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8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98字
  • 2015-12-26 18:09:16

《圣惠》治小兒暴利黃連散方黃連(去須,微炒) 胡粉(炒令微黃) 黃柏(微炙,銼。各三分) 桃白皮(微炙,銼) 丁香(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暴利龍骨散方龍骨 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 當歸(銼,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張渙阿膠丹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 干姜(各一兩) 芍藥 當歸(洗,焙干) 川黃連 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氏家傳》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男子、婦人、小兒皆可服。冷積暴瀉,見功尤速方。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上用 豬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銼。將豬肚一個凈洗,只以硫黃實之,用麻線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伏時,其余豬肚亦用慢火養之,不得令冷。候煮滿一伏時,別以豬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伏時,又換豬肚并桑白皮。過三伏時,不換白皮,只換豬肚,共煮七伏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伏時取出,用溫水淘凈,研至細,候烈日日中曬極熱再研,煮糯米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曩瀉第十

(亦名曩痢)《圣惠》∶夫小兒曩痢者,由秋夏晨朝,多中暴冷之氣。冷氣折其四肢,則熱不得泄,熱氣入腹則變為痢,或作赤白。小腹脹痛,肌體壯熱,其脈洪大急數,皆由冷熱氣相并,連滯不瘥,故為曩痢也。

《外臺》∶劉氏療小兒曩痢方。

甘草(炙) 茯苓(各六分) 人參 黃連(各四分) 濃樸(炙) 生姜(各二分) 龍骨(八分)上七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三合。欲臥先取鹽面、麝香為小丸,內下部中,然服此飲,分服甚妙。忌如常法(此方疑藥多、水少,恐古今之異,宜少增水數)《圣惠》治小兒曩痢不止,腹痛,肉豆蔻散方肉豆蔻(去殼) 干姜(炮裂,銼) 朱砂(細研)龍骨 訶梨勒(煨,用皮) 茅香(銼)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漿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曩病,兩脅虛脹腹痛,不欲飲食,濃樸散方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訶梨勒(煨,用皮) 當歸(銼,微炒) 赤芍藥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治曩疳瀉,至一、二年瀉白痢,羸瘦方。

肉豆蔻 草豆蔻仁(各二個) 縮砂仁(四十個)上同為末,用面糊丸。如彈子大,爆干,依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訶子湯下。

利久不止第十一

(瀉痢同)《巢氏病源》小兒久利候∶春傷于風,至夏為洞泄。小兒春時解脫,為風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為水谷利,久經連滯不瘥也。凡水谷利久,腸胃虛,易為冷熱。得冷則變白膿,得熱則變赤血,若冷熱相加,則赤白相雜。利久則變腫滿,亦變病蜃,亦令嘔噦,皆由利久脾胃虛所為也。

《圣惠》∶夫小兒久赤白痢者,由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冷氣、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鳳髓經》滑腸瀉歌∶(宜與香連丸、紫霜丸二方,并與《吉氏家傳》方同,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紫霜丸方見腹痛下痢門。)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聞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眼上脈紅難療理,唇赤生瘡命亦休,大抵調脾方定瀉,古人用藥有縱由。

《千金》治痢下久不瘥神驗七味散方黃連(八分) 龍骨 赤石脂 濃樸 烏梅肉(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三分,炙)上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千金》治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大藥湯者,宜此枳實散方上用枳實二兩,炙,治下篩。三歲以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服,日三。

《外臺》∶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黃連(末) 亂發灰 醇苦酒 蜜(各半雞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雞子黃(一枚)上六味于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蠟、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

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肘后》同。

《外臺》∶《千金》云∶吾患痢三十余年,諸療無效,唯服此方得愈也。安石榴湯療大注痢,及白滯困篤欲死,腸已滑,醫所不能療方。

干姜(生姜倍之) 阿膠(各二兩。別以水漬之) 黃柏(一兩,細切) 石榴(一枚,小者二枚)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膠令烊,頓服。不瘥,復作。療老人、小兒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須預取之。《肘后》同。一方無黃柏,用黃連。

