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典契字人下水仔莊陳周,有自己應份鬮分份下水田一段,址在旱溪底。大小三坵,東至園崁,西至添生田,南至添生田,北至番叔田;四至界址明白。今因乏銀別創,先盡問房親人等不能承受,外托中引就向與本宗陳玉麟出首承典,當日三面議定時值價銀一百五十大員正。其銀即日同中交收足訖;其田隨即踏付銀主前去掌管起耕,招佃耕作,年納大租榖一石,又水租四斗。其田限自甲子年起,至甲戌年終,聽周備足典契字內銀一足送還,取回原契字;如銀未備,任從銀主耕作,不得刁難。保此田系周應份鬮分物業,與房親人等無干,亦無重張典掛他人財物,并無拖欠大租及上手來歷交加不明等情;如有此情,周一力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立典契字一紙,鬮書一紙,共二紙,付執為照,行。
即日同中收過典字內銀一百五十大員正完足,再照,行。
其上手契連在別段,難以開折,再照。
嘉慶九年六月日。
代筆人(宗侄)希周
知見人(胞兄)起
為中人葉圓
立典契字人陳周
(三○)
立賣杜絕盡根契人見龍、覲龍,同侄等,有承父明買過羅集賢水田一所,坐落土名蓬山下。兄弟鬮分抽起為公田,經丈六甲,又帶大陂水寸,又帶水涵二個灌溉通流入田。遞年供納業主大租粟每甲八石,共四十八石。東至大圳為界,西至大路為界,南至王、吳二家之田為界,北至石埔為界;其秧地、禾埕等項,俱在界址內分明。今因乏銀回唐別創公業,胞兄弟侄商議,情愿將此田出賣,先盡問房親叔兄弟侄不愿承買,外托中招與李鳴溪、李鳴禧、李鳴郎前來出首承買,三面言議著下時田價佛面銀一千五百大員正。其銀即日同中見兄弟侄親收足訖;其田并秧地、禾埕,付買主照契內界址前去掌管耕作,收租納課,永為己業,不敢阻擋。其園頭田尾若有荒埔余地,盡是買主之業,寸地并無留存。一賣千休,永斷葛藤,日后子孫永無言增、言贖、言找、言洗,亦不敢異言生端。保此田系是見龍、覲龍承父明置鬮分抽起為公田物業,與至親叔兄弟侄無干,亦無重張典借他人財物,及拖欠大租來歷不明等情;如有不明等情,見等抵擋,不干買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今欲有憑,親合立賣杜盡絕根田契一紙,并上手印契四紙,付執為照。
即日同中見叔兄弟侄親收過契內佛面銀一千五百大員正完足,再照。
又批明:兄見龍年老在唐,不得前來,長男群鳳代押花號,所批是實。
又批:其田上手若有余契,日后尋出,不得行用,所批是實。
嘉慶十年七月日。
蘇曾芳
說合中人蘇百喜
盧榮招
榮蘭
步龍
在場見人
錦鳳
京鳳
朝鳳
盧見龍
立賣杜絕盡根田契人侄清鳳
盧覲龍
群鳳
(三一)
立合約字劉經緯、林元梅、徐鳴崗、邱秀章、詹康、陳得耀、詹文光、詹捷寧、張雄方、張蔭、劉玉成、劉仕壯、邱良木、張督、張居賢等。竊思貿易通商,王政之大典;化居無有,億兆之良圖。茲予等粵莊人周地密,趨赴各市維艱,眾議在關帝廳莊前置田一十六甲零,建為街市,共費去銀四千六百八十員,共勷此舉,蒙縣主楊氏桂森錫予永靖嘉名。現規模已整,又不可無良規垂后,爰立合約八紙,交各首事分執照行,俾后人有所遵守,庶交易有資,共慶財源廣進;商民得所,咸賡利路亨通。合將各款議規六份,出銀姓名開列于左:
一、議:設此街市,祗因昔處羊城故土,今為海外鄉親星散各莊,欲敦鄉誼而末由。茲建街聚處,雖在異地,何殊家鄉。永保茲土全親,后人倘有大小店出賣,不通聞首事,不蓋永靖街公記,是背鄉親之誼,起害街之端,議將店宇折毀,店地還眾,此議。
一、議:三山國王護國庇粵之神,宜建廟崇祀。茲議街中留廟基一所,左右店基各二間,立為費祀,此議。右加一間。
一、議:大街兩行及國王廟前左右前后之店,均要蓋瓦,不得用茅,此議。
一、議:此橫街店后及大街店后各留車路三丈,至周圍竹下各留車路三丈,街人不得侵占挖壞;如違重罰外,仍押填補,此議。
