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879字
  • 2015-12-26 18:21:51

一男子咳嗽吐血,熱渴痰盛,盜汗遺精。余以為腎水虧損,用六味丸料加麥門、五味,以壯水而愈。后因勞怒,忽紫血成塊上涌。先用花蕊石(火 存性為末)三錢,童便、黃酒溫熱調服以化之;又用獨參湯以補之;仍用前藥調理,遂愈。后每勞則咳嗽,有痰,吐血,脾肺腎三脈皆洪數。用補中益氣湯加貝母、茯苓、山茱萸、山藥、麥門冬、五味子,與前藥間服之而愈(方見補益)。

衄血者,出于肺,鼻中出血也。

清衄湯當歸 芍藥 生地 香附(炒) 黃芩(各一錢) 梔子(炒,一錢) 黃連(七分) 赤芍 桔梗(各五分) 生甘草 柏葉(七枚) 藕節(五個)上銼一劑。水煎,入童便共服。

一方 用人乳一半,好酒、童便一半,合一碗,重湯煮溫,隨服隨止。

一方 治鼻衄久不止。驢糞(焙干為末)、血余(燒灰)等分。每用少許,吹鼻,立止。

一方 用白龍骨末,吹入鼻中,立應。

一方 用燒紙七層,水濕,于頂門上,以熨斗熨之,即止。

一方 用大蒜去殼搗如泥,左鼻出,敷左腳心;右鼻出,敷右腳心;兩鼻出,左右俱敷咳血者,出于肺,咳嗽痰中帶血也。

清咳湯當歸 白芍 桃仁(去皮) 貝母(各一錢) 白術(去皮) 牡丹皮 黃芩 梔子(炒黑,各八分) 青皮(去穣) 桔梗(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潮熱,加柴胡、赤茯苓。

咯血者,出于腎,咯出血屑也。

清咯湯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去皮) 知母 貝母(去心) 生地(各一錢) 桔梗 梔子(炒黑,各七分) 杏仁(去皮) 阿膠(各五分) 桑皮(二錢半) 甘草(五分) 柳桂(二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唾血者,出于腎,鮮血隨唾而出也。

清唾湯知母(去毛) 貝母(去心) 桔梗 黃柏 熟地 玄參 遠志(去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干姜(炮,炒黑,減半)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諸失血者,止后宜調理也。

補榮湯 治吐血,衄血,咯、咳血,唾血,用此調理。

當歸 芍藥 生地 熟地 人參減半 茯苓(去皮) 梔子 麥門冬(去心) 陳皮(各等分甘草(減半) 烏梅(一個)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

溺血者,小便出血,心移熱于小腸也。

清腸湯當歸 生地(焙) 梔子(炒黑) 黃連 芍藥 黃柏 瞿麥 赤茯苓 木通 蓄 知母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甘草(減半)上銼一劑。燈心一團,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服。溺血,莖中痛,加滑石、枳殼,去芍藥、茯苓。

便血者,大便出血,臟腑蘊積濕熱也。

清臟湯 治大便下血,不問糞前糞后,并腸風下血。

當歸(酒洗,八分) 川芎(五分) 生地(二錢) 白芍(炒) 黃連(炒,各六分) 黃芩(炒) 梔子(炒黑) 黃柏(炒,各七分) 地榆(八分) 槐角(炒,五分) 柏葉(炒) 阿膠(炒,各六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腹脹,加陳皮六分;氣虛,加人參、白術、木香各三分;腸風,加荊芥五分;氣下陷,加升麻五分;心血不足,加茯苓六分;虛寒,加炒黑干姜五分;一方去阿膠,加苦參七分。

滋陰臟連丸 治大便下血去多,心虛,四肢無力,面色痿黃。

懷生地 熟地(各四兩)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澤瀉 白茯苓(去皮,以上各三兩山藥(四兩) 川黃連(酒炒) 槐花(人乳拌蒸) 川大黃(酒蒸九次,以上各三兩)上俱為細末,裝入雄豬大腸內,兩頭用線扎住;糯米三升,水浸透米去水,即將藥腸藏糯米甑內,蒸一炷香時為度,搗藥腸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一虛人大便下血,用補中益氣湯加炒阿膠、酒炒椿根皮、地榆、槐花之類(方見補益)。

腸風下血者,必在糞前,名近血也。

柏葉湯側柏葉 當歸 生地 黃連 枳殼 槐花 地榆 荊芥(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上銼一劑。烏梅一個,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地榆散烏梅(一兩,焙干,去核) 五倍子(炒,五錢) 槐花 枳殼(麩炒,一錢) 黃連(三錢,炒) 地榆(二錢) 荊芥穗(三錢) 白芷(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遠年者,服至斷根為度。

臟毒下血者,必在糞后,名遠血也。

解毒湯 一名八寶湯,治臟下血。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連翹 槐花(各二錢半) 細辛 甘草(各四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槐花散 治糞后紅。

