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書名: 胎產秘書作者名: 陳笏庵本章字數: 8911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9:05:06
胎前總論
凡孕婦脾胃健旺,氣血充足,則胎安產順,毋庸用藥調理。惟稟不足而氣血衰,脾胃弱而勞役過,以致諸癥百出,不得不資藥力矣。昔丹溪定補母安胎之方,以補氣血為主,以順氣清涼為佐。參、術、黃芩,為安胎之圣藥;芎、歸、熟地,為補血之妙劑。加以蘇、陳等味,定為常服主方。至胎成六月,茯苓性降,不宜多用。黃肥胎,不可常加。香附雖快氣疏肝,過則耗氣無補。砂仁能止嘔定痛,多亦動血行胎。此誠先賢之法戒,后學之準繩也。而猶以為未備,因分析胎前諸癥,擬成數十余方,以便臨期酌用。
惡阻
凡妊娠一二月,惡阻嘔逆,煩悶嗜臥,即俗所謂病兒也。此由婦人本元虛弱,平時喜怒不節,寒暑不調,中脘宿有停痰積飲,受孕經閉,飲食相搏,氣不宣通。以致心下煩悶,頭眩眼花,四肢倦怠,聞食即嘔,喜酸嗜鮮,多臥少起,甚至嘔逆不食。法當順氣理血,豁痰導水,而諸癥自除。以加味參橘飲治之。
加味參橘飲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砂仁(三分) 濃樸(一錢) 橘紅(四分) 當歸(一錢) 香附(五分)甘草(三分) 姜(三片) 竹茹(一丸)若無力,服參,去之亦可,或方內加半夏曲八分。
胎動不安
凡妊娠二三月,胎動不安者,蓋因子宮久虛,氣血兩弱,不能攝元養胎,致令不安欲墮。急服安胎飲以保之。若先經墮過者,可先服大造丸,繼服杜仲丸,庶無半產之患。
湯氏云:半產多在三五七個月,如前次在幾個月墮者,后必如期復然。故當追算,前在三個月墮者,即于未墮半月前,先服清熱養血固胎之藥數帖,以補其虛。五月、七月墮者,亦于未墮半月前,預先服藥,方保平安。
此據受孕后夾熱者而言。蓋三五七系陽月,緣火能銷鑠故也。
安胎飲 人參(一錢,虛者倍用) 當歸(二錢) 熟地(三錢) 條芩(一錢) 川芎(七分) 白術(二錢)陳皮(四分) 紫蘇(四分) 甘草(四分) 元棗(二枚)如虛肥人,陳皮去白,加川連五分。如脾胃溏瀉,加蓮子十粒,砂仁五分,川連五分炒,去熟地、黃芩。
怒而多瀉,加木香三分。渴加麥冬二錢。怔忡、驚悸,加棗仁二錢,益智仁一錢,龍眼肉十個。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泔水洗凈,炙酥) 杞子(一兩) 人參(一兩五錢) 當歸(二兩) 麥冬(一兩三錢)天冬(一兩) 益智(一兩) 茯苓(二兩) 五味(五錢) 熟地(姜炒,二兩) 川膝(五錢) 山藥(八錢) 菟絲子(鹽水炒,四兩) 川柏(鹽水炒,一兩)共為末,蜜煉丸如桐子大,白滾湯送下五十丸。
杜仲丸 杜仲(姜汁炒) 川斷(酒浸)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米飲湯送下五六十丸。
又方 杜仲(三錢) 川斷(三錢)水煎服。名為泰山盤石飲。
胎動腹痛
凡妊娠胎動腹痛者,或因飲食冷熱及動風毒物,或因交感,搖動骨節,傷犯胞胎,或因服藥太過,血氣不調所致。宜服順氣補血之藥。如加味安胎飲,或如圣散。
加味安胎飲 砂仁(炒) 麥冬 條芩(各一錢) 人參 當歸 熟地(各二錢) 陳皮 紫蘇(各四分) 生白術(一錢五分)甘草(三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水煎服。此方凡妊娠元氣不足,精神倦怠,胎動不安,或身上微熱者,并宜服之,必一日兩服,方可平安。
如腹痛者,去麥冬,加蘄艾,醋炒黑七分,或再加四制香附一錢,蓋氣通則不痛也。如咽燥多痰,兼失血者,加川貝一錢五分,黑荊芥一錢。
