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3958字
  • 2015-12-26 18:32:21

其所以加人參者。不特護持津液。兼陽藥得之愈加得力耳。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入厥陰。其熱深矣。乃陽邪不上結于胸。陰邪不下結于腹。其脈虛而復厥。乃非熱深當下之比。以其亡血傷津大便枯澀。恐人誤認五六日熱入陽明之燥結。故有不可下之之戒。蓋脈虛腹濡知內外無熱厥則陰氣用事。即當同上條亡血例治。設其人陰血更虧于陽或陰中稍挾陽邪不能勝辛熱者。又屬當歸四逆證矣。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陽邪必結于陽。陰邪必結于陰。故手足厥冷。小腹滿按之痛者。邪不上結于胸其非陽邪可知。其為陰邪下結可知。

則其當用溫用灸更可知矣。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燥。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微而厥冷加煩燥。則是陽微陰盛。灸毛際以通其陽而陽不回則死灸。所以通陽也。厥不還。則陽不回可知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灸之不溫脈不還。已為死證。然或根柢未絕亦未可知。設陽氣隨陰火上逆。胸有微喘。則孤陽上脫而必死矣。與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正同。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脈絕不惟無陽而陰亦無矣。陽氣破散。豈有陰氣不消亡者乎。 時脈還乃脈之伏者。復出耳。仲景用灸法正所以通陽氣。而觀其脈之絕與伏耳。故其方即名通脈四逆湯。服后利止脈出。則加人參以補其亡血。若服藥 時。脈仍不出是藥已不應其為脈絕可知。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中厥冷者。皆為危候。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加以發熱躁不得臥。

不但虛陽發露。而真陰亦已爍盡無余矣。安得不死乎。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于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利而熱不兩存之勢也。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者自厥利。陰陽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見煩躁已為難治。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耳。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遲為寒。寒則胃中之陽氣已薄不可更用寒藥矣腹中。即胃中今胃冷而反能食。則是胃氣發露無余其陽亦必漸去不能久存。故為必死較后條之食以索餅不發熱者。自是天淵。

以上純陰無陽證。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下利脈大為虛陽下陷。設脈浮革為風邪乘虛襲肝。風邪結聚。則水飲停留。因爾腸鳴者。宜當歸四逆以散風利水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主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似乎陰寒之極蓋緣陽邪流入厥陰營分以水虛不能作熱。故脈細欲絕也。此為陰。郁陽邪所以仲景處方。仍用桂枝湯和其中外加當歸以和厥陰之營血。通草以通太陽之本。細辛以凈少陰之源。使陽邪得從外解本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蓋脈細欲絕。為陰氣衰于內不能鼓動其脈而肌表之陽亦虛。非真陽內虧之比。故藥中宜歸芍以濟陰。不宜姜附以劫其陰。即其人素有久寒者。但增吳茱萸生姜。由是觀之則干姜附子寧不在所禁乎。久寒者陳。久之寒非時下直中之寒也。明矣。前條下利脈大亦用此湯者以下多傷陰。陰傷則陽不歸附故脈雖浮大而證仍屬血虛也。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手足厥逆本當用四逆湯以其脈促。知為陽氣內陷而非陽虛。故但用灸以通其陽。不可用溫經藥以助陽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有寒熱之異。治雖霄壤而不可下則一。總由脾胃之陰陽不相順接。所以不能溫順四末耳。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熱少厥微指頭微寒其候原不為重然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胃中津液傷而困矣。若小便利色白則邪熱暗除胃氣漸復故欲得食。若厥而嘔。胸脅滿不去。則邪聚中焦。故嘔而煩滿其后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血。以厥陰主血故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為陰邪浮數為陽脈。若陰盡復陽則尺脈自和。今尺中自澀。乃熱邪搏結于陰分。雖寸口得陽脈。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此條與上條厥嘔胸脅煩滿者。雖有輕重之殊而治法不異并宜白頭翁湯膿血止芍藥甘草湯。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后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

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其邪氣傳里也。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喜其陰盡復陽也。然熱氣有余又為內外癰膿便血之兆矣。

傷寒發熱始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少陰經中內藏真陽。最患四逆故云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厥陰經中。內無真陽不患其厥。但患不能發熱與夫熱少厥多耳。然厥證多兼下利。其陽熱變為陰寒者十常六七也。論中恐暴熱來。出而復去后三日脈之其熱尚在形容厥證重熱之脈證如睹然得熱與厥相應尤無后患若熱氣有余病勢雖退。其后必發癰膿以厥陰主血熱。與久持不散必致壅敗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以邪熱內深飲水過多。水氣乘心所致也。水者心火所畏。故乘之則動悸不寧。飲之為患甚于他邪。

