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微言下
道
系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越紐錄。范子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天地立然后寒暑燥濕日月星辰四時而萬物備術者天意也。
淮南天文曰。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韓非子主道曰。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故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解老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
鄭長者曰。體道無為無見也。漢書藝文志。鄭長者二篇在道家。
管子四時曰。道生天地。
管子白心曰。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余。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注云。多少皆足者道也。
正篇曰。陰陽同度曰道。
內業曰。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注云。雖無形聲常依序而成。故謂之道。
文選注引管子曰。虛而無形謂之道。
形勢解曰。道者扶持眾物。使得生育而各終其性命者也。韓非子揚權曰。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羣生斟酌用之。
又曰。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又曰。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虛。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又曰。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是以生死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軒轅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與天地統。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與堯舜俱智。與接輿俱狂。與桀紂俱滅。與湯武俱昌。以為近乎游于四極。以為遠乎常在吾側。以為暗乎其光昭昭。以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光雷霆。宇內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物得之以敗。得之以成。道譬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渴者適飲之即生。譬之若劍囗。愚人以行忿則禍生。圣人以誅暴則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莊子天地曰。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賈子新書道術曰。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凡此皆道也。
又道德說曰。道囗疑而為德。神載于德。德者。道之澤也。道雖神必載于德。
阮籍通老子論曰。道者自然。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文選十一。
遠
虞注易曰。干為遠。
老子德經曰。玄德深矣遠矣。
玄
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說卦曰。震為玄黃。虞注云。天玄地黃。震。天地之雜物。故為玄黃。
考工記曰。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廣雅曰。干。玄天也。
月令曰。季冬天子居玄堂右個。蔡邕章句曰。玄。黑也。其堂尚玄。文選注八。
越語曰。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問焉。韋昭注云。謂魯哀十六年九月。
爾雅月名曰。九月為玄。干鑿度曰。干漸九月。注云。干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漸九月。天謂之玄。故九月為玄。
夏小正傳曰。玄九者。黑也。
說文曰。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漢書郊祀志。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服虔曰。十月陰氣在外。故外黑。陽氣尚伏在地。故內赤也。朱氏震曰。坎。北方也。其色玄者。赤黑也。赤者。干陽也。黑者。坤陰也。棟謂干御戌亥。戌亥之月。乾坤合居。故赤黑為玄。章懷張衡傳注云。玄。深也。
考工記鍾氏曰。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鄭注云。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則為緅。緅。今禮俗文作爵。言如爵頭色也。又再染以黑乃成緇矣。凡玄色者在緅緇之間。其六入者與。賈疏云。以緅入黑汁即為玄。六入為玄。但無正文。故此注與士冠禮注皆云玄。則六入與更以此玄入黑汁則名七入為緇矣。
文選注引鍾會注老子曰。幽冥晦昧故稱為玄。王弼曰。玄冥。嘿無有也。文選十一。
桓譚新論曰。揚雄作玄書以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賢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續萬類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犧氏謂之易。老子謂之道。孔子謂之元而揚雄謂之玄。解嘲曰。知玄知默。守道之極。
老子道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小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出于道。王弼注云。兩者謂始與母也。同出于玄也。異名所施不同也。在首則謂之始。終則謂之母也。訓暢令盡也。同謂之玄。玄。天也。玄之又玄。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眾妙之門。徼亦妙也。故曰眾妙。又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王弼注云。玄德者。皆有德不知其至。出于幽冥者也。王弼注俱見文選注中。
淮南原道曰。舜執玄德于心而化馳若神。高注云。玄。天也。馳。行也。又覽冥曰。夫物類之相感玄妙深微。案。陽在地下稱玄。坤上六其血玄黃是。妙。古文眇。眇。小也。猶微也。陽在下。故言深。
太玄曰。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天奧西北。郁化精也。地奧黃泉。隱魄榮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張衡玄圖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鑰元氣。稟受無原。御覽一。
老子道經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河上公注云。玄。天也。言其節志精微與天通也。文選注。精微。今作玄妙。
神
系上曰。神無方而易無體。變化故無方。自微及著故無體。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無方。故不測。又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虞注云。在陽稱變。干五之坤。在陰稱化。坤二之干。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故知神之所為。又曰。易無思也。無為也。虞注云。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故無為謂其靜也專。寂然不動。謂隱藏坤初機息矣。專。故不敢動者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動也。以陽變陰。通天下之故。謂發揮剛柔而生爻者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至神謂易隱初入微知幾其神乎。又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謂易也。謂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從天西轉。故不疾而速。是寂然不動。隨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又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又曰。鼓之舞之以盡神。虞注云。神。易也。陽息震為鼓。陰消巽為舞。故鼓之舞之以盡神。
