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27字
- 2015-12-26 18:09:16
張渙∶嬰兒血氣未實,皆神氣軟弱,除父母及乳養之常照管外,不可令見生人及抱往別房異戶,及不可見牛馬獸畜等。其父母家人之類,自外及寅夜行歸家,亦不可見兒,恐經履鬼神粗惡暴氣。若犯人令兒吐下青黃赤白,水谷解離。其狀似發癇者,但眼不上戴,脈不弦急,名曰客忤,宜用辟邪膏方。(凡斷乳小兒,亦有中惡卒暴者,亦宜服此藥,立至蘇省。)降真香(銼) 白膠香 沉香 虎骨(微炙) 鬼臼(去毛) 草龍膽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上件各半兩搗,羅為細末,次入水磨雄黃半兩,細研水飛。次研麝香一錢,都拌勻,煉蜜和如雞頭大。每服一粒,煎乳香湯化下。及別丸如彈子大,用絲絹袋子盛,令兒衣服上帶之,仍臥內常燒,神妙。
《劉氏家傳方》小兒客忤,曉夜啼叫不已。
菩薩退和紙燒通赤,以瓷甌蓋勿失性,研入麝香少許,濃煎金銀、薄荷湯調下。或未能飲藥,只調涂乳頭上,或乳汁調下。
《嬰孺方》治小兒客忤驚啼,以爪爪兒手大指甲后肉際,汁出即止。
《嬰孺》灸法∶治客忤吐不止,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三炷。
《嬰孺》又灸法∶大椎下第五節,及灸足跟后黃白肉際,二七炷立瘥。
《嬰孺》載葛氏灸法∶小兒中客忤惡氣,灸兒臍上下左右各半寸,及灸兒鳩尾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十壯,都主兒百疾。
《嬰童寶鑒》∶小兒客忤灸九角,在耳尖上入發際。又灸陽門,在當陽下入發際。
中人忤第三
(犯人噤附)《千金》論中客忤與中人、中馬忤皆通而為一,治法亦多同,然不能無少異爾。
《葛氏肘后》治小兒中人,吐下黃水,用水一斗煮錢十四文,以浴之。
葛氏又法∶取水和粉并熟艾,各為丸,雞子大。摩小兒五心良久,擘毛出,瘥。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治小兒吐乳,四肢皆軟,謂之中人忤。
桂心三兩,水二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將濃滓涂五心,常令溫之。(《嬰孺方》治中人忤,桂心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千金》治卒中人忤方。
剪取驢前膊胛上旋毛,大如彈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藥成,著乳頭上飲之,下喉即愈。
《千金》又方燒母衣帶三寸,并發合乳汁服之。
《千金》又方取牛口沫敷乳頭飲之。
《千金》又方取牛鼻津服之。
《千金》治小兒寒熱及惡氣中人。一物豬蹄散方豬后腳懸蹄燒末搗、篩,以乳汁飲一撮,立效。
《千金》治少小見人來卒不佳,腹中作聲者。二物燒發散方用向來者人囟上發十莖,斷兒衣帶少許,合燒灰,細末和乳飲兒,即愈。
《千金》治小兒中人忤,軀啼面青,腹強者。一物豬通浴方豬通二升,以熱湯灌之,適寒溫浴兒。
《食醫心鑒》∶小兒寒熱,惡氣中人,亦以濕豉為丸如客忤法。
《嬰孺方》治小兒中人忤方。
上取生肫,暖湯浴肫,取汁浴兒立瘥。
《嬰孺》又方馬通上燒為灰,酒三升煮沸浴兒。
《嬰孺方》治小兒生五、六日,卒得口牽不能乳,有候中人者,啼聲不出死,不治。覺晚者死,覺早者氣未入臟腑。又微引乳者,宜此湯治之。
甘草(炙) 龍骨 茯苓 牡蠣(蝦赤) 干地黃 黃芩(各一分) 當歸 桂心(各半兩。以上切之)上取淡竹瀝一升,煮取五合絞去滓,下白蜜一合服之,消息節之。
《嬰孺》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外人入戶邪隨來,或病患見其病名滔,眾醫不治。千金湯方蜀漆 左顧牡蠣( 赤。各一分)上以漿水一升煮五合。溫服一合,噤不能咽,含之令下,即瘥。
附《茅先生方》∶小兒生下犯人噤候。面青黑,合臍眼閉,吐逆不下乳。此候因生下來不免外人看問,或有腋氣,或因婦人月假不凈,或外人帶邪神觸著生下來。大故乳哺使觸異氣之物,氣血未就,又被風邪擊致此。
所治者,先用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下)乳上吮下,后用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與服即愈。
如見不下乳,眼視肚硬,死候。大凡初生下兒子,家中人不見,不可便與外人入房看問,人家各有神祗。又恐婦人腋氣及月假不凈觸著,恐中客忤,此即是養兒之法。
中馬忤第四
《千金》論曰∶凡諸乘馬行,得馬汗氣臭,未盥洗易衣裝,而便向兒邊,令兒中馬客忤。兒卒見馬來,及聞馬鳴驚,及馬上衣物、馬氣,皆令小兒中馬客忤。慎護之,特重一歲兒也。
《圣惠》∶凡人乘馬到人家,人身有馬汗不暇湯浴,則須換衣服。不暇換衣服即食頃間歇定,方得親近小兒。
若不如此,則小兒中馬毒客忤。或初卸馬,馬氣未歇,將鞍轡等物逼近小兒,兒聞馬嘶便驚,皆因中馬毒客忤。
其狀腹痛,吐下青黃白色,水谷解離,甚者致夭也。
