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胎產秘書
  • 陳笏庵
  • 15716字
  • 2015-12-26 19:05:06

產后總論

凡病起于血氣之衰,脾胃之虛。況產婦氣血脾胃之虛弱,殆有甚焉。丹溪論:產后當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癥,以末治之。故治法:有氣毋專耗氣,有食毋專消食,熱不用芩連,寒不用附桂。如中虛外感,見三陽表證之多,似可汗也,在產后而用麻黃則重傷其陽。見三陰里癥之多,似宜下也,在產后而用承氣則重亡其陰。至若耳聾、脅痛、腎虛、惡露之停,休用柴胡。譫語、汗出、中風惡寒之癥,莫作風治。其由陽氣之衰,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即如因陰血之涸,非滋補不能舒筋而活絡。又乍寒乍熱,發作有期,癥類瘧也,若以瘧治,淹滯難痊。神不守舍,言語無倫,病似邪也,若以邪治,危亡可待。去血而大便閉結,蓯蓉加于生化。汗多而小便短澀,六君倍用參 。肛脫、茄癥,俱是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是良方也。口禁、拳握,無非血燥類風,加參生化,十有益焉。

產戶入風,服以養榮、羌、獨。玉門傷冷,洗須床、兔、萸、硫。怔忡驚悸,生化湯加以遠志。似邪恍惚,安神丸兼服。脾氣因喘咳而滿悶、虛煩,生化湯加木香為佐。因過食而嘔吐、呃逆、六君子加神曲為良。蘇木、棱、蓬,大能破血。青皮、枳實,最消膨脹。一應耗氣破血之藥,汗出泄下之方,只可施于強壯,不宜用于虛弱。大抵新產之后,先問惡露何如,塊痛何如,參術不可遽加。至若亡陽汗脫,氣虛喘促,加參生化是從權也。如亡陰太熱,暈厥血崩,升舉大補乃急救耳。王太仆云:治下補下,制以緩急,制緩以滋道路,制急乃氣味俱薄,力與緩同。是治法當遵丹溪,服法須效太仆。雖未盡產癥之詳,已統括治療之要,敢曰濟陰之指南,其于女科不無小補云。

生化湯論

產后氣血太虛,理宜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須防滯血。乃生之而且化之,能化能生,攻血塊無損元氣,行中又帶補血,方許萬全,治無一失。世以四物湯治產,地黃性寒滯血,芍藥酸寒無補,其不誤人者幾希矣。

按:生化湯者,因藥性之功而立名也,蓋產后以化舊生新為要。考諸藥性,川芎、當歸、桃仁三品,能破舊血,驟生新血。佐以姜炭、炙甘,引三品入于肺肝,生血理氣。五味成方,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后之圣藥也,故因以生化名之。凡孕婦至月足,照方預備數帖,至胞水一破,速煎一劑,候兒下地即服。不問半產、正產,雖少壯婦女,平安無事,俱宜服之。

惡露

產后惡露有塊,名曰兒枕。世多先消后補。殊不知,舊血雖當消化,新血亦宜生養,若專攻舊,則新亦不寧矣。

世以濟坤丹攻血塊,下胞胎者,一時雖見速效,而元氣未免虧損。不得已而用之,只可一丸,不宜多服,且須隨進補劑,庶免虛弱之害。

生化湯 當歸(八錢) 川芎(四錢) 桃仁(十粒) 姜炭(五分) 炙草(五分)上用水三鐘,煎八分,加酒七八匙,稍熱服。渣留后帖同煎。

要在產后一二個時辰內,未進飲食之先,相繼而服。則下焦血塊速化,新血驟生,自免血暈等癥。但此湯頻服,精神漸增,產后諸癥不能乘虛而襲矣。其或勞甚血崩,形脫、喘、汗不止,急進加參生化湯數帖。或一方內加紅花五分,元胡醋炒一錢五分。或方內再加桂心七分。

加參生化湯 人參(二錢)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姜炭(四分) 桃仁(十粒) 棗(三枚) 加減法 產后七日內未服生化湯,塊痛未除,仍照前方服數帖,或加元胡、益母亦可,自然塊消痛止。不可遽加參、白術,補住瘀血,禍不可言。

產后三日內塊痛雖未除,其產婦氣血虛脫,或崩,或厥,或汗多而厥,或形色脫去,口氣漸冷,或煩渴不止,或氣喘短促,無論塊痛,從權加參 以扶危急。如體倦無力,氣虛短促,本方多加人參。兼汗,加黃 。煩躁,加竹茹。渴,加麥冬、五味。喘,加杏仁、桔梗。

產后大便不通,或至八九日者,由血少腸燥故也。宜生化湯加麻仁三錢,蓯蓉五錢以潤之,日久自通。如虛,加人參二錢。勿用承氣湯。

產后七日內,或傷寒冷,血塊凝結痛甚,生化湯加肉桂五分,元胡一錢。或食冷物,連心腹痛者,再加吳萸七分。

產后肥人多痰,宜生化湯加花粉、竹瀝、姜汁,或加橘紅四分。毋輕用牛黃及寒冷等味。

產前素虛弱者,產后一二日已服生化湯三四帖,塊痛稍減,可按揉而定,宜生化湯加人參三錢。

產后雖暑月亦要和暖。如失蓋衣被,腹不溫和,風邪乘虛而入,雖服生化湯,恐塊痛不止,宜加肉桂四分,五靈脂一錢。

產后勞倦血暈,服生化湯一劑,頭煎后再即取一帖,加人參一二錢,汗多亦加。如形不脫去,只用鹿角炭二錢,本湯送下,或益母丸亦可。外用細搗韭菜,納有嘴瓷瓶內,將滾醋兩碗沖入,封其大口,以小口注產婦鼻中,斂其精神,即醒。

產后發熱汗出,手足厥冷,或血崩氣短,神昏氣脫,乃大虛癥。急須大補,庶可回生,宜加參生化湯,速進數劑,再以生脈散代茶。毋信《產室百問》及《婦人良方》等書。

產后日久不食,聞藥即吐,須用獨參二三錢,或姜少許,白米一大撮,水煎服,以安胃氣。如聽其胃虛不能飲食,危矣。法用胡椒少許,人乳燉熱和勻,微辣與飲,加以獨參湯頻頻進之,可效。

