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4927字
  • 2015-12-26 18:32:21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東垣所謂勞力感寒是也以其人本虛。故脈不弦緊而弱。渴者津液本少。不能勝邪也。被火者譫語。火氣傷陰。陽神悖亂也。弱者發熱更傷陰血也。被火后脈不數疾而反浮。知邪未入里猶宜汗解以和表。則火邪亦得外散矣設見數疾。當兼分利滲泄。具見言外。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攻寒。營血得之。更增其熱營氣通于心引熱邪上逼神明。必致驚惶神亂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重而痹。名火逆也。

外邪挾火勢上逆。而不下通陰分。故重而痹也。

脈浮熱甚。反炙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熱甚為表實。反以火助其熱。熱劇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火迫驚狂。起臥不安者。火邪于心。神明散亂也。夫神散正欲其收。何桂枝方中。反去芍藥而增蜀漆龍骨牡蠣耶。

蓋陽邪散亂。當求之于陽。桂枝湯陽藥也。然必去芍藥之陰重。始得疾達陽位。加蜀漆之性最急者。以迅掃其陰中之邪。

更加龍骨牡蠣以鎮固陰中之怯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此證誤而又誤。雖無驚狂等證然煩躁則外盡之候也。亦真陽欲亡之機故用桂枝以解其外龍骨牡蠣以安其內不用蜀漆者。陰中火邪未至逆亂無取急迫以滋擾害也。

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營虛之人。即有寒傷營。營衛俱傷證并宜小建中和之慎不用麻黃青龍發汗。汗劑尚不可用況燒針乎。設誤用燒針劫汗。則血得火邪。必隨外至衛分故曰加燒針。則血流。少頃熱并于節不能內榮。故曰不行所以衛愈旺而營愈衰更加發熱躁煩勢所必至也。

或問火逆。何不分營。衛以火為陽邪。必傷陰。血治此者。但當救陰為主。不必問其風寒營衛也。

以上火逆證

陽明上編

陽明。大意在經腑之別。而在經者當屬表證。雖有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之分。然邪既犯中焦。則又不必辨其風寒營衛。但須以太陽證未盡。自汗脈緩者可用桂枝湯無汗脈浮者。可用麻黃湯少陽證漸見潮熱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者可用大小柴胡。分提表里之邪必頭項強囗囗元脈長而大者。可用葛根湯大開肌肉以汗之故以經證另自為篇。其腑證雖有三陽明之辨。而所重尤在能食為胃強不能食為胃衰大都能食者皆可攻下。但有緩急之殊。惟是胃弱不能食者。乃有挾虛寒。

挾熱結之不同。虛寒則自利發黃嘔噦而脈遲。當用理中四逆。熱結則腹滿譫語不大便而脈澀當用蜜煎膽導。不可拘于腑病為陽概用寒下。而禁用溫劑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風為陽。陽能消谷。故能食。寒為陰。陰不能消谷。故不能食并邪入陽明。已至中焦營衛交會之處渾然一氣似難分辨。惟能食不能食差有據耳。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氣血俱多。故其脈長而大。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二條言太陽之邪初入陽明未離太陽故仍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而出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而出矣。陽明營衛難辨。辨之全藉于脈證。風邪之脈傳至陽明自汗已多則緩去而遲在寒邪之脈傳至陽明發熱已甚則緊去而浮。

在此皆邪氣在經之征。若傳入于腑則遲者必數浮者必實矣。設不數不實定為胃虛。不勝攻下之證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此胃熱協風邪上攻之證以風主運動故也。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宜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以散風邪。祛胃濕。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咽亦不痛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此胃熱協寒邪。郁于皮膚之證也。言久虛者明所以不能透出。冊表之。故宜用桂枝二越脾一湯主之。非謂當用補也。

陽明病反無汗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之營衛俱傷而邪熱入深也。然小便利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頭痛。仍宜小青龍主之。若不嘔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熱必順水道而出豈有逆攻巔頂之理哉。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也。

