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 周易淺述
- (清)陳夢雷
- 3001字
- 2015-12-26 18:10:52
不可升、無形之險。山川丘陵、有形之險。王公因有形之險為無形之險、是謂人險。坎卦四陰二陽。二陽、中實之象。體水之德、為有孚心亨、處險之道也。四陰、險陷之象。因坎之形、而設險守國、用險之方也。往有功以上、皆言處險之道。此則言用險之方。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水流不已、以成大川。人學不已、以成大賢。君子于己之德、務于常久。于教人之事、務于熟習。
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兇。
坎中小穴旁入者曰窞。以陰柔居重險之下、其陷益深、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兇也。
深入于險、失出險之道也。有孚心亨、所謂道也。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處重險之中、未能自出、故為有險之象。然剛而得中、故有求而小得之象。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雖有剛中之才、未能出坎中之險。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陰柔不中正、而履重險之間、來往皆險、前險而后又枕于險之象。其陷益深、不可用也。初入于坎窞則曰兇、此曰勿用。初不可出、此猶可出也。
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未有出險之道。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貳、副貳之意、益之也。牖、室之所由以明者。坎有酒食之象。四變互巽木、樽簋之象。互離中虛、有瓦缶及牖象。按、本義、以樽盛酒、以簋盛食、復以瓦缶為副樽。按、來注、一樽之酒、二簋之食、樂用瓦缶。
覺來注為順、且與象傳合。總言當險難之時、不事多儀而尚誠實也。自牖、言不由正道、因其所明者而進結之。蓋當艱險之時、不能直致、自間道以上達也。六四居大臣之位、處險之中。本其至誠、因君之所明者委曲獻納。
則雖歷艱險而終得無咎也。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本義謂無貳字。人情同樂則相猜、共患則相倚。四與五比、君臣相接。
在險難之中、不事煩文。以誠相向可以上達、將出于險矣。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無咎。
九五在坎之中、陰之下、有不盈之象。只、至也。以陽剛中正居尊位、上止一陰、勢將出險、有既平之象。不盈猶有險也、既平則無險矣。二居重險之中、故有險。五出重險之外、故既平。將出于險、可無咎矣。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剛中居尊、宜濟。天下之險。乃猶在坎中、有中德而未光大也。大有六五以柔居中乃曰大中、此以剛居中反曰未大者。大有柔能統剛、坎則剛猶陷于柔也。
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兇。
三股曰徽。兩股曰纆。皆索名。叢棘、獄墻所設。坎為刑獄。上變巽為繩。上六以陰柔居險極、故有此象。周禮司圜收教罷民。能改者三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三歲不得、罪大不能改者也。占者得之、則不能出險可知。
象曰。上六失道、兇三歲也。
三歲、久之極。所以至此者、失處險之道也。全卦二五中實、故有有孚心亨之象。然處險之道即在是矣、故六爻惟二五得有孚心亨之道。二在險下、但可小得。五在險上、則既平也[文瀾本“也”作“矣”]。初以最下而兇。上以險極而甚。三以處前后險之間而勿用。惟四際五、僅得無咎。
然樽酒納約、亦得有孚心亨之義故也。
離離卦、一陰麗于上下之陽、有附麗之義。中虛有光明之義。離、麗也、明也。于象為火、體虛麗物而明者也。又為日、亦麗天而明者也。故卦名離。離卦次坎。按、序卦、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陷于險難之中、必有所附麗。理之自然、離所以次坎也。又按、上經終于離、下經終于既濟未濟。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首、而坎離居其中。蓋坎離二卦、天地之心也、造化之本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坎藏天之陽中、受明為月。離麗地之陰中、含明為日。坎為水而司寒、離為火而司暑。坎為月而司夜、離為日而司晝。故先天之圖乾南坤北、后天則離南而坎北。