當歸 地榆(各一錢) 生地 芍藥 黃芩 升麻(各七分) 枳殼 槐花 阿膠(各八分) 防風側柏葉(各五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灸法 治下血無度。灸脊中對臍一穴五壯或七壯,永不再發。

補遺方清榮槐花飲 治便血不拘新久。

當歸(一錢,酒洗) 白芍(一錢) 生地黃(一錢) 川芎(鹽酒制,六分) 槐花(一錢) 槐角(八分)黃連(酒炒,八分) 枳殼(麩炒,七分) 黃芩(酒炒,七分) 蒼術(八分) 防風(六分) 升麻(四分) 荊芥穗(八分) 生甘草(四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熱服。渣再煎服。

地榆槐角丸當歸(酒洗,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芍(酒炒,一兩) 生地黃(二兩) 黃連(酒炒,一兩( 條芩(酒洗,一兩) 黃柏(酒炒,一兩) 梔子(炒,一兩) 連翹(一兩) 地榆(二兩) 槐角(一兩半) 防風(一兩) 荊芥(五錢) 枳殼(去穣,二兩) 茜根(五錢) 側柏葉(五錢) 茯神(五錢) 陳皮(五錢)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白滾水送下。或加細茶亦可。

實腸化毒丸 治腸風下血、赤白痢疾。

黃連(一斤,摘去須蘆) 豬大腸(一條,洗凈,將黃連入內煮一日,曬干) 當歸(酒洗) 川芎(酒浸) 芍藥 生地黃(酒洗,各二兩) 豬蹄甲(一付,洗凈,酥油炙)上各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滾水下。

一儒者,素善飲,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后,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乃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三十余劑,而永不再發(方見補益)。

惡熱

惡熱非熱,明是虛證。《經》曰:陰虛則發熱。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弛,淫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間而惡熱也。當作陰虛火動治之。

惡寒

惡寒非寒,明是熱證。亦有久服熱藥而得者。河間謂火極似水,熱甚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有用熱藥而少愈者,卒能發散郁遏暫開耳。又曰:火熱內熾,寒必蕩外,故惡寒實非寒癥。

凡背惡寒甚者,脈浮而無力者陽虛也,用參 之類,加附子少許。婦人六月惡寒之極,怕風,雖穿棉襖亦不覺熱,此火極似水也。六脈洪數,小水赤少。余以皮硝五錢,溫水化服而愈。

汗證

脈:汗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在寸,盜汗在尺。自汗大忌生姜,以其開腠理故也。

盜汗者,屬陰虛,睡中而出,醒則止也。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圣藥也。

當歸 黃 (各一錢) 生地黃 熟地黃 黃柏 黃芩 黃連(各七分)上銼一劑。水煎,通日服。

當歸地黃湯 治盜汗屬氣血兩虛者。

當歸 熟地 生地 白芍(酒炒,各一錢) 人參(五分) 白術(去蘆,一錢) 茯苓(去皮) 黃(蜜炙,各一錢) 黃柏(蜜水炒) 知母(蜜水炒) 陳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棗一枚,浮小麥一撮,水煎,溫服。

自汗者,屬陽虛,時常而出也。

參 湯 治自汗。

人參(去蘆) 黃 (蜜炒)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當歸(酒洗) 熟地(各一錢) 甘草(炙,二分) 加白芍(酒炒) 酸棗仁 牡蠣( ,各一錢) 陳皮(七分) 烏梅(一個)上銼一劑。棗二枚,浮小麥一撮,水煎,溫服。

盜汗,自汗者,宜實腠理也。

白龍湯 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自汗,盜汗等癥。

桂枝 白芍(酒炒) 龍骨( ) 牡蠣( ,各三錢) 甘草(炙,三錢)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服。

四制白術散白術(四兩) 黃 (炒一兩),石斛(炒一兩),牡蠣(炒一兩),麥麩(炒一兩)止用白術,為末。每服三錢,粟米湯調服。

文蛤散 治自汗盜汗。五倍子(為末)用津唾調,填滿臍中,以絹帛系縛。一宿即止。加白枯礬末,尤妙。

又方 用何首烏末津唾調,填臍中。即止。

心汗者,心孔有汗,別處無也,名曰心汗。因憂思悲恐驚、勞傷、郁結而成。

茯苓補心湯 治心汗癥。

茯苓 人參 白術 當歸 生地黃 酸棗仁 白芍 麥門冬 陳皮 黃連(炒,各等分)辰砂(研末,臨服調入,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棗二枚,烏梅一個,浮小麥一撮,水煎,食遠服。

頭汗者,邪搏諸陽之首也。其癥渴飲漿水、小便不利,此溫熱也,必發黃。用茵陳湯或五苓散,二藥之分,為有虛實故也。

大汗發潤,喘而不止者,死也。

黃汗者,汗出染衣,黃如柏汁是也。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時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服二仙酒。