《千金》治小兒中馬客忤法(中客、中人皆可用∶)用粉為丸如豉法,摩兒手足心及心頭臍上下,行轉摩之。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兒苦客忤,從我始,扁鵲雖良不如善唾良。咒訖,棄丸道中。
《千金》又法∶取一刀橫著灶上,解兒衣,發其心腹訖(《千金翼》以發字作撥。)取刀持向兒吮之唾,輒以刀擬向心腹,啡啡曰(音非,出唾貌)∶煌煌日,出東方,背陰向陽。葛公、葛公,不知何公(《千金翼》云∶葛公、葛母,不知何公。)子來不視,去罔顧,過與生人忤。梁上塵,天之神。戶下土,鬼所經。大刀鍰犀對灶君,二七唾客愈兒驚。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擬之咒。當三遍乃畢。用豉丸亦如上法,五、六遍訖。取此丸破視,其中有毛,棄丸道中,人馬客忤即愈矣。
《簡要濟眾》治小兒中馬毒客忤,取馬尾于兒面前燒,令兒咽煙氣,日燒之,瘥為度。
《圣惠》又方上取馬口角沫,涂兒口中效。
被第五
(繼病附)《巢氏病源》小兒被 候∶小兒所以有 病者,婦人懷妊,有惡神導其腹中胎, 嫉而制伏他,小兒令病也。
妊娠婦人,不必悉能致 ,人時有此耳。 之為疾,喜微微下,寒熱有去來,毫毛、鬢發、 不悅是其證也。
《千金》論曰∶ 者,小鬼也(音奇。)宜服龍膽湯(方見癇門中。)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此乳亦作也。令兒黃瘦骨立,發落壯熱是其證也。今繼病是此證。
《嬰童寶鑒》∶小兒微痢腹脹,寒熱去來,毛發 曰 疾( 音奇)是小兒鬼也。蓋母腹有妊娠,即腹中子之靈識之嫉 也,非母之 乎。緣百靈娠婦身外,其嬰兒眼凈即畏之,致此患也。
《千金》治 方。
炙伏翼,熱嚼哺之。
《千金》治少小客 挾實。白蘚皮湯方白蘚皮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 茯苓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上七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千金翼》∶白馬眼主小兒 ,母帶之。
《圣惠》治小兒中 ,面色白赤而復變青者。如醉色,故復發作面赤。若青黑色繞口,不治。覺病候晚者,死。
覺之早者,所中邪氣未入臟腑。又微引乳者,可服此甘草散方(與中客忤門中方同,而分兩不同,又此不用竹瀝煎。)甘草(炙微赤,銼) 龍骨 赤茯苓 牡蠣(燒為粉) 生干地黃 黃芩 桂心(各一分) 當歸(半兩銼,微炒)上件藥搗,精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白蜜一錢,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兒中 挾實。宜服大黃丸方川大黃(銼碎,微炒) 白蘚皮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犀角屑 黃芩 赤茯苓 赤芍藥(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日三、四服。
《圣惠》治小兒生十余月后,母又有娠,令兒精神不爽,身骨萎瘁,名為 病。宜服伏翼散方上取伏翼燒為灰,細研,以粥飲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效。若炙令香熟嚼之,哺兒亦效。(《千金》以此方治 ,亦治繼病,大抵二病不相遠。)《圣惠》又方冬瓜(切) 竹(銼)上件各四兩,以水三升煎作湯,放溫,以洗浴兒效。(《千金》亦以治 。)《圣惠》又方龍膽(半兩,去蘆頭)上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量兒大小,漸漸分減服之。
張渙虎骨丹方 治被 病。
虎頭骨(微炙) 鬼臼(去毛) 草龍膽 鬼箭(以上各一分) 琥珀 白膠香(以上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繼病。《本草》伯勞毛,主小兒繼病。繼病者,母有娠乳兒,兒有病如瘧、痢,他日亦相繼腹大,或瘥或發。他人相近,亦能相繼。北人未識此病,懷妊者取毛帶之。
喜啼第六
《葛氏肘后》∶小兒汗出,舌上白、愛驚者,衣濃過熱也。鼻上青及下痢青、乳不消、喜啼者,衣薄過冷也。
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宜急與當歸散。(方見本門中。)錢乙論胃啼云∶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嬰童寶鑒》∶小兒玉銜,為生下時,口內惡血取之不盡,致隨聲入腹,令腹急口噤,下青黑糞,不乳而啼也。
《葛氏肘后》當歸散 治小兒喜啼方。
當歸末之,取小豆大,以乳汁與咽之,日夜三、四度即瘥。若不瘥,當歸半兩,小 卵一具,并切之,以酒一升二協議煮,取八合,服半合至一合,隨兒大小,日三夜四,神驗。
《外臺》∶《備急》或常好啼方。
取犬頸下毛,以絳囊盛,系兒兩手立效。
《嬰孺》治小兒啼日夜不止,胸滿氣脹,膈中逆, 嘔,腹痛方。
芍藥 桂心(各三分) 芎 黃芩 薯蕷(各一分)上同炒色變,為末,米汁下一刀圭。日進三服,夜再服,知為度。
