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相感之義。兌少女。艮、少男也。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又艮體篤實、兌體和說。男以篤實下交、女心說而上應(yīng)、感之至也。故名為咸。下經(jīng)首咸。按、序卦、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夫婦、有夫婦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天地、萬物之本。夫婦、人倫之始。
所以上經(jīng)首乾坤、下經(jīng)首咸、繼以恒也。又按、繫辭、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位欲其對待而分、故天地分為二卦。氣欲其流行而合、故山澤合為一卦也。全卦取男女夫婦之義、唯正則吉。六爻皆以人身取象。下卦象下體、自拇而腓而股。上卦象上體、自心而背而口。拇腓股隨體而動、應(yīng)感者也。
晦不能思、無感者也。口以言為說、不足以感人者也。皆不能盡感之道。
唯心為感之主。乃無心者無所感、有心者憧憧往來亦不能以為感。則感道之難言也。此全彖六爻之大略也。
咸。亨。利貞。取女吉。
咸、感也。不曰感而曰咸。咸、皆也。無心之感、無所不感也。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若有心于感、則非易之道矣。故卦名咸。
艮以少男先下于兌、感之專也。兌以少女而悅少男、應(yīng)之至也。男先下女、得男女之正。感則必通、故占為亨。然必貞而取女則吉。若不以正、則失其亨而所為皆兇矣。又按、八卦各有正位。艮在三、兌在六。艮屬陽三、則以陽居陽。兌屬陰六、則以陰居陰。男女皆其正、故曰貞吉。
彖曰。咸、感也。
本卦二體初陰四陽、二陰五陽、三陽六陰。皆陽感陰應(yīng)、陰感陽應(yīng)。
六畫皆相與、卦之名義由[文瀾本“由”作“如”]此。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以卦體言之、兌柔在上、艮剛在下。六畫陰陽相應(yīng)。以卦德言之、艮止則情專、兌說則應(yīng)切。以卦象言之、少男先下於少女。柔上剛下、感應(yīng)相與、所以亨也。夫婦之道、止而不說則離、說而不止則亂。止而說、所以利貞也。婚姻之道、無女先于男、必女守正而男先下之、所以取女吉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天地?zé)o心而成化、一自然之運也。圣人有心而無為、一至誠之理也。
誠能動物。人心之和平、一至誠之理也。誠能動物。人心之和平、一至誠所感、非邀結(jié)之為也。分言之。天地自天地、圣人自圣人。合言之。則天地之翕闢、即圣人之呼吸。天地之慘舒、即人之哀樂。故有感必通、天地萬物之情所同也。寂然不動者性[文瀾本“性”作“心”]、感而遂通者情。
即有感必通之道。引伸之而情可見矣。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之潤有以感乎山、山之虛有以受乎澤、咸之象也。山上有澤、氣以虛而通。人心以虛而受、虛受則能感矣。若心之不虛、私意先入為主。雖投之不受、感通之機(jī)窒矣。
初六。咸其拇。
拇、足大指也。卦取男女之感。六爻皆以人心取象。初在下、有拇之象。拇非能感人者、特以人身形體上下、象所感有淺深耳。拇隨足而動、欲進(jìn)未能。初感於最下、所感尚淺。以其未至妄動、故不言吉兇。
象曰。咸其拇、志在下也。
初與四正應(yīng)。雖所感尚淺、未遽動、而志知其在九四矣。
六二。咸其腓。兇。居吉。
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妄不能固守者也。二在下體之中、故有腓象。二與五為正應(yīng)、然君位非可妄動求感。二變巽為入、則不待五之感而先動、躁妄故失之兇。然有中正之德、故能居其所、則吉也。又按、艮之六二曰艮其腓、象與咸同而不言兇。今咸曰兇者、以動故也。能居、則如艮之本體、可以吉矣。
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吉言居者、非戒之使不得感也。陰性本靜、艮體本止。順其本然、不累於欲、感可不害矣。
九三。咸其股。執(zhí)其隨。往吝三居下體之上、互巽有股象。執(zhí)者、專主之意。股、主於隨足而動、不能自專者也。下二爻皆欲動。三以陽剛不能自守、欲應(yīng)於上六[文瀾本“六”作“矣”)]上悅體之極。三往而從之、但主于隨。以人事言、猶君子說小人之富貴者、往必吝矣。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zhí)下也。
