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小兒灸法∶曲澤主心下澹澹,喜驚。陰交、氣海、大巨主驚不得臥。陰蹺主臥驚,視如見星。大鐘、 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然谷、陽陵泉主心中悚惕,恐人將補之。解溪主螈 而驚。少沖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行間主心痛數驚,心痛不樂。陽谷主風眩驚,手卷。厲兌主多臥好驚。腋門主喜驚妄言,面赤。
神門主數噫、恐悸少氣。間使主喜驚,喑不能言。二間、合谷主喜驚。陽溪主驚螈。通里主心下悸。大陵主心中澹澹驚恐。手少陰陰 主氣驚心痛。天井主驚螈。后溪主淚出而驚。腕骨主煩滿驚。
《圣惠》灸法∶小兒睡中驚,目不合,灸屈肘橫文中上三分,各一壯,炷如小麥。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菲葉,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名厲兌穴。
《萬全方》灸法∶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發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間三壯,炷如小麥大。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瘥,灸耳上入發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蟀谷穴也。
卷第十
慢脾風第二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慢脾風候∶時時吐嘔,頻頻咬齒,手足掣 ,舌卷頭低,兩眼上視,先頭低而次第高。
此候久瀉痢而下冷藥,只止瀉痢,不活得脾,是以脾虛弱,臟腑乘虛。故此所治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調一日后,便下一醉膏通下(方見本門中),后用治脾散(方見本門)夾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建脾散常服之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若更喘吐、五哽、如角弓風,死候不治。
《玉訣》小兒慢脾風候∶是傷寒疹子,庸醫未明表里,使即宣利臟腑,更使冷熱藥相通,故小兒發搐眼不倒,脾困極不醒,手足不收,此病但回陽醒脾調治方愈。若更吐瀉,必定損命也。
茅先生小兒受脾風歌∶四肢逆冷體沉迷,因宣吐瀉補還遲。脾胃伏際涎壅肺,心生毒熱面青時。如此唾為慢脾候,更加喘嗽不通醫。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慢驚傳慢脾歌∶慢脾只因傷取轉,吐瀉虛涎脾胃存,四肢逆冷頻頻嘔,沉困難醒豈易明,唇紅目開手微搐,病行心臟及脾神。醫者鎮心為上法,更開關竅細詳論,莫令加喘頭先軟,眼白 命不存。
此病是驚風傳入胃,胃兼有虛涎,下大青丹一二服,更將搐鼻散開關,(大青丹方見急驚風門,搐鼻散方見本門。)次用醒脾散(方見本門中。)又四十八候慢脾將死候歌∶驚入風癇轉在脾,直眠不動臥如尸。搐搦已休牽掣定,為他安好不生疑。便通大小難收乳,遍體如冰汗若泥。眼目不明常似睡,睡中不覺赴幽期。
又四十八候慢脾侵肺歌∶慢脾多睡重重取,吐瀉傳脾胃轉虛。逆冷四肢多重困,虛涎脾伏盛難除。生風肺臟添邪擁,任喚千聲氣不舒。莫使目瞑兼項軟,十中難保一人蘇。
茅先生小兒慢脾驚風,活脾散羊糞(三十一個,焙) 丁香(一百粒) 胡椒(五十粒)上為末。每服半錢,用六年東日照處壁土煎湯調下。
茅先生小兒慢脾風,醒脾散馬芹子 白僵蠶 丁香上三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炙橘皮湯調下。
茅先生小兒慢脾風候。一醉膏花蛇鼻 蝎尾 天南星心 川烏臍 大附子側 白附子耳 蜈蚣蟲肚上七味各半錢,生用,使棗肉五十個,和前藥研成一塊子,以腦、麝滴水和丸○如此大。每服一丸,用薄荷自然汁磨化下,后通下一服。根據形候,用串藥子調理。
《四十八候》醒脾散方天南星(一個,去皮臍,用朱砂入在南星臍內令滿,以面裹煨,火炮令黃,作散) 白術(一分)上為末。每服半錢,更入麝少許,煎冬瓜子湯調下。如為丸,以生蔥涎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硼砂湯下,后與調胃散(方見積熱門中。)《四十八候》搐鼻散瓜蒂(一錢) 細辛(半錢)上為末,用半字吹入鼻中,打噴嚏,候眼開,便將大青丹取下積熱,并下驚涎后調氣(大青丹方見急慢驚門中。)《惠眼觀證》沒石散 慢脾候此藥醒脾。
沒石子(二個) 朱砂(三錢) 滑石(研) 白礬 丁香(各二錢) 半夏(一兩) 生姜(三兩,槌爛同浸水一碗,將半夏擘碎,又以水同煮干取出,以面一錢乳缽內捶爛,搜作餅子,炙熟為末)上為末。每服半錢,以冬瓜子煎湯調下,不拘時候。
《劉氏家傳》治小兒慢脾,初生者皆可服。其狀困睡不醒,或啼不已。
