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遯卦次恒。按、序卦、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久則有退去之理、遯所以次恒也。全彖以君子能遯、則身退而道亨。小人則不可以陰之浸長、而遽迫於陽。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獨二不言遯。蓋全卦以二陰迫陽、二乃卦之所以為遯者、故[文瀾本“故”作“故其”]遯之意至堅。而不言遯、恐其迫陽也。遯貴速而遠。三近二、故有係。四應初、故有小人之戒。五得中、為嘉遯。上最遠、為肥遯。獨初與同體而在眾陽之后、則又以不遯免災。故當遯之時、不可不見機遠去也。

遯。亨、小利貞。

遯卦陰浸長而陽避、六月之卦也。亨指四陽而言。知時而遯、故身雖退而道亨。小利貞、程傳謂不可大貞而尚利小貞。本義以小為小人言。小人當利於守正、不可以浸長而迫於陽也。今按、此句宜指二陰而言、本義為是。蓋易雖為君子謀、未嘗不望小人之為君子。小而能貞、則亦君子矣。

當遯之時、君子固以遯而亨、小人亦以正為利。諷君子而儆小人、亦扶陽抑陰之意。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五以陽剛中正與二之陰柔中正相應。二陰能順五、可以不遯矣。然二陰浸長、時不可以不遯。有知時而遯之能、所以致亨。

小利貞、浸而長也。

二陰浸長、而利於貞。不以勢之將盛而凌君子、小人之福也。

遁之時義大矣哉。

陰方長而處之甚難、時在天而義在我。不審時、不知遯。不斷以義、不能遯。去就大節所關、非與時偕行者不能也。易中大矣哉有二。有贊其所係之大者、豫革之類是也。有嘆其所處之難者、大過遯之類是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天不必遠於山也。乃山勢雖高、而天去之自遠。君子不必示惡聲厲色於小人也。乃小人雖近、君子遠之自嚴。不惡者、待彼之禮。嚴者、守己之節。遠小人、艮止之象。不惡而嚴、乾剛之象也。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遯而在后、尾之象。其勢已危、欲往不及。然在下無位、所居不正。

無德無位之凡民、遯亦無益。晦處靜俟、庶可免耳。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不往、即晦藏之意。初所居非貞、不往即其貞也。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二陰迫陽、卦之所由以遯者、而艮為手、有執之之象。二居中陰畫、黃牛象。本義謂二以中順自守、志在必遯、人莫能解、故有此象。然卦以陽遯陰、故陽爻皆言遯、二陰不必言遯。蓋二、陰也。勿迫乎陽、必堅其交五之志而不可解。此說雖與本義悖、而與彖小利貞句相應。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舊說謂志之固、非外物所能移也。此爻卦之所以為[文瀾本“為”作“謂”]遯而不言遯、蓋未行而志之決、實由於此也。今作固其交五之志。

蓋君子皆遯。小人豈能自存、小人得志能固留君子、小人之貞也。

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二陰迫陽、陽宜遯矣。然三與陰近、又艮體為止、故有遯而有所係之象。艮為閽寺、有臣妾象。君子不可有所係於小人。若臣妾之屬、則撫之以恩以得其心亦可。然曰畜之、則亦不使侵逼於陽矣。

象曰。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當遯而係、勢必困憊矣。臣妾畜之則吉、非可使之干預大事也。一作臣妾最易係戀、畜養之則可。若出處去就之大事、則不可有所係也。此二意宜兼。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下應初六、有情好之象。而乾體剛健、能絕之以遯之象。惟以義制欲、剛克之君子能之、小人不能。故占者君子得之則吉、小人則否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小人有係戀之私、必不能自克也。

九五。嘉遁。貞吉。

陽剛中正、下應六二、亦柔順而中正。然不以相應而有所係、遯之嘉美者也。占者能正則吉矣。五雖君位、而遯非人君之事、故不以君言。此君子未見疎於小人、而能與時偕行。超然遠引、可不遯而遯者也。隨六三言係而五曰孚於嘉、遯亦於三言係於五言嘉。蓋非正應而相昵曰係、以中正而相應則曰嘉也。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九五嘉遯、無係無執無好。不事于外、正在我之志而已。二以陰應陽、其志當固。五以陽應陰、其志當正。

上九。肥遯。無不利。

肥者、寬裕自得之意。陽道常饒、或損者、陰剝之也。以陽剛居卦之外、去柔最遠。高而能應剛而無決、無有疾憊、故稱肥焉。而占無不利也。

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剛健決去、無所復疑。有係者憊、無疑則肥矣。全卦雖主于遯。然下三爻艮體主止、故為不往為執為係。上三爻乾體主行、故為好遯為嘉為肥。