《外臺》∶劉氏療小兒膿痢,直從春至秋冬以來不瘥者方。

薤白(切,一合) 生姜 蕪荑(各一分) 子芩 黃柏 阿膠 芍藥 濃樸(炙) 人參(各二分) 地榆 當歸(各三分) 香豉(一合,綿裹)上十二味切,以煮銀水重濾者一升半,煮取九合,分服,以瘥為度。秋末、冬末加赤石脂半兩、干姜一分、白術二分,大小量之。忌如常法。

《外臺》∶《必效》療小兒久痢,無問冷熱,疳痢悉主之方。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納胡粉,令滿)上二味于炭火中燒令如炭,于瓷器中研之,以米飲和分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顆瘥。王郎中處得之此方,傳用甚效。

《宮氣方》治小兒久痢不較。

上用沒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末,餛飩內食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漸至羸弱,胃氣全虛,不欲飲食。丁香散方丁香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須,銼,微炒) 當歸(銼,微炒) 訶梨勒( ,用皮)白術(銼,微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肌體羸瘦,四肢煩熱。朱砂丸方朱砂(半兩) 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麝香(一錢) 雄黃 硫黃(各一分)上件藥都研為末,湯浸蒸餅和丸黍粒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赤白痢,累醫不瘥。黃丹丸方黃丹 密陀僧 定粉(各半兩)以上三味同細研,用醋拌于生鐵銚子內,燒如茶褐色。

砒霜(一分)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訶梨勒(半兩,煨,用皮,搗為末) 麝香(一錢)上件藥同研為末,用生姜自然汁濃研,香墨浸蒸餅和丸如黍粒大。每服以冷甘豆湯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曩痢,經久不斷,增減有時。黃連丸方黃連(去須,微炒) 人參(去蘆頭) 赤石脂 龍骨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曩痢久不瘥,腹多鼓脹,痢如棗花,宜服通玄丹方巴豆(一兩) 油(一升) 麝香(一錢,細研)上件藥,先將油于鐺內,以急火煎巴豆,看爆出者收之,去皮心,紙裹壓去油,入麝香研,以粟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冷水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博濟方》治小兒社后瀉痢,久患不瘥,大腸滑泄,烏龍散龍骨 黃丹 定粉 豬指甲子(各等分)上件四味,同入一瓷罐子內,安藥,以物塞口,用火 令通赤,放冷取出,研為末。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譚氏殊圣方》∶小兒瀉痢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咽,朝朝焦瘦漸羸 。斗門散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治小兒下利不住龍骨湯方龍骨 甘草(炙) 黃連(各四分) 當歸 干姜(各一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未食,溫分三服。

《嬰孺》治小兒利,已服湯,利去實,實去后而不住,龍骨湯方龍骨(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當歸 黃連 赤石脂 附子(炮裂,去皮臍) 前胡(各三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嬰孺》治小兒冷熱痢,經時不止,體羸不堪,余治瘥而又發。黃連煎方上用黃連好者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取一升三合,絞去滓。百日兒半合,二百日、一歲一合。

《嬰孺》治小兒下痢,經時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雞骨丸方雞骨(一具,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濃樸(三分) 曲(炒) 甘草(炙) 白術(各四分) 麥檗(炒黃) 烏梅肉(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桔梗(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久瀉脾虛,不進飲食,食訖仍前瀉下,米谷不化。溫白丸方白術(一分,用米泔浸少時,切炒) 丁香(半錢,炒) 半夏(一錢半,湯泡洗七遍)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半歲三丸,三五歲五七丸,淡生姜湯吞下,早晚各進一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惺惺散方天麻 全蝎(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茯苓(各微炒) 白扁豆(炒) 山藥(焙) 甘草(炙。

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斤,煎十數沸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久瀉,久患脾虛,發搐變作慢驚風,或作慢脾風等。竹瀝膏方白術(一分,蜜炒) 大附子(去皮臍,炮了秤一錢) 全蝎(七個,每個用七葉薄荷裹,湯泡麻黃,令軟纏定,慢火炙黃色) 犀角(鎊末,秤一錢) 濃樸(用甘草水煮,焙干,一分)上為末,竹瀝為膏,旋丸。嬰孩每服一黑豆大,二三歲一皂子大,四五歲龍眼核大。以意加減,薄荷湯化下。