一、議:兩片東西大街店地均有派出銀員。其店地包亭仔腳定深一十九丈,闊則一丈五尺,或一丈七尺不等。北勢橫街店地未有派出銀圓,定深一十五丈,闊一丈六尺。南勢對面橫街深一十二丈,闊一丈七尺。王宮前兩片橫街深一十二丈,闊一丈七尺。每間年納稅銀圓二圓,三年后年納稅銀四圓,不得爭多減少,此議。
一、議:街中大小店余地、魚池諸項,難以獨理,眾議分鬮六份,各理各收,不得違鬮越規,此議。
一、議:六份內有大小店屋居住之人,系各份內頭人約束;如某份內店屋有人開場設賭,包娼容匪打擾滋事,系某份內之人約束不嚴,即該份內抵擋,不干別份,此議。
一、議:六份內店屋之人若有持強逞眾,作慝犯規,不聽約束,該份內頭人或要稟官,或要拴拿。力弱難當,即要自行為首投明,五份頭人據理幫辦,不干他份,此議。
一、議:六份鬮分余地無論闊狹,種作只許五谷,不許插竹栽種果木,以害街地,此議。
一、議:圍內刺竹不許砍伐;如有砍伐,捉獲罰銀二圓存公。違者,六份合攻,此議。
一、議:街中遇有修柵橋溝路,及緊要正項,公銀照六份派出,不得違拗,此議。
一、議:街內開有大小圳卸水,一遇壅塞,查明某處某所轄,即要督理疏通,勿延諉害街;違者公罰,此議。
一、議:六份每年要抽出銀五員,合存公放,永為街中公費,后人不得分散,此議。
一、議:吳業主大租年納銀一百八十九圓三皮六厘四毫二絲,施業主大租年納銀二十八圓二皮九厘八毫,共銀二百一十七圓六皮六厘二毫二絲,稟官存案。六份勻納,每份年納銀三十六圓三皮,限六月、十一月清;如有不清,該某份股內賠清,不干別份,此議。
一、議:六份各鬮定大小店余地、魚池諸項,俱注明各份簿內。
一、議:徐鳴崗、邱秀章、邱華、汪文相、傅添、李良生、羅士俊,巫厝莊吳純、徐歡明、何旺華、何興歡、吳歡河、熊義成、溫文楊、曾鳳生等共一股,出銀七百八十圓正。
一、批:劉經緯、材元梅、林士魁、賴士秀、劉德紹、劉振豐、劉錦魁、余泉、劉澄江、劉美清、詹振坤、林俊明等共一股,出銀七百八十圓正。
一、批:詹康、陳德耀、魯善生、詹渡、劉龍福、陳神佑、詹廳、詹春蕩、陳觀、詹順、詹盛、詹庚、劉媽德等共一股,出銀七百八十圓正。
一、批:詹文光、詹捷寧、陳臣思、邱水生、黎成宗、詹浚源、陳天思、詹木、張鼎常、胡世俸等共一股,出銀七百八十圓正。
一、批:張雄才、張蔭、張正三公、張麟、羅恭伯、張耳順、張友、張企王、文高發等共半股,出銀三百九十圓正。
一、批:劉五成、劉士壯、劉祖、賴士遠、俊興號、廖老二、鐘北生等共半股,出銀三百九十圓正。
一、批:邱良木、邱學班、邱行、邱新、邱賢、邱德據、邱成龍、邱輔、邱成實公等共半股,出銀三百九十圓正。
一、批:張督、張居賢、張足、張瓊、劉藩衍、鄧曹、曾水等共半股,出銀三百九十圓正。
一、批:此街買田一十六甲八分四厘三毫四絲正,立契共一十二紙,交各首事收存,注明各份簿內。
一、批:南門內外余地及東邊園地、北門內半墟、西門內車坪,俱是六份公地,長闊注明各份簿內。
一、批:學校所以作養人材,茲此街日后要起文祠,六份內余地有合用者,長闊將別店地易換。
一、議:此街六份勻分,現有出店地銀者九十六間,已起者七十余間,未起者二十余間,限三年內起齊;如有不起,將店底銀除消公充,此議。
一、議:南門外竹下及西北溝面各闊一丈,日后修開,不得阻遏,此議。
嘉慶十八年九月日。
依眾代筆人李興玉
張督陳天思
張蔭詹英楊
劉玉成張居賢
(監生)詹捷寧邱學班
張雄才劉仕壯
詹文光邱良木
同立合約人劉經緯陳德耀
(生員)徐鳴崗詹康
林元梅(監生)邱秀章
(三二)
立找洗絕盡根契字張安、張連兄弟,同母親張劉氏等,有承祖父遺下應份鬮分水田一處,坐落彰化縣拺東下堡旱溪莊北勢樹頭。田東至大溪,西至吳頭家,又至張爆田,南至蕭家田,北至張爆田為界;四至界址明白為界。經及丈甲二甲,又配大甲溪圳水一甲三分三厘零,遞年配納業主吳大租粟一十六石滿斗,又配車工銀八錢。今因乏銀別創,愿將此田出賣,先盡問房親人等不能承受,外托中引就招與林傳盛同林探之子林艷出首承買,三面議定時值田價銀一千二百二十大員正。其銀即日憑中交收足訖;其田隨即立契踏明界址,其余溪埔、荒埔,至石頭灘,一盡付與銀主前去掌管,開墾耕作,收租納課,永為己業。以及交加不明,不干買主之事。