經一行,或閉而不行,或崩或漏,皆失其常候,不可不調也。調治之法,熱則清之,冷則溫之,虛則補之,滯則行之,滑則固之,下陷則舉之,對癥施治,以平為期。如芩、連、梔、柏,清經藥也;丁、桂、姜、附,溫經藥也;參、術、歸、茯,補虛藥也;川芎附、青皮、元胡,行滯藥也;牡蠣、赤石脂、棕櫚灰、側柏葉,固澀藥也;升麻、柴胡、荊芥、白芷,升舉藥也。隨癥用之,無不效者矣。
婦人經候不調有三∶一曰脾虛,二曰沖任損傷,三曰脂痰凝塞,治之不可不審。脾胃虛弱者,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夫二陽者,陽明胃也。胃主受納五谷,長養血氣,灌溉臟腑,流行經絡,乃水谷之海,血氣之母也,惟憂思慮則傷心,心氣受傷,脾氣失養,郁結不通,腐化不行,所謂長養灌溉者,失其全矣,故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氣日漸耗,血日漸少,始有血枯、血閉及血少色淡,過期始行,數月一行之病。
沖任損傷者,經曰∶氣以 之,血以濡之。故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也。女子之性,執拗偏急,忿怒妒忌,以傷肝氣。肝為血海,沖任之系。沖任失守,血氣妄行也。又褚氏曰∶女子血未行,而強合以動其血,他日有難名之病。故女未及二七天癸之期,而男子強與之合;或于月事未斷之時,男子縱欲不已,沖任內傷,血海不固。由斯二者,為崩為漏,有一月再行,不及期而行者矣。
脂痰凝塞者,蓋婦人之身,內而腸胃開通,無所阻塞,外而經絡流行,無所凝滯,則氣血和暢,經水應期,惟彼肥碩者,脂膏充滿,玄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凝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月而經一行,及為滯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
不及期而經先行
如往性溫和,素無他疾者,責其血虛,且有熱也。(俱用水煎,空心服。)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赤芍(一錢) 生地(一錢) 知母(一錢) 地骨皮(一錢) 麥冬(一錢) 甘草(五分)如性躁急,多怒多妒者,責其血氣俱熱,且有郁也。
歸身(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七分) 條芩(炒) 黃連(炒) 香附(便浸,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如形疲,素無他疾者,責其血熱也,用四物芩連湯主之。
當歸(一錢,炒) 川芎(一錢,炒) 生地(一錢,炒)白芍(一錢,炒) 黃芩(一錢,炒) 黃連 黃柏 黃芩(各炒等分)用蜜丸,白湯下。
如形疲,素多痰,且有熱者,責其沖任內傷也。用∶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熟地(一錢) 人參(一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一錢)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加姜棗水煎,更服地黃丸。
地黃丸 治女子沖任損傷,及胃虛血虛,血枯血閉之癥。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白茯苓(三兩) 丹皮(三兩)蜜丸,空心白湯下。
如曾誤服辛熱暖宮之藥者,責其沖任有伏火也。用∶歸身(一錢) 赤芍(一錢) 生地(一錢) 知母(一錢) 川芎(七分) 黃柏(一錢,炒)木通〔去皮(一錢)〕 甘草(五分)更服三黃丸和之。
如形肥,多痰多郁者,責其血虛氣熱也。用∶當歸 川芎 生地(姜汁炒,各一錢) 陳皮(五分) 半夏(五分) 白茯苓(五分) 生甘草(五分) 條芩(一錢) 香附(一錢,便浸炒) 黃連(一錢,炒)加姜,水煎服。
經過期而后行
如往性溫和,素無痰者,責其血虛少。
八物湯主之,加姜棗。
