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痢門
泄痢論
論曰。臟腑泄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fēng)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fēng)氣內(nèi)藏。
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dú)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故曰諸泄稠粘。皆屬于火。經(jīng)曰。溲而便膿血。知?dú)庑卸埂R惨舜簏S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shí)則泄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shí)矣。故經(jīng)曰。春傷于風(fēng)。夏為飧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太陰脾經(jīng)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bǔ)之。夏宜泄之。法云。宜補(bǔ)、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而為膿血。是脾經(jīng)傳受于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后滑。謂之微邪。故易痊也。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于脾而為水泄也。有厥陰經(jīng)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粘。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xù)命湯汗之。
法云。謂有表邪縮于內(nèi)。當(dāng)散表邪而自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者宜下。腹痛者當(dāng)和。身重者除濕。
脈弦者去風(fēng)。膿血稠粘者。以重藥竭之。
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fēng)邪內(nèi)縮者。宜汗之則愈。 溏為痢。當(dāng)溫之而已。又云。在外者發(fā)之。在內(nèi)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nèi)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有云。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泄之謂也。(上出活法機(jī)要)【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大黃湯】治瀉痢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大黃(一兩)上一味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半。去渣。將酒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后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術(shù)黃芩湯。蓋徹其毒也。
【芍藥湯】行血調(diào)氣。經(jīng)曰。溲而便膿血。知?dú)庑卸埂P醒獎t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 桂(二錢半) 甘草(炒) 檳榔(各二錢)木香(一錢)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后。如便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白術(shù)黃芩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diào)和。
白術(shù)(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上三味 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又泡) 附子(炮) 桂 干姜(炮)甘草(炙。各五錢) 良姜(二錢半)上六味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陽經(jīng)傷動。傳太陰下痢為 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宜桂枝湯。秋冬宜白術(shù)湯。
【桂枝湯】桂枝 白術(shù) 芍藥(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上四味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白術(shù)湯】白術(shù) 芍藥(各三錢) 干姜(五錢。炮) 甘草(炙。二錢)上四味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干姜。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fā)散也。
溢飲
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fù)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當(dāng)灸大椎。
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為壯。
濡泄
內(nèi)經(jīng)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jīng)云。寒氣客于下焦。傳為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nèi)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dāng)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
【對金飲子】平胃散(五錢) 五苓散(二錢半) 草豆蔻(面裹煨。五錢)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盞半。姜三片。棗兩個。煎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上都七月間。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飧泄
內(nèi)經(jīng)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fēng)入胃中。則為腸風(fēng)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fēng)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當(dāng)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加減木香散主之。
【加減木香散】木香 良姜 升麻(去腐) 人參(去蘆)檳榔(各二錢半) 神曲(炒。二錢) 肉豆蔻 吳茱萸(泡)縮砂仁 干姜(炮) 陳皮(各半錢)上十一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宜加白術(shù)。
痢疾
內(nèi)經(jīng)曰。膿血稠粘。皆屬于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腎惡燥。
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也。然青白為寒。赤黃為熱。宜須兩審。治熱以堅(jiān)中丸、豆蔻香連丸。治寒以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shù)。宜止滑。宜養(yǎng)臟湯。病氣大退。正氣未復(fù)。當(dāng)補(bǔ)脾。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bǔ)養(yǎng)其脾。胃氣足。
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shè)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惡心。則不拘此例。當(dāng)權(quán)用橘皮枳術(shù)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diào)節(jié)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堅(jiān)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去須) 黃柏 赤茯苓(去皮) 澤瀉白術(shù)(各一兩) 陳皮 肉豆蔻 人參白芍藥 官桂 半夏曲(各半兩)上十一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純陽真人養(yǎng)臟湯】治下痢赤白。
人參 當(dāng)歸 白術(shù)(各六錢) 官桂甘草(各八錢) 肉豆蔻(半兩) 木香(一兩六錢) 訶子(一兩二錢)白芍藥(一兩六錢) 罌粟殼(三兩六錢)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
