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4999字
  • 2015-12-26 18:32:21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伏氣。因感客邪而發。故脈見浮緊也。然浮緊之脈。而見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之證。雖是溫病卻與傷寒之陽明不異。加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身重。明系溫熱之候。所以汗下燒針俱不可用。宜其黃芩白虎主治也。更兼風寒客氣在膈。故舌上苔滑。而黃芩輩又禁用。則當涌以梔子豉湯。此治太陽而無礙陽明矣。若前證更加口干舌燥。則宜白虎湯以解熱生津。若更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又為熱耗陽明津液。更宜豬苓湯以導熱滋。干總由客邪寒氣在胃。難用黃芩白虎輩寒藥。故則尋旁竇。以散寒邪耳。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豬苓湯。而溫熱病之小便不利脈浮者。屬表證豬苓湯。脈沉者屬里證承氣湯。傷寒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熱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不可以此而礙彼也。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太陽傷寒犯本。有五苓散兩解一法。而陽明溫熱。復有豬苓湯導熱滋干一法。然汗出多而渴者不可服。蓋陽明胃主津液。津液充則不渴。津液少則渴矣。故陽明熱甚。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而奪之于外。復利其小便而奪之于。下則津液立亡而已。其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汗出少者。方可用豬苓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而汗出多者。則宜白虎加人參。其法已具上條。若脈沉熱蒸多作渴欲飲水。而小便黃赤不利者。又當從承氣下之。以救陰為急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溫熱之氣。自內達表。故三陽合病最多。此條言溫病。故但目合則汗。其非熱病之時。時大汗可知矣。以其表里俱熱。六合俱邪。故關上之脈浮大。但欲眠睡。其為陽明之熱。又可知矣。而目合則汗。又屬少陽。治當從小柴胡加減。

或黃芩湯加柴胡尤受設熱病見脈浮大。但欲眠睡而盜汗者。為正氣本虛。故熱勢反不甚劇。又當用白虎加人參湯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此言熱病兼 之合病也。夏月天令炎熱。伏郁之邪。多乘暑氣。一齊發出三陽。中州之擾亂可知矣。此時發汗。則津液倍竭。故譫語益甚。下之則陽邪內陷。故手足逆冷。熱不得越。故額上生汗也。既不宜于汗下。惟有白虎一湯。主解熱而不礙表里。在所急用。若疑手足厥冷為陽虛。則殺人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世本作表有熱里有寒。必系傳寫之誤。千載無人揭出。今特表明一齊眾楚。在所不辭。夫白虎湯本治熱病暑病之藥。

其性大寒。安有里有寒者可服之理。詳本文脈浮滑。而滑脈無不實之理。明系伏邪發出于表之征。以其熱邪初乘肌表。

表氣不能勝邪。其外反顯假寒。故言表有寒。而伏邪始發未盡。里熱猶盛。故言里有熱。以其非。有燥結實熱。乃用白虎解散郁發之邪。或言當是表有熱里有實寒字與實字形類其說近是。若果里有實。則當用承氣。又不當用白虎矣。按此本言熱病。何仲景不曰熱病。而曰傷寒者。其藏機全在乎此。欲人深求而自得也。蓋熱病乃冬不藏精。陽氣發泄驟傷寒冷。致邪氣伏藏于骨髓。至夏大汗出。而熱邪始發。故仍以傷寒目之。以伏即從骨髓發出。由心包而薄陽明處。方乃以石膏救陽明之熱。知母凈少陰之源。甘草粳米護心包而保肺氣。是以氣弱者。必加人參也。后人不審每以白虎湯治。冬月傷寒發熱。今特昭揭此義。以為冬月擅用白虎之戒。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里熱郁熾。所以其外反惡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或竹葉石膏解其郁熱則愈也。此條明言里有熱益見前條之表有熱。里有寒為誤也。叔和因脈滑而厥。遂以此例混入厥陰篇中。今歸此。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但解熱而不能解表。故熱病稍帶暴寒客邪惡寒。頭痛身疼之表證。皆不可用。須脈洪大。或數煩熱燥渴。始可與服。若先前微帶非時表邪。二三日后客邪先從表散。俱顯熱病脈證。煩渴欲飲水者為津液大耗。又非白虎所能治。必加人參以助津氣。則熱邪始得解散耳。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伏熱內盛。故口燥心煩。以真陽不能勝。勝故昔微惡寒。而外無大熱。宜白虎解內熱毒。加人參以助真氣也。