當歸 川芎 生地(酒炒) 白芍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各等分)如性躁急,多怒多妒者,責其氣逆血少氣,前方加香附(便浸炒) 青皮(等分)水煎,兼服蒼莎丸以調之。
蒼莎丸 和中開郁。
蒼術 香附(各三兩,便浸一日夜) 條芩(一兩五錢)共為末,湯浸,蒸餅丸。
如形疲,素無他疾者,責其氣血俱不足也,十全大補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 專治氣血兩虛,脾胃不足。
人參(一錢) 黃 (一錢) 白術(一錢) 茯苓(一錢) 炙草(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一錢) 肉桂(五分)加姜棗。
如形疲食少,責其脾胃虛弱,氣血衰少也。用異功散,加當歸川芎湯主之。
人參 茯苓 白術 陳皮 甘草(各等分。此五味名異功散)加歸、芎、姜、棗,兼服地黃丸。
如形肥及飲食過多之人,責其濕痰壅滯,軀肢迫塞也。六君子加芎歸湯主之。
參 術 陳皮 苓 甘 半夏加川芎、當歸、香附(各一兩,便浸)。
兼服蒼莎丸。
如素多痰者,責其脾胃虛弱,氣血失養也。用參術大補,即參 白術散加芎、歸。
人參(五錢) 白術(七錢) 茯苓(七錢) 甘草(三錢) 陳皮(五錢) 蓮肉(七錢) 山藥(一兩) 砂仁(五錢) 石菖蒲(五錢)加歸身(七錢) 川芎(五錢)共為末,用荷葉包米,煮飯為丸,米飲下,兼服地黃丸。
一月而經再行
如性急多怒者,責其傷肝,以動沖任之脈,四物加柴胡湯主之。兼常服補陰丸,以瀉沖任之火。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加柴胡 人參 條芩 生甘 黃連(各等分)水煎。
補陰丸黃柏(炒) 知母(去皮)等分蜜丸,每服五十丸如曾服辛熱之藥者,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服三補丸主之。
如曾傷沖任之脈者,用四物湯加人參、知母、麥冬服,及地黃丸主之。
數月而經一行如疲人責其脾胃弱,氣血虛,用十全大補湯及地黃丸主之。
如肥人責其多痰,及氣血虛,用六君子加蒼莎導痰丸主之。
人參 川芎 白術 半夏(各七分) 白茯(一錢) 陳皮(一錢) 蒼術(一錢)當歸(一錢) 香附(一錢) 枳殼(一錢)蒼莎導痰丸蒼術(二兩) 香附(二兩) 陳皮(一兩) 白茯(一兩) 枳殼(一兩) 半夏(一兩) 南星(一兩) 甘草(一兩)用生姜自然汁浸餅,為丸,淡姜湯下。
經行或先或后
悉從虛治,加減八物湯主之。
人參 白術 茯苓 當歸 川芎 甘草 陳皮 白芍 丹皮 丹參 香附加姜棗。
烏雞丸 專治婦人脾胃虛弱,沖任損傷,血氣不足,經候不調,以致無子者。神驗。
用烏骨雞一只,先以粳米喂養七日,勿令食蟲蟻,吊死,去毛雜,以一個為率用。
生地(二兩) 熟地(二兩) 天冬(二兩) 麥冬(二兩)放雞肚中,陳酒十碗,砂罐煮爛,取出,再用桑柴火上焙,去藥,更將余酒淹盡。焙至焦枯研末,再加杜仲二兩(用鹽水炒),人參、炙甘草、蓯蓉、故紙(炒)、小茴各一兩,炒歸身、川芎、白術、丹參、白茯苓各二兩,香附四兩(醋炒),砂仁一兩。共研末,和上藥末,酒調面糊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經將行腹痛
凡經水將行,腰脹腹痛者,此氣滯血實也。桃仁四物湯主之。
歸尾 川芎 赤芍 丹皮 香附 (醋炒) 胡索(各一錢) 生地(五分) 紅花(五分)桃仁(二十五粒,研泥)水煎,入桃仁服。
如疲人責其有火。加黃連一錢、黃芩一錢。
如肥人責其有痰。加枳殼一錢、蒼術一錢。
凡經水過多,腹中痛者,此虛中有滯也。加減八物湯主之。
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 白茯(一錢) 歸身(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一錢) 炙甘(五分) 木香(五分) 青皮(七分) 香附(一錢,醋炒)加姜棗。
經水多少
如肥人行經來少者,責其痰礙經隧也。二陳湯加芎歸主之。
