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4997字
  • 2015-12-26 18:32:21

誤下而致里虛則外熱乘之變為利下不止者。里虛不守也。痞硬者。正虛邪實中成滯礙痞塞而堅滿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適虛。故用理中以和之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為治虛痞下利之圣法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外邪不解。轉入于里心中痞硬嘔吐下利攻之則礙表。不攻。則里證已迫。計惟有大柴胡一湯。合表里而兩解之也。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凡表里錯誤證變危篤有陰已亡而陽邪尚不盡者。有陽邪盡而陽氣亦隨亡者。有外邪將盡未盡而陰陽未至全虧者。此可患不可愈。所由分也。大率心下痞與胸間結。雖有上下之分。究竟皆是陽邪所聚之位。觀無陽則陰獨一語正見所以成痞之故。雖曰陰陽并竭實。由心下無陽。故陰獨痞塞也。無陽陰獨早已括盡。誤下成痞。大義無陽亦與亡陽有別。無陽不過陽氣不治。復加燒針。以逼劫其陰。乃成危候其用藥差誤。即可同推。

以上痞證例。

合病并病篇

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囗囗同)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二條以有汗無汗。定傷風傷寒。仲景以所顯證全似太陽。其間略兼項背強囗囗囗囗為陽明之候。未至兩經各半。

故不用合病二字。然雖不名合病其實乃合病之初證也。囗囗囗囗頸不舒也。項屬太陽而頸屬陽明。二經合病。則頸項皆不和矣。太陽風傷衛證中。才見陽明一證。即于桂枝湯中加葛根一藥太陽寒傷營證中。才見陽明一證。即于麻黃湯中加葛根一藥。此大匠天然不易之彀率也。然第二條不用麻黃湯加葛根。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黃葛根者。以頸項背俱是陽位。

易于得汗之處。設以麻黃本湯加葛根。大發其汗。將毋項背強囗囗囗囗者。變為經脈振搖動惕乎。此仲景之所以精義入神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別合病主風主寒之不同也。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寒者陰也。

陰性下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以滌飲止嘔。若自下利則但用葛根湯以解兩經之邪。下利里證也。而仲景以此湯主之。蓋以邪氣。并于陽。則陽實而陰虛。陰虛故下利也。與此湯以散經中之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不治利而利自止耳。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兩經合病。當合用兩經之藥何獨偏用麻黃耶。此見仲景析義之精。蓋太陽邪在胸。陽明邪在胃。兩邪相合。必上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滿麻黃杏仁治肺氣喘逆之專藥也。用之恰當。正所謂內舉不避親也。何偏之有。按太陽與陽明合病。

所重全在于表故主以葛根麻黃二湯。若太陽與少陽合病。則邪漸迫里。合用小柴胡柴胡桂枝二湯。若混病之太陽少陽合病。當用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其下陽明少陽合病。以邪入腑脈來滑數即用大承氣下之。與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不殊也。設經證未罷脈不滑數。又當從大柴胡。兩解表里無疑其太陽與少陽合病。本條。見溫熱病篇中宜參看。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木土之邪交動則水谷不停而急奔。故下可必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兩無相負。乃為順候。然兩經合病。陽明之氣衰則弦獨見。少陽勝而陽明負矣。下之固是通因通用之法而上受克賊之邪。勢必藉大力之藥急從下奪。乃為解圍之善著。然亦必其脈洪而數。有宿食者始為當下無疑。設脈不滑數而遲覆方慮上敗垂亡。尚敢下乎。

以上合病例。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二陽并病二條皆是太陽與陽明并病。上條證初入陽明。而太陽仍未罷。則宜小汗。此條證已入陽明而太陽亦隨罷。

