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五積散(方見中寒。)疝氣發于暑月者,多是暑入膀胱也。
加減香苓散 治偏墜氣初起,憎寒壯熱,發表藥輕者,一服而愈。
枳殼 陳皮 香附 蒼術 麻黃 香薷 豬苓 澤瀉 木通 滑石 車前子 三棱 莪術 川楝子 玄胡索 甘草上銼劑,姜蔥煎,熱服。
一切疝氣,年久不愈者,宜攻補兼施也。
川楝湯 治一切疝氣。
川楝子(去核) 小茴香(酒炒) 破故紙(酒炒) 青鹽 三棱(煨) 山茱萸(酒蒸去核) 莪術(煨)通草 橘核 荔枝核(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立效收功,加馬藺花、蒼術;如夏秋之月,暑入膀胱,疝氣作痛加黃連、香薷、扁豆、木通、滑石。車前子。
大小茴香丸 治疝氣如神。
大茴香 小茴香 吳茱萸 川楝子(去核) 川椒(各一兩)上共為末,連須蔥白八兩,同藥搗成餅子曬干;用粘米半升,同藥餅搗碎,微火炒黃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或酒送下。忌發氣物。
茱萸內消丸 治腎經虛弱,膀胱為邪氣所襲,結成寒疝。陰囊偏墜痛,牽引臍腹,或生瘡瘍時出水。
吳茱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干) 山茱萸(蒸,去核) 馬藺花(醋浸,焙) 黑丑(炒取頂末)玄胡索(炒) 川楝子(蒸去核) 海藻(鹽水洗,焙) 青皮 官桂 舶上茴香(鹽水炒) 陳皮(各一兩)桃仁(去皮尖) 木香 白蒺藜(炒。各五錢)上為末,酒煮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四炒楝實丸 治疝氣、一切下部之疾,腫痛縮小。雖多年,服此除根。
川楝子肉(一斤,凈肉分作四分):一分用巴戟(一兩、麩一合,同炒黃色,去麩、巴戟不用);一分用斑蝥(四十九個同麩一合炒黃色,去麩、蝥不用);一分用巴豆仁(四十九個,同麩炒黃色,去豆,麩不用);一分用茴香(一合,鹽一兩,同炒黃色,去茴香、鹽不用) 木香 破故紙(各一兩。)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甚者,日進三服。
灸法 治偏墜氣痛。用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研爛,貼頭頂囟門上,卻令病入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于兩指合縫處,艾炷如麥粒大,灸七壯實時止立效。
補遺方治疝氣偏墜、腫痛不可忍 槐子一錢,炒褐色為末,入鹽三分,空心黃酒送下,立效。
秘方 治偏墜疝氣神效。
五去風(即五倍子,用五六個焙存性) 為末,以好酒調服,以醉為度。
雄黃湯 治陰腫大如斗,核痛。
雄黃(一兩) 白礬(二兩) 甘草(五分) 共煎水洗。
治偏墜疝氣、小腸氣 荔枝內子焙黃色,為細末。每服三分,黃酒調下。
治疝氣方 用干絲瓜穣,火燒存性。每服二錢,熱黃酒下。
治疝氣及心痛方荔枝核(四十九粒) 陳皮(連白九錢) 硫黃(四錢)上為細末,鹽面打糊為丸,如綠豆大。遇痛,黃酒下九丸,良久,再服九丸。遇痛則可長服。如冷氣心痛可服;熱心痛不可服。
治外腎著驚縮上者 麝香(三錢) 潮腦(三錢) 萵苣子(一茶鐘)用萵苣葉搗為膏,貼臍上下。
治氣胞木腎水胞偏墜 凈沙土炒紅,待溫時入花椒、小茴、艾葉拌勻,放一盆內,中按一窩,上蓋布一片。將病胞坐在上,遍身汗出,胞內冷血、冷水、冷氣盡化汗而出,將沙土濕透再炒。如此數遍除根。
一船家,患小腸疝氣,腫痛不可忍。又病兩眼腫痛,眵淚癮澀,兩寸脈洪數,兩尺脈微,此上盛下虛之癥。
用涼藥治眼,則疝痛愈增;用熱藥治疝,則眼痛愈盛。諸醫措手,莫之能愈。予以木香金鈴丸空心頓服,以治下焦之虛寒;以退血散臥時服,以治上焦之風熱。各三服均愈。
趙雪山,患因房勞后,五更起早,忽感其寒,作疝氣腫痛不可忍,憎寒戰栗。予診六脈微而無力。以五積散加吳茱萸、小茴香;又以蟠蔥散俱不效。后以艾灸之,將患人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兩中指合縫處以艾炷麥粒大,灸七壯完痛止,神效。
痿
脈:痿因肺燥,脈多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足痛或軟,專審于尺;滑痰而緩,或沉而弱。
痿者,上盛下虛,能食不能行也。痿主內傷,血氣虛損。治用參歸養榮湯加減、虎潛丸消痰降火。不可誤作風治,且風為外感,痿為內傷。人若足常熱者,后必痿也,多年不得起者有之矣。
參歸養榮湯 治痿癥。
人參 當歸 熟地黃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白芍(酒炒)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牛膝(去蘆,酒洗) 杜仲(姜、酒炒) 破故紙(酒炒,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銼,水煎服。肥人屬氣虛有痰加半夏,去白芍;瘦人屬血虛有火,倍加當歸、熟地黃。
癥屬虛熱者,宜此。
虎潛丸人參(去蘆) 當歸(酒洗) 黃 (蜜炙)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黃 山藥 杜仲(姜、酒炒) 牛膝(酒洗) 破故紙(酒洗) 虎脛骨(酒炒) 知母(酥炙) 龜板(酥炙。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好酒送下,清米湯亦可。若夢遺,加鎖陽酒洗。
癥屬虛寒者,宜此。
鹿角霜丸 治四時虛弱,兩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之癥。(方見中風。)蒸法 治腎氣虛弱,脾腎府三經受風寒濕,停于腿膝,使經脈凝滯而不行,變成腳痹,故發疼痛。
此能和榮衛、通經絡。