產后用藥十誤

產后誤用順氣、耗氣藥,反增飽悶,雖陳皮亦不可多用。

產后誤用消食藥過多,致減食損胃,甚至不進食。

產后誤用芩、連、知、柏,致倒胃增熱,甚至不食。

產后塊痛未除,誤用參、白術,輕則瘀血不行,重則立斃。

產后誤用地黃以滯惡露。獨用枳殼、枳實以消塊痛,致耗元氣。

產后誤用大黃、芒硝以通大便,必成膨脹。

產后誤用蘇木、三棱、莪術以行塊,輕則傷新血,重則傷性命。

產后虛弱之婦,誤用山楂煎酒以攻血塊,必傷元氣,以致汗出不止。

產后誤用濟坤丹下胞衣,至三四五丸,以致百病皆作。

產后誤信《產室百問》及《婦人良方》,多至不救。

產后血暈

凡分娩之后,眼花頭眩,不知人事,謂之血暈。其因有三:一因勞倦甚而氣竭神昏,二因去血多而元氣欲絕,三因痰火乘虛泛上而憒不清。患此三者,魂不隨神往來而幾運幾息也。急服加味生化湯二三帖以行塊停痛。外用醋韭法沖鼻,使產母聞醋氣令精神斂而不散。此治血暈之急法也。大約病弱產母臨盆之際,須預煎生化湯,預備韭醋瓶以防患,此為萬全。及兒下地,不可喜子慢母。母亦不宜顧子忘倦。又不可產訖即臥,與夫憤怒氣逆,皆能致暈也。慎之慎之。

加味生化湯 川芎(三錢) 當歸(六錢) 姜炭(四分) 桃仁(十粒) 炙草(五分) 荊芥(五分)水煎八分,加酒熱服。如汗多,加人參二錢,黃 一錢,然必塊不痛者方可用。痛甚,加肉桂五分。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十粒。有痰,加竹瀝半杯,姜汁一匙。痰火乘虛泛上而暈,加橘紅四分。兩手脈伏或右手脈絕,加人參四錢,麥冬一錢,五味二錢。

按:治血暈切不可用破血耗氣等藥。雖山楂性緩,亦不宜服。其塊痛者,生化湯兼送益母丸及鹿角炭。倘氣脫將絕,牙關緊閉,藥不下喉者,用鵝羽筒插喉灌之,如灌下漸溫暖,則不拘帖數灌之。又當用熱手,單衣外從心揉至腹上,又時換熱衣溫暖之,自然漸漸蘇醒。如醒后塊痛仍未除者,宜減去參 ,單服生化湯,待塊消痛止,再服參 。

產后厥逆

凡產母產時用力過甚,勞倦傷脾,脾氣耗竭不能注于四肢,故足冷逆而厥氣上行。經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厥氣上行,滿于經絡,則神氣浮越,去身而飄散矣。茍非大補,焉能回陽而復神,必用加參生化湯倍人參,連進二帖,使氣血旺而神復厥止。如渴,另用生脈散代茶,助津以滋臟燥。雖有四肢厥冷、泄漏,或類傷寒陰癥,亦不可四逆湯輩,必加參生化佐以黑姜,或加熟附一片,以回陽止逆則可,已足以行參 之力矣。

加參生化湯 人參(二錢)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姜炭 炙草(各四分) 桃仁(十粒)加元棗二枚水煎。如厥回,暫去人參,待血塊痛除再加。此治新產發厥。

滋榮益氣復神湯 (產后發厥,無塊痛者服此。)川芎 焦術 炙 麥冬(各一錢) 人參 當歸(各三錢) 熟地(二錢) 炙草(四分) 陳皮(四分)五味(十粒)水煎服。口渴,以生脈散代茶。汗多,加麻黃根、棗仁各一錢。塊痛不止,加肉桂五分。便閉,加蓯蓉,麻仁各二錢。痰,加竹瀝,姜汁、橘紅各四分,酒一杯,手足口氣漸冷,加附子五分,倍用人參。

按:厥逆屬陽虛者居多,若無塊痛、腹脹等癥,純用參附。加肉桂可也,有桂則瘀亦去矣。不可遲疑。

暈厥總論

大抵產后暈厥,皆由氣血兩竭,神將去而幾息,僅有一線生意耳。若非大補,不能回將絕之元陽。但暈在臨盆,尤甚于厥,宜頻服生化湯,先補血分之虧,可期塊化血旺,神清暈止。如無汗脫、神倦、氣促等癥,切勿遽加參 。

或厥在分娩之后,氣血兩竭,宜用加參生化以復其神。總之,治暈問有塊痛,參術未可驟進;問無塊痛,參、地、術,必須并用。

產后血崩

產后血水大來,須看顏色之紅紫,形氣之虛實。如形色多紫,乃當去之敗血,勿以崩論。若紅而色鮮,乃是驚傷心不能主血,怒傷肝而不能藏血,勞傷脾而不能攝血,當以崩治。法宜先服生化湯數帖,則行中有補,血自生旺矣。至若形脫氣促,或汗出不止,宜服倍參生化以益氣,斯陽生則陰長而血乃生旺,非棕炭等止血藥可治也。如產已盈月外,又宜升舉大補湯治之。凡年老積弱人患崩,均宜服此。

加參生化湯 (治產后血崩、形脫、汗多、氣促)川芎(三錢) 當歸(四錢) 荊芥(四分) 桃仁(十粒) 人參(三錢) 肉桂(五分,二帖后去之)炙草(五分) 棗(二枚)水煎熱服。汗多,加黃 、人參各三錢。渴,加麥冬、五味。瀉,加茯苓、蓮子。兩手脈伏或右手脈絕,生脈散倍人參。痰,加竹瀝、姜汁、酒一杯。咳嗽,加杏仁、知母、桔梗各一錢。驚悸,加棗仁、柏仁各二錢。久不進食,聞藥即吐,用獨參二三錢,水一杯,煎鍋焦末服之,引開胃口。鮮血來多不止,加升麻、白芷各五分。如無汗脫等癥,只服生化湯,加炒黑荊芥自安。世言芎歸活血不可治崩,殊誤。

升舉大補湯 治產后日久,血崩不止,或如雞卵大塊,或去血如片,宜大補脾胃,升提氣血,少加鎮墜心火之藥。此方并治老少血崩等癥。

人參 白術(各三錢)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二錢) 黃 (一錢) 白芷(四分) 荊芥(四分) 陳皮 黃連 黃柏(炒,瀉者勿用)羌活 防風(各四分) 升麻 甘草(各五分)渴,加麥冬、五味。瀉,加澤瀉、蓮子。痰,加半夏。兼白帶者,加蒼術、半夏各一錢。

產后類傷寒三陰癥

(即大便不通)產后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專論為陽明癥。口燥、咽干,毋專論為少陰癥。腹滿、溢干、大便秘結,毋專論為太陰癥。又汗多、譫語,勿專論腸胃有燥糞。其諸癥,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稍遲,氣血枯竭所致。治宜養正通幽湯。勿執偏門,妄用承氣,致沾唇莫救。