【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里急后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并皆治之。
御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 乳香(研) 肉豆蔻縮砂(各一兩半) 當(dāng)歸 白芍藥 木香丁香 訶子皮 藿香 黃連(去須)青皮(去白。各一兩) 干姜(炮。半兩) 甘草(炙) 濃樸(姜制)陳皮(各一兩) 枳實(shí)(麩炒。半兩)上十七味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棗一枚擘開。煎至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從軍過鄧。時值霖雨。民多痢疾。遂得白術(shù)安胃散、圣餅子。于高仲寬處傳之。用之多效。故錄于此。
【白術(shù)安胃散】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里急后重。窘痛。日夜無度。及治小腸氣痛。婦人臍下虛冷。并產(chǎn)后兒枕塊痛。亦治產(chǎn)后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帶。蜜拌炒) 茯苓(去皮) 車前子白術(shù)(各一兩) 烏梅肉 五味子(各半兩)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之。
【圣餅子】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 密陀僧 舶上硫黃(各三錢) 黃丹(二錢) 輕粉(少許)上五味為末。入白面四錢匕。滴水丸如指頭大。捻成餅。陰干。食前溫漿水磨下。大便黑色為效。
【南白膠香散】治脾胃虛寒。滑腸久瀉。臍腹疼痛無休止時。
御米殼(四兩。醋炒) 龍骨 南白膠香(各三兩) 甘草(七錢。炙)干姜(半兩。炮)上五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冷物傷胃。
【豆蔻燥腸丸】治沉寒涸冷泄痢。腹痛后重。
附子(炮。去皮) 赤石脂(各一兩) 舶上硫黃 良姜(切炒)肉豆蔻 干姜(各半兩。炮)上六味為末。酷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油膩物。
【玉粉散】治冷極泄瀉久作。滑腸不禁。不思飲食。服之神效。
紅豆(揀凈) 大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半兩) 舶上硫黃(另研。二錢半)上四味為末。入研藥勻。每服二錢。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飲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輕者三五服安。
【玉粉丹】逐化虛中積。止膿血痢。撮痛。里急后重。并皆治之。
定粉(半兩) 粉霜(三錢) 延胡(三錢) 膩粉(一錢)石燕子(一個半)上先杵石燕、延胡為末。入乳缽內(nèi)。共粉霜等一處。研如粉。雞清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溫米飲下。食前臨臥。不論老弱妊婦產(chǎn)人。皆可服之。粥飲下五丸。或另丸一等麻子大。量小兒大小。夜臥溫米飲下五七丸。漸服十丸。忌油膩粘滑冷硬等物【桃花丸】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痢赤白。
赤石脂 干姜(炮。各等分)上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食前。日三服。一方治禁口痢。驗(yàn)。梨一枚去心。入好蜜一匙。煨過食。
【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并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腹脹。兼治小兒驚疳、積熱、乳癖等證。
牽牛(頭末二兩) 青黛(一兩) 黃連 黃柏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輕粉(二錢)上九味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再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
后常服十五丸。數(shù)日后得食力。痢病未痊者。徐加。再取利。利后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
后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阿膠(凈草灰炒透研。如研不細(xì)者。再炒研細(xì)盡)烏梅肉(炒) 黃連黃柏(炒) 赤芍藥 當(dāng)歸(炒) 赤茯苓(去皮)干姜(炮。各等分)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四時用藥例
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證候者。亦宜服此藥。去其余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芍藥 黃柏(各等分)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加減平胃散】經(jīng)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而血不流于四肢。卻入于胃中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yǎng)脾胃。
木香 檳椰(各三錢) 白術(shù) 濃樸(制)陳皮(各一兩) 甘草(七錢) 人參 黃連白茯苓 阿膠(炒) 桃仁(各半兩)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加減法 血多加桃仁。氣不下后重。加檳榔、木香。膿多加阿膠。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濕多加白術(shù)。脈洪大加大黃。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
【黃連阿膠丸】治痢。
阿膠(碎炒。一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上各為末。以水調(diào)阿膠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食前服。
【訶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訶子(去核半兩) 母丁香(三十個) 椿根白皮(一兩)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送下。空心食前。
【鞠 丸】治中風(fēng)或中風(fēng)濕。臟腑滑瀉。
附子 芎 白術(shù) 神曲(各等分)上四味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此藥亦治飧泄甚妙。素問云。春傷于風(fēng)。夏必飧泄。米谷不化。蓋春木旺。肝生風(fēng)邪。淫于脾經(jīng)。夏飲冷當(dāng)風(fēng)。故多飧泄也。
【陳曲丸】磨積止瀉痢。治腹中冷疼。
陳曲(一兩半) 官桂 人參 干姜白術(shù) 當(dāng)歸 甘草(炙) 濃樸(各半兩)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淡醋湯任下。食前。日二服。
【曲術(shù)丸】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曲(炒) 蒼術(shù)(泔浸一宿。炒。各等分)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不拘時。
【胃風(fēng)湯】治風(fēng)冷虛氣。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痛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白術(shù) 川芎 白芍藥 人參當(dāng)歸 官桂 茯苓(各等分)上七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百粒。同煎至七分。熱服。室心食前。量小兒加減服之。
【當(dāng)歸和血散】治腸癖下血。及濕毒下血。
升麻 當(dāng)歸身(各一錢) 槐花 青皮熟地黃 白術(shù)(各六分) 川芎 荊芥(各四錢)上八味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diào)下。空心食前。
陰陽皆虛灸之所宜
至元己亥。廉臺王千戶年四十有五。領(lǐng)兵鎮(zhèn)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jié)。至秋深。瘧痢并作。月余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予治之。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xì)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fù)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fēng)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滿。嘔逆不止。此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針經(jīng)云。陰陽皆虛。針?biāo)粸椤?