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血為陰。故不能消水也。陽明之脈起于鼻血得熱而妄行。必由清道出也。

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能食者知邪不在里而在經。故必衄。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脈浮緊而潮熱者。太陽寒邪。欲入陽明之腑。而未入也。邪雖未入而潮熱之證預形矣。脈但浮而盜汗出者。太陽風邪將傳少陽之經而未傳也。經雖未傳而盜汗之證先見矣蓋少陽氣血俱少本不主汗以其邪熱在里薰蒸陽明而陽明肉腠自固。故不得出。乘合目時脾氣不運。肉腠疏豁。則邪熱得以透出所以盜汗。雖為少陽證而實不外乎陽明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陽明中風之證。居七八。而中寒之證。亦居二三觀本文不得汗。及用麻黃湯。其義自見也。然此一證為陽明。

第一重證以太陽之脈證。既未罷。而少陽之脈證。亦兼見是陽明所主之位前后皆邪不能傳散故也。夫傷寒之訣起先惟恐傳經。經傳則變生表邪傳里消爍津氣也。其后。惟恐不傳經。不傳經則勢篤虛不能傳邪無從泄也。仲景于此段中。特挈不傳之妙理千古無人看出總不識其所言者為何事。詎知脈弦浮大而氣反短連腹都滿者。邪不傳也脅下及心痛乃至久按之氣不通者。邪不傳也。鼻干不得汗嗜臥。表里俱困。乃至一身及面目悉黃者。邪不傳也。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胃熱熾盛。上下道窮邪不傳也耳前后腫。刺之小瘥者。內邪不傳乃致外挾其血亦不散但其腫小瘥也外不解。過經十日。留連極矣所謂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者。原為美事。孰知病邪歸之而不傳反成如此危候耶。要知陽明之邪來。自太陽去。自少陽所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推其邪。使速往少陽去路也。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推其邪。使速還太陽來路也。若不尿腹滿則胃邪內壅不下行矣。而更加噦。胃氣將竭愈逆上矣。再在何法可以驅其邪。而使之傳耶。不然豈有十余日后。

無故張皇。反用麻黃之理哉。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此條辨嘔有太陽。亦有陽明本自不同。若食谷欲嘔則屬胃寒與太陽惡寒嘔逆之熱證相反。正恐誤以寒藥治嘔也。然服吳茱萸湯轉劇者。仍屬太陽熱邪。而非胃寒明矣。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嘔多為邪在上焦總有陽明證戒不可攻。攻之必邪氣乘虛內犯也。設有少陽證兼見亦當從和解例。斷不可行攻下法也。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陽熱證多則有陽明證見亦。屬經證不可下也。不當下而誤下之。則陽邪乘虛內陷也。不作結胸則為痞硬也。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滿。

無陽陰強言其人津液內亡胃中陽氣空虛。陰邪上逆所以痞滿不食此與誤下成痞同意。若因其痞而復下之。必致便利清谷而腹滿也。少陰中風腹滿不食誤下。亦有此證然陽明無陽陰強。誤下而清谷腹滿。可用瀉心湯例治。若少陰中風。

誤下而清谷腹滿者。即用四逆湯恐亦不能挽回也。

以上俱陽明經證。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上條陽明經證自解候。

陽明下編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脾約者。其人津液素槁。邪熱在太陽時。大便即難是也。太陽陽明者。太陽經邪熱不俟。入陽明經而便入胃腑也。

正陽陽明者。經邪傳腑表邪并里故云胃家實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津液耗竭也。尚論以陽明經傳少陽經即為少陽陽明非也。若經邪傳經則胃中未必便燥而大便難。如果陽明經傳少陽證。即當言陽明少陽不得謂之少陽陽明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惡寒而發熱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既 然汗出。則熱除嘔止可知。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中風之脈輕微而緩者。為風邪本微。汗出少而不為過也。傷寒之脈。已至于實。即將去太陽而成可下之證也。況過發其汗。寧無亡津液。大便因鞭。致傳陽明之證乎。

