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3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892字
  • 2015-12-26 18:09:16

(諸熱痰涎)凡十門

胎熱第一

茅先生∶小兒生下二七日,有中胎熱候,遍身黃膽腫滿,眼不開,作呻吟聲。此候本因母受胎時,身體不安而服藥,牙兒在胎中受毒藥,至有此候。所治者,先以紫龍水,一日三次洗牙兒;然用牛黃膏奶上吮下(方見膈熱門中,)一日下四服。如此調(diào)理,三日愈。如見肚膨、身黃腫不退,握拳、眼視不治。(紫龍水方無。)錢乙論胎膽云∶小兒生下肌肉濃,遍身血色紅;盈月以后漸肌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又云∶胎怯者,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當(dāng)浴體法主之。又云∶胎熱,則生下有血?dú)猓瑫r叫哭,身壯熱如淡茶色,目赤,大便赤黃,糞稠,急食乳,浴體法主之。更別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浴體法見搐搦門中。)茅先生小兒中胎熱歌∶孩兒生下中胎熱,面瞼口鼻悉皆黃。此是血殂須細(xì)審,忽然著病見危亡。

《靈苑》銀液丹 治大人、小兒一切諸風(fēng)諸癇,手足拘急,眼目不定,心煩吐逆。兼治小兒胎熱,攻注脾胃,面色多變;水瀉、涎滯,并皆治之。

黑鉛(半斤,煉十遍,秤取三兩,再于鍋內(nèi)熔成汁,水銀三兩投入汁中,結(jié)作砂子,分為數(shù)塊,用絹袋子盛,以甘草水煮半日,候冷細(xì)研) 天南星(三分,為末) 膩粉(一分) 朱砂(半兩,細(xì)研) 鐵粉(將水飛過,候干,秤三兩用)上五味,同一處研勻,以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用薄荷蜜湯下,不計時候。大人丸如梧桐子大,姜湯下,吃后微利為妙。

《萬全方》治小兒胎熱,心臟氣壅,煩熱驚悸。朱砂丸通明朱砂 龍膽(去苗) 黃連(各半兩) 鉛霜(研入) 鐵粉(細(xì)研。各一分) 牛黃(細(xì)研,一錢)上件為細(xì)末,都研令勻,以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以薄荷蜜水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膈熱第二

(亦名壅熱)太醫(yī)局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頜頰結(jié)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jié),一切風(fēng)壅膈熱,并宜服之。

川大黃(銼) 樸硝 甘草( 。各二十兩) 山梔子仁 薄荷(去土用葉) 黃芩(各十兩) 連翹(二斤半)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shù)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太醫(yī)局龍石散 治大人、小兒上膈壅熱,口舌生瘡,咽嗌腫塞,疼痛妨悶。每用少許摻貼患處,咽津。小兒瘡疹毒瓦斯攻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掃,后用此藥摻貼,立效。

朱砂(飛,研,二兩) 生腦子(研,一分) 寒水石(燒通赤,二斤)上為末。每日五、七次用,夜臥摻貼妙。

太醫(yī)局牛黃涼膈丸 治風(fēng)壅痰實,蘊(yùn)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躁,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臥不安,口干多渴,唇焦咽痛,頜頰赤腫,口舌生瘡。

牛黃(一兩一分,研) 甘草(十兩,銼, ) 寒水石粉 牙硝(枯過,細(xì)研) 石膏(細(xì)研。

各二十兩) 紫石英(細(xì)研水飛) 腦麝(研。各五兩) 牛膽制天南星(七兩半)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溫薄荷人參湯嚼下,食后服。小兒常服半丸,治急驚一丸,并用薄荷水化下。

太醫(yī)局甘露丸 治大人、小兒風(fēng)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干。療中暑解熱毒方。

寒水石粉(二斤) 馬牙硝(枯過,三兩) 甘草(炙,銼,一兩) 鉛白霜 龍腦(各三分)上為細(xì)末,用糯米粉為糊,丸如彈子大。每服用生姜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小兒一丸分五服,食后。

太醫(yī)局朱砂丸 鎮(zhèn)心神、化痰涎、利咽嗝、止煩渴方。

朱砂(飛研,五十兩) 寒水石(燒通赤,研,四兩) 腦子(研) 牙硝(枯研。各一兩) 梅花腦子 麝香(各研半兩) 硼砂(一分,研) 甘草(五斤,浸汁熬成膏子)上研勻,用甘草膏和。每兩作一百丸,每服一丸,含化。小兒夜多驚啼,薄荷水化下一丸。

