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六十粒,去皮心膜,研,新布絞去油,日中曬之白如霜) 麥門冬(湯洗,去心,二兩半) 甘草(一兩一分,炙) 甘遂(半兩) 朱砂(一錢,研) 牡蠣( 赤取粉,二兩) 蕤核(取仁四兩半,研)上麥門冬、甘草、甘遂、牡蠣,四味為細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搗二千杵;更入少蜜,搗和極熟,旋丸。半歲兒,服如荏子大一雙。一歲兒,服如半麻子大,分為一雙。二歲服如麻子大一枚,分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歲者,如小豆大二丸。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
常以雞鳴時服。如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服數合,投之即下,藥丸皆雙出也。下利甚者,濃煎冷粥飲便止。
《聚寶方》紅龍散 治小兒驚風及四時傷寒,渾身壯熱,唇口焦干,兩目翻露,搐搦昏迷。
龍齒 鉛白霜(各二錢) 朱砂(半錢) 天南星(水浸七日,逐日換水,薄切,日曬干,為末,五錢) 龍腦(少許)上五味為細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食后服。
《聚寶方》金花散 治小兒傷寒。
肥皂角子(一百個,銚內炭灰炒裂,取黃子) 訶子皮(五個) 甘草(二寸,清油內煎黃)上三味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治五歲以下。
《三十六種》治正受傷寒。三黃散麻黃(半錢,去節) 大黃(二錢,炒) 黃芩(一分)犀角(三錢) 茵陳 甘草(炙。各一錢)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濃煎蔥白薄荷湯調,連進二、三服,避風。如大 壯熱,只用一錢。
《四十八候》治正受傷寒。三黃散麻黃(不去節) 大黃(蒸。各一分) 黃芩(半分)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蔥湯下,日進二服。
《惠眼觀證》豆角膏 治傷寒鼻塞,貼囟。
赤豆 皂角(炙過。等分)上為末,以蔥油調貼之。
《王氏手集》羌活散 治大人、小兒四時傷寒,熱病時行,疫癘,山嵐瘴瘧;早晚中露霧及暴中風寒,并宜服之。
不論陰陽證候,老幼虛實,服之使無變動,汗出即安。
川羌活 獨活 前胡(去) 柴胡(去蘆,水洗) 川芎 桔梗 枳殼(湯浸去瓤,細切,焙干,麩炒) 白茯苓削術 防風(各一兩) 細辛(去苗葉,好者) 官桂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滿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八分。和滓熱服,連三服,汗出便安。小兒看多少加減服,并乳下亦吃。如路行不及,煎白湯點熱酒調亦可。
《吉氏家傳》治傷寒、疹痘蒸熱,紅綿散麻黃(二兩) 蝎(一錢) 天麻(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為末。每服加減,水煎,入姜、棗、紅綿少許,煎服。
《吉氏家傳》治傷寒。人參散人參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黃(一兩半) 桔梗(一兩) 茯苓(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薄荷湯煎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傷寒壯熱。解肌散地骨皮 檳榔 芍藥 當歸(各半兩) 甘草(炙) 石膏(各一分) 麻黃(去節,用湯浸洗,一錢)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傷寒及咳嗽方。頭疼壯熱不能言,傳變終朝只是眠。面赤小便多血色,若安除是服紅綿。
紅綿散方麻黃(半兩,去節) 天麻 蝎 甘草(炙) 人參 白術(各半錢)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六分,入蔥白一寸,紅綿裹,煎四分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大人、小兒傷寒一、二日,頭疼,發熱增寒,身體疼痛。
麻黃(湯浸,焙干) 石膏(各一兩) 蒼術(水浸,去皮) 山茵陳 桔梗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兒小一錢、半錢。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人參散 治大人、小兒傷寒候,神圣方。
人參 荊芥 甘草 防風 干葛 肉桂 五加皮 桔梗 川芎 柴胡 陳皮 芍藥(各半兩) 麻黃(一兩,去節,根據法制)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煎六分服。常服出汗熱,進三、二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細辛散 小兒大人頭疼及傷寒壯熱,治頭風明目。