如圣散 鯉魚皮 阿膠 當歸 川斷(各二錢) 熟地(三錢) 白芍(一錢) 川芎(一錢) 甘草(六分)加苧麻根少許,生姜五片,水煎,空心服。
胎漏下血
凡妊娠胎漏,經血妄行,此是胎息未實,或因勞役過度,傷動胞胎,或因房室驚觸,致令子宮虛滑,經血淋漓,若不急治,日漸胎干,子母不保。急服寄生散,或參歸飲,或阿膠濟陰湯,或保產無憂散。
寄生散 寄生 川斷 阿膠 香附(黑) 人參 白術 川芎(各等分,加姜五片)水煎服。
參歸飲 人參 當歸 寄生 淮生 淮熟 條芩 香附 茯苓 阿膠(各一錢) 川芎(五分) 生甘草(五分)白芍(二分) 黃 (一錢半) 黃楊葉(三片) 生姜(二片)水煎服。甚者,日進一劑。
阿膠濟陰湯 阿膠 白術(各一錢) 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各一錢) 砂仁(帶殼,五分) 條芩 蘄艾(各錢半)香附(八分) 炙甘草(五分) 粘米(一撮)水二湯碗,煎至一碗,溫服。如下血塊,加地榆。腰痛,加杜仲。觸患胞胎,加金銀花。須一日一夜三服,以防敗血攻心。如血不止,加川斷二錢炒黑,荊芥一錢五分,黑大豆四十九粒。如因傷瘀而痛,怕按者,加桂心三四分。
保產無憂散 生綿 (二錢半) 歸身(一錢,酒炒) 川芎(一錢) 甘草(一分) 菟絲餅(二錢) 羌活(七分)濃樸(七分,姜汁炒) 枳殼(六分,面炒) 蘄艾(七分,醋炒) 荊芥穗(一錢) 川貝(一錢) 白芍(酒炒,冬月八分,夏月一錢)日進二劑亦可。此方兼可催生,如不見血,加生姜二片。
漏胎
凡受孕之后,經血不時點滴,謂之漏胎。蓋由勞傷氣血,虛弱之故,或因惱怒,或食炙 熱物所致。宜補中安胎飲。
補中安胎飲 條芩 白術 人參(各三錢) 熟地(三錢) 當歸(錢半) 白芍(一錢) 生甘草(五分) 蘇梗(八分)
跌撲動胎
凡妊娠跌撲動胎,下血不止,急服安胎參蘇飲。
安胎參蘇飲 人參 蘄艾 川芎(各三分) 當歸(一錢) 條芩 生術(各二錢) 陳皮 紫蘇 生甘草(各四分)阿膠(一錢)有外感者,加蔥白四寸。腹痛,減蘄艾,加砂仁四分。
小便帶血
凡妊娠小便中帶血,由形體勞苦,或過食 炙之物所致。宜清膀胱之火,服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當歸 白術(各二錢) 柴胡 白芍(各一錢) 丹皮 茯苓 梔子(各七分) 生甘草(八分) 燈心(七莖)
子淋
凡妊娠小便淋漓,此由調攝失宜,酒色過度,傷損營衛,致令子宮氣虛而然。又或下焦有熱而閉塞者,名曰子淋。宜服安榮散。
安榮散 當歸(五錢) 滑石(一兩) 通草(一兩) 人參(三錢) 麥冬(一兩) 細辛(一錢) 炙甘草燈心(各五錢)共為末,每服四錢,白湯送下。又方用桑螵蛸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送下。又方用陳米陶濃汁服之。
此方并可治男子癃閉。
按:此癥由飲食無忌,熱積膀胱者居多。湯氏用古芎歸湯,加木通、麥冬、人參、燈心、甘草、滑石治之。
如清涼通利等藥不效,即用補中益氣湯,加凈車前二錢。蓋中氣一提,則下竅自開,況車前利水通淋,一提一降,自然見效。補中益氣湯見子滿條下。
子腫
凡妊娠面目虛浮,四肢有水氣,名曰子腫。蓋由脾胃虛弱所致。宜服全生白術散,或鯉魚湯。
全生白術散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茯苓皮(八分) 甘草(三分) 當歸(二錢) 川芎(六分) 紫蘇 陳皮(各四分) 生姜(三片)水煎服。或加蒲種殼二錢,或干浮萍一錢,生姜用皮,并加冬瓜子三錢。
鯉魚湯 鯉魚不拘大小,二三尾洗去鱗,用水煮熟,去魚,每服用湯一大盅煎后藥,服之。
當歸 白術(各五錢) 茯苓(四錢) 陳皮(二錢)每服四錢,加生姜七片,投魚湯內煎服,以愈為度。