全蝎(兩個,以竹針穿微火炙香熟,末之) 麝(少許) 朱砂 西壁土(西照久年者壁泥。各半錢,細研)上和勻,乳汁調下一字。二、三歲以上,量添至半錢,或三字亦得。又濃煎金銀湯調下,又蜜湯亦得。
《劉氏家傳》治小兒吐瀉后生風,慢脾者多效,久瀉者亦治。胃虛餅子丁香(五十粒) 藿香葉(秤一分) 木香 韶粉 大附子(炮。各一棋子大。一方各二錢)上為末,攪勻,生姜自然汁搜作餅子○,用粗燈盞內水煮,軟化開服,或要急用作散子,入棗子一枚煎。
《劉氏家傳》羌活膏 治小兒急慢驚風,或因吐瀉后脾胃虛,傳作慢脾之疾。
羌活 獨活 人參 白茯苓 肉桂 木香 防風(以上各三錢) 水銀 硫黃 全蝎(各二錢) 金銀箔(各三十片) 真麝香(一錢)上為細末,蜜和為膏。每服一黃豆大,薄荷湯化下。
《張氏家傳》醒脾去虛風。
大附子(一錢,去皮臍,炮) 大全蝎(七個) 大白附子(三個,炮) 天麻(二錢)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濃煎冬瓜子湯調下。
《張氏家傳》治小兒、孩子,因吐或瀉,體虛發搐作慢脾、魚口,目直視,睡不醒,目不開。鉤藤飲子鉤藤 防風 麝香 麻黃(各一分,去節用) 蝎梢 蟬殼(各半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半錢、一錢,大小加減,薄荷湯調入醋一滴,調勻服。如四梢厥逆,入附子三兩片,同水五分、薄荷一葉煎二分,熱服,連進三、二服。或吐瀉、體冷、多睡,用附子半錢,炮去皮臍為末,或作銼散,白術一錢,肉豆蔻一個,甘草炙一寸,棗一個,水六分,慢火煎至三分,溫溫服,作兩服,體便暖,只煎使君子湯,如沉香、橘皮吃五六分,更吃暖驚藥三兩服。乳母忌口,不得再驚。
《莊氏家傳》治慢脾風。小續命丸附子(尖一枚) 硫黃(棗許大) 蝎梢(七枚)上為末,生姜、面糊丸黃米大。量兒加減,十丸至百丸。治小兒久瀉 羸尤妙。
《莊氏家傳》治慢脾風極妙。黑散子干姜(半兩) 甘草(一分)上同于一瓷合子內,用火 存性,為末。( 須恰好,過則力太慢,不及則性大烈。)每服一錢或半錢,濃煎烏梅湯調下。
臨時更看男女、大小加減服之。須是目垂、面白慢脾形候即與吃。
《孔氏家傳》治小兒慢脾驚風。
上以代赭石,不拘多少,細研,水飛過,研冬瓜仁湯調下,量兒大小與半錢或一錢。小兒因轉瀉后眼戴上,三日不乳,目精通黃如金色,氣將消絕,止服三服,全愈。
《王氏手集》治小兒慢脾風。萬安散方濃樸(去粗皮,以水一盞,煮盡后細切,焙干) 白術(湯浸半日,切片子,用蜜涂,炙香黃色) 朱砂(各一分,研) 麻黃(半分,長直者以熟湯浸軟,用姜汁浸半日) 干蝎(七個尾梢全者,每個用大葉薄荷裹上,用浸者麻黃,纏子微,以姜汁再浸,以竹箸上炙,令表里焦黃色)上并搗,羅極細,再入乳缽內與朱砂研千百遍。每服半錢或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但小兒服藥后,微汗出是效。凡小兒欲作慢驚,必先壯熱,多睡,頻吐。若吐止,即驚止,吐不定,作慢驚,號為難治。有此吐證,以金液丹主之。此方傳與人必不信,但只與藥。金液丹研開令細,以滴水為丸黃米大,用朱砂、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以上,以下不濟事,用米飲下。定吐救生丹亦甚佳,然十有三、四不能止者。此方百無一失。
若有雖止已成慢脾者,萬安散救之,亦無失者,但費心力耳,不然十有八、九不救。此二方不可具述,千萬秘之,非至誠好事者,不可妄傳。
《吉氏家傳》治慢脾風。朱砂散朱砂 天麻(各一錢) 僵蠶(七個) 天南星(一個) 白花蛇(項下肉皂子大一塊) 麝(少許) 蜈蚣(一條)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活脾散 治小兒脾困成慢脾風。
天南星(去皮) 半夏 白附子(各半分)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小者一字,用冬瓜子七粒、薄荷一片、酒少許,或入水少許,同煎。
《朱氏家傳》治小兒久病后,或吐瀉生驚,轉成慢脾后。蝎梢膏蝎梢(不以多少為細末一兩,用新好者)上用石榴一枚,開作甕子,去子,以無灰酒半盞調蝎末,入石榴,以蓋子蓋定,坐文武火上,時時攪動,熬成膏子,取出于放冷。每服一錢,用金銀薄荷湯調下。急驚勿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慢脾風,吐奶,霍亂,吐瀉。
丁香(一錢) 藿香(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或大假吐瀉,米飲下半錢。
安師傳治小兒慢脾風藥方,小兒眾醫不效,用此藥痊好。
附子(炮裂,去皮臍) 木香(不見火,懷干) 肉豆蔻(洗) 生硫黃(用漿水黃者,赤者不用,其間夾石者須去)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冬瓜子四十九粒,水六合煎至三合,入藥一錢,再煎至一合,為一服。治身冷汗出至虛緩搐者。
長沙醫者毛彬傳銀白散 治小兒胃虛,吐瀉煩渴,成慢脾者。
干葛 人參(去蘆) 白茯苓 山藥 白扁豆(各半兩) 半夏(一分,湯洗去滑,姜制成餅,炒黃) 糯米(一合,淘洗,姜汁浸一宿,炒黃)上件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生姜二片同六分,溫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醒脾散 治小兒吐瀉,脾胃生風。