亦者、對下二爻而言。二爻陰、躁其動固也。三以陽剛居止之極、乃不自安處而但隨人。所守污下、不足言矣。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三陽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必正而固、乃得其理。九四以陽居陰、非其正也。而曰貞吉悔亡、戒之也。
憧憧往來、謂一心計我之所以感、又計彼之所以應(yīng)。有明道計功之意。初與四為正應(yīng)、有朋象。思者、心之用也。心不可見、故言心之用。九四心之象、咸之主。若能正而固、則虛中無我、無所不感[文瀾本無“無所不感”四字]、無所不應(yīng)而自然獲吉、悔可亡矣。若此心一有計功謀利之私、則未免憧憧然於往來、不過其朋類從之。又安能廓然大公、物來順應(yīng)而無所不通哉。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未感害、當(dāng)從程傳、未為私感所害也。憧憧往來、以私心相感、則感之道狹矣、故曰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無悔脢、背肉。在心之上、而相背昧、無所知、不能感物者也。五在上卦之中、心之上、故以取象。然以其無私係也、故亦可以無悔。此卦諸爻皆動而無靜、五則靜而無動、皆非心之正也。僅以無私係而得無悔、非取之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孤孑絕物、所志已末。
上六。咸其輔頰舌。
兌為口舌。上六居卦之最上、故有輔頰舌之象。舌動則輔應(yīng)而頰從之、三者相須、皆所用以言者。以陰居說之終、處咸之極、無其實而徒以口舌感人者也。人情喜諛說佞、口舌容有感人之時。然其事已不足道矣、故兇悔吝、皆可不言也。
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滕、騰通。馳騁其辭辯、以取說於人也。全卦以相感為義。感之道莫大於男女、故彖以取女言之、而要於正則吉。感之用莫神於心、故六爻以四之心為主、而要於正則悔亡。心有動有靜。靜而無動則脢也、不能感者也。動而不靜、腓也股也輔頰舌也、感之不以正者也。蓋上卦雖主於說、下卦則取於止。必也未感之先、心本於虛。方感之時、一出於正。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庶得咸之義矣。又按、蘇傳、咸者以神交。夫神者將遺其心、況於身乎、身忘而后神存。心不遺則身不忘、身不忘則神忘。
故神與身非兩存也、必有一忘。足不忘屨、則屨之累也甚於桎梏。要不忘帶、則帶之為虐也甚於縲絏。人之所以終日躡屨束帶而不知厭者、以其忘之也。道之可以名言者、皆非其至。而咸之可以分[文瀾本“分”作“象”]別者、皆其粗也。是故在卦者、咸之全也。在爻者、咸之粗也。爻配一體、自拇而上至於口。當(dāng)其處者有其德、德有優(yōu)劣而吉兇生焉。合而用之、則拇履腓行心慮口言、六職并舉而我不知。此其為卦也。離而觀之、則拇能履而不能提、口能言而不能聽。此其為爻也。方其為卦也、見為咸而不知其所以咸。猶其為人也、見其人而不見其體也。六體各見、非全人也。見其所以咸、非全德也。是故六爻未有不相應(yīng)者、而皆病焉。不兇則吝、其善者免於悔而已。此說可叅。
恒恒卦、巽下震上。取有常能久之意。彖傳取義有四。剛上柔下、一也。
雷動風(fēng)應(yīng)、二也。由順而動、事乃可久、三也。剛?cè)嵯鄳?yīng)、乃理之常、四也。故卦名恒。恒次於咸。按、序卦、夫婦之道不可以久也、故受之以恒。
恒、久也。咸、夫婦之道。夫婦之道、終身不變者也。故咸之后繼以恒也。
咸少男在少女之下、以男下女、男女交感之義也。恒長男在長女之上、男尊女卑、夫婦居室之常也。論交感之情則少為親切、論尊卑之序則長為謹(jǐn)嚴(yán)、故兌艮為咸而震巽為恒也。全彖以有常則亨、又貴於得正。以往兼不易不已二義、能盡乎恒之道者也。六爻雖上下相應(yīng)、而皆於恒之義未盡。
初在下之下、四在上之下。皆未及乎恒者、故泥常而不知變。三在下之上、上在上之上。皆已過乎恒者、故好變而不知常。惟二五得上下體之中、似知恒之義者。而五位剛爻柔、以柔中為恒。故不能制義、而但為婦人之吉。
二位柔爻剛、以剛中為恒。而居位不當(dāng)、亦不能盡守常之義、故但可悔亡亾而已。蓋恒之道難言、必如彖所云而后可也。
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恒、常久也。常有不易之義、久有不已之義。字從心從一日、立心如一日也。人能常久其道、則可以亨通而無咎。然必利於得正、乃得常久之道而利於有所往也。利貞、有不易之意。利有攸往、有不已之意。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fēng)相與、巽而動、剛?cè)峤詰?yīng)、恒。
以卦體言之、艮剛上而巽柔下。名分之常。以卦象言之、雷震則風(fēng)從。