陳皮(一錢) 白茯(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香附(一錢,便浸) 枳殼(一錢)半夏(八分) 甘草(五分) 滑石(二錢)如疲人經水來少者,責其血虛也。四物湯加人參湯主之。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一錢) 人參(一錢) 香附(一錢) 炙甘(八分)加姜棗。
凡經水來太多者,不問肥疲,皆屬熱也。四物加芩連湯主之。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知母(一錢) 生地(一錢) 條芩(一錢) 黃連(一錢) 川芎(五分) 黃柏(七分) 并服三補丸。
經水紫淡色
如紫色者,熱也。四物加香附黃連主之。
歸尾 川芎 赤芍 生地 香附 (便浸) 黃連 生甘 丹皮(各一錢)如白淡者,虛也。八物湯主之。
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熟地(一錢) 黃 (一錢) 香附(一錢,便浸炒) 炙甘草(五分)加姜棗,更常服地黃丸。
以上調經藥,并宜于行經時,連進十余服,則經自調矣。丸藥宜久服。
經閉不行
婦人經閉不行,其候有三∶脾胃損傷,飲食減少,氣耗血枯而不行者。當補其脾胃,養其氣血,待氣血充生,經自行矣。不可妄用通經之劑,致中氣益損,陰血益干,便成癆瘵而不可救。故有猶索千金于乞丐,日加棰楚,徒斃其生者矣。一則憂愁思患,惱怒怨恨,氣郁血滯而經不行者。當開郁氣、通滯血而經自行。茍用補劑,則氣得補而益結,血益凝聚,致成瘕脹滿,所謂養虎自遺患也。一則軀脂迫塞,痰涎壅塞而經不行者。當行氣導痰,使經得行,斯謂之良工矣。
如因脾胃損傷,血枯不行者,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烏雞丸亦可服)人參(二分) 白術(二分) 黃 (七分) 柴胡(七分) 炙甘(五分)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川芎(一錢) 陳皮(一錢) 神曲(五分) 麥芽(五分)加姜。更服煮參苓術丸,以經行為度。
如因氣郁血閉不行者,用開郁二陳湯主之。
陳皮(一錢) 茯苓(一錢) 蒼術(一錢) 香附(一錢) 川芎(一錢) 半夏(七分) 青皮(七分) 莪術(七分) 檳榔(七分) 甘草(五分) 木香(五分)加姜。更宜服四制香附丸,以經行為度。(此丸乃婦人之常藥。)四制香附丸香附(一斤,分四制) 酒 醋 童便 鹽水(各浸三日,焙干) 天臺烏藥(八兩)共末,醋糊為丸,白湯下。
如因痰者,用蒼莎導痰丸主之。更服開郁二陳湯,去莪術,加枳殼(一錢)有愆期未嫁之女,偏房失寵之外家,及寡婦尼姑,欲動而不能得,遂憾憤而不能得伸,多有經閉之疾,含羞強忍,不欲人知,致成癆瘵之病而不可救。宜用四制香附丸,參術大補丸,攻補兼行,庶或有瘳。此七情之發,無法治之也。
有經閉不行,骨蒸潮熱,脈虛者,增損八物柴胡湯主之。
人參(一錢) 白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一錢) 麥冬(一錢) 知母(一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五分)倘有汗,加地骨皮(一錢);無汗,加丹皮(一錢),加竹葉。
凡婦人虛有熱者,皆可服之。如熱太甚,服此不平,加炮姜(一錢)。神效。
如經閉發熱,咽燥唇干,脈實者,四物涼膈散主之。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一錢) 黃芩(一錢,酒炒) 黃連(一錢,酒炒)梔子(一錢,炒) 連翹(一錢) 桔梗(一錢) 生甘(五分) 薄荷(五分) 加竹葉。凡血實形盛,脈有力者皆可服。
石瘕
因行經時,寒氣自陰戶入,客于胞門,以致精血凝聚,月信不行,其腹漸大,如孕子狀。婦人壯盛者,半年之后,小水長而消矣;若虛怯者,必成腫病。溫經湯主之。
歸身梢(一錢) 川芎(一錢) 赤芍(一錢) 莪術(一錢) 人參(一錢) 牛膝(一錢) 故紙(一錢) 小茴(一錢) 炙甘(五分)加姜棗。更宜頻服香附丸。
腸覃
因行經之時,寒氣自肛門入,客于大腸,以致經血凝澀,月信雖行而少,其腹漸大如孕,為胎漏狀。壯盛婦人,半年以后,便長水消,氣盛而除;虛怯者,必成脹病。桂枝桃仁湯主之。