湯氏云:子腫,于五六個月時多有之。或腹大高過心胸,氣逆不安,此由胎中蓄水所致。若不早治,必然生子生理殘障,子母難保。常煎鯉魚粥食之。
子滿
凡妊娠腿膝浮腫,腳面足趾水出,氣促滿悶,此由脾虛血化成水所致,名曰子滿,又名子氣。宜服加味天仙藤散。如脾氣弱甚者,宜服補中益氣湯。
加味天仙藤散 天仙藤(洗,略炒,六分) 木瓜(一錢) 香附(六分) 紫蘇 陳皮(各四分) 烏藥(七分) 甘草(三分)水煎服。虛甚,加人參一錢,當歸、白術各二錢。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炙 (各錢半) 炙草(五分) 白術 歸身(各一錢) 陳皮(七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或加川椒目一錢,凈車前一錢更佳。水煎服。
按:妊娠七八個月,兩足浮腫,乃胞漿水濕下流之故。其微腫者,名曰皺腳。得之易產。其腫甚,或出黃水者,始服補中益氣湯。
子懸
凡妊娠胎氣不和,上湊心腹,滿痛難忍,謂之子懸。以紫蘇散治之。
紫蘇散 紫蘇 陳皮 白術 腹皮 當歸 川芎(各等分) 人參 甘草(各減半) 姜(五片) 蔥白(五寸)水煎,空心服。一方以蓮房燒灰,酒送下。
安胎順氣飲 即前方去腹皮,加砂仁三粒,木香三分,磨汁,加姜煎。
按:受孕至三五個月,斯時相火養胎,火盛胎熱,則氣逆湊心,多有此癥。
子煩
凡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宜服竹葉安胎飲。
竹葉安胎飲 人參(三分) 白術 條苓 當歸(各二錢) 棗仁 遠志(各八分) 陳皮(三分) 川芎(七分) 生甘草(四分) 生地(錢半) 麥冬(一錢) 竹葉(十片)姜棗引。有痰,加竹瀝、姜汁。虛甚,人參倍用。瀉,加芡實,減生地。
按:此癥亦多在四五個月之時,相火用事,或因夏令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煩躁。湯建中云:因相火者,加知母。因君火者,加川連。
子嗽
凡妊娠子嗽,因外感傷寒者,參蘇飲去人參、半夏,加桑皮、杏仁。因火乘肺金者,二陳湯去半夏,加芩、連、枳、桔、貝母。痰而喘者,加蔞仁、前胡、桑皮。如咳嗽吐血不止者,用生地飲,如風壅相攻,胸滿久嗽者,用百合散。
加減參蘇飲 蘇葉 杏仁 橘紅(各一錢) 枳殼(炒,七分) 前胡(八分) 木香(三分) 桔梗 干葛(各七分)桑皮(七分) 甘草(四分)水煎服。喘,加蔞仁二錢。
加減二陳湯 枯芩(二錢) 川連 橘紅 川貝 茯苓 桑皮(各一錢) 前胡(七分) 枳殼(八分) 甘草(五分)栝蔞(一錢) 生地飲 生地(三錢) 犀角(三分) 白芍 知母 天冬 麥冬(各二錢) 黃芩(八分) 桔梗(八分) 當歸(二錢) 紫苑(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喘,加栝蔞一錢。
百合散 百合(二錢) 桑皮(七分) 前胡(八分) 桔梗(七分) 芍藥(一錢) 赤苓(八分) 貝母(一錢)橘紅(一錢) 甘草(五分)生姜引,水煎服。或加紫苑、款冬。
子瘧
凡妊娠病瘧,多由營衛虛弱,脾胃不足,或感風寒,或傷生冷,傳為瘧疾,名曰子瘧。宜服驅邪散。熱多寒少者,清脾飲去半夏。寒多熱少者,人參養胃湯去半夏。久而虛者,四獸飲主之。
驅邪散 藿香 白術 茯苓(各等錢) 甘草 肉果(少許) 知母(一錢) 橘紅(八分) 砂仁(八分)姜棗引。如有表邪者,加蘇葉八分,蔥白五寸,或加柴胡八分。
清脾飲 白術 茯苓 知母(各一錢) 青皮(四分) 濃樸(八分) 黃芩(二錢) 甘草(五分)生姜為引,水煎服。原方有柴胡。
