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律安居品

四分曰。五種持律。一誦戒序乃至三十事。是初持律。第二誦戒至九十事。第三廣說大僧戒本。第四廣誦二部毗尼。第五誦一切毗尼。是中春冬應依止四種律師住。不依突吉羅。夏安居時應依第五律住。若不依者得波逸提罪囗四分曰。安居有二種。一前安居。二后安居。四月十六日名安居后安居。除此二者余者名中間安居時。當白所依人言。我某甲聚。某甲僧伽藍。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如是三說。前安居人七月十五日自恣。后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潤四月者前安居人百二十滿。潤五月者后安居人俱百二十日滿。潤七月者后安居人百二十日滿囗十誦曰。要盈月十五日布薩者得前安居。不及者后安居囗四分曰。但從及四月十五日明相未出到住處成前安居囗四分曰。若為三寶事不待請喚。得受七日十五日一月。余事要有請喚得成受曰。若無請喚雖受不成囗十誦曰。為三寶事及請喚因緣得受七日三十九夜囗僧祇曰。要為三事得受。事訖當還。事訖當還。亦緩亦急。亦緩者若事不訖。雖復過夏。不還得夏無罪。急者若事一日訖應即日還。若為私緣而不還者違限。破夏故言急也囗問曰。何故三部律明受曰不同囗答曰。此是制戒漸開次第。初開七日。次開十五日。乃至一月。事不訖聽受三十九夜。猶故不訖聽受。事訖當還。此皆隨事遠近。但本出律人分此受日法安置三部。故相囗為異囗問曰。何故要為三寶事得受。事訖當還。余事不聽囗答曰。三寶事重故得受。事訖當還。余緣輕故不得囗問。有人言。初安居時若不受七日。誤行出界。破夏事云何囗答曰。此人不善毗尼。所以者何。圣制安居。要逕宿破夏。云何暫出而言破也。若初安居時未因緣。雖受七日不成后。若有緣更不受日出界。逕宿破夏囗問曰。有言為三衣故得七日出界乞索。成受日不囗答曰。此非受日因緣。雖受不成。猶故破夏囗問曰。有人言。四分云。得重受七日。此法何囗答曰。此人思文不審。所以者何。四分但言最后受七日者。夏將欲滿正有七日。在有緣復行聽受七日出界。至七月十五日。若來若來明不破夏。非謂重受也問曰。若人為治生言為僧?;蚱呷漳酥潦掠櫘斶€。復與僧少物成受日不囗答曰。不成。所以者何。此人實為私已治。假言僧交犯忘語罪。假令治生所得物盡同與僧。猶故破夏。況復少物囗問曰。比丘尼安居中得受七日。過受七日不囗答曰。僧祇言。比丘尼無羯磨受日。四分明比丘尼為三寶事得受七日法囗問曰。比丘尼云何依大僧安居囗答曰。僧祇明。初依大僧安居。后大僧若死若罷道盡不得移夏。若百二十里有大僧寺。應通結界。十五日一往請教授也囗問曰。有言破安居者得夏但無福。此事云何囗答曰。此人不善思量。所以者何。若人惡心夏坐未舍要心來。雖未得夏此人得福。自違要心之后破夏得罪囗問曰。后安居人倍日不滿。為得夏不囗答曰。不。所以者何。四分云。倍日不滿不得數夏囗問曰。更以何義知破夏人不得夏囗答曰。四分明。二同夏。小者前安居。大者后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竟。小者得臘。先大者倍日未滿。故不得夏。應一月在小者下坐。倍日滿還得在上。倍日未滿不數夏。何況故破而得夏也囗問曰。若人破夏。倍夏不滿。及不坐夏。人為得何罪囗答曰。此人破夏義同。若人自破夏而坐他上。受他禮拜。得罪無量。若檀越持物施與上坐時。此人獨受計錢犯重。破夏人有過失。一為諸佛所呵嘖。三破夏。四得罪無量。五不得受功德衣。六不得放舍五事。七不得攝施。八不得安居衣物。九惡名流布。十者后生悔死入地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秭归县| 霍山县| 体育| 延津县| 江达县| 克拉玛依市| 长寿区| 隆安县| 南平市| 仙居县| 万载县| 中山市| 上思县| 英德市| 康平县| 沙田区| 洞口县| 视频| 新宾| 独山县| 临澧县| 汝南县| 郑州市| 宁化县| 乌兰察布市| 嘉荫县| 贵南县| 连州市| 白银市| 郁南县| 时尚| 南丰县| 汽车| 永泰县| 喜德县| 元氏县| 墨竹工卡县| 本溪| 昭苏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