氣化之常。以卦德言之、巽順理而雷動有為。操行之常。又以卦體言之、六爻剛?cè)峤詰?yīng)。情理之常。此皆以釋卦之名義也。
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本義重貞字。按、文意宜重道字。道即貞也。言恒亨、無咎、而必曰利貞者。恒之義雖取於久、必久於其道也。天地之所以恒久不已者、道也。
若久而非道、則不得謂之貞矣、安得亨而無咎乎。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久於其道、終也。利有攸往、始也。蓋一定不易之中、即有隨時變易之理。天地晝之終即夜之始、寒之終即暑之始。循環(huán)無端、所以可常可久。
故居恒而利於往也。此二節(jié)釋彖辭。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此極言恒久之道、見恒之利於貞也。日月陰陽之精。以得天之道、往來盈虧而能久照。四時陰陽之氣。亦得天之道而變化之、故寒暑相禪以成歲功。圣人亦常久於道、皆出於正、故天下化之以成風(fēng)俗。故恒有所以恒者、道也。即貞也。日月之久照、四時之久成、圣人之化成、皆以此也。
故曰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風(fēng)。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方、理之不可易者。巽性入而在內(nèi)、雷性動而在外、雷風(fēng)至變而不失其常。君子體之。常變經(jīng)權(quán)皆不可易之理、非膠于一定之謂也。
初六。浚恒。貞兇。無攸利。
初與四為正應(yīng)、理之常也。然在下、未可深有所求。四震體、陽性動而不下、又為二三所隔、應(yīng)初之意異乎常(文瀾本“異乎常”作“甚微”)矣。初之柔暗不能度勢、巽性善(文瀾本“善”作“務(wù)”)入故深。以常理求之、為浚恒之象。如是則雖貞亦兇、而無所利矣、況爻象本不正乎。
象曰。浚恒之兇、始求深也。
交際之道、自有淺深。交始而遽以深望之、豈常理哉。
九二。悔亡以陽居陰、本當(dāng)有悔。以久於中道、故悔可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過不及皆不能久。可久之道唯中而已。諸爻以不中故不能久。蓋正者或未必中、中者可以兼正也。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位雖得正、然過則不中、志從于上而不能久。蓋巽為不果、又為躁卦、故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承、進(jìn)也。或者、不知誰何。人得而進(jìn)之以羞也、如是則雖正亦吝矣。
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過剛、又介二剛之間、進(jìn)退無所容也。
九四。田無禽。
坤為眾。四變坤有田象。應(yīng)初巽為無禽象。師六五變坎中實、所應(yīng)又剛、故為有禽。此變坤陰虛、所應(yīng)又柔、故有無禽之象。以陽居陰、已非其位。所處不中、震體好動。曲學(xué)異端返之身心而無益、措之天下而無功者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以陽居陰、非所久而久也。九二亦非位而悔可亡、此則不然者。又中與不中之辯也。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
以柔中而應(yīng)剛中、陰柔之正、有恒其德貞之象。五變兌為少女、婦人之象。以柔為恒、婦人之道、非夫子所宜。故婦人得此爻則吉、在夫子則兇也。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
婦人從一夫而終、無專制之義。夫子剛斷、以義制事。乃柔順而從婦道、則兇矣。
上六。振恒。兇。
以一卦之極言之、居恒之極、不能常矣。以上卦之極言之、處震之終、過於動矣。以上六之一爻言之、質(zhì)陰柔不能固守居上、又非所安矣。故有震動其恒之象、而其占則兇也。
象曰。振恒在上、大無功也。
居上必有恒德、乃可有功。躁動如此、安能有所成乎。曰大無功、上無益於國家、下不利於生民也。恒卦象甚善、而六爻鮮有全吉。蓋以爻配位、陰陽得失各有不同。大抵或守常而失之拘、或厭常而失之躁。皆不能中正以盡乎恒之義。初四皆守常而拘者也、而初之兇甚於四。三上皆厭常而躁者也、而上之兇甚於三。二五皆中而不正、故五有不能制義之兇、即二亦僅悔亡而已。盡恒之義、必如彖之所云乎。
遯遯卦、艮下乾上。二陰浸長、陽當(dāng)退避。又乾陽外往而艮能止、有違遯之義。故為遯。不言退而言遯者、退但有退后之義、無避去之義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