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風痔漏門
腸風痔漏論
腸風痔漏。總辭也。分之則異。若破者謂之痔漏。大便秘澀。必作大痛。此由風熱乘食飽不通。氣逼大腸而作也。故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也。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胃熱也。胃刑大腸。則化燥火。以乘燥熱之實勝。風附熱而來。是濕、熱、風、燥。四氣相合。故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主病兼受火邪熱乘也。當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諸氣其體收下。亦助病為邪。須當以破氣藥兼之。治法全矣。不可作丸。以銼湯與之。效如神速。
【秦艽蒼術湯】秦艽(一錢。去苗) 澤瀉(二分) 當歸尾(三分。酒浸) 蒼術(七分)防風(半錢) 大黃(少許。雖大便燥。不可多加) 檳榔(一分。為末)桃仁(湯浸去皮。一錢。研) 皂角仁(燒存性。去皮。一錢為末) 黃柏(去皮。四分。酒洗。若大腸頭沉重。濕勝也。以意加之。天氣或大熱。亦以意加之。或病躁熱喜寒亦加之)上十味 咀。和勻。都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入桃仁、檳榔、皂角仁。再上火。煎至一盞。去渣。
空心溫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不犯胃也。服日忌生冷硬物、酒、面、菜、大料物之類。犯之其藥無效。如有白膿。加白葵花五朵去心萼。細剪。青皮半錢。不去白。入正藥中同煎。又入木香末半錢。同皂角等末。同入。根據上法服。若病大者。再服而愈。
【乳香丸】治諸痔下血。肛邊生肉。或結核腫疼。或生瘡癢痛。或大便艱難。肚腸脫出。
又治腸風下血。無問新久及諸 根在臟腑。悉能治之。
枳殼(去穣。麩炒) 牡蠣(火煨) 蓽澄茄 大黃(蒸焙)鶴虱(炒) 芫青(去頭翅足。糯米炒。米黃色。各半兩) 乳香(研)白丁香(研。各一分)上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如治腸風。臘茶清下。諸痔煎薤白湯下。
諸煎鐵屑湯下。并食前服。
【神應黑玉膏】治丈夫婦人久新腸風痔漏。大腸頭疼不可忍。服此藥不過三四次。便效。
初得此疾。發癢或疼。谷道周回。多生硬核。此是痔。破即成漏。只下血腸風。皆因酒色風氣。食五辛過度。即成此疾。人多以外科涂治。不知病在腸自有藥。若不去根本。此病不除。此藥的有神效。
豬懸蹄(二十個) 刺 皮(一兩一錢) 牛角腮(銼炒。一兩二錢) 敗棕(八錢。
)亂發(洗凈。焙) 槐角(各六錢) 苦楝根(五錢) 雷丸脂麻(各四錢)上九味銼碎。用瓷罐內燒存性。細末。入乳香二兩、麝香八錢。研令勻。酒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八丸。先嚼胡桃一個。以溫酒吞下。早晚腹空時。日二服。甚者三服。切忌別藥。不過三日除根。
【釣腸丸】治久新諸痔。肛邊腫痛。或生瘡癢。時有膿血。又治腸風下血。及肛門脫出。
并宜服之。
亂發(洗凈。燒存性) 皮(兩個。銼碎。罐內燒存性) 雞冠花(銼。微炒存性)白礬(微枯) 綠礬(枯) 胡桃(取仁。一十五兩。入罐內。燒存性)枳殼(去穣。麩炒) 附子(去皮臍。生用) 白附子(生用) 訶子(煨。去核。
)半夏 天南星(各二兩)上為細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臨臥。溫酒下。遠年不瘥者。服十日見效。久服永除根本。小可腸風等疾一二年內者。只十服瘥。永不發動。
【淋渫藥】治腸風痔漏。經久不瘥。瘡口膿汁不絕。及瘡內有蟲。癢痛不止。宜此淋洗之。
枳殼(麩炒) 威靈仙(去土) 荊芥穗(去土) 乳香(各一兩)鳳眼草(二兩) 細辛(去苗。二錢半)上六味為粗末。每用三兩。水一大碗。煎至一升。去渣。稍熱。洗患處。冷再溫熱。更洗一遍不用。洗罷。用軟帛揩干。上藥。如瘡破后不須上藥。只淋洗之。
【淋渫地榆散】治肛門癢痛或腫。
地榆 蒴 荊芥 苦參蛇床子(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一匙。水一碗。煎二三沸。去渣。避風處通手熱洗患處。
【淋渫雞冠散】治五痔肛邊腫痛。或竄乳。或穿穴。或作瘡。久而不愈。變成漏瘡。
雞冠花 鳳眼草(各一兩)上為粗末。每用粗末半兩。水碗半。煎三五沸。熱法患處。
【結陰丹】治腸風臟毒下血。諸大便血疾。(以下三方。傳之于諸路醫學提舉忽吉角。用之甚效)枳殼(麩炒) 黃 威靈仙 陳皮(去白)何首烏 荊芥穗 椿根白皮(各等分)上七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一二沸。放溫送下。平明服之。空腹服之。亦妙。
【淋渫威靈仙散】治痔漏。大腸頭癢痛。或腫滿。
枳殼(麩炒) 威靈仙(等分)上粗末。每用一兩。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熏洗。冷再暖。避風。洗三次。軟帛拭干。
