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2章

  • 周易述
  • 惠棟
  • 3244字
  • 2015-12-26 18:10:47

堯典之克明俊德。大學之欲明明德。即一也。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萬邦。黎民明明德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一以貫之也。一即本也。故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由本達末。原始及終。一貫之義也。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貫之也。以忠行恕即中庸大學所陳是也。

系下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謂干元。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又曰。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劉熙曰。慮。旅也。旅。眾也。一致百慮。慮及眾物以一定之也。天下何思何慮。韓伯注云。夫少則得。多則惑。涂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茍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多原于一。故曰然。非與。一以貫多。故曰非。曰。非也。蒙上非與。予一以貫之。何晏曰。善有元。事有會。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知其元則眾善舉矣。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孝經。仲尼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殷仲文注云。孝經疏。窮理之至以一管眾為要。

荀子不茍曰。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耶。是操術然也。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百王謂堯舜禹湯。后王謂文武。端。玄端。朝服也。推禮義之統。統。本。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約。要。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大學絜矩義疏。故君子不下室堂堂。明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

非相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浹洽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又曰。以淺持博。以古持今。注云。當作以今持古。以一持萬云云。是大儒者也。

莊子天地曰。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無為而羣理都舉。記。書名也。云老子所作。案。此論一貫與宋儒同。與孔子異。道家以一為終。故莊子曰得其一而萬事畢。圣人以一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儒與道之別也。

后漢書范升傳。升奏曰。孔子曰。博學約之。弗叛矣夫。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子可謂知教。顏淵可謂善學矣。老子曰。學道日損。損猶約也。又曰。絶學無憂。絶末學也。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異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萬事理。五經之本。自孔子始。

說文士字下云。數始于一。終于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案。一。道也。一以貫之。故推十得合一也。

法言。吾子曰。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此論語義疏。即顏子之一貫也。

春秋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

淮南俶真曰。夫道有經紀條貫得一之道。連千枝萬葉。高誘注云。一者道之本也。得其根本。故能連千枝萬葉。以少正多也。

易上經曰。干初九潛龍勿用。馬融曰。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于黃泉。故曰潛龍。

明夷六五曰。其子之明夷利貞。象曰。其子之貞明不可息也。述曰。其讀曰亥。坤終于亥。干出于子。故明不可息。

參同契曰。含元虛危。播精于子。

廣雅釋天曰。太初。氣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八月酉仲為太初。屬雄。九月戌仲為太始。屬雌。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三氣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中和為萬物。

說文包字下云。元氣起于子。子。人所生也。

三統歷曰。太極元氣含三為一。孟康曰。元氣起于子。未分之時。天地人混合為一。故子數獨一也。

又曰。陰陽合德。氣鍾于子。化生萬物。虞注易曰。陰陽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

又曰。天統之正始施于子半。蘇林曰。子之西。亥之東。其中間也。案。子半猶子仲也。

易緯稽覽圖曰。甲子卦氣起中孚六日八十分日之七。鄭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為一日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

干鑿度曰。中孚為陽。貞于十一月子。

系上曰。坤以簡能。虞注云。陰藏為簡。簡。閱也。坤閱藏物。故以簡能矣。

又曰。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又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虞注云。陽動入巽。巽為退。伏坤為閉戶。故藏密謂齊于巽以神明其德。

又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虞注云。干神知來。坤知藏往。來謂洗心。往謂藏密也。

說卦曰。坤以藏之。

漢書。翼奉對曰。詩之為學。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觀性以歷。性。五行。歷。甲己之數。觀情以律。情。六情。律。十二律。明主所宜獨用。難與二人共也。故曰顯諸仁藏諸用。露之則不神。獨行則自然矣。易之用在坎離而其本在震巽。

說卦曰。齊乎巽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虞注云。巽陽藏室。故絜齊。

列子黃帝曰。圣人藏于天。注。郭象曰。不窺性分之外。故曰藏也。

干鑿度曰。易者以言其德也。通精無門。藏神無內也。神在內。故藏神無內。有內不可言藏。內。易正義作穴。鄭注云。俲易無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俲。古文佼。鄭氏云。佼。易也。

韓詩外傳曰。子夏讀詩已畢。夫子問曰。爾亦何大于詩矣。子夏對曰。詩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尚書大傳作論。書事為是。弟子不敢忘。雖居蓬戶之中。彈琴以詠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以發憤忘食矣。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囗囗饑。夫子造然變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詩已矣。然子已見其表。未見其里。顯諸仁。見其表也。藏諸用。故未見其里也。顏淵曰。其表已見。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窺其門不入其中。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里。未謂精微者也。藏神無內。可謂精微。

老子德經曰。道者萬物之奧。注云。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文選注引蒼頡篇曰。隩。藏也。

復彖傳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荀注云。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兇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

說卦曰。坎為亟心。

干鑿度曰。易歷曰。陽紀天心。陽當作昜。

參同契曰。天符有進退詘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

詩桑柔曰。君子實維。秉心無競。鄭箋云。君子謂諸侯及卿大夫也。其執心不強于善而好以力爭。春秋傳。師曠曰。臣不心競而力爭。

大學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又曰所謂修身云云。

孟子曰。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趙岐孟子盡心篇章指曰。盡心者。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后行之。猶人法天。天之執持綱維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論語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心者。人之北辰也。茍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仲舒對策曰。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

說苑辨物曰。易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則圣智之府。

法言問神曰。或問神。曰心。請聞之。聞當作問。曰。潛天而天。干元。潛地而地。坤元。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于人乎。況于事倫乎。心之潛即神也。天地神明而不測。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是與天地合德者也。故曰猶將測之。人與事倫不足言矣。伏羲文王孔子其人也。

莊子庚桑曰。萬惡不可內于靈臺。司馬彪注云。心為神靈之臺也。

養心

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故荀子曰。養心莫善于誠。大學釋誠意而歸于慎獨。故荀子曰。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此大學誠于中形于外。中庸誠則形之義也。荀子所言見不茍篇。七十子之徒所傳之大義與宋儒旨趣不同。孟子言存心。故云養心莫善于寡欲。荀子言慎獨。故云養心莫善于誠。或據孟子以駁荀子之非。是駁大學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济南市| 府谷县| 麻阳| 西平县| 定边县| 北川| 沈丘县| 江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永丰县| 兰溪市| 获嘉县| 城固县| 桓仁| 宁陕县| 永寿县| 鹤庆县| 莎车县| 凤翔县| 莫力| 枣强县| 阿瓦提县| 米泉市| 夹江县| 连江县| 定襄县| 涞水县| 叙永县| 荆州市| 岳池县| 靖安县| 莫力| 靖西县| 巴塘县| 清流县| 中西区| 荔浦县| 永兴县| 乾安县|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