茅先生小兒牛黃膏 治膈熱及諸熱,鎮(zhèn)心解毒方。

川郁金(半兩,用皂角三寸,巴豆七粒,水一碗,銚白煮干,不用皂角、巴豆) 馬牙硝 甘草(炙。各半兩) 朱砂(一錢) 硼砂 寒水石(各一分) 腦麝(隨意入)上件為末,煉蜜為膏○許大。每服一丸,麥門冬熟水化下。

《良方》解暴熱、化涎、涼膈、清頭目。龍膽丸草龍膽 白礬(燒沸定。各四兩) 天南星 半夏(各二兩半,水浸,切作片,用漿水、雪水中拌,同煮三五沸,焙干取。各秤二兩)上為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臘茶清下,食后臨臥。面糊須極稀,如濃漿可也。應(yīng)痰壅膈熱、頭目昏重,服之頓清。嶺南瘴毒,才覺意思昏悶,速服便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凡上壅熱涎諸證,悉可服。小兒尤食。

《張氏家傳》龍腦飲 治小兒上膈壅熱,目赤多淚方。

川郁金(半兩,炮) 牙硝(一兩,別研) 肉桂(生) 甘草(炙) 白蒺藜(炒,去皮。各一分)上件五味為末。用薄荷蜜水調(diào)下半錢或一字。量兒大小加減,食后臨臥,日進(jìn)三、二服。

《莊氏家傳》初夏上焦壅熱方。

鉤藤 紫河車 白芍藥(等分)上為粗末。每一錢,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冷服夜臥。

《莊氏家傳》老張萬回小兒方,洗心經(jīng),退膈熱。牛黃散子牛黃(一分) 胡黃連(三兩) 大黃(一兩半) 甘草(炙) 犀角(末。各半兩)上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薄荷溫水調(diào)下。

《莊氏家傳》小兒鎮(zhèn)心涼膈。朱砂膏方朱砂 甘草(各半錢) 龍腦(半分) 人參(一分)上件搗為末,滴水為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用薄荷湯或竹葉湯調(diào)下。

《王氏手集》生金散 治膈熱方。

寒水石(半兩,生) 甘草(二兩,炙) 郁金(三分) 干山藥(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生姜薄荷湯化下,食后。

《朱氏家傳》涼心臟,治膈熱方。

草龍膽 甘草(炙) 鉛白霜 白礬 白藥子(各等分)上件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diào)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心肺壅熱,唇口澀,面赤口干,驚熱,大小便不利。四時飲子山梔子仁 甘草(炙) 芍藥 大黃(煨。各等分)上件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澄清,溫服,作二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天竺黃散 治小兒上焦熱,煩躁方。

天竺黃 甘草(炙) 朱砂(研) 雄黃(研) 白附子 全蝎 輕粉 郁金(皂角水煮,焙干。各一分) 牙硝(半兩) 腦麝(各少許)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diào)下。蜜丸亦得。

胃熱第三

(脾熱附)《巢氏病源》小兒胃中有熱候∶小兒血?dú)饩闶⒄撸瑒t臟腑皆實,故胃中生熱。其狀大便則黃,四肢溫壯,翕然體熱。

錢乙論∶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luò)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dāng)少與瀉黃散漸服之(方見本門。)亦或飲水,醫(y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胡黃連丸方見病后虛羸門中。)大病未已,用藥弄舌者兇。

《嬰童寶鑒》小兒胃熱歌∶胃熱皆因氣血強(qiáng),四肢溫壯小便黃,表里熱時煩躁甚,渴多身體恰如湯。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心腹煩悶,不欲乳食。麥門冬散方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黃芩 茅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 蘆根(二分,銼) 犀角(屑,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欲乳食,身體黃,多渴。栝蔞散方栝蔞 蘆根(銼) 柴胡(去苗) 黃芩(各三分) 川大黃(炒) 甘草(炙) 川芒硝 麥門冬(去心,焙) 石膏(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食。蘆根散方蘆根(銼) 茅根 赤茯苓 黃芩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胃中熱,日漸肌瘦。梔子仁散方梔子仁 甘草(炙) 黃連(去須) 黃芩(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又方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銼,微炒。各半兩) 栝蔞根(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胃中熱,便利赤黃而難,或四、五日乃便利,此為胃中熱故也。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炙) 栝蔞(二兩) 棗(二個)上以酒、水各一升,煮一升。服一雞子許,日進(jìn)三服。