敷蒲黃散。
【蒲黃散】治下部痔漏。
蒲黃(一兩) 血竭(半錢)上為細末。每用少許貼患處。
【椿皮散】專治血痢及腸風下血。神驗。(此方李舜卿教授傳。累用有效)椿白皮(三兩) 槐角子(四兩) 明白礬(二兩) 甘草(一兩半)上為末。每服三錢。熱米飲調下。
大便門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以脾約麻仁丸主之。
【脾約麻仁丸】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麻子仁(二升) 大黃(一斤。去皮)濃樸(一斤。炙。去皮)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二服。漸加。以利為度。
【潤腸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此乃風結秘、血結秘。皆令閉塞而不通也。風以潤之。血以和之。和血疏風。自然通矣。
桃仁(湯浸去皮) 羌活 大黃(煨) 當歸(各半兩)麻子仁(半升)上以桃仁、麻仁研如泥。入羅末藥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以通為度。如不通而滋其榮盛者。急加酒洗大黃以利之。如血澀而大便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黃。如風結燥。大便不行者。加麻仁、大黃。如風澀大便不行者。加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澀。
【當歸潤燥湯】升麻 生地黃(各二錢) 麻子仁(研如泥) 當歸熟地黃 生甘草 桃仁泥(研) 大黃(煨。各一錢)紅花(五分)上 咀。入研藥。都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空心宿食消盡。稍熱服之。
【犀角丸】治三焦邪熱。一切風氣。又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體拘急。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犀角(鎊末) 黃連(各一兩) 人參(二兩) 大黃(八兩)黑牽牛(十二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七宣丸】療風氣結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積年腰腳疼痛。冷如冰石。腳氣沖心。煩憒。頭旋暗倒。肩背重。心腹脹滿。胸膈痞塞。及風毒連頭面腫。大便或秘。小便時澀。脾胃虛痞。不食。
腳轉筋。攣急掣痛。心神恍惚。眠寐不安。
桃仁(去皮尖。炒六兩) 柴胡(去苗) 訶子皮 枳實(麩炒)木香(各五兩) 甘草(炙。四兩) 大黃(面裹煨。十五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前臨臥各一服。以利為度。覺病勢退。服五補丸。此藥不問男女老幼。皆可服。量虛實加減丸數。
【七圣丸】治風氣壅盛。痰熱結搏。頭目昏重。涕唾稠粘。心煩面熱。咽干口燥。肩背拘急。心腹脅肋脹滿。腰腿重疼。大便秘。小便赤。睡臥不安。又治大腸疼痛不可忍。
肉桂(去皮) 川芎 大黃(酒蒸) 檳榔木香(各半兩) 羌活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上七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水送下。食后。山嵐瘴地最宜服。虛實加減之。
【潤腸橘杏丸】此二味降氣潤腸。服之大腸自無澀滯。久服不損胃氣。
杏仁(去皮尖。麩炒) 橘皮(等分)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水下。
【麻仁丸】順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氣。治冷熱壅結。津液耗少。令人大便秘難。
或閉塞不通。若年高氣弱。及有風人大便秘澀。尤宜服之。
枳殼(去穣。麩炒) 白檳榔(煨。半生) 菟絲子(酒浸別末) 山藥防風(去叉枝) 山茱萸 肉桂(去粗皮) 車前子(各一兩半)木香 羌活(各一兩) 郁李仁(去皮。另研) 大黃(半蒸。半生)麻仁(別搗研。各四兩)上為細末。入別研藥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水臨臥。服之。
【神功丸】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大腑風熱。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疼。頭昏面熱。口苦舌干。心胸煩躁睡臥不安。及治香港腳。并素有風人大便結燥。
火麻仁(另研。如膏) 人參(各二兩) 訶黎勒皮 大黃(錦紋者。面裹煨。各四兩。