按:此論更當細玩,即書所謂產后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癥,以末治之之意。又即甘溫能除大熱之旨也。

養正通幽湯 (一名助血潤腸湯)川芎(二錢五分) 炙草(五分) 桃仁(五粒) 蓯蓉(五錢) 陳皮(四分) 麻仁(三錢)水煎溫服。諸癥加減如前。惟汗出、譫語、便實,乃氣血兩虧,神衰,心主失守,急宜養榮安神。加茯苓、棗仁、柏子、參、白術各一錢,水煎服。如大便至十日以上,燥結不通,肛門必有燥糞,用蜜煎,入皂角末或豬膽汁及枯鹽導之。慎勿誤用下藥,泄瀉不止,或致虛閉,以成膨脹,為害不淺。產訖,第一須服生化湯數帖,必無血燥腸枯之癥。

產后類傷寒三陽癥

產后七日內,發熱、頭疼、惡寒,勿專論為太陽癥。發熱、頭痛、脅疼,勿專論為少陽癥。二癥皆由氣血兩虧,陰陽不和,而類外感。切不可用麻黃湯以治太陽類癥,用柴胡湯以治少陽類癥。

蓋脫血之余又發汗,以重亡其陽,是使陰陽兩竭,禍不勝言。即或癥中真感傷寒,而加味生化湯內芎姜亦能散寒,且榮衛調和,諸病自退。

加味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二錢) 姜炭(五分) 炙草(五分) 桃仁(十粒) 陳皮(三分) 棗(二枚)水煎溫服,連進二帖。如明知感冒風邪,二帖不退,加羌活四分,蔥白二寸。

產后類中風痙癥

產后手足搐搦,眼目上視,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舌喑不語,痰涎上涌,不省人事者,皆由風寒入于腠理,經絡不和所致。與中風相類,切不可作風治。急須補氣壯陽為主,治宜右歸飲、加味續命等湯。若用風燥藥,重耗其血,以亡其陽,如蘇合丸、牛黃丸之類,入口即斃。

加味右歸飲 大熟地(姜汁炒,八錢) 杞子(酒炒,三錢) 凈萸肉(酒炒,四錢) 懷山藥(四錢) 澤瀉(二錢) 丹皮(酒炒,二錢) 熟附子(三錢) 肉桂心(一錢) 白茯苓(三錢) 鹿角膠(三錢) 巴戟肉(三錢) 炮姜(八分)煎服。

加味續命湯 人參(二錢) 焦木(二錢) 茯苓(二錢) 炮姜(八分) 熟附子(三錢) 北細辛(五分) 生黃(三錢) 防風(二錢,酒拌炒) 歸身(三錢) 法夏(一錢) 炙甘草(八分) 杞子(三錢) 鹿膠(三錢)一方加天竺黃一錢五分,石菖蒲米汁浸炒一錢五分,煎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熟附子(二錢) 干姜(八分) 焦術(二錢) 茯苓(二錢) 炙草(二錢) 蔥(二莖去尖白)服時入豬膽汁三匙沖。

真武湯 熟附子(三錢) 干姜(一錢) 焦木(二錢) 茯苓(二錢) 歸身(二錢) 肉桂(一錢) 炙草(八分) 白芍(炒,一錢五分)加凈棗仁炒二錢煎服。

黑錫丹 用黑錫(一兩) 舶硫磺末(一兩,和入溶化結成砂,研細五錢) 熟附子(五錢) 肉桂(三錢) 沉香(三錢)小茴(三錢) 檀香(三錢) 肉果(煨三錢) 陽起石( ,五錢) 蘆巴(三錢) 廣木香(煨,三錢)干姜(一錢) 白蔻(三錢) 川楝肉(五錢) 紫丁香(二錢)共為細末,米糊為丸,梧子大,陰干,用青布袋盛,擦光如銀亮收貯。每用四十九粒,或三十二粒,淡姜湯下。此丹不拘中風、痙癥、痰鳴、氣喘,皆可服。

產后癱瘓癥

凡產后癱瘓類風病者,皆因去血過多,氣不能生新血,以致經絡不調,筋骨疼痛,甚至半身不遂,瘋廢床褥,經年不愈,手足麻足不仁,拘攣不知痛癢,若誤認為風癥,妄用祛風散血燥烈等藥,多致不救。治宜虎骨鹿茸丸。

虎骨鹿茸丸 虎脛骨(一對,如無以膠三兩代之,用膀十四兩亦可) 鹿茸(羊酥蒸炙,一對,如無以膠四兩代之) 枸杞子(小茴一兩,酒炒,三兩) 菟絲子(三兩) 巴戟肉(酒炒,三錢) 刺蒺藜(酒炒,二兩) 補骨脂(鹽水炒,一兩五錢) 肉桂(一兩五錢) 陳皮(一兩) 威靈仙(一兩五錢) 防風(一兩) 淫羊藿(羊油炙,三兩)杜仲(姜汁炒,三兩) 全蝎梢(酒洗淡炒,三錢) 歸身(酒炒,三兩) 川萆 (一兩) 鱉甲(醋炙,二兩)共為末,各膠溶化,再用鹿筋,(如無,牛筋可代,)一斤,燉爛化,搗如泥。米仁一斤,炒研末,打稠糊,和飴糖三斤,溶并各膏,和勻搗為丸,不拘大小,每服五錢,燒酒浸紅花、蘄艾少許送下。忌生冷。

產后類瘧

產后寒熱往來,應期而發,此由氣血并竭,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或晝輕夜重,或日晡潮熱,一日二三度,其癥雖似乎瘧而發無常期,只須生化湯倍加當歸,則身熱自退。即或應期而發,癥與瘧同,亦必調和氣血為主,無用芩、連等治熱,及常、果、檳、楂等截瘧。如汗多,加參 。熱甚,倍用當歸、川芎。若產及一月,其人素虛而患瘧,用人參養胃湯,并服人參白術膏。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二錢) 人參 白術(各一錢) 茯苓(八分) 青皮(二分) 炙甘草(三分)藿香(八分) 烏梅(一枚)渴,加麥冬一錢,五味三分。痰,加半夏八分,竹瀝、姜汁。汗,加黃 、棗仁各一錢。傷米食,加神曲一錢,麥芽五分。傷肉食,加山楂、砂仁各五分。

