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丙子,詔:“司馬光、呂公著、王巖叟、朱光庭、孔平仲、孔文仲、呂大防、劉安世、劉摯、蘇軾、梁燾、李周、范純仁、范祖禹、汪衍、湯馘、李清臣、豐稷、鄒浩、張舜民子弟,并不得與在京差遣;案:《十朝綱要》云:丙子,詔司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不得任在京差遣。茲所錄止二十人,尚少一人。陸傅、吳儲、呂好問、呂凝問、蘇適、呂能問,王摭、張禹,并與外任合入差遣。”(《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原注:《宣和錄》有此,他書無之,七月十二日可考。案:七月乙酉臣僚上言,籍記姓名,不得與在京差遣。此注十二,似初二之誤,十二日乙未,今無見文。)
6、丁丑。(案:《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一注云:八月二十五日,安世初罷居沂州,呂仲甫落集撰。《宣和錄》於十月二十五日胡田下又有孟在姓名,今從詔旨,移入八月二十五日。其文皆亡佚,姑錄原注附此。)
7、己卯,張商英為尚書右丞,(《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一。朱師服安置興國軍。《紀事本末》卷百二十四注。案:錢氏《朔閏考》:八月癸丑朔。原注:云:在元年八月二十七日,是己卯也。)
8、辛巳,講議司檢討官李憕、韓敦立、郭異、余授提舉措置鹽事。憕,陜西路;敦立,河北路;異,京東路;授,京西路。(案:《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三載:二年九月壬午,詔逐路提舉措置官:陜西路李憕,河北路韓敦立,京東路郭異,京西路余授,各轉一官。原注:云:元年八月五日為檢討官,八月二十九日差。考八月癸丑朔,二十九日辛巳也。原注:又云:呂建中淮南,胡奕修兩浙,十月十六日差。今依《續長編》十月丁卯胡奕修提舉措置鹽事書法補修。)
9、上諭曰:“哲宗立時,奸臣誠有異意,朕亦親聞皇太后德音。神考寢疾,太后令守勤諭確弟碩使確輔立哲宗,徐王數留禁中不肯出,魏王牽臂引去。確母入禁中,皇太后使諭確外讬主兵官燕達(案:《宋史》有傳,《續長編》注作“逵”,誤。) 并知開封府蔡京。及哲宗即位,并臣多言廢立,太后曰:‘章疏已焚之。’所須衣物,或哲宗自買。朕時尚幼,哲宗最友愛,時召至閣中,飲食皆陶器而已。”(《續長編》卷五百二十注。案:原注引《舊錄》如此,《新錄》有辨,二月甲午注可考。)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云:八月,置安濟坊,以處民之有疾病而無告者,置居養院,以處鰥寡孤獨。案:《宋史·本紀》置安濟坊在乙丑日,《東都事略》開封府置居養院在辛未日,《宋史》書京師置居養院於九月戊子,《食貨志》云:崇寧初,蔡京當國,置居養院、安濟坊。給常平米,厚至數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頭,具飲膳,給以衲衣絮被。州縣奉行過當,或具帷帳,顧乳母、女使,靡費無藝,不免率斂,貧者樂而富者擾矣。三年,諸城、砦、鎮、市戶及千以上有知監者,依各縣增置居養院、安濟坊。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匄者,許送近便居養院,給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其衣襕於常平頭子錢內給造。