)上為細末。入麻仁搗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溫酒米飲皆可。服食后臨臥。如大便不通。可倍丸數。以利為度。
論曰。凡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之。有虛秘。有實秘。胃實而秘者。能食而小便赤。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食而小便清利。宜以濃樸湯主之。
【濃樸湯】白術(五兩) 濃樸(姜制)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三兩)枳實(麩炒) 半夏曲(各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個。煎至八分。去渣。大溫服。食前。夫胃氣實者。秘物也。胃氣虛者。秘氣也。
【蜜導煎】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導煎而通之。及土瓜根與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四兩)上一味。熬欲凝。丸如指大。長二寸。頭銳。納谷道中。欲大便時去之。
【半硫丸】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 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并皆治之。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為細末) 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
胞痹門(治小便不利。并溺附)
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者。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今風寒濕邪氣。客于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
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巔。入絡腦。下灌鼻竅。則清涕也。
【茯苓丸】治胞痹。臍腹痛。小便不行。
防風(去蘆) 細辛(去苗) 赤茯苓(去皮) 白術附子 澤瀉 官桂(各半兩) 紫菀栝蔞根 牛膝(酒浸) 黃 芍藥甘草(炙。各七錢五分) 山藥 生地黃 半夏(湯泡)獨活 山茱萸(各二錢五分)上十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巴戟丸】治胞痹。臍腹痛。小便不利。
巴戟(一兩半。去心) 遠志(去心。三錢) 桑螵蛸(麩炒黑) 山藥附子(炮。去皮臍) 生地黃 續斷 杜仲(炙。各一兩)菟絲子(酒浸) 石斛 鹿茸(酥炙) 五味子龍骨 官桂 山茱萸(各七錢半) 肉蓯蓉(酒浸一兩)上十六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服之。
【腎瀝湯】治胞痹小腹急。小便不利。
杜仲(炒。去絲) 桑螵蛸(炒) 犀角屑 木通五加皮 麥冬(去心) 桔梗(各一兩) 赤芍藥(五錢)上八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羊腎一個切。竹瀝少許。同煎溫服。
【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并宜服之。
瞿麥 蓄 車前子 滑石山梔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后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石葦散】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數。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便出砂石。并皆治之。
芍藥 白術 滑石 葵子瞿麥(各二兩) 石葦(去毛) 木通(各二兩) 當歸(去蘆)甘草(炙) 王不留行(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小麥湯調下。食前。日二三服。
【白花散】治膀胱有熱。小便不通。(申顯卿傳)樸硝(不以多少)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茴香湯調下。食前。
良法治小便不通。諸藥不效或轉胞至死危困。此法用之。小便自出而愈。用豬尿胞一個。底頭出一小眼子。翎筒通過。放在眼兒內。根底以細線系定。翎筒子口細杖子觀定。上用黃蠟封尿胞口。吹滿氣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頭。放了黃蠟。塞其翎筒。放在小便出里頭。放開翎筒根頭。手捻其氣。透于里。小便即出。大有神效。