灸之所宜。內(nèi)經(jīng)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bǔ)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yǎng)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yǎng)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瀉痢。仍灸諸穴以并除之。經(jīng)云。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脾胃之氣。進(jìn)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發(fā)元?dú)狻W虡s百脈。充實(shí)肌肉。復(fù)灸足三里。腎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后灸陽輔二七壯。接續(xù)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濕之邪。迨月余。病氣去。漸平復(fù)。今累遷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精神不減壯年。
結(jié)陰便血治驗(yàn)
真定總管史侯男十哥。年四十有二。肢體本瘦。弱。于至元辛巳。因收秋租。佃人致酒。味酸不欲飲。勉飲三兩杯。少時腹痛。次傳泄瀉無度。日十余行。越十日。便后見血。紅紫之類。腸鳴腹痛。求醫(yī)治之。曰諸見血皆以為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不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
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干。時有煩躁。不得安臥。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xì)而微遲。手足稍冷。內(nèi)經(jīng)云。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經(jīng)云。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jié)陰之病。陰氣內(nèi)結(jié)。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宜以平胃地榆湯治之。
【平胃地榆湯】蒼術(shù)(一錢) 升麻(一錢) 黑附子(炮。一錢) 地榆(七分)陳皮 濃樸 白術(shù) 干姜白茯苓 葛根(各半錢) 甘草(炙) 益智仁人參 當(dāng)歸 曲(炒) 白芍藥(各三分)上十六味。作一服。水二盞。生姜三片。棗子二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服之?dāng)?shù)服。病減大半。仍灸中脘三七壯。乃胃募穴。引胃上升。滋榮百脈。次灸氣海百余壯。生發(fā)元?dú)狻>膭t強(qiáng)食生肉。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壯脾溫胃。生發(fā)元?dú)狻4搜宋钢涎ㄒ病8姆枷阒畡=湟陨餮哉Z。節(jié)飲食。良愈。
蔥熨法治驗(yàn)
(元在十三卷尾。今寫在此)真定一秀士。年三十有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得寒則痛。或嘔吐清水。眩運(yùn)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冗。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劑。則病退。延至甲戌初秋。因勞役及食冷物。
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故內(nèi)經(jīng)云。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luò)血之中。血滯不得注于大經(jīng)。血?dú)饣舨坏眯小9仕尬舳煞e矣。又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諸寒在內(nèi)作痛。得炅則痛立止。予與藥服之。藥不得入。見藥則吐。無如之何治之。遂以熟艾約半斤。白紙一張。鋪于腹上。
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shù)枝。批作兩半。鋪于熟艾上數(shù)重。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若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綿三。多縫帶系之。待冷時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良愈。故錄此慰法以救將來之痛也。
霍亂吐瀉
活人百問云。問嘔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亂也。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
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zhuǎn)筋。宜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頓服乃效。
【香薷散】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因飲食或風(fēng)冷傷于脾胃。
食結(jié)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百脈混亂。榮衛(wèi)俱虛。冷氣搏筋令轉(zhuǎn)。皆宜服此。
濃樸(二兩) 黃連(二兩。二味入生姜四兩。拌炒令黃色) 香薷(一兩半)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頻換。浸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
【增損縮脾飲】解熱躁。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后服熱藥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 烏梅 縮砂 甘草(各四兩)干葛(二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碗。生姜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極冷。旋旋服之。無時。潔古老人云。霍亂轉(zhuǎn)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陰陽交而不和。發(fā)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粥飲。谷氣入胃則死矣。治有兩種。渴欲飲水者。陽氣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飲水者。陰氣多也。理中丸主之。只待吐盡多時。微以粥飲漸漸養(yǎng)之。以遲為妙也。