錢乙論瀉黃散 又名瀉脾散藿香葉(七錢) 山梔子仁(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fēng)(去蘆,切,焙,四兩)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xì)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南方多以寒水石為石膏,以石膏為寒水石,正與京師相反,乃大誤也。蓋石膏潔白堅硬,有墻壁;而寒水石則軟爛,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細(xì)紋。方書中寒水石則火 用之,石膏則堅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湯用石膏,則能解肌熱,破痰,治頭痛,若用寒水石則誤矣。又有一等堅白全類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說者,孝忠嘗相與同就京師大藥肆中,買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種,又同詣惠民和劑局,及訪諸國醫(yī)詢證之,皆合此說,乃信服。孝忠頃編《保生信效方》已為辨論,恐小兒尤不可誤,故復(fù)見于此。

錢乙藿香散 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噦涎嗽及轉(zhuǎn)過度者。

藿香(一分,用葉) 半夏(曲炒)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焙干秤) 石膏(各半兩)上同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活人書》甘露飲子 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饑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并宜服。

熟干地黃 生干地黃 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瓤) 黃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陳 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

《聚寶方》四倍散 治小兒胃熱,咽喉不利,發(fā)歇如瘧、喘。

真珠(末,四錢) 生犀(末,二錢) 香附子(一錢) 龍腦(半錢)上四味為細(xì)末。一服一字,煎桃仁湯調(diào)下。乳母忌生冷。

《孔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不調(diào),脾胃有熱。大便黃色。

燈心(一把) 扁竹(一錢) 槐花(一錢) 甘草(炙,二錢)上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冷細(xì)服。

風(fēng)熱第四

《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細(x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中風(fēng)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圣惠》論∶夫小兒心肺壅滯,內(nèi)有積熱。因母解脫,風(fēng)邪傷于皮毛,入于臟腑,則令惡風(fēng)壯熱。胸膈煩悶,目澀多渴,故曰風(fēng)熱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發(fā)熱,煩叫不時,面青,謂之風(fēng)熱。

錢乙論急欲乳不能食云∶猶客風(fēng)熱傳于臍腹,流入心脾經(jīng),即舌濃唇燥,口不能吮乳,當(dāng)涼心脾。

《顱囟經(jīng)》治孩兒風(fēng)熱。側(cè)柏散方側(cè)柏 郁金 天麻(酒浸一宿) 干蝎 天南星 地黃(去土) 子芩 大黃(以上各半兩)上為散。治風(fēng)及驚,暖酒下,退熱,每夜熟水下半錢。

《元和紀(jì)用經(jīng)》蜀脂飲 主小兒百病。服之消風(fēng)涼肌,解熱止煩,不生瘡癤; 除寒熱痰涎,赤目咽痛,血痢渴躁。

長肌肉,利心肺,有補(bǔ)身體。有瘡膿潰亦腫,悉能療之。

蜀脂(炙黃 也,一味末之。黃 生隴西即陽者,火焦色黃白,甘美,生白水者冷補(bǔ),性隴西省最好,皮赤色,專主消瘡磨腫。出原寧宜洲者亦佳,折之若綿不斷者為上等也) 甘草(四分之一)上為末,方寸匕,水一升,煎三分,減一分、三服。溫涼通性,大小以歲加減之。一方每服水五合,二說不同。今以藥末隨病、隨歲揆度而準(zhǔn)之。《經(jīng)》以四味飲、黑散丸、至圣散、五加皮治,不能行麝香丸。此蜀脂飲七方,謂之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一方名保子七圣至寶方,專為一書者,此方是也。

《圣惠》治小兒風(fēng)熱,心膈煩悶,身體壯熱,嗜睡多渴。羚羊角散方羚羊角(屑)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白蘚皮 川升麻 茯神 人參(去蘆頭) 黃(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分為二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心肺風(fēng)熱壅滯,胸膈不利。白蘚皮散方白蘚皮 犀角(屑) 黃芩 知母 防風(fēng) 沙參 人參(三味去蘆頭。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肝肺風(fēng)壅,致心膈不利,痰嗽。大麻仁散方大麻仁 犀角(屑) 百合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各半兩) 檳榔(一分) 牛黃龍腦(各細(xì)研,一錢)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煎生姜甘草湯調(diào)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含山县| 额尔古纳市| 新乡市| 酒泉市| 公主岭市| 驻马店市| 河源市| 贵州省| 茶陵县| 革吉县| 册亨县| 应用必备| 肇庆市| 华亭县| 灵山县| 乐清市| 德清县| 从化市| 诸暨市| 察哈| 大洼县| 夏河县| 霞浦县| 航空| 綦江县| 柳林县| 贡嘎县| 浦江县| 北海市| 探索| 花垣县| 库车县| 庄浪县| 敦煌市| 哈密市| 徐州市| 扶绥县| 汉中市| 洮南市|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