人參養胃湯 人參 白術 當歸(各二錢) 茯苓 半夏(各八分) 肉果 甘草 青皮 藿香(各四分) 烏梅(二枚) 人參白術湯 白術(一斤) 人參(一兩)水六碗,煎去其半,如法再煎,如此三次,去渣取汁,共九碗,慢火熬至一碗,每日服半酒杯,白湯下。

產后疸癥

黃膽癥平人皆有,產后更甚,多致不救。蓋甲乙木屬肝膽,乃東方資生之氣。膽屬足少陽,乃半表半里之經。

若外感風寒,內束經絡,醫治不善,寒濕入膽,久郁為熱,擾害清凈之府,逼出膽汁,浸淫毛竅,化為黃色,甚至汗黃、眼黃、便黃如金汁者,甚為費手。治宜加減陰膽湯。陽虧者,加桂附。陰虛者,加歸身、熟地。微熱者,加丹皮。

加減陰膽湯 人參(二錢) 軟柴胡(一錢) 白芍(酒炒,八分) 炙草(八分) 干姜(一錢) 法夏(一錢)西黨參(姜汁炒,三錢)飲至十劑,自愈。忌茵陳清寒等藥。無力服參,以黃 一錢代之。

產后汗出

產后汗出不止,由勞傷脾,驚傷心,怒傷肝。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斂汗之藥,但令神寧則汗自止。且血塊作痛, 、術未可遽加。凡產畢有汗,先服生化湯兩貼以消塊,即繼服調衛止汗湯。若倦甚而 然汗出,形色俱脫,乃亡陽汗脫也。難拘常法,從權以參 調衛救急。待產母稍有精神,又減參 以除塊痛。若汗多而陰竭陽微,以致筋脈拘急,項強口噤,牙噤發搐,類傷寒痙癥者,慎勿作傷寒治,宜加味生化湯隨癥加減。汗雖有自汗、盜汗之分,治當兼理血分藥品,并宜加味生化湯。余方但非產后盜汗所宜。若服參 大劑,汗多不止,及頭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不治。

調衛止汗湯 炙 麻黃根 當歸(各一錢) 人參(隨癥加減) 防風(三分) 桂枝 炙草(各五分) 棗(二枚)水煎。汗多而渴,加麥冬、五味。汗多亡津而小便不利,毋用利水等藥。產母多痰,毋用半夏、生姜,只可用橘紅四分。

從權參 調衛湯 人參(三錢) 炙 麻黃根(各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桂枝(五分,汗少減之) 防風(三分)元棗(二枚)水煎。禁用半夏、生姜、柴胡、芩、知、柏等味。汗出不止,真陽已衰,衛外之陽不固,方內當加附子、棗仁炒、野術、牡蠣粉,炙 重用為佳。

加味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六錢) 人參(三錢,如虛倍用) 天麻(八分) 黃 (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荊芥(八分) 棗(三枚)水煎。渴,加麥冬、五味。脈脫,加人參三錢、附子四分。便閉,加麻仁三錢。痰,加竹瀝、姜汁。忌蔥韭辛熱食物。

產后氣短發喘

產后血脫,勞傷過甚,氣無倚仗,呼吸止息,各違其常,氣出短促而喘,言語不相接續,是血脫氣虛之至。

速煎生化湯一二帖,即加人參二三錢以救急,再備醋韭瓶以防暈。毋疑參能助喘,不用、少用以致不救。唯一切降氣等藥禁用。若虛不受補,聞食即吐,胃氣將絕,不治之癥也。

加味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姜炭(五分) 桃仁(十粒) 人參(三錢) 茯苓(一錢,汗多勿用)炙草(五分)汗多,加黃 。渴,加麥冬、五味。胃虛不食,聞藥即吐,及食寒藥、寒物,嘔不納谷,用獨參三四錢,生姜三片, 米一撮。

續氣養榮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炙草 炮姜(各五分) 人參(二錢) 黃 (一錢) 熟地 棗仁山藥(各一錢) 陳皮(三分)足冷,加附子三分。汗多,加麻黃根一錢,浮小麥一撮。渴,加麥冬、五味。便閉,加蓯蓉、麻仁。

產后咳嗽

產后旬日內外感冒風寒,咳嗽,鼻塞,聲重,惡寒,并兼身熱,頭疼,宜服加參寧肺湯。毋用麻黃以發汗。

或喘而脅痛,毋用小柴胡以散邪。或患火嗽有聲,痰少面赤,亦毋用涼藥以清火。惟有調理氣血為主。若半月干嗽有聲而痰少者,可用加味四物湯治之。

加參寧肺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人參(二錢) 杏仁(十粒) 桔梗(四分) 橘紅(四分) 款冬(一錢)桑皮(七分) 半夏(八分) 知母(一錢)如虛人痰盛,加竹油一小盞,姜汁三匙,甘草四分。

加味四物湯 川芎 蔞仁 知母 柯皮(各一錢) 當歸 熟地(各二錢) 桔梗 兜鈴(各四分) 款冬(六分)水煎服。

薛立齋參蘇飲 人參(三分) 蘇木(一分)水煎。此治產后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產后譫語

產后妄言、妄見,由氣血兩虛而神魂無所根據也。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妄言。或因痰客上焦,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毋認鬼邪。治法當論產期新久,塊痛有無,以為緩急。如塊痛者,宜服寧神生化湯。

塊痛已除,宜服益榮安神湯。

寧神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茯苓 棗仁 柏仁(各一錢) 桃仁(十粒) 炮姜 炙草(各五分)紅棗(二枚去皮)水煎服。虛加人參。

益榮安神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茯神 棗仁 柏仁(各一錢) 橘紅 甘草(各五分) 人參(一錢) 龍眼肉(八個) 竹肉(一丸) 大棗(二枚)渴,加麥冬、五味。汗多,加參、麻黃根。痰,加竹瀝、姜汁。瀉,加茯苓、白術。便閉,加蓯蓉、麻仁。

產后怔悸驚忡

產后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心中煩動不寧,謂之怔忡。如惕然而驚,心中怯怯,若人捕之之狀,謂之驚悸。二癥當調和脾胃,補養心血,使氣寧神足,氣舒心安,以加減養榮湯,其病自愈。

加減養榮湯 川芎(八分) 當歸(二錢) 棗仁 茯苓 人參 麥冬 遠志 白術 黃 (各一錢) 陳皮 炙草(各五分) 龍眼肉(八個) 姜(二片)水煎。虛煩,加竹茹。痰,加竹瀝、姜汁。

此方可加丹參、柏仁。

安神丸 黃連 生地(酒乳九蒸九曬) 當歸(各二錢) 炙草(八分)作餅,為丸如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四十丸。此與前藥并服。