【半夏湯】治霍亂轉(zhuǎn)筋。吐利不止。
茯苓 白術(shù) 半夏曲(各十兩) 甘草(二錢半)淡味桂(一錢半)上為末。渴者涼水調(diào)下。不渴者大溫水調(diào)下三錢。無時。
中暑霍亂吐利治驗(yàn)
提學(xué)侍其公。年七十九歲。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夜方半。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guān)緊急。予思內(nèi)經(jīng)五亂篇中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冒氣逆行。亂于胸中。是謂大 云云。
亂于腸胃。則為霍亂。于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蓋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治之。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bǔ)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冰水調(diào)灌。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后慎言語。節(jié)飲食。三日。以參術(shù)調(diào)中湯之劑增減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后。方平復(fù)。
內(nèi)傷霍亂治驗(yàn)
戊午春。攻襄陽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戶昔良海。因食酒肉飲 乳。得霍亂吐瀉。從朝至午。精神昏憒。以困急來求予視之。脈得浮數(shù)。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diào)桂苓白術(shù)散。徐徐服之。稍安。又于墻陰撅地一穴。約二尺許。貯以新汲水。在內(nèi)攪動。待一時澄定。名曰地漿。用清者一盞。再調(diào)服之。漸漸氣調(diào)。吐利遂止。至夜安眠。翌日微燥渴。卻以錢氏白術(shù)散時時服之。良愈。或問用地漿者。何也。予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于墻陰。貯以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今霍亂因暑熱內(nèi)傷而得之。
故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加以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則不愈。予用之者此也。或曰。內(nèi)經(jīng)福世之方書。豈不信然。
【桂苓白術(shù)散】治冒暑飲食所傷。傳受濕熱內(nèi)盛。霍亂吐瀉。轉(zhuǎn)筋急痛。腹?jié)M悶。小兒吐瀉驚風(fēng)宜服。
茯苓(去皮) 白術(shù) 桂(各半兩) 甘草澤瀉 石膏(各一兩) 滑石(二兩) 寒水石(一兩)上八味為末。熱湯調(diào)下三錢。喜冷。新汲水調(diào)姜湯亦得。小兒服一錢。
【桂苓甘露飲】流濕潤燥。治痰涎。止咳嗽。調(diào)臟腑。寒熱嘔吐服之。令人遍身氣溢宣平。
及治水腫泄利。
官桂 藿香 人參(各半兩) 木香(一分)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澤瀉葛根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上十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新汲水或姜湯亦得。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 炙甘草(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diào)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發(fā)汗者。煎蔥白豆豉湯調(diào)。無時。
【附錄圣惠方】治霍亂吐瀉。
濃樸(生姜汁。炙)上為末。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無時。如神。
瘧病脈證并治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fā)汗及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shù)者。風(fēng)疾發(fā)也。以飲食消息之。問曰。瘧以月一日發(fā)。當(dāng)十五日愈。設(shè)不瘥。當(dāng)月盡日解也。如其不瘥。當(dāng)云何。師曰。此結(jié)為瘕 。名曰瘧母。急宜治之。可用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鱉甲(十二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炙) 蟲(熬)牡丹皮(去心。各五分) 蜂窩(熬。四分) 烏扇(燒) 黃芩柴胡 干姜(炮) 大黃(各三分) 芍藥(五分)桂枝 濃樸(炒) 紫菀(一作紫葳) 阿膠(炮。各三分)桃仁(去皮尖) 瞿麥 鼠婦(熬) 葶藶(炒。各二分)石葦(去毛) 半夏(洗。各一分) 人參(去蘆。一分)上二十三味為末。先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浸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鱉甲十二片。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虻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以鱉甲煎和為丸。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疾發(fā)渴者(外臺。經(jīng)心錄。治兩溏亦妙。金匱方)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生姜(切。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大棗(十二枚。兩破)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姜湯】(三因方)柴胡(八兩)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三兩) 牡蠣(熬)甘草(炙) 干姜(炮。各二兩) 栝蔞根(四兩)上以水一斗二升。煎至六升。去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愈。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dú)發(fā)。則熱而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