桂枝(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生地(一錢) 枳殼(一錢) 桃仁(二十五粒,去皮尖、研) 炙甘(五分)加姜棗。更宜服四制香附丸。
崩
婦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氣虛,不能攝血,加以積熱在里,迫血妄行,故令經血暴下而成崩中。崩久不止,遂成下漏。叔和《脈訣》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腎水枯也。治有三法∶初止血;次清熱;后補其虛,未有不痊者也。
凡血崩用五靈脂半生半炒,酒服,能行血止血,治血刺痛。神效。五靈脂不特治血,而兼治風,誠治崩之妙藥也。
初止血者,乃急則治其標也。四物湯調十灰散止之,血止為度。
藕節 蓮蓬 艾葉 棕櫚 大小薊根 側柏 干姜 油頭發 山梔子以上十味,俱 存性,研,等分和勻,每服三錢,或用醋煮糯米粉為丸,每服百丸。婦人沖任經虛,風傷營血,以致崩中。風為動物,血崩乃風動之故,必用風藥也。
次清熱。血既止,宜服清熱之劑,用涼血地黃丸主之。
生地(一錢) 當歸(一錢,醋炒) 黃連(五分) 黃柏(五分) 知母(五分) 本(五分)川芎(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羌活(七分) 防風(七分) 黃芩(四分) 生甘(四分)細辛(四分) 荊芥穗(四分) 蔓荊子(四分) 紅花(一分)水煎,如血未止,再吞十灰丸。
血已止,熱已除,宜用補中之劑,加味補中益氣湯主之。
人參(一錢) 黃 (一錢) 白術(一錢) 陳皮(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熟地(一錢) 炙甘(五分) 白茯(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益智(五分) 黃柏(五分,炒)加姜棗更宜。早服地黃丸,晚服參術大補丸,以平為期。
漏
凡崩久成漏,連年不休,此中氣下陷,下元不固也。宜用前加味補中益氣湯,兼服鹿角霜丸主之。
鹿角霜(一兩) 柏子仁(一兩,炒) 歸身(一兩) 茯神(一兩) 龍骨(一兩, ) 阿膠(蛤粉炒成珠,一兩) 川芎(七分) 香附(二兩,醋炒) 炙甘(五分) 續斷(一兩五錢) 共末。山藥(五兩,研)米飲煮糊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經血妄行
如經妄行,或吐血、鼻中血出,或口內血腥,用前四物涼膈散加生韭自然汁服之。
赤白帶下
帶下之病,婦人皆有之。赤者屬熱,兼虛兼火治之;白者屬濕,兼虛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補脾胃為主,兼升提。大抵疲人多痰,要知此候,白帶灸中極穴七壯,在臍下四寸。極效(《古今醫鑒》)。
赤帶用四物湯加芩連,再加升麻丹皮主之。兼服三補丸。白帶用加味六君子湯主之。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蒼術(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 白茯(一錢) 炙甘草(七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加姜。兼服蒼莎導痰丸。
帶久不止者,專以補虛為主,宜十全大補湯,去地黃加陳皮、半夏、干姜(炒)。更服參術大補丸,以補脾胃之虛。又服補宮丸,以固下元脫。
補宮丸鹿角霜 白術 白茯苓 白芍 白芷 牡蠣( 、童便淬) 山藥 龍骨( ) 赤石脂(等分) 干姜(減半,炒)醋糊為丸,空心米飲下。
白濁白淫白帶辨癥
婦人常有白濁、白帶之疾,癥既不同,治亦各別。白帶者,時常流出清冷稠粘,此下元虛之癥也,用白帶久不止之法治之;白濁者,隨小解而來,混濁如泔,此胃中濁氣,滲入膀胱也。加味二陳湯主之。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白術(一錢) 蒼術(一錢) 益智仁(一錢,鹽炒) 炙甘(五分) 升麻(七分) 柴胡(七分)加姜。