產后忿怒

產后因忿怒氣逆不舒,胸膈滿悶,血塊大痛,宜生化湯磨木香三分沖服,則氣舒怒散而塊自行矣。若偏用香砂、枳實、烏藥之類以散氣行塊,則反使元氣耗損而滿悶愈增。如怒后即食,胃虛傷滯,當審所傷何物。如傷肉,加砂仁、山楂。傷米食,加神曲、麥芽。傷冷物作痛,留滯脅腹,加肉桂、吳萸,以逐寒定痛。慎勿服檳榔丸疏氣以消食。

健脾化氣飲 人參 白術 當歸(各二錢) 川芎(一錢) 姜炭 炙草(各四分)水煎。如塊痛未除,仍用生化湯磨木香三分,方內再加肉桂心八分更佳,以桂能平肝而利氣也。

產后傷食

產后形體勞倦,脾氣受傷,不宜多食濃味。食之,胃雖少納,脾轉運滯,以致痞塞噯酸。治當溫補氣血,健脾助胃,養正兼消,并審所傷何物,佐以消導。斯脾氣復而運轉如常,滯物行而胃始納谷矣。若消導過多,必致絕谷,難治。急以長生活命飲救之。

加味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二錢) 山藥(一錢) 炮姜 炙草(各五分)完谷不化,加煨肉果一個。塊痛,加桃仁。痛止,加白術。虛,加人參。所傷何物,治法如前。身熱,禁用寒涼藥。痞滿,禁用耗氣藥。

長生活命飲 人參(二錢)水二盅,煎八分,入鍋焦末,服之。如貧不能服參,單用鍋焦研末沖糊服之。或以白術煎湯調服也。可望其開胃。

產后泄瀉

產后泄瀉,大率虛弱食積,土虛不能勝濕而然。但惡露未除,脾胃又弱,難于消燥而用補也。治法:先服生化一煎后即加茯苓一錢,以利小便,俟血生化,然后議補、議消、議燥,使無滯澀、虛滑之失。若產畢即瀉者,宜加減生化湯。若胎前久瀉,產后不止者,宜參、苓生化湯從權以防虛脫。若久瀉不止或脾瀉者,須服參術蓮子飲百劑。甚至形脫、眼昏花者,服丹溪急救方。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黑姜 炙草(各五分) 桃仁(十粒) 茯苓(一錢五分) 蓮肉訶子(各八分) 姜(一片)水煎二帖。瀉不止,加人參三錢。

參苓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二錢,土炒) 姜炭 炙草(各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 人參(二錢) 肉果(煨) 訶子(各一錢) 蓮子(八分) 糯米(一撮)水煎。寒痛瀉,加砂仁五分。熱泄,加炒連三分。瀉久,加升麻三分。瀉水,加蒼術一錢。瀉出食肉如敗卵,及噫氣,加神曲、砂仁各八分,山楂、麥芽各五分,或加豆蔻、丁香各一錢。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六分。

參術蓮子飲 人參 焦術(各二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炒芍(八分) 炙草(五分) 陳皮 升麻(各三分) 山藥(一錢) 蓮子(十粒) 姜(一片)如腹痛,加炮姜五分。

丹溪救急方 人參(五錢) 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制附(一錢)水煎服。

以上各方,可加五味子酒炒二十粒,干面粉炒黃二錢。虛脫者,暫加枯礬少許以澀之。

產后痢癥

產后七日內外,患赤白痢疾,后重頻數,最為難治。欲調氣血而推蕩邪穢,又慮產后元虛。欲滋榮養氣而大補脾腎,又恐補住瘀邪。惟生化湯減黑姜而代以茯苓、術、香,則善消惡露,兼行痢疾,并行而不悖也。再服加味香連丸,以俟一二日后,病勢稍減,可保無虞。若七日外患褐色后重虛痢,則當加補無疑。其產母稟濃,產期已過二十日,可于生化湯加芩、連、芍藥、枳殼及加味香連之類。承氣等藥斷不可用。

如產母虛弱,雖及月余,行積峻劑,切不宜用。若產后陰虛,血痢日久愈甚,當用四物湯加人參矣。

加減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桃仁(十粒) 茯苓(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木香(二分)紅痢腹痛,加砂仁二分,煎八分,送香連丸三十粒。

加味香連丸 即香連丸加蓮肉粉一半為丸。

加連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白芍(一錢,炒) 川連(六分,姜汁炒) 枳殼(五分) 茯苓(一錢)甘草(四分) 木香(三分)水煎服。重者,加山楂一錢。

按:產后痢癥不一,總以人參為主,歸、芍次之。兼有瘀未凈者,則間以肉桂黃連湯,重用人參,自效。蓋桂能去瘀也。如資稟薄,痢癥輕者,一日六七次,兼有糞色,亦能飲食。重者,空痛,一日夜數十次,不思飲食,睡臥不寧,非人參不能救也。

申論瀉痢十方

產后瀉痢,氣血暴虛,必用生化湯加減。然致病之由,雖系濕熱,多因飲食傷脾而起。故重申余意,另立十方于后。

一、產后瀉黃色乃脾土真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四分,煨肉果一枚,炮姜四分。

二、產后久瀉不止,元氣下陷,大便不禁,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煨肉果一枚,炮姜四分,加升麻五分。

三、產后傷面食,宜六君子湯加麥芽。傷谷食,六君子湯加神曲。

四、產后傷肉食,六君子湯加山楂、砂仁各五分,神曲一錢五分。

五、產后胃氣虛弱,瀉痢完谷不化,六君子湯加木香三分,肉果一枚。

六、產后瀉痢脾虛,四肢浮腫,補中益氣加五皮散、或六君子湯加五皮散。

七、產后諸癥兼嘔者,俱宜加藿香一錢。痰多,加半夏八分。

八、產后以前諸癥兼小便短澀者,加茯苓一錢,澤瀉五分,燈心二十根,或加凈車前一錢。

九、產后泄瀉不止,加蓮子十粒,石榴皮一錢。

十、產后患赤痢,久而不止,用人參二錢,香連丸二錢,同服即愈。毋多用木香、姜汁之類,蓋熱則血愈行也。

方內可加地榆。

以上十方,須問塊痛已除,方可服之。

產后嘔逆

人之胃腑為五谷之海,水谷之精,上輸肝肺,分布五臟,化為氣血,榮潤百骸。產后勞傷脾胃,正氣虧折,邪氣易乘。如入于腸胃,則氣逆嘔吐而食不下矣。若七日內嘔吐不止,全不納谷,血塊未除,治當消塊,佐以溫藥,宜服安胃行血湯。若痛已除而嘔不止,不納谷者,宜服加減六物湯及后溫胃和中飲。若嘔而氣血不足,食物不能如常,宜服補中和胃湯。