又:云:復紹圣役法。案:《宋史食貨志》:崇寧元年,尚書省言:“前令大保長催稅而不給雇直,是為差役,非免役也。”詔提舉司以元輸雇錢如舊法均給。永興軍路州縣官乞復行差役;湖南、江西提舉司以物賤乞減吏胥雇直,罷給役人雇錢,皆害法意,應改從其舊。詔戶部并遵奉《紹圣常平免役敕令格式》及先降《紹圣簽貼役法》,行之天下。二年,臣僚言:“常平之息,歲取二分,則五年有一倍之數;免役賸錢,歲收一分,則十年有一年之備。故紹圣立法,常平息及一倍,免役寬賸及三科,取旨蠲免,以明朝廷取於民者,非以為利也。而集賢殿修撰、知鄧州呂仲甫前為戶部侍郎,輒以狀申都省,乞刪去上條。”詔黜仲甫,落職知海州。又詔:常平司候豐衍有馀日,具此制奏蠲之。又《陳軒傳》:軒言:“比更定役法,以寬民力,而有司生事,急切茍營贏羨。散青苗以抑兼并,拯難困,不當以多散予賞。”
又:云:論變法罪,貶徐彥孚等十一人降官落職有差。十月,劉奉世等二十七人皆坐垂簾之際黨與變法,并罷所居官宮觀。案:據《九朝編年備要》,十一人為徐彥孚、朱彥、陳察、向糾、劉唐老、歐陽棐、鍾正甫、許端卿、李昭玘、陳瓘、周鼎臣也,劉奉世等二十七人,事詳十月丙子。
1、九月(案:錢氏《朔閏考》:是月癸未朔。) 己丑,少府監丞強浚明為主客員外郎、講議司參詳官,(《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太常丞陳涌為駕部員外郎、講議司參詳官。《紀事本末》卷百三十二。)
2、癸巳,降授朝議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鍾正甫為金部員外郎。正甫於元符末應詔上書,第為正上第一人,故擢用之。(《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原注:《實錄》載正甫除金部,他書不載正上,乃檢《會要》增入,或削去。案:正上第一為鍾世美,庚子追贈右諫議大夫亦曰世美,茲云正甫,殆其字歟?然於此稱字,亦覺無謂。又降授朝議,“議”字,庚子原注作“請”。)
3、乙未,詔中書省開具元符臣僚章疏姓名如后:(案:《紀事本末》原本作九月己未。考九月癸巳朔無己未日,當依《十朝綱要》、《宋史·本紀》作乙未為是。此所開具臣僚章疏姓名,皆元符三年三月應詔上書者也,下十一月甲辰詔旨可考。《宋編年通鑒》云:上以元符末群臣所上書疏付蔡京,京以付其子攸與其客強浚明、葉夢得看詳,第為正上、正中、正下、邪等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七等,計五百八十二人。《宋史強淵明傳》云:淵明與其兄浚明及葉夢得,締蔡京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
正上:
鍾世美、喬世材、何彥正、黃克俊、鄧洵武、李積中。原注:六人。
正中:
耿毅、宗雨、李申、俞賚、蔣靜、葉承、張景仁、馮澥、孫覽、張捴、蕭拱辰、張彥逸、劉涇。原注:十三人。
正下:
許奉世、宇文邦彥、吳珪、李籍、廖彥正、單暐、曾仁、王寧、李景直、王瑜、黃適、鄒子濟、李彥遠、尹復溱、辛之武、陳南夫、祝向、曾讜、王景行、陳之立、周熊、范峒。原注:二十二人。
邪上尤甚:
范柔中、鄧考甫、封覺民、李新、吳朋、衡鈞、胡端修、趙令畤、周誼、安信之、孫琮、高公應、郭執中、王察、趙峋、李杰、李賁、石芳、吳安遜、朱紱、(案:十一月甲辰詔作“纮”。) 周永徽、湯琳、金極、張集、李諒卿、案:十一月甲辰詔作“呂”。蘇炳、鮮于綽、黃策、高漸、王吉、張夙、王貫、葛茂宗、曹蓋、趙天佐、袞公適、洪羽、柴袞、劉謂。(原注:三十九人。)
邪上:
梁寬、曹興宗、謝潛、許安修、羅鼎臣、于肇、黃遷、劉吉甫、王公彥、莫仲正、案:三年作“王俠正”,五年作“萬俟正”。楊朏、許堯輔、胡良、李修、黃安期、梅君俞、沈千、張居、黃才、寇宗、顏曹盥、林膚、葛輝、逢純熙、王炎、張溥、胡潛、劉勃、陳唐、董祥、陳師錫、王守、蔣津、高遵恪、王陽、張裕、王極、(案:十一月甲辰詔作“拯”。) 侯顯道、(案:崇寧三年碑作“侯顧道”。) 周遵道、宋壽、岳扈充。(原注:四十一人。)
邪中:
趙越、朱光裔、王忠恕、劉質夫、鄧允中、王岐、謝悰、蘇處厚、高公湜、吳偉、江詢、劉沖、蕭刓、劉戣、宋勛年、吳文規、張琮、狄瑾、郭畤、楊令、劉憲、張寀、任寶賢、任伯雨、蘇大本、沈街、王箴、陳師錫、(案:已見邪上,又見邪下。) 王發、呂陶、李浩、黃履、陳師道、上官公裕、劉天啟、張耒、史彭年、梁俊民、黃谹、李賡、李慶、楊植、薛逢、梁景初、李澍、張諦、耿毅、劉渙、李平、劉廓、李孝迪、陳中夫、張永弼、張戭、李良翰、竇誦、黃安期、孫大臨、張恕、宋寀、馬衷、高定、唐耜、富開、鮮于綽、(案:已見邪上尤甚。) 韓英、范鍔、陳象古、王天常、甯祖武、李傒、翁升、邵伯溫、張上行、韓安、岳商、師中、宇文譓、李知遠、吳瑰、潘見素、蘇之悌、張蘇、李閎衡、石祁、彭年、陳喆、葉世美、孫琮、毛隨、楊敦仁、檀固、許廣淵、李云從、夏侯景仁、唐廣仁、許劭、高徽、楊明、郭簡修、黎延、孫秉善、陳慶、朱曾、陳琰、段察、武仲荀、姚諷、王望之、李由頤、蘇迥、段黌、馮伯藥、陳良能、王迥、趙孝立、宋之珍、楚興宗、陳靡彡、李祔裕、馮千里、高士戩、韓晞、王彥升、張確、劉奕、王師中、范埴、賀昌辰、張及、張鐸、鞠鐸、鞠嗣復、賈公裕、裴迪祖、王祐、梁安國、晁說之、王奧之、劉經國、倪直儒、王夷約、楊天惠、劉覺、陳策、李處仁、朱恪、路昌衡、周鼎、李圭、陳縝。(原注:一百五十人。)
邪下:
王革、(案:《十朝綱要》作“王華”) 張諦、朱肱、錢升、楊忠信、王收、李賡、劉端彥、梁兌、張叡、傅耆、王偉、趙茂曾、楊致祥、董丕、竹璟、鄭綱、黨鈞、任日新、趙齊賢、蘇堯臣、高復、任仲奇、閭丘升、陳琰、(案:已見邪中。) 陳皋、成彭年、梁薿、陳琳、王腴、喬天錫、丁執善、何宗翰、卞京、李知章、范子修、李援、徐瑛、王覬、毛叔度、吳倚、方適、林定、譚極、黃同、傅希寵、王彥弼、王師正、劉知止、劉寀、李程、馬牧、任廱、竇護、黃汝方、宋適、張譽、杜之邵、王時、馬恕、孫發、李彥弼、倪直孺、(案:已見邪中,“孺”作“儒”。) 楊韶、王箴、鄧安正、黃正一、吳光美、李公夤、徐公亶、楊直、聶敏修、吳昺、崔陟、徐詵、謝愔、周邠、高臨、李志忞、蕭景修、徐俯、季孝常、范百億、何權、宇文輝、俞次契、甯宗杰、魏鏜、李羲叟、蘇之<山弟>、時君、陳張照、李茂、安潭、魏介、章諷、江楶、陳雝、林崇旦、陳京、陸渙、張保醇、程之才、余卞、呂蕡、魏富、陸彥述、支詠、劉勃、費勉中、馬永逸、雝董乂、辛春卿、毛捴、黃叔靖、陳忄宏、楊洵、鄭子淵、傅烈、蓋士宏、耿居正、毛完、薛睿、黃諷、聶思孝、楊明、甯鳳、舒洪中、洪芻、武仲詢、向湜、徐愈、王驥、陳力、閻建、孟道、張友、劉跋、汪忱、李壽、邵秬、胡盤、熊俊民、崔鷃、向詢、黃應求、劉仲昕、司馬宏、黃熙、孟完旦、張元矩、唐嘉問、曾嶧、范子丹、江汝言、馮正卿、王濤、劉思、徐大經、呂元中、吳文規、杜穎、柴羲、卞議、歐陽旻、尹翊、胡沔、孫大臨、葛敏修、葉嶷、錢大中、燕景賢、任唐瑴、張碩、陳誨、李庭堅、史唐、陳楊居、陳升、黃子甯、趙晞、張沆、王彥、富純、江洵、劉溥、吳環、史保躬、趙丕遠、王漣、姜蹈中、朱繪、西門聿、趙襄、馬洙、張濟、朱恪、李黯、文嘉謨、上官彝、孫曾、潘琮、黃權、胡庶、程俱、馬待問、李翦、周希尹、燕默、蕭拱辰、傅甯、鄭少微、王知常、郝宗臣、林駢、鄭語、劉寬、楊容之、施邁、高公從、陳師錫、(案:已見邪上、邪中。) 何景甫、范塤、張庭玉、唐靖、張樸、趙衡、王適、曾繹、劉蒙、毛求、蓋薦、李敦常、張直、楊瑰寶、李處誨、晁詠之、宋由正、陳中、逢純熙、張珙、史彭年、李機、楊禾、梁鼎、高公杰、趙子渙、家愿、王箴、陸表民、楊杰、白鎮、袞公適、蘇象先、高漸案:袞公適、高漸并見邪上尤甚。趙岯、郭永年、楊傅、朱行中、王注、滕友、侯祔卿、周鍔、毛直友、范世文、苗蓁、趙渥、王景行、謝學廉、李世基、陳愨、竇卞、孟長民、周種、閻崇、郭奉世、薛及、任有功、徐商美、宇文湛、劉文美、上官均、張沔、王公彥、賈休復、宋直方、喬甫、高士丕、江偉、劉鼎臣、常徽猷、何爽、韓升卿、何大受、陳修已、賀霖、張彥逸、俞唐、馬希道、蒲俊、劉爽、秦憲、蔣琳、方鼎、胡慎修、馮正雅、張元、句居體。原注:三百一十二人。(《紀事本末》卷百二十三。案:所分邪人四等,據《東都事略》五百四十一人,今通檢原注之數,則五百四十二人。茲邪下原注云三百一十二人,今檢其名,實只三百八人,則姓名有脫者矣。考元符三年四月癸巳時上書者有鄭敦義、高士育、鹿敏求、何大正、呂彥祖五人,此文又多不及,而袞公適、陳師錫等又復見,今無由覆其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