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33字
  • 2015-12-26 18:21:51

若有汗而又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頭強,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癥也。

(急用參、 、歸,術、附子救之,間有可生者。)大抵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必危。虛中見惡癥者難治,實癥無惡候者易治。

六味丸(又名六味地黃丸) 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

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熱作渴、小便淋閉、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便短少、眼花耳聾、咽喉內燥、口熱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不足之癥,尤當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發熱之神劑也。

熟地黃(用生者自制,八兩) 山茱萸(酒浸去復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去皮)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上地黃酒蒸黑杵膏,余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水下。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癥,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

加減八味丸 治癰疽瘡瘍痊后及將痊,口干渴甚、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不能上潤,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小便頻澀、或白濁陰痿,飲食減少、肌膚瘦削諸癥。

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癥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山藥(一兩) 山茱萸(去核凈肉酒浸杵膏) 桂心(去粗皮) 澤瀉 白茯苓(去皮。各五錢)五味子(二兩半) 牡丹皮(五錢) 熟地黃(用生者半斤,酒拌砂鍋蒸半日搗膏)上為末。入膏加蜜少許同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言語前,或空心用鹽湯送下。

補中益氣湯 治元氣虛損,或因克伐,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疼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

黃 (蜜炙) 人參 白術(去蘆) 甘草(炙用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升麻 柴胡(三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消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脾胃,諸癥自愈。

若誤用攻毒,七惡隨至,脾胃虛弱,瘡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益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癥,宜此湯但加當歸。脾胃既壯,飲食自進,陰血自生。若用四物湯沉陰之劑,脾胃復傷,諸癥蜂起。若命門火衰而脾胃虛寒,必用八味丸以補土母。

人參 白術(去蘆)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上銼一劑,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榮氣,諸癥自愈。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八珍湯 治脾胃虛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瘡瘍潰后,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

即四物、四君子合方。

十全大補湯 治瘡瘍氣血虛弱,腫痛不愈,或潰瘍膿消,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熱作渴、頭痛眩暈似中風狀。即八珍湯加黃 、肉桂。

托里溫中湯 治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陷,緩則不治。

羌活 附子(炮去皮臍。各四錢) 干姜(炒) 益智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三錢)上銼,姜水煎服。

人參黃 湯 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熱。

人參 白術 陳皮 麥門冬 蒼術(米泔浸,各五分) 黃 (一錢) 歸身 升麻(各五分)黃柏(炒,四分)上銼,水煎服。

竹葉黃 湯 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一錢) 芍藥 麥門冬 半夏 川芎 黃 (炒) 人參 當歸 甘草 石膏 生地黃(各二錢。)上銼作二劑,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傳為疽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若因肺火太過,而治當補肺;若因腎水不足而患,當補脾肺;若因心火旺而自病,當利小便。

人參 茯苓 陳皮 地骨皮 甘草(各一錢) 知母(炒,七分) 五味子 青皮 天門冬(去心。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錢)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癰疽發背、諸瘡出膿潰爛,日久不愈,飲食少思、身體倦怠、口舌干燥、或寒熱往來、驚怖少睡,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蒼術、麥門冬、神曲、五味子、黃柏;少睡加炒酸棗仁;瘡肉生遲,加白蘞一錢、肉桂五分;如膿多或清,倍加黃 、人參、當歸、白術。

外治敷貼之藥琥珀膏 治癰疽發背、諸般腫毒、久年頑瘡。

香油四兩,下沉香一錢,炸浮待油熟去之,次下嫩松香八兩,文武火不住手攪,如琥珀色住火,下乳香、沒藥、銀朱、血竭各一錢為末,攪入膏內,令勻,退火毒,用油紙攤貼神效。

白龍膏 治背疽及糜瘡皆效。

香油四兩,煎數沸,入官粉一兩研細,次入黃蠟一兩熔化,攪勻退火,待藥將皺面,用濃連四紙剪大小下一拖藥在上收候。若貼時,先將蔥須煎湯洗凈貼之。

治發背 官粉不拘多少,研細,用槐枝大梃銼碎,拌炒官粉,黃色去槐枝。每粉一兩,入銀朱一錢研勻,用豬蠟油調,攤膏棉紙上貼之。

一、瘡瘍肌肉不生。若赤色而不生者,血熱也,四物湯加牡丹皮;若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起居如常,胃火也,竹葉黃 湯;煩熱作渴,日晡熱甚,腎虛也,用加減八味丸。

繞項起核,名曰蟠蛇 ;延及胸前、腋下起,名曰瓜藤 ;左耳根腫核者,名曰惠袋 ;右耳根腫核者,名曰蜂窩 。

結核連續者,為瘰 也。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也。

夫瘰 初發,必起于少陽經。不守禁戒,必延及陽明經。大抵飲食濃味,郁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彼實者故易,自非痛斷濃味與發氣之物,雖易亦難,殊為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信不作寒熱可生。梢久轉為潮熱,其證危矣。