安胃行血湯 芎 (一錢) 當歸(四錢) 人參(一錢) 桃仁(十粒) 姜炭 炙草(各五分)藿香 砂仁(各四分) 姜(三片,有汗勿用) 加減六物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 山藥(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藿香(五分) 豆仁姜炭(各四分) 扁豆(二錢) 陳皮(三分) 炙草(五分) 姜(三片)嘔止,去豆仁。

溫中和胃湯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當歸 扁豆(各二錢) 陳皮 炙草 藿香 丁香(各三分) 姜(三片)嘔止,去丁香。受寒,加吳茱萸。

補中和胃湯 人參 白術 扁豆 當歸(各二錢) 茯苓(一錢) 山藥(一錢五分) 炙草 陳皮 炮姜(各四分)水煎。

按:嘔逆至產后,癥為甚急,當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制附、吳萸、柿蒂為引。如不效,加川連酒炒、肉桂。更不效則用二氣丹,水銀三錢,硫磺三錢,結成砂,將硫與水銀同研至無星為度,米糊為丸,每服二十粒,遞加至四十九粒,丁香、柿蒂湯送下。丸如梧子大可也。蓋水銀得硫自化,不用疑懼,呃逆、霍亂可用。

產后霍亂

產后勞傷氣血,臟腑虛損,不能運化食物,及冷風相乘,以致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于腸胃,冷熱不調,邪正相搏,上吐下瀉,名曰霍亂。若塊痛未除,宜生化六和湯。塊痛已止,宜藿香溫胃散。

生化六和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黑姜 炙草 陳皮(各四分) 砂仁(六分) 茯苓(一錢) 姜(一片)水煎。

藿香溫胃散 當歸 白術(各三錢) 姜炭 藿香 陳皮(各四分) 濃樸(八分) 人參(一錢) 炙草(三分)姜(一片)水煎。若手足冷逆,加附子三分。

產后膨脹

胎前素弱,產后又虧,胃難納谷,脾不健運。或因傷食而停滯,或因血虛而便閉,誤進消耗等藥,胃氣益損,滿悶益增,氣不升降,滋熱助積,郁積之久,遂成膨脹。治當審其誤用何物,如誤用耗氣藥,宜益氣湯。誤用消導藥,宜健脾湯。誤用攻下藥,宜養生化滯湯。

益氣湯 人參 白術 當歸(各三錢) 川芎 白芍(各八分) 茯苓(一錢五分) 陳皮 濃樸(各四分) 蘇梗炙草(各五分) 腹皮(六分) 木香(二分) 磨蘿卜子(三分) 木通(五分) 健脾湯 人參 白術 當歸 茯苓 白芍 神曲(各一錢) 川芎(七分) 陳皮(四分) 炙草 砂仁(各五分)腹皮(五分)傷食,加麥芽五分。傷冷物,腹大痛,加吳茱萸一錢。

養生化滯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人參(一錢五分,脹甚者,減半) 白芍 茯苓(各一錢) 白術(二錢,脹甚倍用) 桃仁(十粒) 腹皮(四分) 蓯蓉(酒洗,一錢五分)如塊痛,即將本湯送三消丸一錢。方附后。病劇者,須服至數十帖。

按:產后脹癥最為難治。如服前方不效,非大劑金匱腎氣湯不能去其病。若慮方內熟地之滯,則用姜汁、砂仁拌炒,桂、附更當重用。再加川椒目、蒲種殼、冬瓜子,以利水化氣。或加浮萍為引,以開鬼門,多服益善。俟脹消后,則用六君子、八珍等湯調理,可以撤消去根。此經驗已多,故附增之。

產后口渴兼小便不利

凡產后口燥咽干而渴兼小便不利,由血枯而多汗,且勞倦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生化之氣不運,滲泄之令不行。是以上無津液流通,而有咽干燥渴之癥。下則膀胱閉滯,而有水道不通之候。治當助脾益肺,升降氣血,則氣血流行,陽升陰降,自然津生而便利矣。若認口渴為火盛,而用芩、連、知、柏以降之。便澀為水滯,而用五苓等味以通之,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按:小便由于氣化。書曰:氣化則能出矣。故補氣生津,實至言也。膀胱藏津液之所,真陽不足,元氣不升,則不出矣。是補氣填精為上。

助脾益肺湯 黃 (一錢五分) 人參 麥冬(各二錢) 五味(十粒) 當歸(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干葛(一錢)升麻(四分) 炙草(四分)汗多,加棗仁二錢,麻黃根一錢。渴甚,生脈散代茶。大便不通,加蓯蓉二錢。如產母壯盛而熱劇小便不利者,暫加知母、滑石各一錢。

產后便數淋癥

凡產后小便數者,由腹內宿有冷氣,因虛而發。宜桑螵蛸散或以益智仁炒研為末,米飲送下二錢。若淋瀝作痛亦由產母虛弱,冷氣客于腹中,以茅根湯治之。

桑螵蛸散 螵蛸(二十枚) 人參(三兩) 黃 (三兩) 鹿茸 牡蠣 赤石脂(各二兩)共為末,每服,米飲湯空心下。

白茅根湯 白茅根 瞿麥 茯苓 車前 人參 滑石 通草 麥冬 炙草(錢分酌用)加燈心數根,煎服。

按:內府秘方用陳米淘濃泔澄清,熱服之,小便即通。

按:治血淋,可加淮牛膝。

產后傷脬小便淋數不止

產后傷脬,此緣穩婆之故,以白芨散治之。

白芨散 白芨 鳳凰衣 桑螵蛸(等分)入豬脬內,煮爛食之。

產后水腫

產后四肢浮腫,皮膚光瑩,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故也。當大補氣血為主,佐以蒼術、白術、茯苓等藥。虛,加人參、木通。熱,加麥冬、條芩。若因風冷濕氣傷表無汗而腫,宜五皮散加姜皮、半夏、蘇葉以微表之,使水氣從皮毛而出,然后以補劑調理。

利水益氣湯 人參 白術(各三錢) 白芍 茯苓(各一錢) 陳皮(六分) 木瓜(八分) 蒼術 濃樸 蘇葉木通 腹皮(各一錢) 五加皮散 加皮 腹皮 茯皮 骨皮 姜皮(各等分)