人參養胃湯 人參 蒼術 藿香 濃樸(各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肉果(六分) 茯苓(一錢二分) 炙甘草(五分)姜引,或加烏梅一個。
四獸飲 人參(二錢) 白術(土炒,二錢) 茯苓(一錢二分) 炙甘草(五分) 陳皮(一錢二分) 肉果(八分)元棗(三枚) 姜(二片) 烏梅(三個)或加當歸二錢,虎骨膠二錢,如無膠用虎骨六錢。以上各方,虎骨、當歸均可加入。
子癇
(音閑即胎風,一名兒暈,又名痙)凡妊娠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名曰子癇。切不可作中風治。宜服加味羚羊角散,或加味地黃湯。如無痰涎,言語如常,但見中風形狀,此緣血少類風,如以風藥投之,貽害不淺。
加味羚羊角散 羚羊角 當歸 防風 獨活 茯苓 棗仁 五加皮(各一錢) 米仁(五分) 杏仁(八分) 甘草 木香(各三分) 蔥白(五寸) 姜(五片)煎服。虛,加人參。痰,加竹瀝、姜汁。脾虛,加炒白術。風痰涌甚,加天竺黃一錢,川貝一錢。
加味地黃湯 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八錢) 凈萸肉(四錢) 懷山藥(四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澤瀉(二錢) 陳膽星(二錢) 吳茱萸(五分) 川連(五分,煮汁泡七次,炒一錢)荊瀝沖服。
子喑
(音因)凡妊娠三五個月,忽失音不語者,胞絡脈絕也,名曰子喑。蓋胞系于腎,腎脈貫舌,故失音。此非藥可治,分娩即自出聲。
湯建中云:前癥俱由妊娠脾土不運而生濕,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如:子腫,濕也;惡阻,痰也;子煩、子淋,熱也;子癇,風也;子懸,氣也;轉脬,虛也。治法雖有清熱、消痰、滲濕、順氣、疏風、補之不同,要不外去邪保胎四字為總訣也。
外感風寒
凡妊娠外感風寒,渾身壯熱,眼花頭眩,此因風寒客于肌表,侵人脾胃,傷損營衛,是以憎寒發熱,頭疼眼痛,甚至心腹煩悶。不可妄投峻劑,只宜芎蘇散表其寒邪。
按:婦人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已行屬厥陰,天癸已絕屬太陰。胎產之病,治厥陰者,溯化之源也。故《機要》曰:胎產病當從厥陰經論,毋犯胃氣及上二焦。謂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是也。汗則痞滿,下則傷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中州枯燥。故受孕三五個月時,不可用一毫辛散滑利之品。惟七八個月后,倘有閉結,乃敢稍施以滑利之劑。故上云:不可妄投峻劑。
加味芎蘇散 紫蘇 羌活 陳皮 麥冬(各一錢) 川芎 白芍(各八分) 干姜 生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二片,水煎服。胎前宜清涼,干姜還須忌用。
霍亂吐瀉
凡妊娠霍亂吐瀉,心躁腹痛,宜服六和湯。
六和湯 藿香 砂仁(各五分) 陳皮 茯苓 生甘草(各四分) 人參 木瓜(各一錢) 扁豆(二錢) 杏仁(十粒)夏曲(六分) 姜(三片) 棗(二枚) 竹茹(一丸)
下痢
凡妊娠下痢赤白,此由生冷傷脾,郁積傷胃,以致濕熱相干,氣血凝滯。其濕熱傷于氣分,則下白積;傷于血分,則下紅積。腹鳴后重,下痢頻頻,急服姜連丸治之。如腹中疼痛,心上急滿,宜當歸芍藥湯,或歸芍湯更佳。
姜連丸 川連 白術 砂仁 阿膠 炮姜 川芎(各一兩) 枳殼(五錢,炒) 乳香(三錢,另研)共為末,加鹽,楊梅三枚,醋少許,打糯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淡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甘草生姜湯下。
