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 周易述
- 惠棟
- 3099字
- 2015-12-26 18:10:47
淮南原道曰。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達也。際天地。至也。又天文曰。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又精神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誘曰。一謂道也。二曰神明。三曰和氣也。或說一者元氣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設位。陰陽通流。萬物乃生。又曰。心志專于內。通達耦于一。一者道也。又詮言曰。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文子敵作適。后人訓為主一者無他適。失之。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春秋保干圖曰。陽起于一。天帝為北辰。
韓非子揚權曰。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倚。偏倚。故圣人執一而靜。又曰。道無雙。故曰一。
荀子勸學曰。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惽惽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又解蔽曰。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一也。好樂者眾矣。而囗獨傳者。一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一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荀子言一而后精后出。古文云。惟精惟一先精后一非古義也。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王。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仲舒對策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師古曰。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于一也。
班固述律歷志曰。元元本本。數始于一。產氣黃鍾。造計秒忽。張晏曰。數之元本起于初九之一也。
老子道經曰。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河上公注云。抱。守也。守一乃知萬事。故能為天下法式。王弼注云。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也。文選注。
呂覽大樂曰。道也者。至精也。精。微。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兩也者從聽。從聽。聽從。先圣擇。擇讀為釋。兩法一。擇。棄也。法。用也。是以知萬物之情。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災。終其壽。全其天。天。身。能以一治其國者奸邪去。賢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雨時。為圣人。故知一則明。明兩則狂。
管子內業曰。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
莊子天地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注云。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無也。然莊子之所以屢稱無于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難而猶上不資于無。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物得以生謂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閑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注云。夫德形性命因變立名。其于自爾一也。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謂復于初。
繕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崔譔云。混混芒芒未分時也。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天下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注云。使物各得其根。抱一而已。無飾于外。斯圣王所以生成也。
又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耼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又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司馬彪注云。無外不可一。無內不可分。故謂之一也。
說文甘字下云。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
老子德經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王弼注云。一者數之始。物之極也。各是一物所以為生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寧貞。天地之一即乾坤之元也。清輕。清上升也。寧。安貞也。神亦干也。谷亦坤也。萬物資始于干元。資生于坤元。故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干元用九而天下治也。
春秋元命苞曰。常一不易玉衡正。文選注九。
文子曰。一也者。無適之道也。案適讀為敵。一者道之本。故云無適。論語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告無適也。適皆讀為敵。后儒有主一無適之語。讀適如字。訓為之。殊非古義。淮南詮言曰。一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義與文子同。
一亦作壹。古壹字從壺吉。一之初幾也。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以此見性之初有善而無惡。惡者善之反。不與善對。故云無敵。亦曰獨。君子慎獨。無惡于志也。惡讀如字。幾有善而無惡。周子言幾善惡非也。
鬼谷子陰符曰。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又曰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鹖冠子曰。有一而有氣。陸佃注云。一者元氣之始。
六韜。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用之在于幾。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致一附
易林補遺引京房占變。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補遺所據當在火珠林。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系辭曰。言致一也。又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故左傳占卦皆一爻變。
貫
離騷經曰。貫薜荔之落蘂。王逸注云。貫。累也。左傳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以盈其貫是其貫將滿。所謂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也。韓非子曰。是其貫將滿也。貫皆有積義。道積于一。論語。子謂曾參曰。吾道一以貫之。釋詁云。貫。習也。習者重習。亦有積義。荀子曰。服習積貫。又曰貫日而治詳之。
一貫
一貫之道。三尺童子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宋儒謂唯顏子曾子子貢得聞一貫。非也。吾道一以貫之。自本達末。原始及終。老子所謂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下云言有宗事有君即一也。
忠即一也。恕而行之即一以貫之也。韋昭注周語。帥意能忠曰循己之意。恕而行之為忠。
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忠行恕謂之一貫。
系下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謂干元。
論語。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終身行之。以絜矩之道平天下。所謂一以貫之也。大學言平天下而云明明德。中庸言至誠盡性而可以贊化育。皆所謂一以貫之者也。
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大學曰。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荀子曰。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
右申忠恕之義
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注。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釋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即中庸之明善。致知在格物。蒼頡篇格量度之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下之動貞夫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不明俊德而欲親九族。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不親九族而欲平章百姓。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釋致知。
右申一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