產后熱蒸成癆瘵癥

產后癆瘵癥,皆由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以致真陰耗竭,虛火上炎,或蒸而熱,或往來寒熱,似瘧非瘧,或咳血、咯血、自汗、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或經水閉塞,日漸羸瘦,皆緣陰虛生內熱所致。熱郁積久,變成虛怯,宜清熱止嗽,潤肺瀉火,滋補真陰,以復其元。患此者,必須寡欲內養,方能有效,否則不治。

保真湯 川芎(一錢) 當歸 生地 白芍(各二錢) 麥冬(一錢) 天冬(一錢五分) 川貝 茯苓(各五分)桔梗(八分) 五味(十粒) 骨皮(一錢) 炙草(四分) 棗(二枚)水煎。虛,加人參一錢,黃 六分。胃弱,加茯苓、山藥各二錢,砂仁三粒。

加味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 生地(一兩) 人參 當歸 山藥 杞子(各一兩) 知母(一錢五分) 石斛(酒蒸)麥冬(各八錢) 銀胡(六錢) 龜板(五錢)共為末,煉為丸,如梧子大,早晚服。

以上二方,但舉其概,至辨癥施治,全在臨時取裁。如補中益氣、六味腎氣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還少丹、逍遙散加芎歸,此數方俱可治癆瘵,因癥選用可也。

按:產后氣血已虧,陰陽兩竭,應得大溫大補,助真陽以生真陰,引火歸原,法當用真阿膠、上肉桂為主,將虛火假熱下降丹田。加以茯、術、參、 ,健脾補氣。略以龜膠、石斛、炒熟地、沙苑、蒺藜,補陰以佐助之。服至四五劑,必見效矣。切不可用滋陰清肺等藥,以重危之也。俟其胃開脾運,火降陽回,然后再于溫補之中加入治嗽等味,自可活人。如服清涼藥過多,必至真陽上越。

如癥現兩顴紫紅,氣虛上喘,眼白淡紅,須用制附,遲則陽脫矣。

產后心腹痛

產后心痛即胃脘痛。以胃脘在心之下,因傷寒氣及冷物故作痛。用生化湯佐以散寒消食之品,無有不安。若腹內痛,必血塊未除,只服生化湯,佐以益母丸、鹿角炭治之,則瘀消而痛止。若風冷乘虛入腹伴痛,亦宜加味生化湯,以方內有肉桂、吳萸,可以溫散之也。若真心痛則指甲青黑,或手足冷過腕節,朝發夕死,無藥可治。

加味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炮姜 炙草(各五分) 桃仁(十粒,痛止去之)肉桂(八分) 吳萸(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傷米食,加神曲、麥芽各一錢。傷肉食,加砂仁七分,山楂肉五枚。

按:產后胃氣痛,必其人素有舊病,產后氣血大虧,自然加甚。但癥有九種,當辨氣、血、寒、食、蟲、痰、積、虛、實,治宜加味理中湯為主。

加味理中湯 淡附子(二錢) 干姜(一錢) 茯苓(一錢) 人參(不拘) 炙草(七分) 焦術(二錢) 白蔻(二分)肉桂心(一錢) 延胡索(醋炒一錢五分) 乳香(去凈油一錢五分)氣痛,加廣木香一錢,郁金酒炒一錢,良姜醋炒一錢,紫丁香十只。血痛,加五靈脂醋炒一錢五分,炮姜炭七分代去干姜,蒲黃炒七分,歸身酒炒二錢。寒痛,加吳萸一錢,小茴鹽水炒一錢五分,蘆鹽水炒二錢,重用桂、附。食痛,加焦神曲一錢五分,山楂砂糖炒二錢,雞肫皮焙干二錢,廣皮一錢,母丁香七分。蟲痛,加川椒四十粒,烏梅二個,吳茱萸川連一錢煮汁伴炒八分,榧子肉三錢。痰痛,加法夏二錢,草果煨一錢,沉香一錢,牡蠣粉二錢,化橘紅一錢。積痛,脾之積為痞氣,加母丁香八分,陳香團二錢,佛手柑一錢,巴豆去油凈取霜焙干三分,再用濕腐乳皮包好,藥汁送。但此味巴豆霜必積痞現而不化甚急,它藥不效,始不得已,用之宜慎。虛痛,分陰陽。陰虛,加熟地、姜汁、益智、砂仁,共十五粒,炒焦五錢,枸杞子酒炒,阿膠、蒲黃炒二錢,凈萸肉酒炒二錢,干姜代炮姜五分。陽虛,仍用原方增附子。實痛,去人參、焦術,加枳殼一錢,草蔻一錢,肉桂代桂枝八分醋炒,甚者,加韭汁、制大黃三錢,用韭汁拌大黃九蒸九曬用。以上各癥加減,必須認明證候施治為要。

產后遍身疼痛及腰小腹痛

產后遍身痛,由產時百節開張,血脈凝滯,累日不散,則經脈經絡不舒,故腰背不能轉側,手足不能動履,或兼身熱頭疼。若誤認太陽表邪而發散出汗,則手足逆冷變成險癥矣,宜祛痛散治之。婦人腎位系胞,腰為腎府,至產勞傷腎氣,損動胞絡,或產未平復而風寒乘之,二者皆致腰痛,宜養榮壯腎湯或加味大造丸。若小腹作痛未曾服生化湯,問惡露如何。若可按揉而稍止者,屬虛,并宜加味生化湯治之。

祛痛散 當歸(二錢) 人參 白術(各一錢) 黃 川膝 獨活(各八分) 肉桂(五分) 韭白(一撮)生姜(一片)水煎。

養榮壯腎湯 當歸(二錢) 防風(四分) 獨活 桂心 川芎 杜仲 寄生 川斷(各八分) 生姜(三片)水煎。

加味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桃仁(十粒) 炮姜 炙草(各四分) 肉桂(五分) 元胡(五分)后二味痛止減去。若臍下無血塊,而仍痛不止者,加熟地三錢。

產后乳疽乳癰

產后乳生癰疽,初發時寒熱往來如瘧,不可作瘧治,亦不可全用敗毒消疽等味,當大補氣血,佐以金銀花等味以散邪毒。若膿未成,痛不可忍,宜栝蔞乳沒散。已成膿,宜敗毒大補湯,外用馬蹄香搗爛敷之。若膿已出而虛弱日甚者,宜服十全大補湯。

栝蔞乳香散 栝蔞(一個,連皮子搗爛) 當歸 銀花(各三錢) 白芷(一錢) 青皮(五分) 乳香(五分) 沒藥(五分) 甘草(四分) 公英(五錢)水煎,加酒溫服。

排膿大補湯 人參 白術 生地 銀花(各二錢) 當歸(三錢) 茯苓(一錢) 連翹(五分) 黃 (一錢) 青皮(三分) 烏梅(一枚) 元棗(一枚)此方可加白芷八分,以能排膿內托也。