故宜大下也。按上條太陽初癥寒傷營之病因汗出不徹。故傳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熱熾。似平當用下法。以太陽之邪未徹。故下之為逆。謂其必成結胸等證也。如此者可小發汗。然后下之。設面色緣緣正赤者。寒邪深重。陽氣怫郁在表。必始先未用麻黃湯。或已用麻黃湯而未得汗。所以重當解之熏之又非小汗所能勝矣。若是發汗不徹不當言陽氣怫郁不得越也。畢竟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寒乍熱。病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方是陽氣不得越耳。陽不越因汗不徹而邪氣未盡氣受傷也。脈澀者。以其邪留于肌腠。而營氣不能條達。血受病也。汗后短氣脈澀。但當斷之以汗出不徹者。用桂枝二越脾一湯小發其汗則愈。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太陽病原無下法。但當用桂枝解外若當用不用。而反下之利遂不止。則熱邪之在太陽者。未傳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里。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氣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里熱。則不治喘而喘自亡。不治利而利自止。又太陽陽明兩解表里之變法。與治痞之意不殊也。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寒。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斷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刺大椎者。瀉三陽督脈也。刺肺俞者。使肺氣下行而膀胱氣化也。刺肝俞者。所以瀉膽也。刺期門者。瀉肝膽之實也。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利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重申不可下之禁。與上條不可汗互發。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肝木直乘脾土為縱。此本太陽少陽并病以其人平素肝盛脾衰。故其證腹滿譫語盡顯。肝邪乘脾之候。蓋少陽雖主風水仍賴衛氣榮養。所以仲景云。此屬胃。胃不和。所以腹滿譫語也。其脈寸口浮緊為太陽寒傷營之脈。寸口即氣口。乃脾胃之所主。肝木挾邪過盛。所以脾胃之土益受其制也。刺期門。以泄肝邪。則中此攸寧矣。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肝木反乘肺金為橫。此亦太陽少陽并病。以其人素常肝盛肺虛。故其證雖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未除而大渴飲水。

則少陽里熱已著。蓋木盛則火易燔。金虛則水不生。所以求水為潤木得水助其勢益橫。水勢泛溢。其腹必滿。亦當刺期門以泄肝邪。則肺自安矣。然但腹滿而不譫語。其邪稍輕。以肺金較。肝木雖虛。原無他病。能暗為運布。或自汗而水得外滲。或小便利而水得下行。是以病欲自解。不必刺也。讀者毋以刺期門在欲解下。而以辭害義也。按縱橫之證不同。而皆刺期門者。以賊土侮金。總由木盛。腹滿譫語。證涉危疑。故急以瀉木為主也。十四條俱用刺法。今傷寒家不諳此理。若論用藥無過柴胡桂枝湯加減。觀下條發汗多亡陽譫語治法可類推矣。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后自愈。

太陽與少陽并病。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誤汗亡陽譫語者復不可下宜桂枝柴胡以和二經營衛也。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支結者。支飲聚結于心下之偏旁。非中正也。傷寒至六七日宜傳經已遍。乃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其邪尚在少陽之界未入于里雖心下支結。而外證未除。終非結胸可擬。故但用柴胡桂枝。使太陽之邪。仍從太陽而解。邪去而支飲自開矣。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不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五六日已發汗。邪雖未解而勢已微因誤下之微邪凝聚于上焦。則肺氣壅遏。所以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

知邪氣。已入少陽之界。故為不解因與柴胡桂枝解太陽少陽之邪。黃芩甘草以內外之熱。干姜主胃中寒飲。栝蔞根治膈上熱渴。牡蠣以開脅下之微結也。服湯后反加微煩者。近世謂之藥煩以汗后津液受傷。胃氣虛。熱不能勝藥力也。必須復服藥勝病邪。方得汗出而解。三二條皆太陽少陽并病。因本文中有支結微結。所以后世遂認結胸。致節庵又以小柴胡加桔梗治痞結。亦不過治。表邪初犯中焦者。方克有效。若真結胸則邪已因誤下引入內結。非大小陷胸湯丸峻攻。必不能解散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瀉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陽明少陽并病也。潮熱者。陽明胃熱之候若大便瀉小便自可。則胃全不實更加胸脅滿不去。則證已兼見少陽矣。

才兼少曰即有汗下二禁。惟小柴胡一湯。合表里而總和之。乃少陽一經之正治。故陽明少陽。亦取用之。無別法也。

陽明病脅痛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也。

此亦陽明少陽并病。不但大便瀉為胃未實即使不大便而見脅下硬滿嘔與舌苔之證則少陽為多。亦當從小柴胡湯分解陰陽則上下通和。 然汗出。而舌苔嘔逆脅滿之外證。不時俱解矣既云津液得下。則大便自行。亦可知矣。此一時表里俱徹。所以為當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八字關系病機最切。風寒之邪。脅津液而上聚膈中。為喘為嘔。為水逆為結胸常十居。六七是風寒不解。則津液必不得下倘誤行發散。不惟津液不下。且轉增上。逆之勢愈無退息之期矣。