所以乘其未漬入胃先用茯苓甘草湯。以清下利之源。后乃始厥。庶不致厥與利相因耳。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已下利而更煩似乎邪未盡解然。必心下濡而不滿則為虛煩與陽明誤下胃虛膈熱之證頗同。故俱用涌法也。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痢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此表里錯雜之。邪雖為難治非死證也。夫下后寸脈沉而遲明是陽。邪陷陰之故非陽氣衰微可擬。手足厥逆者。胃氣不布也。下部脈不至者。因泄利不止而陰津下脫也。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陽邪搏陰。上逆也。所以仲景特于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也。或問傷寒三陽證宜汗。而厥陰證中有麻黃升麻湯之例其故何也。詳此證之始。原系冬溫以其有咽痛下痢故誤認傷寒襲證而下之致泄利不止。脈變沉遲證變厥逆皆熱邪內陷種種危殆賴真陰未漓猶能驅邪外行而見咽喉不利唾膿血明系熱邪返出。游溢少陰經脈之候。亦為木槁土燔凌爍肺金之候。方中用麻黃升麻。所以升陷內之熱邪桂枝芍藥甘草當歸調其營衛。緣太陽少陰之邪既以并歸厥陰。故于桂枝湯三味中必加當歸以和陰血葳蕤天冬下通腎氣以滋上源。且葳蕤為治風溫咽痛熱咳之專藥。本文雖不曰咳。而云咽喉不利唾膿血可知其必然大咳而膿血始應也。黃芩芍藥甘草治邪并于內之自利知母石膏甘草治熱伏少陰之厥逆其邪既伏于少陰非知母則郁熱不除且熱必由陽明而解非石膏則腠理不開其所以用干姜白術茯苓者。以其既經大下非此不能保護中州耳。朱奉議以此湯裁去升知冬芍。姜術桂苓加入葛根羌活川芎杏仁白薇青木香以治風溫總不出此范圍也。

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言傷寒表證罷先見厥利而后發熱。非陰證始病便見厥利也。先厥后發熱而利。必自止。乃厥陰之常候下文見厥復利。乃預為防變之辭。設厥利止。而熱不已。反見咽痛喉痹。或便膿血。又為陽熱有余之證矣。

以上陰陽錯雜證。

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先厥后熱下利止。其病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邪熱扶痰濕上攻而為喉痹也。然既發熱以無汗而邪亦外出所以利必自止若不止則無汗明系邪不外出。仍在于里必至便膿血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見熱邪。在里即不復在表。在下即不復在上也。喉痹者。桔梗湯便膿血者。白頭翁湯。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傷寒初起一二日間。所見皆惡寒惡熱之陽證。至四五日傳進陰經而始厥也。前云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矣。此云應下之其辨甚微蓋先四逆。與先發熱而行厥者。其來回異故彼云不可下。此云應下之者以其熱深厥深嘗用苦寒之藥。清解其在里之熱。庶有生理。小陷胸湯合小承氣可也。即下利譫語。但用小承氣湯止耳。從未聞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發汗寧不忍熱勢上攻乎。口傷爛赤。與喉痹互意。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嘔有胃中虛寒而嘔。有肝氣逆上而嘔皆當辛溫治其逆氣。此則熱聚于胃。結成癰膿而嘔。即內經所謂熱聚于胃口不行胃脘為癰之候恐人誤用辛熱止嘔之藥所以特申不可治嘔。但俟膿盡自愈言熱邪既有出路不必用藥以伐其胃氣也。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在三陽邪熱全盛之時其脈當實。今傳次厥陰為邪氣向衰之際況復下利日十余行。而反見實脈是正衰邪盛。故主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而至下重。濕熱交并之象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欲飲水者。與臟寒利而不渴自殊乃熱邪內耗津液縱未顯下重之候亦當以前藥勝其熱也。

以上純陽無陰證。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厥陰之邪欲散則逆上而還少陽必發熱而嘔以肝膽臟腑相連。故用小柴胡以升提厥陰之邪從少陽而散也。

上條厥陰轉出少陽經證。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厥陰病自利止后清便自調知里寒已退但身痛者。邪氣已還于表故用桂枝以和營衛而愈也。

上條厥陰回陽熱從外解證。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上條厥陰經證自解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暨市| 佛坪县| 宁都县| 卢湾区| 皮山县| 甘孜县| 登封市| 昭平县| 沁源县| 鹰潭市| 泰安市| 上虞市| 大连市| 泗洪县| 阿巴嘎旗| 奎屯市| 西畴县| 文山县| 左云县| 鄄城县| 河北区| 滦平县| 新沂市| 博兴县| 饶阳县| 汶上县| 嘉兴市| 同仁县| 化德县| 商丘市| 府谷县| 永仁县| 宁河县| 海宁市| 贡觉县| 元阳县| 玉田县| 白玉县| 平定县| 江华|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