遺白帶方 酒煮白果三升,去心膜,曬干為末。每服三錢,白湯下。
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后,而來亦不多,此男精不攝,滑而自出,不治自愈。
溫經湯方 婦人行經時,連服三帖,亦能成孕。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生地(一錢) 全歸(三錢) 川芎(八分) 紅花(八分) 白芍(八分) 秦艽(八分) 烏藥(八分) 香附(一錢五分) 木通(三分) 青皮(七分)加姜。
通經方牛膝 花粉 木通 三棱 莪術 郁金 威靈仙 連翹 生地 葶藶 香附 芍藥 蒺藜三蠶砂(炒) 茜草根去閼方川芎 續斷 桃仁 紅花 丹皮 鱉甲 生蒲黃 胡索 瞿麥 蘇木 穿山甲月經不止方川芎 歸身 木賊 地榆 樗白皮 倒掛塵(炒) 蓮房 荊芥穗 側柏葉 貫仲 烏梅竹肉 藕節 棕灰 大小薊根 發灰 梔子
種子章
無男女則乾坤幾乎息矣。男子匹配,所以廣嗣,厥系非輕,勿謂無賴于人事也。生育者,必陽道強健而不衰,陰癸應候而不愆,陰陽交暢,精血合凝,而胎元易成矣。不然,陽衰不能下應乎陰,陰虧不能上從乎陽,陰陽乖戾,是以無子,雖云天命之有定,抑亦人事之未盡與。故種子者,男則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則平心定氣以養其血。補之以藥餌,濟以方術,是謂人事之當盡也。何謂男貴清心寡欲?蓋形樂者易盈,志樂者易蕩。富貴之人,不知御神,則蕩心傾,不知御形,則盈必虧,此清心寡欲為男子第一要緊也。何謂女貴平心定氣?蓋女子以身事人而性多躁,以色悅人而情多急,稍不如意,即憂思怨怒矣。憂則氣結,思則氣郁,怒則氣逆,怨則氣阻。血隨氣行,氣逆血亦逆,此平心定氣為女子第一要緊也。藥餌維何?男子宜服地黃丸,以補左腎之陰,加杜仲、蓯蓉、巴戟、補骨、沉香,以補右腎之陽。女子宜服烏雞丸,以養其血氣,調其經候,斯為得理。若彼桂附丹石,動氣耗陽,損血消陰之劑,一切止之。何謂濟之以方術。如種子之歌、素女之論是也。女人無子,多因經候不調,藥餌之輔,尤不可緩,若不調其經候而與之合,徒用力于無用之地,此調經為女人種子緊要也。
如肥盛婦人,稟受甚濃,及恣于酒食之人,經候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澀,閉壅子宮,宜行濕燥痰,用蒼莎導痰丸、四制香附丸。
如瘦怯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干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血降火,用地黃三補丸調之。
如素有濁漏帶下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下元虛憊,不能聚血受精。宜補虛澀脫,用烏雞丸、補宮丸調之。
種子歌云∶三十時辰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經水過時空霍亂;霍亂之時枉費工,樹頭木底覓殘紅;管取放花能結子,何愁丹桂不成叢。此蓋言經水未行之時,血海正滿,子宮未開,不能受精以成胎。經水既行,則子宮開,血海凈,斯能受精矣。然自行經之時,算至三十個時辰,恰兩日半,種子當貴其時。故一日二日三日與之交,則多生男;四日五日六日與之交,則多生女;七日之后,子宮復閉,不受胎矣。
婦人陰盾取象于月,若是朔至望,經行不失其候者,結胎易生子多壽。以月光漸生,月輪漸滿也。若自望至晦,經行或失其期者,胎雖結,生子多夭。以月光漸消,月廓漸空也,此造化之理,可與得情者道之矣。素女論中,男有三至,女有五至,如男至而女未至,玉體才交,瓊漿先吐,雖欲下應乎陰,而陰不從也。如女至而男未至,桃浪先翻,玉露無滴,雖欲上從乎陽,而陽不應也,所以無子。然氣至者,亦有先后男女之別,如陽精先至,陰血后參,則精開裹血而成女。陰血先至,陽精后沖,則血開裹精而成男。故卜書云∶陰包陽,則桂庭添秀。陽包陰,則桃洞得仙。此之謂也。