以上并病例。

溫熱病篇

仲景溫病熱病諸例。向來混入傷寒六經例中。致使后世有以黃芩白虎湯。誤治傷寒者。有以黃芩白虎證。誤呼傷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蒙昧千古。自長沙迄今。惟守真一人獨得其秘。則又晦其明目。不曰溫熱。而曰傷寒。何怪當世名家。動輒錯誤耶。今將溫熱諸條。另析此篇學人洗心讀之。如瑯函一展。火輪劍樹頃化清涼大地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提挈溫病自內而發之。大綱凡初病不惡寒便發熱煩渴。三四日間。或腹滿或下利者。此溫病也。

若先惡寒發熱三四日后。表邪傳里變煩渴者。此又傷寒熱邪傳里而顯內實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 若火薰之。一逆尚引目再逆促命期。

此條緊接上條。其下即云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見風溫之由誤。發溫病汗而致者。與更感于。風而成者。

自是兩般。風溫之證兼太陽。少陰其脈尺寸俱浮。蓋腎水本當沉也風溫。載之從太陽上入。根本撥而枝葉紊矣。伏邪久郁身中時當二月。其脈先見露矣。發則表熱太陽。里熱少陰。將同用事。恣汗無忌灼熱反倍。是謂風溫。風溫表里。俱見浮脈。

其證自汗身重腎水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語言難腎本病也。腎中之候。同時薦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風溫治在少陰。不可發汗。發汗死者。醫殺之也詎意發熱之初不及脈理。輕易發汗。早已犯此大戒乎。既腎。中風邪外出。以陽從陽。熱無休止矣。被下者。小便不利。傷其膀胱。氣化直視失溲。太陽臟腑同。時絕矣。被火者。微則熱。傷營氣而瘀熱發黃劇。則熱甚。生風而如驚癇。時螈 。火熱亂其神明。擾其經脈也。傷寒燔針灼艾。仲景屢戒至溫證。尤當戒之。

被火微發黃色一 。亂其神明。擾其經脈。重證莫重于此。稍輕誤火。少陰脈系咽喉。咽喉干痛。乃至唾血。亦多死者。

一逆發汗。已是引日待斃。再逆則神圣莫挽矣。故治溫病。全在未發汗前。辨其脈證補救備至。防危可也發汗以后兇咎卒至。亦何措其手足哉。內經刺熱論溫。榮交以后。其病內連腎。評熱論溫。專論谷氣腎中精勝。乃汗則生。腎中虛甚更熱。則死其旨至矣盡矣。仲景復出不盡之。藏論腎更視膀胱。以緯之。小便傷膀胱氣化。甚則直視失溲。命門腎藏之精。不能照物。神水絕矣。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太陽氣絕者。其足小可屈伸。是以中風暴證也。絕膀胱。人不識者。故風溫扼要膀胱。若腎藏將絕寧不膀胱先絕乎。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此言太陽少陽合病。明非傳次少陽之證洵為溫病之合病無疑。以其人中氣本虛。熱邪不能外泄故。內攻而自下。利也與黃芩湯解散表里之熱。較之傷寒治法迥殊。按黃芩湯乃溫病之主方。即桂枝湯以黃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也。蓋桂枝主在表風寒。黃芩主在里風熱不易之定法也。其生姜辛散。非溫熱所宜。故去之。至于痰飲結聚膈上。又不得不用姜半。

此又不越傷寒治法耳。按溫病始發即當用黃芩湯去熱為主。傷寒傳至少陽。熱邪漸次入里。方可用黃芩佐柴胡和解之。

此表里寒熱之次第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伊金霍洛旗| 兰溪市| 泰安市| 翁牛特旗| 会泽县| 海门市| 噶尔县| 横峰县| 内江市| 屏边| 萨迦县| 屯留县| 黑龙江省| 马关县| 墨玉县| 徐水县| 吉木萨尔县| 无锡市| 兰溪市| 东乡县| 益阳市| 四会市| 崇州市| 苍山县| 石台县| 沙坪坝区| 涟源市| 舒城县| 勐海县| 从化市| 长子县| 隆德县| 舞钢市| 红桥区| 合川市| 曲周县| 潍坊市| 广河县| 杨浦区|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