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 龍腦(各一錢) 犀角(末) 大黃(錦紋者,切作片子,濕紙煨熟,焙干) 臘茶 五靈脂(水飛,研細,焙干。各半兩) 麝香(一錢半) 朱砂(一兩,研細,一半入藥,一半為衣)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磨刀水化下。量兒大小加減與服。
《趙氏家傳》治小兒急慢驚風,退風溫邪熱,療驚悸,筋脈跳掣,精神昏悶,涎不利。天麻防風丸大天麻 防風 人參(各半兩) 干蝎(全者,炒) 白僵蠶(各二錢半) 甘草(微炒) 朱砂(研) 雄黃 麝香(各一錢錢字) 牛黃 天南星(切作片子,酒浸三日。各半錢) 白附子(一錢,炮裂)上件研,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不計時,薄荷湯化下。
《吉氏家傳》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搐搦,牙關不開。通頂散藜蘆 不拘多少,為細末。用竹管吹少許入左右鼻,候蘇,服三黃散并和氣。
《吉氏家傳》治急慢驚風,喉中有涎。三黃散郁金 大者三個,以一個破作二邊,用巴豆一粒去殼入在郁金內,用線系定。用水一盞,皂角七條截斷,同郁金煮干為度,去皂角。又用一個如前入巴豆一粒,只以濕紙裹,入火炮,候紙干取出。又以一個生用,并巴豆一個亦生。通前共生熟三枚。先以郁金焙干為末,后以巴豆三粒入缽內研,入郁金令勻。每服一字,小兒半字,用冷茶調下。
《吉氏家傳》治急慢驚風。一字散雄黃(研) 朱砂(研。各一錢) 川烏(生) 藜蘆(各半錢)上末,后入朱砂。急慢驚風,磨刀水下一字。
《吉氏家傳》生銀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渾身制擲,目睛上視,喉內涎響,手足螈 ,見人怕怖,宜服∶生銀礦(半兩,次 七遍,醋淬七遍) 京墨( ) 全蝎(十四個,薄荷葉裹,炙) 水銀(砂) 生犀(屑)真珠(末) 麝香 板青(青黛洗下者) 輕粉 朱砂(各半錢) 龍腦(一錢) 粉霜(半錢) 大天南星(一枚,取臍為末,一錢)上為末,杵生薄荷自然汁煮糊丸如此○大。每服一丸,金銀薄荷湯下。
陶善化治小兒急慢驚風,天 。罷搐丸黑附子 白茯苓 蝎 白附子 僵蠶 天南星(各一兩) 人參(二錢) 花蛇(一錢) 天麻(七錢) 烏蛇(四錢) 朱砂(六錢) 青黛(四兩) 腦麝(各少許)水銀與黑鉛一處,火上熔結成砂子(二物等分,熔一料約用一分)急(入水銀砂子) 慢(不用水銀砂子,又不用龍腦)上用石腦油為丸如雞頭大。每用一丸,金銀薄荷湯下,此急驚風。如慢驚風,燒青竹瀝油化下。
長沙《胡氏家傳》治小兒急慢驚風,搐搦,目視上,不省人事,大小腸不通利。鐵粉散鐵粉(二錢) 荊芥穗 薄荷 天南星(常法制) 全蝎(各一錢) 腦子 麝香(各半錢)上為末了,同細研。每服一字,用鵝梨汁調下。
安師傳 治小兒急慢驚風藥方。
用大天南星一個,剜空,中入干蝎一個、朱砂一豆許在內,卻傾上剜下者天南星末在上,以濃面裹,煨黃熟。未得開,留至來日,去面不用,取南星等并刮下面上南星末,同研細。兒小,用冬瓜子二十四個煎湯,調下半錢;兒大,即用水一盞半,藥二錢同煎,放溫,兩次服盡。小兒不入食,每半錢,用冬瓜子湯調下,便進食。人家常服此藥,進食。若專治慢驚風,即以乳香代朱砂。二方皆妙。
長沙醫者相 傳鐵刷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潮搐上視,不省人事。
上用好者黃丹末,不以多少,用花葉紙三重包,以線系,又用生絹兩重裹了,緊扎。長江水浸七日,一日一換,數足,漉控稍干,于重五日用炭火三斤一 ,藥上有珠子為度,去火,吹去灰,研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濃煎薄荷湯化下。其藥傾是頻用手指研灌方得。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荊芥丹 治小兒一切驚風,夜臥多啼。急慢風并宜服。
水銀 青黛(炒。各二錢) 鉛(一錢,同水銀結砂子) 天南星(炮) 荊芥(各三錢) 蝎(一錢半) 朱砂乳香(炒,研。各半錢)上為末,細研勻,冷水再研為丸桐子大。每服一丸,大小加減,熟水化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急慢驚風,手足眼搐,頑涎,壅聾,耳鳴。