藿香葉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天南星(一個重七錢者,去心,入縮砂一錢、丁香一錢,在南星內上面,卻用南星心末封口,慢火焙熟,切碎)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入冬瓜子少許,同煎至三、五沸,溫服。
卷第十
慢肝風第三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慢肝風歌∶孩兒眼澀羞明目,春不宣兮夏不通,秋被毒風傷肺得,次傳肝腎別尋蹤。先調五臟患方退,退得肝風便有功。蓋為小兒元氣壯,此名立號慢肝風。
此病肺與肝相克,見日眼不開,未出月有,有目腫者,或出血者。
《四十八候》慢肝風,羞日,目腫出血,宜甘膽湯方甘草(一截,以豬膽涂炙)上為末。每服半錢,米泔調下。
《四十八候》云∶又欲去血,目澀不開方。
蒼術不以多少入在膽中,線縛定,煮熟,將藥氣沖眼后,更嚼藥,以汁咽,吐滓,尤妙。
卷第十
驚退而啞第四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驚風并退,只是聲啞不能言。通關散方上以天南星炮為末。每服嬰孩半字或一字,三、五歲半錢,八、九歲一錢, 豬膽汁調下,令孩兒吃,咽入喉中便能言語。
《集驗方》治小兒驚退而啞,不能言語方。
木通(銼) 防風(去蘆) 川升麻 羚羊角(屑)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上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少許,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集驗》又方臘月牛膽釀天南星(不拘多少)上研細。每服半字,薄荷湯調下,臨臥服。兒大者,服一字至半錢。
卷第十
驚退而筋脈不舒第五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驚風并退而汗不溜,筋脈不舒,不能行步。天茄散方茄種(見霜者,細切,焙) 附子(炮,去皮臍。各半兩) 羌活(一分,焙)上為末。每服五七歲半錢,八九歲一錢。麝香酒調下,一日三服,疾愈即止。
《趙氏家傳》治小兒驚退后,手足攣屈,不能舒展方。
羌活 芎 防風(去蘆) 天麻 當歸(微炒) 甘草(炙。以上各三分) 白附子(炮,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以薄荷酒調下,日三,量大小加減。
卷第十
天第六
《圣惠》論∶夫小兒天 者,由臟腑風熱,脾胃生涎,痰涎既生,心膈壅滯,邪熱蘊積,不得宣通之所致也。此皆乳母食飲無常,酒肉過度,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便即乳兒,遂令宿滯不消,心肺生熱。熱毒既盛,風邪所乘。風熱相兼,觸于心臟,則令心神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四肢抽掣,故謂之天 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有中天 者,心神不安,渾身壯熱,手足抽掣,驚悸,眼目翻騰。此候因母飲食不常,酒肉過度,毒瓦斯入乳,宿氣滯不消,心肺相搏,風熱觸于心臟,故有此候。治者,急進奪命散與吐下風涎(方見急慢驚風門中),然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與調勻氣后,常服雄朱散(方見驚癇門中)夾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安樂。如見眼視、魚口、鴉聲、眼黑無光、指甲黑者,死候不治。
張渙論小兒心膈壅滯邪熱,痰涎蘊積不得宣通;或乳母飲酒食肉無度,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令兒宿滯不消,邪熱毒瓦斯乘于心神,致使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四肢螈 。其病名曰天 ,甚者爪甲皆青狀,若神祟。
《圣惠》治小兒天 ,手腳掣動,眼目不定;有時笑啼或嗔怒,爪甲皆青,狀似鬼祟,宜服龍齒散方龍齒(細研) 鉤藤 白茯苓(各半兩) 黃丹 甘草(炙微赤,銼) 鐵粉 朱砂(各細研) 川大黃(銼,微炒。各一分) 蟬殼(二七枚,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天 ,四肢拘急,時復搐搦,喉內多涎,夜即驚厥,宜服一字散方天南星(炮裂) 蕎面(研入。各一分) 辟魚兒(十枚) 半夏(七枚,生用) 醋石榴殼(一顆)上件藥都搗,羅為末,入在石榴殼內,以鹽泥封裹,于灶下慢火燒,以泥干燥為度,取出去殼,焙干,搗,細羅為散。如孩兒小即用錢上一字,以乳汁調灌之。一歲以上即用酒調一字服之,當時汗出為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