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與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詳此條表證。比前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人參耶。本文熱結在里。表里俱熱二句。已自酌重。惟熱結在里。所以表熱不除。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大渴。舌燥而煩欲飲水不止。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耶。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本溫熱病。誤認寒疫而服桂枝湯也。若是寒疫。則服湯后汗出必解矣。不知此本溫熱。誤服桂枝遂至脈洪大。大汗煩渴不解。若誤用麻黃。必變風溫灼熱自汗等證矣。此以大汗傷津。故加人參以救津液也。按桂枝治自外而入傷之風邪。石膏治自內而發外之。熱邪故白虎湯為熱邪。中 之的方。雖為陽明解利藥。亦解內蒸之熱。非治。在經之。熱也。昔人以石膏辛涼能解利陽明風熱。此證似是而實非。即如大青龍湯越脾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升麻湯等方并與表藥同用殊不知邪熱傷胃。所以必需若在經之邪。縱使大熱煩渴。自有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等治法。并無藉于石膏也。

所以傷寒誤用白虎黃芩。溫熱誤用桂枝麻黃。輕者必重。重者必死耳。

以上三陽發溫熱例。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

病患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冬月感寒。伏藏于經至春當發。故曰以意候之。今月之內。言春分候也。若脈微弱者。其人真元素虧必不發于陽而發于陰。以少陰之脈循喉嚨。伏邪始發熱。必上升。故先喉中痛似傷。腎司開闔陰經之。熱邪不能外發。勢必。不攻其后。必下利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邪熱客于少陰之經。故咽痛用甘草湯者。和緩其勢也。用桔梗湯者。開提其邪也。此在二三日間。熱邪發于經中。

他證未具。故可用之。若五六日。則少陰之下利嘔逆諸證蜂起。此法又不可用矣。陰邪為病。其發必暴。所以伏氣發于少陰必咽痛。仲景遂以緩法治之。甘草味甘其性最緩因取以治少陰伏氣發溫之最急者。蓋甘先入脾。脾緩則陰火之勢亦緩。且生用力能瀉火。故不兼別味獨用以取專功也。設不瘥。必是伏邪所發勢盛。緩不足以濟急。更加桔梗。升載其邪。使發于陽分之陰邪。盡從陽分而散。不致仍復下陷入于陰分也。倘治稍失宜。陰津為熱邪所耗。即用祛熱救陰藥。

恐無及也。按咽痛多是陰邪搏陽之候。以陰邪為患。無有不挾龍火之勢者。所以屬少陰者多。惟陽明經病。有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一條。乃風熱挾飲上攻之證。又不當與陰邪比例而觀也。至于溫病風溫。多有此證。以陰中伏有陽邪也。即直中少陰之咽痛。雖陰邪結于清陽。

是少陰之經。故仲景特設通脈四逆湯。以通陰中郁沒之微陽。更加桔梗以清咽利膈也。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下利咽痛胸滿心煩。少陰之伏邪雖發陰經。實為熱證。邪熱充斥。上下中間。無所不到。寒下之藥不可用矣。又立豬膚湯。以潤少陰之燥。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陽微者用附子溫經。陰竭者用豬膚潤燥。同具散邪之義。比而觀之思過半矣。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知非傳經邪熱。必是伏氣發溫。故二三日間。便心煩不得臥。然但煩而無燥。則與真陽發動迥別。蓋真陽發動。必先陰氣四布。為嘔。為下利為四逆。乃致煩而且燥。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煩不得臥。而無嘔利四逆等證。是為陽煩。乃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救熱存陰為急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六七日。本熱去寒起之時。其人嘔渴心煩不眠。不獨熱邪煎迫。真陰兼有水飲搏陽。以故 留不去。用豬苓湯以利水潤燥。不治利而利自止耳。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伏氣之發于少陰。其勢最急。與傷寒之傳經熱證不同。得病才二三日即口燥咽干。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難為矣。

故宜急下。以救腎水之燔灼也。按少陰急下二證。一屬傳經。熱邪亢極。一屬熱邪轉入胃腑。一屬溫熱發自少陰。皆刻不容緩之證。故當急救欲絕之腎水。與陽明急下三法同源異派。

以上少陰發溫熱例。

雜篇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 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痙俗作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本寒傷寒。故發熱無汗病至痙邪入深矣。而猶惡寒者。經中故也。寒傷營血。則經脈不利。故身強直。而為剛痙也。