膽礬(煎白湯,浸一宿,漉干,細研) 石碌(細研,水淘泥去及石碌下面者,收干末) 白僵蠶(炒末。各一錢)雄黃 蝎(末。各半錢)上并細研如粉。每用一字或半錢,薄荷湯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紅綿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癇疾,吐瀉不安。
天麻(炮) 麻黃(去節。各一分) 全蝎 破故紙(各一錢)上為末。每用半錢,水六分,紅綿少許,煎四分,溫服。
長沙醫者丁安中傳搐鼻散 定小兒急慢驚風,搐搦不醒,用此藥搐鼻。
赤腳蜈蚣一條 用溫湯浸軟,竹切,分于兩邊,各分左右。次用螳螂一枚,亦分左右。各分螳螂、蜈蚣左右,共焙干,研為細末。男發搐,用左邊藥末,搐于左鼻內;女發搐,用右邊藥,搐于右鼻內;如兩手搐,用左右藥,搐左右鼻內。
長沙醫者丁安中傳垂柳散 治小兒驚風,搐搦,涎潮及風熱上壅,咽喉腫痛。
大黃(炮熟) 郁金(皂角水煮五、七沸,焙干) 甘草(炙) 黃芩(洗) 全蝎(去土) 白附子(炮) 防風(洗) 桔梗(洗) 白僵蠶(直者) 雄黃(研。各一分) 胡黃連(一錢)上件根據法制,為細末。每服一少半錢,用垂楊柳煎湯,入蜜調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急慢驚風,搐搦,涎盛,目睛直視,克時取效。救生一字散干蝎(四十九個,腳、手、頭全,不用肚,為細末) 蜈蚣(一條全者,不用中節,為細末) 雄黃(半錢,細研為末) 腦麝(各少許,研為細末)上五味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濕生蟲七個研汁,薄荷湯少許同調勻與服,不計時候。忌一切毒物。紹興己巳春,長沙排岸主忠翊幼子忽患慢驚,手足時搐,身令汗出,四肢皆若綿帶。診其脈極微細。其家以謂必死矣,但胸前微暖,口中微氣,為不忍棄爾。其鄭愈忽投此藥,至午間已少醒,至夜精神漸出,不三日而平矣。
長沙醫者鄭愈傳勻氣散 治小兒中急慢驚風,取轉了,用補藥。丁香白術除疳痢,豆蔻青皮定粉珠,甘草用和添藥力,不消三度命重蘇。
丁香(七七個) 白術 青皮 甘草(炙。各一分) 豆蔻(一個)上為末。每服半錢,用白湯點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 治小兒急慢驚,一切風,下藥不得用。牛黃散煮巴半分切須真,一分燒礬三郁金,偏治小兒驚疾病,憂心須卻喜惺惺。
上三味為末。每服一字,薄荷荊芥湯調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聚寶蛇頭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目睛上視,嚙齒弄舌,面青口噤,背強啼叫,咽膈涎聲,神昏不語,及內 諸癇,腹內泄瀉,夜臥時驚,潮熱氣喘,并宜服之。
蜈蚣(姜汁炙干) 花蛇頭(酒浸一宿,焙干,碎。各二十枚) 全蝎(一十兩,凈) 天南星(十個,姜汁煮一宿,焙) 鉛白霜(揀凈,四十兩) 鐵粉(三十兩) 蛇黃石(八十兩,醋煮七次,飛研) 膩粉(二兩,研) 腦子(細研) 真珠(末,水飛。各五兩) 麝香(研) 百草霜(研。各三兩) 朱砂(研,飛) 血竭(細研) 蘆薈(研。各一兩) 白附子(五十兩,炮裂) 雄黃(一兩半,醋煮,水飛,焙干。)上一十七味為末,三家粽子為丸如雞頭大。初生嬰孩可服半丸,周 以上可服一粒,不以時候,并用薄荷湯化下。
班防御治小兒急慢驚風,天 ,搐搦,癇病,應系風證,悉皆療之。
用鴟鶚一只,不去皮毛,于肚下小割破,取盡腸胃,卻以白礬一斤許填于腹內,以滿為度,卻以麻線縫合,鹽泥渾固濟了,用炭火一秤燒通赤,煙盡撥去火,候冷,取去泥,細研成末。凡有前件證候,以溫酒調下二錢,兒小量多少服。
長沙醫者易忠信傳治小兒急慢驚癇,手足掣搐,上視,昏睡不省,角弓,偏 ,手足拘攣,潮搐,不時語澀,行步不能,一切風證。奪命丹乳香(研) 琥珀(研) 天南星 防風 白僵蠶(洗,炒) 麝香肉(別研) 茯神(各一分) 酸棗仁(去皮,炒,秤) 遠志(去心,秤。各一兩) 蕓薹子(炒,半錢) 蟬殼(洗凈,四錢) 全蝎(炒,半兩) 天麻(酒浸,八錢) 白附子(三錢) 天漿子(二十一個) 蜈蚣(二條,炙) 木鱉子肉(二錢,研)上件為細末,水煮,白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量大小加減一兩丸,金銀薄荷湯磨化下。如急驚盛,加龍腦少許同磨;如慢驚,即加附子少許同磨化下。
《王氏手集》灸小兒急慢驚風,于兩足大指甲肉間灸三、五壯,須是立灸,即效。
急驚風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變成癇。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但須微發驚,以長血脈,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后,灸驚脈,乃善耳。