坎離為乾坤之繼體、此上經終坎離、下經終既濟未濟之意。而道家亦以人身為小天地。以心腎分屬坎離、而其功用取于水火之既濟。蓋亦從易說而旁通之者也。全卦以柔順得正為吉、六爻以二陰爻為主。二中正而五非正、故不如二。其四陽爻則從陰爻起義[文瀾本“義”作“意”]。初上在陰爻之外、勝于三四在陰爻之中。三日昃而四焚如、以在二五兩陰之內也。初能敬而上出征、以在二五兩陰之外也。蓋坎離二卦奇耦反對、故爻象之吉兇亦相反也。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離之為麗、猶亂之為治、以陰麗于陽也。物之所麗、貴乎得正、故正則有可亨之道也。又離得坤之中畫、牝牛皆取陰象。坤以全體配乾而行、故為牝馬之行。離以二五附乾而居、故當為牝牛之畜。蓋所麗得正則亨、又當柔順自處則吉也。坎離二卦爻畫反對、故其義其占皆相反。蓋坎之明在內、當以剛健行之于外。離之明在外、當以柔順養之于中。坎水潤下、愈下則陷、故以行為尚。離火炎上、愈上則焚、故以畜為吉也。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日月麗天、以氣麗氣而成明。百穀草木麗土、以麗形而成文。君臣上下皆有明德、而處于中正、則可以成天下文明之化。此皆以釋卦之名義也。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畜牝牛吉也。
二中正、五中而不正。中正、統言之。此以卦體釋卦辭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明兩作、兩明相繼而起也。繼明、猶以圣繼圣也。前言重明、以上下言之。取象于君臣。此言兩作、以先后言之。取象于帝王之父子。若以人事言之。則日新又新、緝熙不已、繼明之義也。洞達事理、光被四表、照于四方之義也。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剛明在下、其性炎上。剛則、明則察。二者襍于胸中、所履交錯之象。能敬則心有主、不至于錯、可以無咎矣。火在下而未上炎、猶有可制。
雖戒占者之辭、亦其象然也。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剛明而不妄動、咎可辟矣。
六二。黃離。元吉。
黃、中色、坤為黃。離中爻乃坤土、有黃象。柔麗乎中而得其正。以此事君、將順而能匡救。以此治民、渾厚而能精明。上可正君、下可成化。
純臣之道、大善而吉之占也。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言中而正在其中矣。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重離之間、前明將盡、有日昃之象。離中虛缶象。互五為兌口、歌與嗟之象。死生猶晝夜之常理。鼓缶而歌、安常以自樂可也。不然而徒以大耋為嗟、則窮蹙以死而已、故兇。蓋數之所至、當安于命也。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求人以繼其事、退處以休其身可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前明盡而后明忽迫、有突如其來如之象。其炎正盛、焚如之象。履非其位、逼近至尊、勢不能終、死如之象。無應無承、眾無所容、棄如之象。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無所容總釋上文、舉突如句可該。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以柔順剛、不得其正、而迫于上下之陽。互卦兌澤之流、兌口之開、故有出涕沱若、戚嗟若之象。然居尊位而知憂懼、故占得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居王公之位而知憂懼、故吉也。三前明將盡、則不宜為大耋之嗟。五柔中居尊、則宜以戚嗟自戒。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其匪丑。無咎。
離為甲胄戈兵、故有出征之象。上九為五所麗、有王用之之象。有嘉、言有嘉美之功。折首、但誅首惡也。獲匪其丑、言不及其徒眾也。陽剛在上、有出征有嘉之象。離為科上槁、折首之象。剛明在上、所照及遠、有折首不及其丑之象。如此則威震而刑不濫、何咎之有。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寇賊亂邦、上能以剛明除天下之惡、所以正邦也。全卦以居中得正、有可亨之道。而以柔順自處、自能獲吉。六爻惟二兼中正柔順之德、故為最吉。五中而不正、而居尊位以照臨四方、故雖憂懼而亦有吉道。又火性炎上、在下則有勢易制、在上則其明及遠、所以皆無咎。若三處前明之盡、四居后明之逼、則兇不待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