張渙香礬丹方 治泄瀉久不瘥。

木香 白礬(慢火枯成粉。各一兩) 訶黎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定利丹方 治痢久不瘥。

密陀僧 白礬 定粉 黃丹(各一兩)以上四味,以新瓦器盛,紙筋和泥固濟,文武火燒令通赤,候冷取出又入∶龍骨 黃連(各一兩。為細末)上件同研勻,粟米飯搗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血痢,黃連湯下;白痢,用阿膠湯下;相雜,米飲下。量大小加減。

張渙紅脂丹方 治赤白痢久不瘥。

赤石脂 干姜 肉豆蔻(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張渙妙應膏方 治久痢赤白,諸藥末效。

密陀僧(取末) 黃丹(研) 定粉(研。各半兩)以上同研細,用醋拌于生鐵銚子內,燒如茶褐色,再入∶訶黎勒 木香(各一兩。別搗,羅為細末) 真砒霜 麝香(各一錢)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都研勻細,用黃蠟四兩,慢火熔,同諸藥熬成膏。每服黍米大,未周 小兒一粒,二、三歲二粒,四、五歲三粒,六、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若血多,甘草湯放冷下;膿多,艾葉湯溫下。臨眠睡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久瀉不瘥餅子方膩粉(一錢) 定粉(五錢匕) 白面(十錢匕)上件和勻,用雞清搜作餅子十個,炮熱,用米飲磨下一餅,小者半餅。

《嬰童寶鑒》治小兒秋后痢不瘥者,餅子方北礬(燒末) 定粉 白面(各半兩) 膩粉(少許)上件和勻,水搜作餅子,如小錢大,飯飲磨下一餅。

《九 衛生》鉛金丹 療小兒久痢膿血方。

朱砂 砒霜 黃丹 粉霜 草烏頭(各一錢) 巴豆霜(一分,研去油)上件同研勻,熔黃蠟一分,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溫漿水下。取積,用乳香湯下。

《劉氏家傳》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方。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或只入姜錢,水煎亦可。

《張氏家傳》治赤白痢,并久瀉不止,通神丸方沒藥 乳香 五靈脂(三味研為末。每味以一大錢匕) 巴豆(七個,薄紙裹,壓出油)上件滾拌,研令細,滴水為丸。大人,綠豆大;小兒,粟米大。濃研,木瓜水下一丸。

《張氏家傳》治小兒諸般瀉痢久不止,經驗木香丸方肉豆蔻(面裹,煨熟) 木香 訶子(煨,取皮秤用。各等分)上件搗,羅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湯下。小兒瀉止后又肚脹,一日兩服或三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急驚積,及壯熱、面黃、久瀉,青黛丸方青黛(二錢) 朱砂 粉霜 膩粉(各研) 乳香(同粉霜研) 水銀砂子(各一錢) 砂(一錢半,白湯泡瓷器內,煎干秤)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膜,細研,壓出油,只用霜)上件八味為末,棗肉為劑,施丸之。小可患及常服綠豆大。取驚積,每服豌豆大或皂皂大,并用煨皂兒去皮心,只用白仁煎湯,使溫調破與服。

《王氏手集》治痢久不止方。

上取雞子一枚,和蠟作煎餅與食。

《王氏手集》神圣烏金散 治小兒腸胃虛弱,久利膿血,腹痛后重,減食羸瘦,及疳痢腫滿方。

皂角針灰 破故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平錢,食前麝香米飲調下。忌生冷油膩,量小大加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武川县| 保德县| 驻马店市| 武川县| 南城县| 永川市| 镇坪县| 宣化县| 永济市| 仪征市| 安远县| 含山县| 临澧县| 桐柏县| 天等县| 来宾市| 鲁山县| 新民市| 庆阳市| 清涧县| 荣昌县| 佳木斯市| 襄垣县| 托克逊县| 阳西县| 栖霞市| 收藏| 武鸣县| 宜阳县| 富阳市| 内江市| 高碑店市| 大理市| 尤溪县| 阿瓦提县| 广德县| 曲靖市| 兰考县| 景东|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