按:赤痢,可加銀花。白痢腹痛,可加青皮,姜炒川連亦必不可少。不必分赤屬熱,白屬寒,拘泥于姜湯、甘草送下也。
當歸芍藥湯 當歸 白芍 枳殼(面炒) 山楂(各一錢) 濃樸(八分) 棟皮(六分) 木香(三分) 甘草(四分)黃芩(二錢)水煎服。忌生冷。
歸芍湯 當歸(三錢) 白芍(半生半炒,二錢) 萊菔子(炒研,二錢) 廣木香(八分) 檳榔(七分) 枳殼(八分) 甘草(五分) 凈車前(一錢五分) 山楂(砂糖炒,一錢五分)白痢,加生姜。紅痢,加白糖,煎服。積已清而腸薄不止,始用川連丸,并阿膠、參、 可也。熱痢,初起用馬齒莧一味,不拘多少,煎,當茶服亦效。其馬齒莧,葉青、梗紅、根白、花黃、子黑,名曰五方草,又名五行草,有奇功,凡下痢俱可用。
熱癥
凡妊娠病熱,嘔吐不食,胸中煩躁,宜安胎涼膈散。如熱甚,發赤黑斑,小便如血,胎漸落,將危者,急以梔子石膏湯救之,遲則墮矣。如火熱壅極,心煩口渴者,宜清心潤肺湯。
安胎涼隔飲 知母 麥冬 人參 蘆根 葛根 黑梔 竹茹 蔥白(各等錢)水煎服。
梔子石膏湯 梔子 黃芩 生地(各二錢) 石膏(四錢) 青黛(一錢) 升麻(四分) 豆豉(一錢) 蔥白(三寸)水煎服。
按:本方治發斑,可加元參、連翹各二錢,或去石膏加犀角一錢,恐石膏重墜不化。
清心潤肺湯 黃芩 梔子 麥冬(各二錢) 知母 花粉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犀角(三分)姜棗引。
按:方內用人參,恐火得補而益熾,治熱之方,去之為得。
因怒滿悶
凡妊娠因多怒氣,胸膈滿悶,或服順氣、耗氣藥太過,以致滿悶益增者,宜散氣消悶散治之。烏藥、香附、枳殼、砂仁等,故須少用。
散氣消悶散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川芎(三分) 木香(磨汁,三分) 蘇葉 條芩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水煎服。
小腹重墜作痛
凡妊娠腹痛時作,小腹重墜,此緣氣虛下陷,間有兼寒者,宜加味安胎飲治之。
加味安胎飲 白術 熟地 當歸(各二錢) 陳皮 蘇梗 川芎 甘草(各四分) 砂仁(五分)兼寒者,加吳萸五分,干姜五分,水煎服。或去干姜,加醋炒良姜七分,生綿 一錢五分,母丁香四分。
小腹虛脹閉滯
凡妊娠小腹虛脹,因食硬物傷胎,胎既受病,傳于脾胃,胃氣虛冷,下逼小腸,若奔豚,腰重或大便閉澀,兩脅虛鳴,宜服勝金散。溫中下氣,胎自安矣。
勝金散 吳萸 陳皮 熟軍 干姜 川芎(各二兩) 濃樸 砂仁 甘草(各三錢)共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送下。
胎冷腹痛欲瀉
凡妊娠胎冷腹脹,兩脅虛鳴,臍下疼痛欲瀉,小便頻數,大便虛滑,此因胎已成形,而多食瓜果生冷之物,或當風取涼,受不時之氣,致令胎冷,子身不安,皮毛刺痛,筋骨拘緊,而母有此病。急宜安胎和氣散治之。
安胎和氣散 訶子(面煨) 白術(各二兩) 當歸 白芍 木香(各五錢) 良姜(炒,二錢) 炙甘草(三錢) 生姜(二片) 陳米(一撮)每服五錢,忌生冷。或加母丁香五分,以去瓜果積。
胎驚心悸氣促脹痛不安
凡妊娠心神怯悸,睡夢多驚,脅腹飽脹,過時連臍急痛,氣促不寧,此是胎氣既成,五臟安養已久,或因氣悶,或因喧呼,致令胎驚,筋骨傷痛,四肢不安。急以大圣散治之。
大圣散 當歸 川芎 麥冬 茯苓(各二錢) 炙 人參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頭眩目暈痰壅將危