上下相承買賣,來歷契字甘愿是實炳據。今因家事貧寒,日食難度,懸磬興悲,朝夕無以糊口,實存不肖,無奈已極,一紙終無再找之理。但念得業者虧,爰是再托原中公親懇求向與林傳盛同林探之子林艷手內,再找出佛面銀一十二大員正。其銀即日憑中交收。自此一找,永斷葛藤,后日叔兄弟侄子孫人等永不敢再找、再洗之理等情;如有此情,安兄弟甘愿立契,一力抵擋。后日若是再找之事,理合投明原中公親保長,同買主人等鳴官具呈稟究追找,不干買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中間并無短折,日后不敢異言生端滋事。各無抑勒反悔,口恐無憑,今欲有憑,立找洗絕盡根契字一紙,并上手鬮書一紙,連賣盡根大契字一紙,共三紙,付執為照。
即日收過找洗契內銀一十二大員足訖,再照。
嘉慶二十一年月。
原中人盧干
代書人王成業
在場人保長公賴長祿
在場人(母親)劉氏
張安
立找洗盡根字人
張連
(三三)
立轉典契人布嶼西保五塊厝田寮莊吳淋,父在日有明典七張犁莊周宅埔園一丘,坐在七張犁莊頭東勢,土名大丘園,東至李家園為界,西至曾家、張家兩家園,南至蔡家園,北至車路,四至界址明白;歷年張業主一九五抽的。此園同胞伯作四份均分,在西畔第二份尾份。今因乏銀別創,先問房親叔侄人等不欲典受,托中引就,將自己應份二份,轉典與新竹圍莊許忍官出首承典,三面議定時典佛銀一百四十大員正。其銀即日同中親收足訖;其園隨踏過付銀主前去掌管耕種,永為己業。銀無利,園無稅,限至五年終,收成豐滿,聽淋備契面銀取贖原典契,不得刁難。保此園系是明典應份之業,另房親叔侄人等無干,并無重張掛典他人,亦無拖欠租課來歷不明等情;如有等情,淋出首一力抵擋,不干銀主之事。二比甘愿,各無反悔,今欲有憑,立轉典契一紙,付執存照。
即日同中收過契面銀一百四十大員完足,再照。
批明:上手典契二紙,存在胞兄再哥,日后不堪重行,批照。
批明:此契許先應得份額,抽出轉左侖背元李日山處批明,再照。
嘉慶二十三年十一月日。
在見(胞伯)碧
為中人王賣
立轉典契人吳淋
代筆人陳文端
(三四)
同立鬮書林周正、張蘭仲、何勸,暨十份人等,于乾隆二十八年,共承買黃興定水田一埒,座址武東保挖仔莊口,東至林家池岸菜園,西至竹圍下溝,南至林家田岸,北至大路為界;帶施家圳水灌溉,年納大租榖一甲五分零。其北勢余地為消沙舄水溝路一帶,闊各二丈。剩余之田今折作十份配搭均勻,拈鬮為定,以后各照鬮份耕輸,合立原編條例,各執一紙為照。
計折余田共作五鬮,每鬮二份,每份配大租一分五厘五絲,開明于左:
第一鬮:張子永公二份田,東自林家池岸起,西至二鬮周正公田止。下節東自五鬮世盛公田起,西至周正公田止。配大租三分零。
第二鬮:林秀茂公一份長周正田,東自一鬮子永公田起,西至本鬮何欣公田止。下節東自子永公田起,西至何欣公田止。配大租一分五厘五絲。
何欣公一份田,東自本鬮周正公田起,西至三鬮卓徽公田止。下節東自周正公田起,西至卓徽公田止。配大租一分五厘五絲。
第三鬮:張卓徽公二份田,東自二鬮何欣公田起,西至四鬮周智公田止。下節田東自何欣公田起,西至周智公田止。配大租三分零。
第四鬮:張世盛公一份田,東自本鬮周智公田起,西至五鬮世盛公田止。下節田東自周智公田起,西至五鬮世盛公田止。配大租一分五厘五絲。
林秀茂公一份田次周智公田,東自三鬮卓徽公田起,西至本鬮世盛公田止。下節東自卓徽公田起,西至世盛公田止。配一分五厘零。
第五鬮:張世盛公半份田,東自四鬮自己一份外田起,西至其俊公田止。下節東自四鬮自己一份外田起,西至其俊公田止。配大租七厘七絲。張其俊公一份半田,東自本鬮世盛公半份外田起,西至一鬮子永公田止。下節東自本鬮世盛公半份外田起,西至竹溝止。配大租二分三厘零。
批明:此田東西各有水源流入灌溉,上流下接,不得阻滯,批照。
嘉慶二十四年十月日。
理書余文衡
公處張文雅
林周正
同立鬮書何勸
林周智
張孔壘
張藔仲
張達寮
張子長
(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