以上統論陽明腑證傳受。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此雖曰陽明中風。而證俱見傷寒太陽。未除之候但以腹滿一端。知認為熱入陽明。然終與大實大滿不同。若誤下則邪愈陷。而腹愈滿矣。小便難者。亡津液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則表證將除。然得食而微煩。仍是外邪助其內熱也。頭眩者。風邪上攻也。小便難者。濕郁水道也。水谷之濕。

得熱蒸而遍身發黃。下之腹滿如故蓋腹滿。已是邪陷脈遲。則胃不實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夫陽明證本當下。陽明而至腹痛。尤當急下。獨此一證下之。腹腔滿必如故者。緣脈遲則胃氣空虛。津液不充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比也。可見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湯先溫其中。然后少與調胃。

微和胃氣是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溏泄久而不止。則曰固瘕。言如 瘕固結不散也。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也。此本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其人骨節疼。濕勝也。翕然如有熱狀熱勝也。濕熱相交。乃忽然發狂 然汗出解也。以其人能食。胃氣有權。能驅陽明之水與熱。故水熱不能勝。與汗共并而出也。脈緊則愈者。以先前失汗。所以脈緊未去。今幸胃氣強盛。所以得肌腠開。 然大汗而解。則脈之緊亦自和也。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噦于月切)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表熱里寒。法當先救其里。太陽經中。已用四逆湯其在陽明更可知矣。此條比前條虛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熱必噦。

即飲水亦噦矣。

此五條一云食難用飽。一云欲食似乎指中風而言。一云中寒不能食。及后二條又明指中寒而言。所以后人拘執其說而誤為注釋也。不知此五條辨胃氣之強弱。非辨外邪也。故五證中。惟水不勝谷氣。脈緊則愈一證為胃氣勝。其四條。

俱是脈遲胃冷。反為水熱所勝之證。夫傷寒皆熱證也。而其人胃中虛冷者。又未可一例。而推蓋胃既虛冷則水谷混然無別。熱邪傳入。必不能遽變為實也。胃不實。則不可下。即下之而水熱不去徒令胃氣垂絕而噦也。仲景一一挈出。而于下利清谷一證。主以四逆湯其有較輕者。宜主以溫胃。更不待言矣胃氣素虛之人外邪入之。必轉增其熱。胃熱故膀胱亦熱。氣化不行。小便因之不行。則盡注太陽。而為洞泄下利清谷也。小便不利乘胃熱而滲于脾。則四肢先見色黃。乃至遍身發黃。而成谷癉也。手足 然得汗。則脾中之濕熱行。而色黃谷癉可免但汗從手足而出。水谷之氣。未得遍泄于周身。不過少分大腸奔迫之勢。故不為洞泄而為瘕泄耳。無病之人。小便不行尚漬為他病況傷寒極赤極熱之小便。停蓄不行。能無此三種之變乎。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一為胃氣虛寒。一為胃中實熱不可不辨。虛寒者溫之四逆理中是也。實熱者利之承氣五苓是也。

二條舊在厥陰末。今入此。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阿拉善右旗| 探索| 墨脱县| 大石桥市| 新泰市| 定结县| 镇宁| 文登市| 湘潭县| 广南县| 尼玛县| 乌鲁木齐市| 大余县| 县级市| 金阳县| 徐水县| 宽甸| 温宿县| 沂水县| 郸城县| 怀宁县| 尚志市| 海丰县| 文水县| 华宁县| 正定县| 榕江县| 绥阳县| 田林县| 平江县| 曲阜市| 阿克苏市| 和平县| 新宾| 象山县| 德令哈市| 甘孜县| 汉阴县| 新津县| 彰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