自非斷欲絕慮食淡,雖圣神不可治也。

瘰 先從結喉起者:紫蘇 烏藥 枳殼 桔梗 柴胡 前胡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 芍藥 茯苓大腹皮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食后服。

瘰 先從項上起者:紫蘇 連翹 桔梗 枳殼 防風柴胡 羌活 獨活 白芷 當歸 川芎 芍藥 甘草(各等分)上銼,水煎,食后服。

瘰 先從左邊起者:紫蘇 濃樸 當歸 羌活 枳殼 桔梗 前胡 防風 川芎 芍藥 蘿卜子蘇子 甘草上銼,水煎,食后服。

瘰 先從右邊起:紫蘇 香附 青皮 烏藥 半夏 濃樸 桔梗 茯苓 柴胡 防風 羌活 甘草上銼,水煎,食后溫服。

人稍壯者宜:內消散 治瘰 結核。

朱砂 血竭(各一錢) 斑蝥(去翅足,三分,生用。)上為細末,每服一分,空心,燒酒調服。一日一服。未破者,三五服立消。已破者,內服此藥;外用金頭蜈蚣一條,焙研極細末,用麻油一小鐘浸三旦夕,搽患處,其瘡即腫潰。過一二日腫消,可貼膏藥。

瘡勢大者,二十日痊;小者,十余日可保平復。

琥珀散 治瘰 結核,內消神效。

滑石 白牽牛(頭末。各一兩) 斑蝥(三錢,去翅足) 僵蠶(一兩) 枳殼(五錢) 赤芍柴胡(各五錢) 木通 連翹(各七錢) 琥珀(二錢) 黃芩(一兩) 甘草(三錢) 上銼作六劑,水煎服。

斑蝥散(即神效散。)斑蝥(去翅足,酒炒,凈一錢) 穿山甲(土炒) 僵蠶(去頭足酒炒) 丁香 白丁香苦丁香 紅小豆 磨刀泥(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五更無根水調服,至未時打下毒物,其形如鼠。后用田中野菊花焙黃色為末,陳醋調,貼瘡上。一日一換,七日全安。

赤白丸 治瘰 未破。

白礬(三兩) 朱砂(九錢)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清茶送下。日進三服,藥盡即消。

人虛弱者宜:益氣養榮湯 治懷抱抑郁,瘰 流注,或四肢患腫、肉色不變,或日晡發熱。或潰不斂。

黃 人參 白術(炒。各一錢半)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陳皮 香附 貝母(去心。各一錢)柴胡 桔梗(炒)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有痰加橘紅;脅下刺痛加青皮、木香;午后有熱,或頭微眩加炒黃柏;膿水清倍參、 、當歸;女人有郁氣,胸膈不利倍香附、貝母;月經不通加牡丹皮、當歸。

益氣內消散 治瘰 并諸瘤結核。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 白術(去蘆) 青皮(去瓤) 陳皮 半夏(姜炒) 桔梗 羌活 白芷獨活 濃樸(姜汁炒。各八錢) 防風 黃芩 烏藥 香附 檳榔(各一兩) 蘇葉(一兩半) 沉香(二錢) 木香 人參 粉草(各五錢)上銼,水煎溫服。服十余劑即消。若再服,照分量制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

瘰 外施之藥神品膏 歷年久不愈瘰 瘡神效。

香油(一斤) 官粉(二兩半) 黃蠟(二兩)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血竭(各四錢) 胡椒(六錢。)先將香油熬滴水不散,方下官粉熬成膏,下黃蠟再熬、滴水成珠,離火,方入細藥。瘡久者,胡椒加半攪勻,入瓷器內收貯,退火毒,油單紙攤貼。每用先將蔥須、花椒、艾槐條熬水洗瘡,凈后貼之。

奇效膏 貼瘰 ,未破內消,已破則合。

真香油一斤二兩 大黃六兩入油,炸浮濾去渣;慢火下凈黃丹半斤,慢火再熬;滴水成珠,下古鍛石炒過五錢、乳香四錢、沒藥四錢、黃蠟二兩。成膏,用油單紙攤膏貼。

治瘰 鼠瘡甚效:嫩槐條(一斤) 蘄艾(四兩) 川椒(三兩凈) 上三味,用新大炒鍋一個盛水滿,煎至七分,去渣待溫,將所患之瘡徐徐洗一炷香,去膿水并甲,用軟白布擦待干;至午時,仍將藥渣入水一鍋,又煎至六分,去渣,照前洗一炷香摻干;待晚,仍將熬洗一炷香。次日,用大蒜瓣切薄片,圍瘡上,用麥子大艾炷灸蒜上。如癢再灸,以痛為止,漸漸自愈。

