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山在地中而言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外卑下而內蘊崇高、謙之象也。山之在地、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一升一降、高卑適平矣。物之多者裒取而使之寡、猶降山之高使之卑也。寡者增益而使之多、猶升地之卑而使之高也。一裒一益、而多寡適平矣。稱物平施、謂稱物之多寡而損益之、然后所施均平、而多者不偏多、寡者不偏寡也。蓋謙之為名、生于過也。物過然后知有謙。謙者使物不過、期得中而已。圣人即謙之名、使一切返于中、善用謙者也。凡大象皆於卦外教人用易之理。
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謙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歸于謙之象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處下、有謙而又謙之象。三四五互為震木、二三四互為坎水。木在水上、涉川之象。用涉與利涉稍殊。利涉者無往不利、用涉者涉川不可爭先。用謙謙之道以涉則吉。人當險難之時、非深自屈折不足以濟、故必用謙謙以涉也。全卦以三為主、故與彖同言君子。初亦得稱君子者、蓋三在下卦之上、有勞而謙、在上之君子、尊而光者也。初在下卦之下、謙而又謙、在下之君子、卑而不可踰者也。用以涉川、則雖濟患難可矣、況平居乎。占者有其德、則常變皆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如牛羊使之馴服也。養德之地、未有不基于至卑者養者至、則愈卑而不可踰矣。
六二。鳴謙。貞吉。
陰陽唱和為鳴。卦以三為主。三互四五為震、善鳴者也。易凡與震相應者皆言鳴、豫初中孚二是也。故此卦二上皆言鳴謙。蓋三以勞而能謙。
故凡聞其風者皆相從于謙、和之而鳴。言論稱述、皆自處于卑下、所謂鳴其謙也。二與三比、柔順中正、謙出于性、故有貞吉之象。此爻本義謂以謙有聞。解鳴字亦可通。但此卦[文瀾本“卦”以下有“之義當”三字]以三為主。諸爻所解與三無涉、于取象又未見確解、意義稍淺。今按、蘇傳解之、覺于三爻意義融貫。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二所居中正、謙本于中心所自得、非由勉強、正與上爻對。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勞而能謙者也。廉非難、勞而能謙為難。一陽為成卦之主、勞矣。乃不處上而處下、故有勞而能謙之象。上不疑而下不忌、自能保終而吉也。艮終萬物。三居艮之終、得其正位、故以彖辭君子有終歸之。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卦中五陰有民象。非服其勞、服其勞而能謙。所謂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萬民服即有終也。
六四。無不利。撝謙。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無不利矣。然功不及三而居其上、必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蓋勞謙者雖無忮害之心、而在四則亦有自盡之道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理之當然、非過于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陰柔、不富之象。以柔居尊五、謙皆為之用、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
坤為眾、五變互三為離為戈兵、又有行師之象。五君位。君德不必以謙見、且謙柔之過、或不能以自立矣、故不言謙。然不自用而用人、謙之大者。
謙者不爭。然居君位而使人有不服、非稱物平施之謂矣。故為君、茍不自用而能用人、雖以之侵伐、亦無不利。蓋無害于為謙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言其侵伐非得已、非外謙而內好勝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上與三應、亦有鳴謙之象。坤為地為眾、有國邑征伐之象。僅可征己之邑國、不能如五之無不利也。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二柔順中正故貞吉。上所居不中、特以與三應、故亦鳴其謙、謙之實有不足矣。謙實不足、故己之邑國或叛之。然上鳴在于謙、則叛者不利。