加減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術 當歸 生地 黃 (各二錢) 茯苓 川芎(各八分) 甘草(五分) 遠志(一錢) 凈銀花(三錢)水煎。瀉,加蓮子十四粒,肉果一枚。渴,加麥冬、五味。久不收口,加參末,膏藥貼之。

按:乳疽、乳癰,總以十全大補湯為主,或加銀花、公英,復以遠志肉煎燒酒,時時服之自效。十全大補湯即四君、四物加桂 也。

產后流注

產后惡露,流注于腎腰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作痛,久則腫起,肢體倦怠,急用蔥熨法以散外腫,內服參歸生化湯以散血滯。至已潰、未潰,其法參之乳癰癥中。

蔥熨法 用生蔥一握,搗作餅,貼患處,加濃布三四層,以火斗熨之立效。此方可治癰疽初起。

參歸生化湯 黃 川芎(各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人參(二錢) 肉桂(八分) 甘草(五分) 馬蹄香(二錢) 附 乳疽方 采鮮蒲公英一握,連根搗汁,酒沖服,以渣貼患處即愈。

按:醫流注法,以五香散,米湯和成餅,再用大蒜糊薄鋪初起之處,上以五香餅放好,用艾灸在餅上。其痛者,灸至不痛發癢方止。癢者,灸至痛方止。如不痛不癢,灸至皮肉融活為度。多灸為貴,毒自散矣。

五香散 丁香 木香 沉香 肉桂 麝香(等分)射一半為末,再加白芷、蘇葉、姜黃、血竭,同和餅,灸。陰毒、腫痛、風毒亦可。

陰門腫痛

臨產用力過傷,以致陰門兩旁腫痛,手足不能舒展者,用四季蔥入乳香末,搗成餅,貼腫痛處,良久即愈。

陰門突出

臨產用力逼送,陰門突出者,四物湯加龍骨少許,連進二服。外用如圣膏貼頂,少收,即拭去。

產后陰門發癢

按:陰門發癢者,乃產后脾胃不調,氣血不和,宗氣下陷,濕熱下逼,陰中因而生蟲。其癢者,乃蟲食陰戶也。治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減用之。外用薰洗貼法。

加減補益湯 黃 (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 炙草(五分) 焦術(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三分) 川椒(二十粒) 烏梅(二個) 吳萸(三分) 川連(三分均炒)姜棗引,煎服。

外治法 用蛇床子(一兩) 川椒(三錢) 蔥白(五個) 苦參(五錢) 艾(三錢)煎湯,向陰中先薰后洗。如薰洗數次不愈,用豬肝切大片,香油搽過,放新瓦片上炙,將熟氣香時,乘熱即貼陰門癢處,冷熱三次。豬精肉亦可用,先洗后貼,豬精肉亦用香油搽炙。又用嫩雞一只,剖開,煮熟,用滾米醋烹,貼癢處。

產后陰門生瘡

按:陰門生瘡,亦下陷濕熱所致,服加味補益敗毒散。

加味補益敗毒散 生 (二錢) 人參(二錢) 焦術(一錢) 炙草(八分) 陳皮(一錢) 歸身(二錢) 升麻(五分)荊芥(一錢) 凈銀(二錢) 肉桂(五分) 防風(一錢) 乳香(去油,一錢)煎服。

外治法 生甘 銀花 元參 土茯苓 蒼術 白芷 茶 桑葉 苦參 蔥白 蒜梗(等分)煎,薰洗。加槐枝、川椒更好。

摻藥方 三仙丹底(一錢) 黃連(一錢) 大黃(一錢) 象貝(二錢) 輕粉(五分) 無名異(一錢) 冰片(一分) 升過樟腦(五分) 制過甘石(一錢) 黃柏(二錢)共為細末,摻瘡,如干,用豬膽汁和麻油調搽。

升樟腦法 用樟片(一兩) 薄荷葉(一兩) 好瓷碗(一個)將薄荷鋪好,將樟片放在薄荷上,再用好瓷碗蓋之,濕紙重封口,勿令泄氣,用火盆緩火上,燉三株線香為度,取出蓋碗,上面結住者,即樟霜也。

升三仙丹法 水銀(一兩) 輕粉(研,一兩) 火硝(研,一兩)用大傾銀罐一個,將三味放罐內,上用小罐蓋好,鹽泥封固勿泄,炭火 至三株香為度,取出冷定,小罐蓋上者,為丹頭,大罐底下者,為丹底。拔毒用丹底,收口用丹頭。

凡各瘡毒,摻藥俱奇效。一方硝代白礬,用小鍋一只,蓋以瓷碗亦可升。

乳汁不通

產后乳汁不通,其故有二:一由氣血兩虛,乳來稀少;一由氣閉血滯、壅塞不行。蓋婦人多憂思忿怒,憂思則氣結而血亦結,忿怒則氣逆而血亦逆,甚至乳硬管塞,脅痛煩熱。故方于通乳藥中多用香附、木香、青皮者,以行氣故也。用王不留行者,通乳而兼行血也。若惟由氣血虛弱,則不必用利氣藥等味,須服豬蹄湯或鐘乳飲。

豬蹄湯 豬蹄(一只) 通草(五錢)煮汁服之。

鐘乳飲 鐘乳粉(二錢) 漏蘆(三錢)煎汁服。一方,鯽魚、木通,煮汁食之。

按:乳汁不通皆由氣血不足之故。用豬蹄一只,有七星者佳,煮濃汁,入當歸五錢,熟地六錢,人參一錢,西黨參八錢代之亦可,川芎一錢五分,通草一錢,杞子三錢,炙 三錢,煎服。如人壯氣閉則加王不留行一錢,不可多用。

消乳

產母無子飲乳,有乳而欲清者,用麥芽二兩,炒為末,四物湯調服即消。又方,用神曲二錢,炒為末,酒吞,日服一次。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双峰县| 砀山县| 镇康县| 宁南县| 屏山县| 亚东县| 乐陵市| 黑水县| 合水县| 呈贡县| 龙游县| 疏附县| 鲁山县| 和林格尔县| 靖宇县| 安西县| 淮安市| 红河县| 平度市| 沙湾县| 河西区| 南平市| 西乡县| 乌拉特后旗| 乌鲁木齐县| 上栗县| 浮梁县| 什邡市| 工布江达县| 凭祥市| 云林县| 禄劝| 昆明市| 横山县| 平昌县| 威远县| 临泽县| 宁明县| 历史|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