《圣惠》論∶夫小兒急驚風者,由氣血不和,內有實熱,為風邪所乘,干于心絡之所致也。心者,神之所舍,主于血脈。若熱盛則血亂,血亂則氣并于血,氣血相并,又被風邪所搏,故驚而不安也。其候∶遍身壯熱,痰涎壅滯,四肢拘急,筋脈抽掣,項背強直,牙關緊急是也。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周歲以上至十歲已來,有中急驚風,客忤,卒死。些三種俱一般調理。各有初受起因∶急驚風形候者,涎響雙搐,雙目直視,面口青黑,不記人事。此候因初生下兒渾陽,或將養剩有,衣被蓋覆失理;或因放送兒子大小便被雞犬觸驚;或因人家鬧喚,大聲小叫驚著遂積,漸次第驚,成積在心,家被風邪虛,乃至此候。
錢乙論∶因聞大聲或大驚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方見本門中。)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于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小兒客忤,痰熱于心胃,因聞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因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張渙論∶小兒心神多不定,胞絡多積痰涎,遂生邪熱。若熱盛,干于心神,兼外傷風邪客搏,使遍身壯熱,痰涎壅滯,四肢抽掣,牙關緊急,名曰急驚風病。
《嬰童寶鑒》論∶小兒急驚風為驚痰灌于心,而眼上、手足螈 ,身熱,牙關硬,口噤不開者也。
《秘要指迷》論∶凡小兒急驚風安痊,又經數日再發又安。如經三、四次,如此后發沉重,此乃惺惺形候,不足憑也。
《玉訣》論∶小兒急驚風,因風熱干心,先遭驚怖,前后驚涎并入于經絡之間,其狀發搐,眼吊唇黑,口噤難開,手足搐搦。此病但以吐瀉鎮心調治方愈。若使冷熱藥相逼,恐損命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才發急驚風候歌∶才發驚風看握拳,指內指外細須言。(《鳳髓經》注云∶大拇指也。) 陰內陽外為順候,(是方始手足搐搦候,掌內紅潤握手指,男兒大指在外,女兒在內即順。)男左女右搐宜先。(一云∶搐令痊。)用藥開關雙眼下,(《獻髓經》云∶將藥搐鼻。)又將形候再重看。(《鳳髓經》云∶如嚏噴者不妨。)大忌悶涎潮入肺,結向心中不解痊。(若男子搐右,女搐左,此為逆候,不治。頒涎如眼粘續續不斷也,常利膈去涎。目若開,涎若散,則更當服去驚調氣藥,即止;若目不開,涎不斷者,必死矣。)遠與涼心為治療,解驚下藥始求安。(《鳳髓經》此一句云∶解經調氣用湯丸。)脈逆陰陽須意(《鳳髓經》此一句云∶定搐疾時根據用意。)用,定知無命別人間。(男左女右搐搦順也。《鳳髓經》急風自發歌注云∶先將睹月散搐鼻,方見搐搦門中,次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次生銀丸,方見急慢驚風門中。)《石壁經》三十六種內急驚風候歌∶七日歸前被物驚,(在七日內,因驚作熱,發驚也。若嬰兒變蒸,亦主驚,慎勿冷藥過多。)發直喉干瀉又青。(發如麻直不潤,但嬰兒頻吃乳,孩兒多飲水,所謂喉干,其瀉多則青色也。)但看上唇微有汗,次觀印內(一云∶腹上)有青筋,掌中有似桃花嫩,怕物多涎聽有聲。會者鎮驚為妙手,莫將風熱一般名。
此乃外證候也。若治,先當鎮驚藥,次定渴化涎,則其疾必痊。雖孩兒氣實,亦當調胃氣,方下驚藥,慎勿過冷也。(《鳳髓經》弱風急歌,一同云∶宜服鎮心丸,生銀丸。方見同前。)《惠眼觀證》急風說云∶內有風積熱涎,急潮口中,身背強直,雙目閉,雙手足搐,或目瞪而喉中涎響,不記人事,急以睡驚膏(方見本門中。)用蜜、糖、薄荷熟水磨下,須臾吐三、兩口涎,眼即轉低,即睡。少時,相次即瀉三、四次青白粘涎,下調氣藥,次日多睡,只用醒脾散。(方見吐利門中。)如不思食,乃下安胃藥。喉中余涎,乃下化涎湯藥。相夾調治,三日安。至第四、第五日再有潮熱,即是中風傷寒也。即麥湯散(方末見。)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兩日平復。
《小方脈論》說∶急風之候,皆起于心臟也。所是諸般驚疾,累積在心,及至發時,先壯熱,次搐搦,體熱極,四肢煩悶,渾身壯熱,面頰赤色,口干舌躁。皆因驚撲所致也,治之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