邪氣內(nèi)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肌肉消爍。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筋疼煩。時時嘔逆。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石膏(一斤。碎。綿裹) 知母(六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上 咀。水一斗二升。煮米取去渣。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汗出而愈。
瘧疾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蜀漆(洗去腥) 云母(燒三日三夜) 龍骨(各等分。一方云母作云實(shí))上為末。發(fā)作前。漿水半盞。服一盞。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fā)時。服一錢以上。
【牡蠣湯】治牡瘧。
牡蠣(熬) 麻黃(去節(jié)。各四兩) 蜀漆(洗腥) 甘草(炙。各二兩)上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蜀漆至六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吐則勿更服。
【一剪金】治瘧疾寒熱。乃瘧中圣藥。
硫黃 信(各等分)上同研末。用緋紅絹?zhàn)邮帜硭幰荒怼7庞诮伾稀9缍勾蟆I嫌眉?xì)絲線緊纏。系數(shù)遭。系定。
用剪子剪切。切須緊系。如不緊恐藥有失。每服一丸。星宿全時。新汲水送下。空心服。無得人知。如服藥。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發(fā)日。早去凈野處避。不令人知。廣宇亦得。
【克效餅子】治一切瘧疾。
龍腦 麝香(各半兩) 朱砂(一兩一分) 荷葉綠豆粉 炙甘草(各五兩) 信(炙。二兩半) 定粉(半兩)金箔(二十五片為衣)上細(xì)末。煉蜜丸。每兩作二十丸。捏作餅。金箔為衣。每服一餅。以新汲水磨化。每日發(fā)者未發(fā)前服。間日發(fā)者不發(fā)夜服。隔數(shù)日發(fā)者一日夜服。連日發(fā)者凌晨服。
【溫脾散】治瘧疾寒熱發(fā)歇。多時不瘥者。
甘草(生。半兩) 綠豆(一兩) 柴河車(一兩) 砒(一錢半。另研)上先杵紫河車等為末。入砒和勻。羅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少許送下。如是隔日發(fā)。須好日夜深服。如頻日發(fā)。只夜深睡服。忌葷腥、瓜果、酒面、魚、肉、生冷硬物。三兩日。如受邪氣深者。只一服便定。十歲以上服一字。十歲以下至三五歲服半字。婦人有胎不可服。但請放心修合與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用予用此藥三五十年。救人甚多。雖砒一味。有綠豆等三味性涼解得。新汲水亦解。此藥并不吐人。有人一種積實(shí)痰瘧。每發(fā)時自吐食或涎。不曾服藥亦吐。非藥力也。假令金液丹。用硫黃紫霜丸用巴豆、杏仁。有大毒大熱。制了服之皆有效。小兒亦可服。恐不合此藥。
故論及此。
【常山飲子】治瘧疾。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二兩) 甘草 烏梅(各三兩) 良姜(一兩三錢)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去渣。無時。溫服。
【草果飲子】治脾寒瘧疾。
草果 川芎 紫蘇葉 白芷 良姜 炙甘草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留渣兩服并一服。當(dāng)發(fā)日進(jìn)二服。不以時。
【交加雙解飲子】治瘧疾。辟瘴氣。神效。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生。一個用面裹煨赤色。去面)濃樸(二寸。生一寸。姜制一寸) 甘草(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炙用)生姜(棗大二塊。生一塊。濕紙裹煨一塊)上 咀勻。分二服。水一碗。沙石器內(nèi)煎至一大錢。去渣。發(fā)日空心帶熱服。未效。再一服必效。兩渣并為一服煎。
癉瘧治驗(yàn)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書吏高士謙。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間。暑氣未退。因官事出外勞役。又因過飲。午后大發(fā)熱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辰稍輕減。服藥不效。召予治之。診其脈弦數(shù)。金匱要略云。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瘧論曰。癉瘧脈數(shù)。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
中氣實(shí)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
風(fēng)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于寒。故但熱而不寒者。邪氣內(nèi)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名曰癉瘧。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癉瘧。潔古云。動而得之。名曰中暑。以白虎加梔子湯治之。士謙遠(yuǎn)行勞役。又暑氣有傷。酒熱相搏。午后時助。故大熱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飲子一兩下之。后以白虎加梔子湯。
每服一兩。數(shù)服而愈。
征南副帥大忒木兒。巳未奉敕立息州。其地卑濕。軍多病瘧痢。予合辰砂丹、白術(shù)安胃散。
多痊效。
【辰砂丹】治瘧疾。大有神效。
朱砂(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信砒 雄黃(各五錢)上三味為末。入白面六錢。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星宿全時用。無根水送下。忌濕面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