蓋四陽以遯為亨、二陰以不迫陽為貞。三雖陽而艮體、不免于係。故欲盡彖遯亨之義、唯乾之三爻用可言之。

大壯大壯、乾下震上。四陽盛長、大者壯盛、故為大壯。乾剛震動、以剛而動、大壯之義。又雷之威震于天上、大壯之象。故為大壯。大壯次遯。

按、序卦、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遯為違去、壯為壯盛。消而復長、違去之后仍復壯盛。遯則必壯、大壯所以次遯也。全彖以陽壯之時亨不待言、唯利于得正。天地之情、亦不過正大而已。六爻當陽壯之時、多以處陰位為美。九四乃壯之所以為壯者、以不極其剛許其決藩。二亦履柔能守者也、故貞吉。初三皆以剛居剛、躁進過暴、所以征兇而羸角也。若上之二陰、則五以柔中受陽之壯、故可以無悔。若上以柔居柔、則以不能壯者而用壯、所以有不能退不能遂之戒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大壯。利貞。

大謂陽也。四陽盛長、大者壯盛、二月之卦也。陽壯則亨不待言、但利于正而已。六爻初三正而二四不正、而四為成卦之主。喜其震動得時、又恐以剛動而失其正也、故戒之。又大壯與遯相綜之卦。陰之進不正、則小人得以凌君子、故遯言小者利于貞。陽之進不正、則君子不能勝小人、故大壯言大者利于貞也。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以卦體言、四陽盛長。大者壯也。以卦德言、乾剛震動。所以壯也。

卦體則勢壯、卦德則理壯。此皆以釋卦之名義也。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所以大者、以其正也。陽正陰邪、陽大陰小。若不正則非大矣。天地無不覆載、無不生成、其情不過正大。大者正、大字指陽。下正大二字就理言。雷在地中、天地生物之機未露、有以見天地之心。雷在天上、天地生物之心已達、有以見天地之情。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人之克己、能如雷在天上、則威嚴果決、非禮在所必去矣。曰勿履、猶禁止之辭。弗、則自不為矣。雷在天上、聲勢之壯。非禮弗履、義理之壯。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初陽在下、當壯時而急于進、有壯于趾之象。征兇有孚、言進必取兇也。此以剛居剛、剛之過者也。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言必困窮。

九二。貞吉。

以陽居陰、非正也。然所處得中、不恃其剛。使因中求正、非禮弗履、則吉矣。王注謂居中得位[文瀾本作“居得中位”)]以陽居陰、履謙不亢、是以貞吉。亦通。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中則不恃壯妄進也。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罔、宜如不思則罔之罔、冒昧而進也。過剛不中、當壯之時。在小人用之以為壯、君子用之為罔而已。血氣之剛、無禮之勇、雖以九居三、正亦危矣。三四五為兌有羊象。三欲應上而隔于四。震為竹木、有藩象。陽剛欲進、有角象。為四所困、有羸象。此恃壯輕進而取困者也。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小人之壯、非真壯也。在小人以為壯、在君子則不過冒昧妄行而已。

其困不待言矣。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九四前二陰、震為大涂。附[文瀾本“附”作“互”]兌為附決、有潘決之象。輹、車之中干也。輹壯則車強。四變坤、下乘三陽、有大輿壯輹之象。以陽居陰、疑於不正。所處非中、似乎有悔。然當壯之時、為壯之主。以剛居柔、行不違謙。不極其剛、不失其壯。故凡事得正則吉、悔可亡也。所以然者、前臨二陰如藩之決、無阻隔之勢。后乘三陽、如輹之壯、有大行之具也。貞吉悔咸九四同。但在咸為不得其正、故有憧憧往來之戒。

在壯又為不極其剛、所以有藩決不羸之喜也。又大畜九二在三陽之中、為六五正應所畜、故有脫輹之象。壯則九四在三陽之上、六五陰勢方衰、故有壯輹之象也。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九二但能自守而已、四則可以往矣。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全卦似兌、多取象于羊。羊性抵觸、外柔內剛。五又互兌、有羊象。

易、宜作疆場之場。卦以陽盛名大壯。而六五無陽、以柔居尊、不能抵觸、或失其壯、有喪羊于易之象。然陽勢方盛、陰柔不敵、理之宜也、故亦得無悔。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以陰居陽、又在尊位。過于畏縮、宜有所喪。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全卦有羊象。壯終動極、有觸藩不能退之象。質柔非壯、有不能遂之象。猶幸不剛、不敢妄進、有艱難自守之象。一變為大有、有終得吉之象。