川椒(一把) 蔥(三大莖,切) 鹽(一把) 小麥麩(約四五升) 酒(一錢。)上用醋和,濕潤得所,于銀器炒令極熱,攤臥褥上。將所患腳腿就臥熏蒸,薄衣被蓋。將汗出勻遍,約半個時辰,撤去炒麩,止就熏褥中,臥兩個時辰,覺汗稍解,勿令見風,立效。
補遺方清燥湯 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傷太陽,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 (蜜炙,一錢半) 蒼術(米泔炒,一錢) 白術(去蘆) 陳皮 澤瀉(各五分) 人參(去蘆)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生地黃 神曲 豬苓(各二分) 黃柏(酒炒) 柴胡黃連(各一分) 五味子(九個) 甘草(炙,二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消渴
脈: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緊洪數,陽盛陰憊;血虛濡散,勞則浮遲;短浮莫治,數大難醫。
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內有濕也。(濕宜瀉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內有燥也。
(燥宜潤之。)大抵三消者,俱屬內虛有熱也。
繅絲湯 治三焦渴如神。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
黃連地黃湯黃連(去須) 生地黃 天花粉 五味子(去梗) 川當歸 人參(去蘆) 干葛 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一枚、竹葉十片、水二盞煎,去渣溫服。若上焦渴者,加山梔、桔梗;中焦渴者,加黃芩;頭眩渴不止者,加石膏;下焦渴者,加黃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玉泉丸黃連 干葛 天花粉 知母 麥門冬(去心) 人參 五味子 生地汁 蓮肉 烏梅肉 當歸 甘草(各等分) 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上先將各汁入蜜一斤半,煎熬成膏,后將各藥為末,和前膏蒸熱,汁數沸。每服五茶匙,食前清米湯調下。
忌一切辛熱之物。
上消者肺火,飲水多而食少也。
黃芩湯 治上焦渴癥。
黃芩 山梔 桔梗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生地黃 干葛人參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烏梅(一個)上銼一劑,食遠頻服。
中消者胃火,消谷易饑,不生肌肉,小水赤黃是也。(用人參白虎湯治之。)滋陰降火湯 治下焦渴癥。(方見虛怯。)根據本方加白術、天花粉、山梔。葛粉、烏梅、焙炒黃連、知母,去白芍。
六味地黃丸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方見虛怯。)根據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之。(方見補益。)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熟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之人加生葛根汁。中消者,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秘方 總治三消,兼治吐血。
黃連 天花粉(二味為末) 藕汁 人乳汁 生地黃汁上以姜、蜜和二味為膏,每次一指頭大。放在舌上,徐徐白湯送下。
病
脈: 病弦直,或沉細些;汗后欲解,脈潑如蛇;伏堅尚可,伏弦傷嗟。
病,是難治也。多是血氣內虛者,風痰而成 病。頭項強直、身熱足寒、頭面赤、獨頭搖、卒口噤、目脈赤、背反張、手攣急、腳如弓、脈弦緊,是 病也。開目無汗是剛 ,屬陽;閉目有汗為柔 ,屬陰。凡治傷寒雜癥,汗吐后入風亦成 病;大發濕家汗亦成 病;發瘡家汗亦成 ;產后去血過多亦成 ;有跌磕打傷,瘡口未合貫風者亦成 ,此名破傷風也。若身涼手足冷、脈沉細者,名陰 ,若是眼牽嘴扯,手足戰搖伸縮者,是風痰 。俱宜參歸養榮湯加減。若發熱喘嗽生痰,脈滑數者,名痰火 。
用栝蔞枳實湯加減,不可全用風藥,以風藥散氣,死之速矣。若是目瞪口開,真氣昏冒,不知人者,斷死無醫。
若小兒吐瀉驚風發 者,謂之角弓反張病,與 病用藥同法也。
參歸養榮湯 治一切 病。
人參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白術 白茯苓 陳皮 甘草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剛 身熱,面赤脈緊加防風、羌活,柴胡、黃芩、干葛,去白術;身熱煩渴脈數加麥門冬、知母、柴胡、黃芩、葛粉,去川芎、白術;身熱飽悶、氣急生痰加蘇子、栝蔞、枳實、黃芩、桔梗、柴胡、砂仁、竹瀝、姜汁,去人參、熟地、白芍、川芎;身熱煩渴、口噤切牙、手足攣急、臥不著席、大便不通、脈數者加枳實、大黃、柴胡、黃芩、濃樸,去白術、人參、川芎、茯苓;柔 身不熱、手足冷、脈沉細加熟附子、羌活;汗多加黃芩,去川芎;風痰 加羌活、防風、栝蔞、枳實、桔梗、片黃芩、竹瀝、姜汁,去人參、白術、熟地黃;破傷風 加僵蠶、全蝎、防風、羌活、南星、栝蔞、枳實、黃芩、桔梗、竹瀝、姜汁,去白術、人參、熟地黃;汗吐瀉多發 者,本方倍人參、黃 、當歸、生地、荊芥、羌活、白術。
栝蔞枳實湯 治痰火發 。
栝蔞仁 枳實 貝母 桔梗 片芩 陳皮 山梔 麥門冬(去心) 茯苓(去皮) 人參 當歸 蘇子(各等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姜一片,入竹瀝、姜汁少許,水煎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