系下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漢書贊曰。易本隱以之顯。張揖曰。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是本隱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以類萬物之情。是之顯也。
又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姚信曰。陽稱精。陰為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為姤復。故曰致用也。
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說文神字下云。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妙萬物者。引出萬物也。
孟子曰。大而化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莊子外物曰。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郭注云。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內。
又曰。所存者神。
大戴禮哀公問。孔子曰。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取舍者也。
呂覽君守曰。至神逍遙。倏忽而不見其容。至圣變習移俗而莫知其所從。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為一。曰執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浹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圣人。又天論曰。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大戴禮勸學曰。神莫大于化道。
史記律書曰。氣始于冬至。周而復生。神生于無形。精微故無形。成于有形。正義曰。天地既分。二儀已質。萬物之形成于天地之間。神在其中。然后數形而成聲。正義曰。數謂天數也。聲謂五聲也。言天數形則能成其五聲也。故曰神使氣。氣就形。形理如類。有可類或未形而未類。或同形而同類。類而可班。班。別也。義與辨同。類而可識。圣人知天地識之別。故從有以至未有。正義曰。從有。萬物形質也。未有。謂天地未形也。以得細若氣。微若聲。正義曰。氣謂大易之氣。聲謂五聲之聲。然圣人因神而存之。因神而存之。故謂之神。雖妙必効。妙。微眇。効猶見也。情核其華。道者明矣。華。榮華。有色貌也。道心之微。故曰榮道。非其圣心以乘聰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情核其華道者明。故成形之情。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日用而不知。及其去來。夫微之顯。故有去來。故圣人畏而欲存之。誠不可弇。故畏而欲存之。唯欲存之。神之亦存。神其神。故神存。其欲存之者。故莫貴焉。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故莫貴焉。孟子曰。所存者神。管子曰。神者至貴也。
詩泛歴樞曰。卯酉為革政。午亥為革命。神在天門。出入候聽。宋均注云。神。陽氣。君象也。天門戌亥之間。干所據者。郎顗傳。
墨子公輸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法言問神曰。或問神。曰。心請問之。不知神在心。故復問。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如干之初九。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于人乎。況于事倫乎。敢問潛心于圣。曰。昔仲尼潛心于文王矣。達之。顏淵亦潛心于仲尼矣。未達一間耳。神在所潛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萬物作類。干元用九而天下治。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舍則亡。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至誠無息。圣人存神索至。注云。存其精神。探幽索微。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而無間者也。
先知曰。先知其幾于神乎。注云。神以知來。先知近于神。
揚雄解嘲曰。爰清爰靜。游神之庭。
班固賓戲曰。銳思于豪芒之內。潛神默記。恒以年歲。師古曰。豪芒喻纖微也。
管子心術曰。去欲則宣。宣。通也。宣則靜。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
內業曰。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
荀子不茍曰。誠信生神。注。中庸曰。至誠如神。
淮南泰族曰。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故圣人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易俗。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己能以神化也。后漢書。李固上疏曰。臣聞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
幽贊
樂記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圣人作易。其始也。幽贊于神明。其終也。明贊于天地幽贊一也。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一貫三也。幽明附
系辭曰。知幽明之故。幽。北方也。坎也。明。南方也。離也。尚書堯典。宅南郊曰明都。宅朔方曰幽都。檀弓曰。葬于北方北首之幽之故也。說卦曰。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此幽明之故也。
妙
理微謂之妙。妙猶眇也。自廣雅訓妙為好而其義始晦。
系下曰。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虞注云。幾者。神妙也。顏子知幾。故殆庶幾。案。妙。古文眇。眇。小也。猶微也。荀悅申鑒曰。理微謂之妙。章懷后漢書訓妙為美。此俗訓。
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董遇本妙作眇。眇。小也。系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又曰。知幾其神乎。虞注云。至神謂易隱初入微。又云。陽在復初稱幾。隱初入微。陰陽不測。故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師古漢書昭帝紀注曰。眇。微也。
中庸曰。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朱子注云。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案。淮南精神曰。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內之內。至貴也。高誘注云。言天無有垠。外而能為之外。諭極大也。無內言其小。小無內而能為之內。道尚微妙。故曰至貴。又曰。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高誘注云。大貴謂無內之內。言道至微。能出入于無間。
老子道經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注云。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鍾會注云。文選注。妙者。極之微也。
莊子庚桑曰。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淮南時則曰。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高誘曰。至。極也。陽盡午中而微陰妙重淵矣。此陽陰爭辨之際。
漢書張敞傳。敞上封事曰。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書不能文也。
揚雄解難曰。抗辭幽說。閎意眇指。師古曰。眇讀為妙。曹大家幽通賦注云。眇。微也。
又曰。聲之眇者不可同于眾人之耳。注同前。
淮南齊俗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
呂氏春秋謹聽曰。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高誘云。牟猶大也。賢者之道磥落不凡。惟義所在。非不肖所及。故難知也。其仁愛物本于中心精妙幽微。亦非不肖所及。故難見也。
呂覽用兵曰。有巨有微。高誘曰。巨觕略微要妙覩未萌之萌也。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