凡妊娠頭眩目昏,腮項腫硬,此因胎氣有傷,熱毒上攻,太陽沉痛,欲嘔,背項拘急,致令眼暈生花。若加痰壅,危在片時。急以消風散治之。
消風散 雨茶 甘菊 羌活 石膏 當歸 川芎 羚羊角 白芷 荊芥 防風(各等錢) 甘草(八分)姜煎,食后服。
兩目不明腮項腫滿
凡妊娠將臨月,忽然兩目不明,燈火不見,頭痛項腫,不能轉頸,此由常居火閣,衣襟臥褥,伏熱在內,或服補藥熱物太過,致令胎熱而肝臟壅極,風熱上攻入腦,故見此癥。急以天冬飲子治之。大忌酒、蒜、炙 、油膩,一切辛熱發物,否則眼不復明矣。
天冬飲子 天冬 荊芥(各一錢五分)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茯苓 知母(各二錢) 人參(六分) 五味(十四粒) 防風 茺蔚子(各一錢)如病退,間日一劑,初服,每日一帖。
遍身刺痛喘滿筋攣
凡妊娠遍身刺痛脹滿,此由五臟不利,血氣虛羸,因食生冷或發熱憎寒,唇白面青,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皮毛干澀,氣急上喘,大便不通,嘔吐頻頻,此危癥也。急以平安散保之。
平安散 濃樸 陳皮 熟地 甘草 川芎 木香(各等錢) 煨姜(二片) 鹽(一撮)水煎服。
因失血類中風癥
凡妊娠因吐血,衄血,或被傷失血,驀患口噤,項背強直,類中風癥,宜服加減安胎飲。衄音肉,刃傷也。
加減安胎飲 人參 白術 麥冬 當歸 熟地 天麻(各二錢) 防風 荊芥(各一錢) 陳皮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或加川貝一錢,天竺黃一錢。
心煩腹脹百節酸痛小便閉澀
凡妊娠面赤,口干舌苦,心煩腹脹,百節酸痛,小便不通,此由恣意飲酒及食水果魚肉,一切腥膻熱毒之故。
以歸涼節命飲治之。
歸涼節命飲 苧根 白芍 當歸 川芎 麥冬(各一錢) 生白術(一錢半) 砂仁(五分) 甘草(六分) 粘米(一撮)如中酒者,加葛根一錢。積食者,加山楂、麥芽各一錢。小便閉者,加赤苓、腹皮各一錢,蔥白引。
半產
凡妊娠月未足而半產者,由氣血虛弱,臟腑皆虛,加以病患相感,情欲相擾,以致精血攻沖,侵損營衛,而胎無所養,與枯枝落果無異。如既墮,以生化湯加減治之。未墮而血行腰痛,急以十圣散連進數帖,或芎 補血湯。
十圣散 人參 黃 (各二錢) 當歸 白芍 川芎 熟地 白術(各一錢) 砂仁(五分) 川斷(七分) 甘草(五分) 姜(一片) 棗(一枚)飯后多時再服。忌惱怒,并食生冷一切辛熱等物。或加枸杞一錢半。
芎 補血湯 川芎 白術 阿膠 白芍 杜仲 人參 黃 五味 木香(各等錢) 甘草(八分) 姜(一片) 棗(二枚)按:此癥保胎無憂散,方列漏胎下,連服七八劑,一日兩帖更妙。
腹中兒啼
凡妊娠臨月,或九個月腹中兒啼者,緣兒在母腹口含臍帶,隨母呼吸,妊母或將手扳高取物,提出兒口臍帶,故啼。但令其母如男子作揖,使臍帶仍入兒口即不鳴矣。或煎黃連濃汁呷之。
轉脬
凡妊娠將足月,脬為胎壓,轉在一邊,以致臍下急痛,小便不通。但升舉其胎,則脬仍還舊而水道自通。宜六君子合四物湯,去茯苓,加半夏、陳皮,探吐以提之。不宜專用滑滲之藥。產后亦有此癥,搗蔥白鋪于臍上,灸之立效。
六君子湯 半夏(姜制,二錢) 陳皮(去白,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 四物湯 當歸(四錢,酒洗) 生地(二錢) 白術(錢半) 川芎(錢半)
乳吹
凡妊娠胎前兩乳硬腫疼痛,寒熱并發者,此名內吹。乃督任不通,經絡不和,寒束毛竅,氣閉血滯,乳管阻塞。治宜加減無憂散。
加減無憂散 生黃 (三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菟絲餅(二錢) 濃樸(姜炒,八分) 枳殼(面炒,一錢)川羌(七分) 荊芥穗(一錢) 川貝(一錢五分) 生甘草(一錢) 遠志(一錢五分) 蒲公英(一錢五分)姜(三片)甚者,加鹿角屑五錢,凈銀花一錢,服后飲燒酒一杯。