二仙酒黃 (蜜炒) 白芍(酒炒,各五錢) 桂枝(三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原病式》曰:心熱則汗出,亦有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作汗,涼膈散主之(方見火證)一自汗不休,因內傷及一切虛損之癥所得者,用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俱用蜜水炒,少加制附子、麻黃根、浮小麥(方見補益)。

若陽盛陰虛盜汗者,用當歸六黃湯(方見前)。

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參附湯(方見眩暈)。

若上熱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方見眩暈)。

若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方見補益)。

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方見補益)。

若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

治腳汗方白礬(五錢) 干葛(五錢)為末。水煎,逐日洗。連五日,自然無汗。

眩暈

脈:風寒暑濕,氣郁生涎;下虛上實,皆頭暈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痰弦而滑;瘀芤而澀;數大火邪;虛大久極。先理氣痰,次隨癥脈。

眩者,言其黑運旋轉,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

大凡頭眩者,痰也。

清暈化痰湯 治頭目眩暈。

陳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各一錢半) 甘草(三分) 川芎(八分) 白芷 羌活(各七分) 枳實(麩炒,一錢) 南星(姜汁炒) 防風 細辛(各六分) 黃芩(酒炒,八分)氣虛,加人參七分,白術;有熱,加黃連六分;血虛,加川芎、當歸各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以此作丸,亦可。

肥人頭眩者,屬氣虛濕痰也。

四君子湯 治氣虛濕痰頭眩。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黃 (蜜炒) 川芎 陳皮 半夏(姜制) 天麻桔梗(去蘆) 白芷 當歸(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瘦人頭眩者,屬血虛痰火也。

四物湯加減 治血虛痰火頭眩。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 人參(減半) 陳皮 片芩 山梔 茯苓(去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忽時眩暈倒者,是風痰,脈浮滑也。

二陳湯加減茯苓 陳皮 羌活 防風 人參 當歸 白術(去蘆) 枳實(麩炒) 南星(姜制) 川芎桔梗 瓜蔞仁(各等分) 甘草(少許)上銼一劑。水煎,入竹瀝、姜汁同服。

勞役之人,饑寒眩暈者,脈虛弱也。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半夏、熟地黃、白芍、天麻。

陰虛火動眩暈者,脈必數也。滋陰降火湯加減(方見虛勞)。根據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梔、竹瀝少許。

虛極欲倒,如坐舟車,手足冷者,脈沉細也。

參附湯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氣短、自汗、眩暈。

人參(五錢) 大附子(炮,三錢)上銼一劑。生姜十片,水煎,溫服。

若泄瀉多而眩暈,時時自冒者,難治也。頭旋眼黑,如在風云中者,乃胃氣虛停痰而致也。半夏白術天麻湯(方見頭痛)。

頭目昏眩者,乃風熱上攻也。防風通圣散,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根據本方去麻黃、芒硝,加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方見中風上治)。

臨事不寧,眩暈嘈雜者,此心脾虛怯也。

滋陰健脾湯 此治氣血虛損,有痰作眩暈之仙劑也。

當歸(酒洗,一錢) 川芎(五分) 白芍 生地黃(酒洗,八分) 人參(七分) 白術(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一錢) 陳皮(鹽水洗,去白,一錢) 半夏(姜制) 白茯神(去皮木) 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各七分) 甘草(炙,四分)上銼一劑。姜、棗水煎,早晚服。

大學士中玄高公,患頭目眩暈,耳鳴眼黑如在風云中,目中溜火,一醫以清火化痰,一醫以滋補氣血,俱罔效。余診六脈洪數,此火動生痰。以酒蒸大黃末三錢,茶下。一服而愈。蓋火降則痰自消矣。

一熊槐二官,年六十余,身體胖大。余診其脈,下手即得五至一止,余乃驚曰:君休矣!渠曰:連日微覺頭暈,別無恙也,何故出此,愿實教焉。予曰:越十日用藥,相哂而退。

少頃間中痰,求救于余。見其必不可治,令以香油灌之,即醒。逾十日,果卒。

麻木

脈:脈浮而濡,屬氣血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后得之,麻在下也。

麻是渾身氣虛也。

加味益氣湯黃 (蜜炒) 人參 白術(去蘆) 陳皮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柴胡 木香(各五分) 香附青皮(去穣) 川芎(各八分) 桂枝(少許)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治十指盡麻,并面目皆麻,此亦氣虛也。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麥門冬、香附、羌活、防風、烏藥,立愈。

加味八仙湯 治手足麻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屏边| 天津市| 南宫市| 泗水县| 环江| 泗洪县| 奉贤区| 绥芬河市| 桓仁| 济南市| 阜阳市| 新宁县| 宝山区| 辽宁省| 湄潭县| 芦溪县| 临西县| 宝兴县| 寿光市| 嘉祥县| 彭山县| 延庆县| 定日县| 中阳县| 恩平市| 永胜县| 高青县| 都江堰市| 阳西县| 鄄城县| 台前县| 镇赉县| 宜良县| 涞源县| 新疆| 普兰店市| 瓦房店市| 沛县| 中方县|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