蓋以柔居剛、不能剛而強為剛、則無利。若能量己詳審、猶可得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質本非剛、見剛之壯亦從之、不詳審故也。艱難自守、久則變矣、故雖有咎不長也。臨三變泰、大壯上變大有、故咎皆不長也。全卦當陽壯之時、必以正得吉、不正則雖壯不可恃也。六爻又皆以不恃壯者為吉、人未有違謙越禮能全其壯者也。故方壯之始、宜如二之貞吉、不宜如初之壯趾。

方壯之盛、宜如四之決藩、不宜如三之羸角。居壯之位、無壯之才、因不免于有喪。處壯之極、有不敢恃壯之心、庶幾其終得吉。君子但當以正大為心、不宜以用罔取困也。

晉晉卦、下坤上離。日出地上、進而益明。以綜卦言之、明夷之離在下。

今則進而上行、故為晉。不言進而言晉者、進但有前進之義、無明之義。

晉則進而光明故也。晉次大壯。按、序卦、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

晉者、進也。既壯無止、理必進、以至于極。晉所以次大壯也。全彖取方盛明之時、以坤順之臣、上接離明之君。而君復以柔進居尊、是以有功臣受寵之象。六爻以五為主、專取柔進之義。五自下而升、已進者也、故往吉無不利。下三爻皆欲進者、九四以剛間之、故有鼫鼠之象。三與五近、下接二柔、志在上行、眾莫能間、故悔亡。二去五漸遠、憂不得進、故愁。

初最遠于五、應四反為所抑、故摧。上居卦之窮、無可進矣、故有吉而不免于吝。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晉、進也。康侯、能致一世於康寧之侯也。錫馬蕃庶、言受賜之多。

畫日三接、言親禮之至也。坤有土有民、有康侯象。坤為牝馬為眾、有錫馬蕃庶象。離為日為中虛、坤為眾為文、有畫日三接之象。全卦明出地上、為盛明之時。坤順附於離明、則君臣道合。六五柔中虛己之君。當明盛之時、臣以功進、君以恩接、故禮遇之隆如此。占者得之、有是德者、宜受是寵也。

彖曰。晉、進也。

釋卦名義。

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以卦象言之、以離乘坤、明出地上。此賞罰清明之時也。以卦德言之、坤順麗乎離明。順德之臣附於大明之君也。以卦綜言之、明夷下卦之離、進而為上卦之離。柔中此虛己之君也。康侯遇是時、有是德、遇是君、是以有用錫馬蕃庶畫日三接之象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日本明也。然入地則晦、出地則明矣。人之德性本明也。物欲蔽之則昏、自強不息則昭矣。至健莫如天、君子以之自強。至明莫如日、君子以之自昭。程傳專就去蔽致知言之、然兼力行言亦可。蓋此即大學所謂明明德也。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居初應四、欲進者也。但所居既不中正、所應又不中正。四互二三為艮為止、有在下始進而見摧抑之象。與四正應、貞吉之象。互坎為狐疑、罔字之象。坤土寬廣、初在下、有寬裕無咎之象。蓋當卑下之位、使以人之未信而戚戚不能自安、則有咎矣。故摧如在彼、吾不可以不貞。罔字在彼、而吾不可以不裕。蓋初以陰居陽非正、故戒以唯貞則吉。才柔志剛非裕、故戒之以唯裕則無咎。此君子之受抑而守正、以俟時者也。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無咎、未受命也。

獨行正、言雖摧不可失其正也。寬裕以處、何以無咎。以未受君命、無官守言責故也。若已受命而不見信、則一日不可居矣。安得寬裕以曠其官乎。初居最下、應四不應五、有未受命之象。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二與五非正應、三四五互為坎為加憂、故有欲進而愁之象。然二居中得正、故許以貞吉。又五以陰居柔尊、有王母之象。上下同德、亦有受福之象。二不以應之有無為吉兇、而以在我不失其正為吉。故始雖若愁如、而終乃受福也。初與二、進身之始、皆言貞吉。初未有貞、言貞、勉之也。

二本貞、因其貞而欲其固守之也。圣人欲人始進之必以正也如此。

象曰。受之介福、以中正也。

二本中正、與初不同、故得言受福也。

六三。眾允。悔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金沙县| 临泉县| 台山市| 布尔津县| 禄丰县| 林西县| 大关县| 海兴县| 新竹市| 武山县| 江陵县| 云南省| 泾源县| 绵阳市| 岚皋县| 行唐县| 云和县| 田东县| 平阴县| 宜州市| 仪征市| 新沂市| 邹平县| 呼伦贝尔市| 兰考县| 黄山市| 阳西县| 济宁市| 弋阳县| 清远市| 泉州市| 华安县| 长顺县| 通城县| 中阳县| 惠安县| 青川县| 肥乡县| 上虞市|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