驚啼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驚啼候∶小兒驚啼者,是于眠睡里忽然啼而驚覺也。由風熱邪氣乘于心,則心臟生熱,精神不定,故臥不安則驚而啼也。
錢乙論∶驚啼者,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方見本門。)《萬全方》小兒啼叫方論∶小兒有驚啼,有夜啼、有軀啼。夫驚啼者,由風邪乘心,臟腑生熱,熱則精神不定,睡臥不安,故驚啼。夜啼者,臟冷也。夜則陰盛,陰盛相感,痛甚于晝,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觸禁忌,亦令兒夜啼,可作法術斷之。其軀啼者,由腹中痛甚,兒身軀,張氣,蹙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兒在胎時已受病也。其狀腸胃虛冷,不消乳哺,腹脹、下痢顏色青白,而時或啼叫是也。
《五關貫真珠囊》論小兒驚啼者,睡里驚啼,因風熱而得。邪氣在心生熱,精神不定,故不安而驚也。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夜啼、驚熱、搐搦者為何?答曰∶自奶母不慎口恣,餐諸毒之物壅入奶堂,或即變蒸未解,客忤受驚。但是小兒神氣虛怯,脈息微細,奶壅而成。驚則有熱,熱則生病,驚熱共觸于心。心為帝王,心不受觸,是五臟之主。心既受觸,是致夜啼驚叫,睡里搐搦,惑人迷徒。早不尋醫,直得目滯上翻,手腳痹 ,揮發虛霍,而求神拜鬼,荒忙書符,皆是助疾為 。須是藥餌良醫,人之性命不可輕耳。
《顱囟經》治小孩兒風癇驚啼,不吃奶。虎睛丸方虎睛(一雙) 犀角 子芩(各六分) 梔子仁 大黃(各十分)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驚啼不吃奶,乳汁下,一服七丸。風癇,米飲下五丸至七丸。兒小減丸,取利為度,忌毒物。若有虛熱,加知母六分。
《千金》龍角丸 主小兒五驚夜啼。
龍角(六銖) 牡蠣( 赤) 川大黃(各九銖) 黃芩(半兩) 蚱蟬(二枚) 牛黃(如小豆五枚,別研)上六味末之,蜜丸如麻子。蓐里兒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增減之。(崔氏名五驚丸,《嬰孺方》易龍角以龍骨,名龍骨丸。)《千金方》千金湯 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方。
蜀椒 左顧牡蠣(各六銖,碎)上二味,以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
《千金翼》阿伽佗藥 主諸種病。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兼治小兒驚啼方。
紫檀 小 茜根 郁金 胡椒(各五兩)上五味搗碎為末,水和內臼中,更搗一萬杵,丸如小麥大,陰干,用時以水磨而用之。諸小兒驚啼,以水煮牡蒙,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涂乳上令兒飲。乳母慎酒肉、五辛。諸小兒新得風癇,以竹瀝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慎如前。
《仙人水鑒》∶兒生下多驚啼,聲噎。庸醫云∶是氣急,此誤人命,宜使此方。
收取黃葵四月花,陰干搗散入馬牙,黃連四分加黃柏,四味神方力莫加。
上以冷水調下一字至一錢,服之立驗。
《外臺》∶《廣濟》療小兒五驚夜啼。龍角丸方龍角 黃芩 大黃(各二分) 牡丹皮(一分) 蚱蟬(一枚,炙) 牛黃(小豆大,五枚)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麻子。少小以意增減之,甚良。《千金》牡丹作牡蠣,仍分兩不同。崔氏名五驚丸。
《廣利方》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
川真好麝香研細。每服清水調下一字。日三服,量兒大小服。
《集驗方》治小兒五邪驚啼、悲傷。
鯪鯉甲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服方寸匕。出《本草》。
《圣惠》治小兒驚啼。犀角散方犀角屑 鉤藤 川升麻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人參(三分 去蘆頭)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
《圣惠》治小兒驚啼。羚羊角散方羚羊角屑 黃芩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茯苓(各一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驚啼壯熱,心煩不得穩睡,宜服鉤藤散方鉤藤 龍膽(去蘆頭) 犀角屑 茯苓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上件等分搗,細羅為末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