【黃芩清肺湯】治因肺燥而得之。小便不通。
黃芩(二錢) 梔子(兩個。擘破)上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后。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滋陰化氣湯】治因服熱藥過多。小便不利。或臍下悶痛不可忍。服諸藥不效者。如晝不通者加知母。
黃連(炒) 黃柏(炒) 甘草(炙。各等分)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論曰。問此如何得利。答曰。無陽者陰無以生。無陰者陽無以化。又云。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因服熱藥過度。乃亡陰也。二藥助陰。使氣得化。故小便得以通也。或以滋腎丸服之。其效更速。
【紅秫散】治小便不通。上喘。(張文叔傳。大妙)蓄(一兩半) 燈草(一百根) 紅秫黍根(二兩)上 咀。每服五錢。用河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立效散】治下焦結熱。小便黃赤。淋閉疼痛。或有血出。及大小便俱出血者。亦宜服之。
甘草(炙。二錢) 山梔子(去皮。炒。半兩) 瞿麥穗(一兩)上為末。每服五錢。至七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心五十莖。生姜五七片,同煎至七分。時時溫服。不拘時候。
【海金砂散】治小便淋澀。及下焦濕熱。氣不施化。或五種淋疾。癃閉不通。
木通 海金砂(研) 滑石 通草瞿麥穗(各半兩)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上六味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燈草二十莖。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前。
【琥珀散】治五種淋澀疼痛。小便有膿血出。
琥珀(一兩。研) 沒藥(一兩。研) 海金砂(一兩。研) 蒲黃(一兩。研)上四味為末。每服三錢。食前。用通草煎湯調下。日進二服。
【葵花散】治小便淋瀝。經驗。
葵花根(一撮。洗凈)上銼碎。用水煎五七沸服。
【灸法】治小便淋澀不通。用食鹽不以多少。炒熱放溫。填臍中。卻以艾灸七壯。小便自出。艾炷如箸頭大。
卷十七胞痹門(治小便不利。并溺附)
淋痛治驗
【參苓琥珀湯】中統三年六月中。黃明之小便淋。莖中痛不可忍。相引脅下痛。制此服之。大效。
人參(五分) 茯苓(去皮。四分) 川楝子(去核。銼炒。一錢) 琥珀(三分)生甘草(一錢) 玄胡索(七分) 澤瀉 柴胡當歸梢(各三分)上九味 咀。都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
【水芝丸】治下焦真氣虛弱。小便頻多。日夜無度。此方得之于高麗國王。
蓮實(去皮。不以多少。先以好酒浸一二宿。用豬肚一個。卻將酒浸蓮實入在內。用水煮熟。
取出將蓮實切開。于火上焙干秤用)上為末。醋糊丸如雞頭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
小便數而欠
中書右丞合刺合孫。病小便數而欠。日夜約去二十余行。臍腹脹滿。腰腳沉重。不得安臥。至元癸未季春下旬。予奉圣旨治之。遂往診視。脈得沉緩。時時帶數。嘗記小便不利者有三。不可一概而論也。若津液偏滲于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一也。宜分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熱濕而不行。二也。
必滲泄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利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順氣令施化而出也。今右丞平素膏粱。濕熱內蓄。不得施化。膀胱竅澀。是以起數而見少也。非滲泄分利。則不能快利。遂處一方。名曰茯苓琥珀湯。內經曰。甘緩而淡滲。熱搏津液內蓄。臍脹腹滿。當須緩之泄之。必以甘淡為主。是用茯苓為君。滑石甘寒、滑以利竅。豬苓、琥珀之淡以滲泄而利水道。故用三味為臣、脾惡濕。濕氣內蓄。則脾氣不治。益脾勝濕。必用甘為助。故以甘草、白術為佐。咸入腎。咸味下泄為陰。澤瀉之咸以瀉伏水。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津液不行。以辛散之。桂枝味辛。散濕潤燥。此為因用。故以二物為使。煎用長流甘瀾水。使不助其腎氣。大作湯劑。令直達于下而急速也。
兩服減半。旬日良愈。
【茯苓琥珀湯】茯苓(去皮) 琥珀 白術(各半兩) 澤瀉(一兩)滑石(七錢) 木豬苓(半兩。去皮) 甘草(炙) 桂(去皮。各三錢)上八味為末。每服五錢。用長流甘瀾水煎一盞。調下。空心食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