叛者不利、則征之者利矣。以謙得人心、故利用行師。非五之位、故不能無不利、非二之中、故不能貞吉。是以鳴謙雖與二同、而未得遂其志也。
全卦以九三一陽爻為主。而五陰所處、雖有尊卑廣狹常變之不同、而由艮體之靜、皆得吉占。由坤德之順、皆得利占。則甚矣、謙德之可貴也豫豫卦、下坤上震。九四一陽為卦之主、上下群陰應之。內順外動、由順以動。無不和悅、有豫之義。又雷閉地中、動而出地。通暢和豫、豫之象也。豫卦次謙。按、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大而能謙、則有豫樂、豫所以次謙也。然豫有三義、曰備豫曰和豫曰逸豫。知備豫、則和豫隨之。然和豫之過、則逸豫生矣。繫辭傳、重門擊檄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此備豫之意。彖象所未及也。然建侯行師、雖主人心和豫、而建藩禦侮、備豫之意隱寓其中矣。六爻唯九四之豫以和樂言。他則皆有心求豫、失豫之正而流于逸豫也。唯二以中正不溺于豫、然有先幾之識、則其知備豫可知。然則凡事宜豫而豫不可溺。此全卦之六爻之大旨也。
豫。利建侯行師。
豫兼三義。本義但以和樂言之。蓋備豫者、所以致和樂之由。而逸豫者、又和樂之過。故正解專取和樂、蓋彖意尚未他及也。震動坤上、長子主器、有建國治民象。坤順震下、一陽統眾陰、有行師動眾象。屯有震無坤、故不及行師。謙有坤無震、故不及建侯。豫兼二卦、故有此象。建侯必百姓歸心、行師必三軍用命。人心和樂、則二者利矣。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此以卦體言其豫也。以坤遇震、為順以動。此以卦德言其所以致豫也。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順理以動、人心悅服、建侯天地而不悖可也。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日月之行、景長不過南陸、短不過北陸。故分至啟閉、不差其序。以順陰陽之氣而動也。刑必當罪、順乎民心。非一己喜怒之私、民所以服也。
時義、此時之義也。此極言而贊其大。使人涵泳言中、而推其意于言外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陽閉地中、奮震出地、則通暢和豫矣。先王作樂、象雷之聲、又取其和之義。殷、盛也。樂無所不用。薦上帝、配以祖考、盛之至也。周祀稷于南郊、配以祖也。祀文王于明堂、配以考也。
初六。鳴豫。兇。
陰柔在下、獨與四應。四震善鳴、欲與倡和、有鳴象。然四大臣近君、其志大行之時。初位卑、所居不中正。小人在下、上得強援。當時用事、不勝其豫。夸大自張、故有兇象。卦以樂豫為義、取眾心之樂也。六爻自四外皆自樂者、則逸豫之過矣、故有吉兇之異。初爻、謙上之反對。皆與震應、故皆以鳴言。然謙者卑下自處、以聞于人者、故猶有利。豫者妄自張大、因人為樂者、故兇。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窮謂滿極。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二三四互為艮、有石象。二變互三四為離、不終日而作之象。樂豫易以溺人、溺則憂矣。六爻獨二中而得正、自守之安靜、堅確如石。靜之至、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事理之幾微、是不溺于逸豫而知備豫者也。
蓋此卦當逸豫、以無所係應為善。初應四而三五比之、皆有係而溺于豫者、故為兇為悔為疾。二特立于眾陰之中、而無遲戀之意。故靜則如石之堅、動則有不終日之速、不失其正而得吉也。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中正者、處豫之道也。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盱、上視也。陰不中正而近于四。四為豫主。六三不中不正、希其逸樂而上視之、有盱豫致悔之象。故占者事當速悔。若悔之遲、必至于有悔也。三質柔而位剛、猶有能悔之象故戒之、恐其悔之遲也。蓋盱豫者溺于逸豫、遲悔則又失于猶豫矣。圣人兩言悔、始則示人以致悔之端、終則勉人以悔過之勇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言所處不中正、與六二反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卦所由以致豫者。眾陰應之、有大有得之象。以陽居陰、不能無疑、故戒之。德陽而位陰、故五陰亦有朋象。盍、合也。簪以貫髪者。
一陽貫五陰之中、有以簪貫髪之象。四、大臣以陽剛任上事、致君澤民、合天下以為豫。大有得矣。又必開誠布公。使朋類之賢俱進、合志和衷、則可常保其豫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由已致天下于豫、可謂大行其志矣。