一方,單用鹿角屑四五錢,燒酒煎服。一方,用豆腐皮一兩,炙焦研末,燒酒沖服。一方,用遠志二兩,煎燒酒,時時服之。即將遠志渣搗爛,鋪乳硬處,再用蔥姜搗爛,和食鹽少許,鋪遠志上,用艾灸七大壯。重者,用麻黃三錢,青皮二錢,炒研末,燒酒調服。凡產后乳吹,皆可照前方用。
不宜服瘦胎方辯
凡妊娠臨產艱難者,大率由口饜甘肥,身耽安逸,既飽既臥,遂令胞胎肥濃,行動氣急,以致臨盆難產。宜于胎將足月之時,時時動作,勿嗜肥鮮,勿貪坐臥,勤行勤走,此即不藥滑胎之妙法也。乃世醫咸謂安胎之后,必須更進滑胎藥,始為合宜。豈知滑胎名目,昔人原為湖陽公主而設,蓋以貴家居養豐逸,身體肥盛,誠恐軀脂凝結,胞系堅固,特藉此以稍疏其肥滯耳。若平等婦人,一母之氣血,分蔭其胎,尚虞不敷,茍復加無憂、易生名目,一概施之,是猶 人而復遭削奪,其能勝此乎。然恐后人疑為未備,特詳錄二方,以為體肥稟濃者采擇也。昔湖陽公主,每產累日不下,南山道人進以滑胎枳殼散。用面炒枳殼二兩,炙甘二兩,共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一日三服,殊效。蓋為壯實者立法也。
無憂散 當歸 枳實(各二錢) 白芍(一錢二分) 乳香 麥冬 神曲(各一錢) 陳皮(八分) 木香(五分)訶肉(一枚) 血余(一團) 甘草(八分) 易產湯 當歸 川芎 生地 甘草 腹皮 白術 益母草(各等錢)
胎前脈法
婦人有孕,陰搏陽別。(脈以寸為陽,尺為陰,尺脈搏指而動,與寸脈迥然分別者,此孕成之候也。)少陰獨動,其胎已結。(少陰心脈也,心主血,今心脈往來流利而獨動,乃血旺成胎之象。故可知其有孕。又曰動者,如豆粒之逼指而動也。)滑疾不散,胎必三月。(疾即數也。不散者,按之愈有而不散也。)但疾不散,五月可決。
總之,按而不散者為有力,故斷之為胎。亦間有損癥似此者,須細辨之。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又曰:三部之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月經不通者,乃有孕也。三部之脈,浮沉正相等,是無病之脈也,又何以不月。既已不月者,是有病之驗也,又何以無他病。故脈雖不顯,而受孕可知。再脈沉實為男,沉實為坎中滿,屬真陽也。虛浮為女,虛浮為離中虛,屬真陰也。左手沉實為男,右手虛浮為女。兩手沉實為雙男,兩手虛浮為雙女。一手沉實,一手虛浮,不拘左右,為一男一女也。
胎前禁藥歌
芫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與天雄。野葛水銀共巴豆,牛膝薏苡并蜈蚣。三棱莪術芫花麝,大戟甘遂黃雌雄。
代赭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麥干姜桃仁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膽牙硝是禁中。
附增異癥
腹中兒啼,煎川連汁呷下,或青黛亦效。腹中作鐘鳴或哭者,用多年空房內鼠穴中土為末,黃酒送下,或干噙之即止。有臟燥,悲傷、慘戚、嘔下者,大麥、甘草、大棗煎服。有自哭、自笑者,紅棗燒存性,米飲下。妊娠患痘,無從用安胎補劑,若用攻藥,必致去血泄氣,立危之癥也,不必服藥。
胎形
一月如露珠,二月如桃花,三月分男女,四月形象具,五月骨節成,六月毛發生,七月動右手(是男于母左,是女于母右,)八月動左手(是男于母右,是女于母左,)九月三轉身,十月始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