烏龍膏 治瘰 潰爛久不愈者神效。

木鱉子(帶殼炒存性去殼) 柏葉(焙) 人中血(即亂發燒灰) 青龍背(即鍋脾面上垢膩)紙錢灰 飛羅面(各一錢)上俱為末,用好陳米醋調成膏涂瘡上,外用紙貼。

瘰 膏真香油四兩 象皮三錢,熬熱去滓,入黃蠟三錢、官粉一兩五錢,離火晾溫,入乳香、沒藥各三錢、孩兒茶一兩、龍骨一錢五分、血竭一錢攪勻,以瓷器收貯,任意點之。

馬刀瘡者,項側有瘡,堅而不潰是也。

柴胡通經湯柴胡 連翹 當歸尾 黃連 黃芩 牛蒡子 三棱(各一錢) 桔梗(二兩) 生甘草(一錢)紅花(少許。)上銼,水煎,食后服。忌苦藥泄大便。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結核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于腋下,皆屬手足少陽經;及瘰 遍于頰下,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所出;或瘡已破出水,并皆治之。兼治癭瘤大如升,久不潰者。

昆布(冷水洗) 海藻(微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浸) 天花粉 桔梗(各五錢)連翹 三棱(酒浸) 莪術(各三錢,酒浸) 龍膽草 黃連 黃芩(酒炒) 干葛 白芍(酒炒。各三錢)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甘草(炙,五錢) 歸尾(五分)上銼,每一兩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于臥處伸足在高處,頭微低。

每噙一口,作十次咽下。至服畢,根據常安臥,取意在胸中停蓄之意也。另揀半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百五十丸,用此湯留一口送下。

一婦人,瘰 后遍身作癢,脈大按而虛,以十全大補加香附治之而愈。大凡潰后,午前癢作氣虛,午后癢作血虛,若作風癥治之,必死。

一儒者,瘰 愈后,體瘦發熱,晝夜無定,此足三陰氣血俱虛。八珍湯加麥門冬、五味子二十劑愈,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及六味丸而愈。

疔瘡

疔瘡皆生四肢,發黃泡,中或紫黑,必先癢后痛、先寒后熱也。其中或紫黑色有條如紅絲直上,倉卒之際,急以針于紅絲所至處必刺出毒血,然后以蟾酥丹藥于刺處涂之。針時以病者知痛出血即好。

否則,紅絲入腹攻心,必致危矣。

疔瘡者,風邪熱毒相搏也。

退疔奪命丹(專治疔瘡。)防風(八分) 青皮(七分) 羌活(一錢) 獨活(一錢) 黃連(一錢) 赤芍(六分)細辛(八分) 僵蠶(一錢) 蟬蛻(四分) 澤蘭葉(五分) 金銀花(七分)甘草節(一錢) 獨腳蓮(七分) 紫河車(一名金線重樓,七分。)上銼五錢先服,倍金銀花一兩,澤蘭一兩少用葉、生姜十片,同內搗爛,好酒旋熱泡之,去渣熱服,不飲酒者,水煎亦可,然后用酒水各一半,煎生姜十片。熱服出汗,病退減后,再加大黃五錢同煎,熱服,以利二三次,去除毒。若有膿,加何首烏、白芷梢;在腳加檳榔、木瓜;要通利加青皮、木香、大黃、梔子、牽牛。

治龍芽一醉飲 治疔瘡如神。

龍芽草,五月五日端午采收陰干,將好酒浸,搗取汁,量加乳香、沒藥、綠豆粉,入汁內同飲,將渣敷瘡上。此日不許吃一些茶水,只可飲酒就洗,亦不可用水。

秘傳妙方 治誤食瘟牛、馬、羊肉生出疔瘡、疔毒。

用桐油樹葉搗爛,絞汁一二碗,頓服,得大瀉毒瓦斯乃愈。如冬月無葉,挖取嫩根研水服之,以利二三次為度。

神效丹(即黑舌丹) 治傷寒初起,諸般惡毒、疔瘡、發背,一切腫毒、遍身癢痛;又治傷寒咳嗽、鼻涕勞嗽久咳、小兒痘瘡黑陷不起、喉痹腫痛;又治蠱毒并破傷風。

朱砂 雄黃 片腦(各五分) 乳香 沒藥 輕粉(各三分) 血竭(三錢) 真蟾酥(一錢)麝香(當門子者二分。)上共為末,用酥油或乳汁為丸,如扁豆大。每一丸,噙化,用好酒嗽咽下。

飛龍奪命丹 治疔瘡、腦疽、發背、乳癰、附骨疽、一切無名腫毒、惡瘡,服之便有頭跡。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皆惡癥,乃藥中至寶。危者,服之立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治县。| 安龙县| 安西县| 巴彦县| 巴里| 堆龙德庆县| 襄樊市| 德保县| 苏州市| 个旧市| 集贤县| 马边| 岚皋县| 益阳市| 闻喜县| 新化县| 广灵县| 元阳县| 科技| 东源县| 黄陵县| 鹤岗市| 从江县| 望都县| 修水县| 肥城市| 张家口市| 资溪县| 廉江市| 博罗县| 枝江市| 广宁县| 缙云县| 灵寿县| 西吉县| 阿图什市| 米泉市| 乐昌市| 民勤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