六五。貞疾。恒不死。
貞疾猶言痼疾。不得言正、蓋六五非正也。三四五互為坎為心病、貞疾之象。當豫之時、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剛、事權歸四、眾心不附、處勢危矣。然以其得中、故又為恒不死之象。二五皆不言豫。六二貞吉、以中且正。當豫之時而不為豫者、所以吉也。六五貞疾、中而不正。當豫之時而不得豫者、雖未至于兇、亦僅矣。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以五之得中而僅得不死、則過中者、豈生道哉。以君象言之、周末之共主是也。使剛而不中、則魏之曹髦。柔而不中、則唐之僖昭矣。可不戒哉。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乘剛、故權下移。得中、故位號猶可保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以陰柔居豫極、有昏冥于豫之象。然以其動體、又有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能改過則可無咎矣。勉人以遷善也。又豫上六變則為晉。明出地上、不終昏冥。樂極哀生、有悔心之萌者、所以無咎也。然初鳴豫、即斷其兇、嚴于初以遏其惡也。上冥豫開之以無咎、恕于終以引其善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至昏冥、不可久矣、言當速改也。全卦以九四一陽為主、與彖之樂豫同義。其他皆過于豫而至于逸豫者。爻之吉兇皆從四起義。二遠于四而中正、所以吉。上雖遠于四而處豫之極、又與四同震體、故為冥。初則應四而鳴豫者也。三以比四而盱豫者也。五又以乘四而溺于豫、究不得豫者也。總之、豫宜眾不宜私。故世道不可無豫、人心不可有豫。初兇而五疾、三悔而上渝。為國者當如四之勿疑、守己者則當如二之介石矣。
隨隨卦、下震上兌、震動兌說、此動而彼說、隨之義也。以少女從長男、隨之象也。隨卦次豫。按、序卦、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悅豫之極、物之所隨、隨所以次豫也。全彖以物隨為義。此感彼隨、可以大通、而要之于正、則隨人之意亦在其中矣。爻兼隨物為義。此動彼說而至于隨、易于自失其身。大抵陽爻則人隨我、陰爻則我隨人。而隨人者、宜隨上、不宜隨下、爻陰位剛者猶知所隨。此三隨四所以有得、二係初則失、上無所隨則不言隨也。居上者宜為人所隨。五君位為二所隨、故貞吉。四臣位為三所隨、故貞兇。初雖陽爻而在下、故不言隨言係、而言交。此六爻之大略也隨。元亨利貞。無咎。
隨、從也、隨者、我有以致物、而物自隨乎我。故占當得大亨、然必利於正、乃得無咎。若不正、則雖亨而不免于咎矣。按、左傳穆姜之言、以隨四德與乾同。雖非本旨、然所論深合利貞無咎大意[文瀾本“意”作“義”]。諸卦中屯臨無妄革皆言元亨利貞。獨隨係以無咎。蓋動而說、易至于不正而有咎、故示戒辭。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按、本義謂以卦變卦體釋卦名義。謂自困卦九來居初、自噬嗑九來居五、自未濟來兼此二變。皆剛來下柔也。今按、來注但以綜卦言之。隨蠱相綜、雜卦原對言之。隨以蠱之艮反兌居上、巽反震居下、是剛來下柔也。
以后凡言卦變者、皆從綜卦。
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
王注程傳皆作隨時。謂隨時得正、則天下皆隨其時也。本義作隨之。
意尤順。蓋論全卦之義、重我有以致物之隨也。
隨時之義大矣哉。
依本義作隨之時義。尤順。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雷二月出地、八月入地。澤亦地也。又兌正秋、八月正兌之時。震下兌上、有雷入地中之象。君子取之。及向昏晦、則居內休息。造化有晝有夜、人生有作有息。人心有感有寂、有動有靜。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當然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初九以陽為震之主、有官守之象。居下無隨我者、剛體非隨人者。然初動體、則改其常矣。故為有渝之象。陽居陽位得正、有貞吉之象。前臨陰偶、二三四互為艮、有出門之象。與四同德、不言隨而言交、有交有功之象。初九、卦之所以為隨者。雖人無隨我、我未隨人、而震動之體體已渝其常矣。然居正得吉。出門交四同德、不繫私暱正。不必言隨人、而自有功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交不失其正、則有功也。人雖未隨我、我亦不隨人、以陽剛得正故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