細辛 石膏 何首烏(各一分) 川烏頭 川芎 干薄荷(各半兩) 蝎(十四枚)上為末。用薄荷茶調下,一錢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傷寒后不思飲食。餓虎散人參(一錢) 肉豆蔻(一個) 僵蠶(七個) 良姜 甘草(炙。各二錢)上件為末。每服一字,木瓜湯下,或粟米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傷寒。解交散茵陳 升麻 茯苓 甘草(炙。各二錢)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蔥白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傷寒壯熱,先宜出汗。浮萍散浮萍 麻黃 京芎 天麻(各二錢)上為末。每服二錢,薄荷酒調下,覆令出汗。
囟風傷寒第九
《茅先生方》小兒有囟風傷寒候,氣急吃乳不得,身溫熱,鼻塞。此候因母夜間抱兒子睡,鼻孔內氣沖著小兒囟門,奈小兒子頭囟未合,被熱氣吹著而鼻塞至此。所治者,用蔥涎膏涂囟門上,然后用鎮心丸(方并見于后)磨與下之,氣通即愈也。
茅先生小兒貼囟蔥涎膏方豬牙皂角 天南星 赤小豆上件等分,為末。每服二大錢,用生蔥自然汁調涂囟上兩次,涂其鼻孔開即愈。
茅先生小兒諸驚鎮心丸 兼治囟風、傷寒。
朱砂(別研) 白附子 白僵蠶(酒洗) 蟬蛻(去足翅,凈洗,秤) 茯神(去皮。各半兩) 全蝎(一分,去尾丁) 腦麝(隨意研入)上為末,拌合薄荷自然汁為丸如○大,用銀朱拌腦、麝為衣。每服一丸,金銀薄荷煎湯磨下。
夾食傷寒第十
茅先生∶有小兒中夾食傷寒候。大熱嘔逆,肚膨,上渴泄瀉。此候因與物食所傷,而五臟結實所得。治者,先用青金丹與下三、四次,(方見夾驚傷寒門中,)方下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有咳嗽,即下麥湯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調理治之,即愈。
漢東王先生《家寶》云∶夾食傷寒并單有積證候稍異。如從膝下冷者,為單有積,必潮熱,宜取之,即補。如膝下熱者,并渾身熱、面色青,則是夾食傷寒,須先理傷寒,后取之。以上病證并在審度用藥,無不應驗。
漢東王先生《家寶》夾食傷寒病癥云∶夾食傷寒者,面青吐逆,渾身發熱;或發渴、煩躁頭疼,宜用水精丹取之(方見本門),至天明須取下;準前用觀音散三、二服補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后下薄荷散三、二服方見本門解其寒氣。
如漸有退候,恐余熱未退,宜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方見單傷寒門中),間以人參散三、二服調之。(方見本門。)《石壁經》三十六種夾食傷寒候歌∶(《鳳髓經》注云∶坯煎散表,方見夾驚傷寒門中。烏犀膏取方與《玉訣》同,見急慢驚風門中。)夾食傷寒先自熱,內中有物傷形節。面上紅斑有似丹,(《鳳髓經》此三句仍云∶羨自有驚身有熱,邪更傷寒來相接,面上紅赤亦如丹。)開口時時生燥渴。先表方知醫有功,次取赤為神妙訣。微微取動一、兩行,臟腑調和自安悅。
此因氣血弱,即所食物滯在脾胃,使肌肉上或面上如豆大或指面大赤斑點,主至夜間不眠,多渴。看輕重,先取其積,次和胃氣、退熱,再看證候調整。
《三十六種》內夾食傷寒候云∶此候宜服白附子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夾食傷候云∶此候面上有點子,多作疹。
《仙人水鑒》∶孩子傷寒與熱不同,有三、兩說。因奶寒亦號食傷寒;熱氣逼之為病傷寒。二途各使此方。
救療孩子食傷寒且療乳母法。
附子充湯煮黃雞,肉擘細姜蔥去皮,更入牙硝三二分,充湯早吃治孩兒。
上附子煎湯去滓,煮黃雌雞肉,入蔥白、姜、牙硝作羹,空心食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夾食傷寒。又治蟲積、食積、胎積、驚積,惡物、食傷。水精丹方天南星(一錢) 滑石(各生為末二錢) 水銀粉(秤半錢) 蕪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殼,不去油)上先研巴豆令極細,次下蕪荑仁復研,方入眾藥,研令極勻,以爛飯為丸如○大。每服三丸、五丸,以歲數加減。米湯泡生蔥吞下,服時須令嬰孩小兒空心,不可吃乳食,稍饑方可進藥。如膈上有物食,勢須吐出。
如膈下有食,方得轉瀉。切忌生硬米實、肉食等物,近夜臨臥服尤佳。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夾食傷寒,又治夾驚傷寒、溫壯等。薄荷散方杜薄荷(半兩,去粗梗、取嫩者) 羌活 全蝎(炒) 麻黃(去節) 僵蠶(直者去絲,炒) 天竹黃(各一分)甘草(半分,炙) 白附子(半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煎十數沸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夾食傷寒取下,欲補虛、調胃氣、進乳食、止吐瀉。人參散方人參 蓮肉(去心,焙) 茯苓(各一分) 黃 (半兩,槌,蜜水拌炙) 甘草(炙,二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入棗子半片,煎十數沸服。
夾驚傷寒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兼驚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驚,驚不止則變驚癇也。
茅先生有小兒中兼驚傷寒候∶大熱狂躁,荒虛亂言,上渴,此候因驚熱候傳此。所治者,急用麥湯散三服(方見本門中,)微汗出;次日下朱砂膏二服,(方見驚積門中。)熱漸退;第三日下青金丹,(方見本門中。)通三次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相夾與服。第四日身猶有伏熱,即下大附散(方見慢驚風門中)。夾回陽散與服,(方見本門。)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