何謂男有三至?蓋陰痿而不舉,肝氣未至也;舉而不堅,腎氣未至也;堅而不熱,心氣未至也。肝氣未至而強合,則傷肝,其精滿滴而不射;腎氣未至而強合,則傷腎,其精散漫而不粘聚;心氣未至而強合,則傷心,其精冷而不熱。此男子之所以無子,貴乎清心寡欲,以養肝腎心之氣也。
何謂女有五至?蓋交戲之時,面赤而熱,心氣至也。目中涎瀝,漸睨視人,肝氣至也。
嬌聲低語,口鼻氣喘,肺氣至也。伸舌吮唇,以身偎人,脾氣至也。玉戶開張,瓊涎流出,腎氣至也。五氣皆至,而與之合,則情合意美,陽施陰受,有子之道也。
男女無疾,交會應期;三虛四忌,不可不避。三虛者,天地晦冥,日月薄蝕,電雷風雨。晦滋朔望,天之虛也;地震土陷,山崩水溢,地之虛也;憂怒悲恐,醉飽勞倦,人之虛也。犯此三虛,交而不孕,孕而不育,疾病且生,身之災也。四忌者,一忌本命正沖,甲子庚申,滅沒休廢之日;二忌大寒大暑,大飽大醉之時;三忌日月星辰,寺觀壇場之前,冢墓之處;四忌觸忤惱犯,罵詈擊搏之事。犯此四者,令人無子,且至夭也。
凡種子者,當應候之時,男服補腎益精之藥,女則調其飲食,淡其滋味,避其寒暑,至夜半生氣乘旺之時,根據上三至五至,三虛四忌行之,自然交而必孕,孕而必成矣。養生書云∶行房事切忌子時前,乃陽衰陰盛之候。
保胎輯要總論
凡有婦人即有生育,此造化自然之理,古今之常事。而臨產者每抱憂疑,皆由未明此理之故。蓋造化原不令人難生,人多不曉調攝,因而難生;造化原不令人逆生,人多慌忙逼迫,因而逆生。難逆兩端,關系二命,倘平時不知講求,則臨產必致誤事。至穩婆不可不用,亦不可專意聽信倚靠,緣彼無書傳,無師授,此理全然不知,多執己見,胡做亂為,誤人性命。
凡為夫君者,宜平時家中講談,令婦人習聞,有孕知調攝,臨產有主張,不懼怕,不早用力,自無難產逆生之害。以受胎后論,即不能知古人胎教,凡宜禁忌者,亦當省悟。以臨產時論,胎至十月,形完氣壯,手足必動,子動則母必腹痛,痛急則胞衣必破,子自出胞衣而來,茍不甚耐順時,見其腹痛半日、一日不產,即為難生,不知自胞衣未破,子未出胞衣,倘用藥用符,催其速生,一催之間,多致誤事。豈知天地生物,胎卵蠢動,皆自生養,何嘗用藥用符。故臨產切不可慌張,即三五日不產,亦不妨,須要忍痛安心,任其自然分娩。
受胎保護
受胎后,即宜用布一幅,闊六七寸,長短視人肥瘦,約縛二道,橫束腰間,直至臨盆方解去。若是試痛,仍不宜解,此有二妙∶胎未長成,得此則腰膂有力,些須閃挫,不致動胎,又能常令腹中窄狹,及到解開,則腹中乍寬,轉身容易。
胎后睡時,須要兩邊換睡,不可盡在一邊,要使小兒左右利便,手足慣熟,則產時中道而出不難矣。
孕后飲食宜淡泊,不宜肥濃,不宜重濁。宜甘平,不宜辛熱。青蔬白飯,亦能養人。若在貧家,頗而不乏,但富貴之家,平日甘肥饜足,抑令崇儉,勢所不堪,酌乎其中,臚列如下∶宜食諸物∶肚、肺、雞、鴨、鲞、海參、腐皮、麻油、白菜、菠菱、筍、蓮子、熟藕、山藥、芡實。諸物總要潔治,多用清湯,吹去浮油,飲之最佳。(俱用白煎,忌用油煎。)此多為膏粱之人言耳。若藜藿之腹,正宜得肥甘而潤之,何淡泊之有?但六七個月后,腐皮麻油二味最佳,不妨日日食之。麻油解毒,腐皮滑胎,且清且補,貧富皆宜,允為上品,積食一二百張,則首生如達矣。或以麻油拌食更妙,不宜熬熟。
忌食諸物∶椒、姜、煎炒、野味、豬肝、血、犬肉、蟹、黑魚。
難產七因
一因安逸∶蓋婦人懷胎,血以養之,氣以護之。宜時常行動,令血氣流,胞胎活動。若久坐久臥,血凝氣滯則難產。常見田家勞碌之婦其產甚易,可知也。
一因奉養∶胎之肥瘦,氣通于母,恣食濃味,以致胎肥難產。常見荊布之女容易產,可證也。
一因淫恣∶古者婦人有孕,即居別室,不共夫寢。若有孕而犯之,三月以前常知胎產小產,三月以后犯之,一則胞衣太濃而難產,再則子身多濁物而不壽,三則子出胞衣即多瘡毒,出痘多細密難起,以致少亡。皆由父母欲火所結,可悲也。
一因憂疑∶今人不講生產之理,或問禍福于鬼神,禱求于卜筮;或聞里中有產厄者,孕婦疑則懼,懼則氣怯,故難產。
一因軟怯∶如少婦初產,神氣怯弱,子戶未舒,便腰曲不伸,輾轉傾側,兒不得出。又中年婦人,生育既多,血氣虛耗,產甚艱難。須胎前服補氣養血之藥,調理健壯,則臨產自無慮矣。
一因愴惶∶將產之時,有等愚蠢穩婆,不審正產與轉胎,但見腹痛,遂用努力催生,產婦聽從,以致橫生。
一因虛乏∶臨產用力太早,及兒欲出無力以送,是以難產。此時宜服人參接力則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