金匱又有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一條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無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陽陽明二經之熱聚于胸中。延傷肺金清肅之氣。內外不能宣通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本風傷衛。故發熱汗出不惡寒。以風傷衛氣腠理疏。故汗出身柔但汗出太過。則經脈空虛。雖似稍緩。而較之剛痙尤甚。以其本虛故也蓋剛痙屬陽為邪。勝柔痙屬陰為血虛。故治法有不同耳。金匱又有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即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其證備。則發熱汗出等證。不必贅矣。傷寒方中用桂枝加葛根湯矣。此以脈之沉遲。知在表之邪。為內濕所持不解。即系濕熱二邪交合。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變。表法為利法也。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脈沉細者。濕勝而致痙也。病發熱脈當浮數。而反沉細知邪。風為濕氣所著。所以身雖發熱而脈不能浮數。是陽證見陰脈。故金匱指為難治也。治此者。急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勿以沉細為濕證之本脈而忽之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發汗太多。則經虛風襲雖曰屬風而實經虛邪盛之候。非真武湯必難救療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忽惡寒。時頭熱無汗。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身熱足寒者。傷濕而中風也。其下病證皆風虛濕搏之候。蓋風主動搖。濕主拘急風主陽。本乎天者親上。是以獨頭面搖。濕主陰本乎地者親下。是以足脛。寒逆也。金匱此條下。又多若發汗者。寒濕由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六句。發汗反惡寒者。以但用表藥而不加術故也。汗后其脈如蛇者。汗出之時。陽氣發外。其脈必洪盛。汗后氣門乃閉。陽氣退潛。寒濕之邪。得汗藥引之于外。所以其脈復見浮素。而指下。遲滯不。前有似蛇行之狀耳。按金匱此后復有五條。其一云。夫風病下之則痙。發汗必拘急蓋風病。而熱者其邪已應于筋脈。若更下之則傷其營血。筋無養而成痙。汗之則傷其衛氣。脈無養而拘急矣。其一云。暴腹脹大為欲愈。脈如故反伏弦者。痙蓋脾。土得木火而為暴脹。知火之郁于肝者。已出之脾木火氣行則脈當浮大。今不浮大而如故。知風猶郁在肝。則筋病而成痙矣。然此必暴脹之先已見欲解之證。故云其一云。夫痙脈緊如弦直上下行。蓋緊直如弦肝脈也。而直上下行。則又屬督脈為病。所以皆強而厥也。與脈經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同義。其一云。痙病有灸瘡者難治。蓋痙病風熱燥急不當。復灸以火。深入助陽風熱。得之愈固而不散也。其一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有席腳攣急必 齒可與大承氣湯。蓋熱傳陽明風。熱極深所以有如上諸證。非苦寒大下。不足以除其熱救其陰也。夫傷寒病螈 以。熱生風而搐。尚為難治。況此甚于搐者。

至若齒 足攣。而無內實下證。大便自行者必不可治。靈樞云。熱而痙者死。腰折螈囗齒囗也。

以上痙病例。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疼痛而煩者。言濕氣留著筋骨。絆結之間。而發熱煩疼也。脈沉而細明系濕證。雖疼處煩熱。必非風寒。是當利水為要也。大抵此證。當利小便以通陽氣。今為濕氣內勝。故小便不利。利之則陽氣行。雖在關節之濕。亦得宣泄矣。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當從表治之。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以熏黃。

濕證發黃。須分寒熱表里。濕熱在里茵陳蒿湯。在表梔子柏皮湯。寒濕在里。白術附子湯。在表麻黃加術湯。此寒濕在表而發黃也。金匱有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蓋濕與寒合。故令身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贺兰县| 北海市| 巴里| 江津市| 宣威市| 福鼎市| 惠东县| 兴安盟| 济南市| 金秀| 西安市| 子洲县| 藁城市| 都江堰市| 林口县| 商水县| 武清区| 天全县| 天气| 九龙县| 黑水县| 赤壁市| 益阳市| 晋江市| 年辖:市辖区| 卢氏县| 乌恰县| 开化县| 穆棱市| 奉贤区| 贞丰县| 师宗县| 南城县| 东丽区| 弥勒县| 开化县| 太和县| 酒泉市| 肥东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