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2681字
- 2015-12-26 18:09:16
蚺蛇膽 丁香 黃連 苦參 青葙子 犀角 木香 米砂 雄黃 青黛 硫黃 麝 牛黃 胭脂 龍膽白礬(灰) 發(fā)灰 緋絹灰 干蝦蟆(灰。各一分)羅末,蜜丸如麻子,粥飲下三丸量服。水化二丸,吹鼻中,敷瘡處。
青黛丸 治蛔疳兼諸疾。
青黛 朱砂 蘆薈 胡黃連 鶴虱(各一分)末,豬膽汁丸如綠豆。空心,湯下三丸,有蟲下。
治蛔疳蟲出熊膽丸熊膽(一分) 狗脊(去毛) 白蕪荑 干蟾頭(炙焦) 黃丹(炒紫) 蛇蛻(灰。各半兩)羅,棗肉丸如綠豆,粥飲化三丸。更以藿香湯浴兒,青熱衣蓋,蟲出。意減。
使君子丸 治疳蛔出蟲。
使君子 雄黃 熊膽(各一分) 牛黃 蟾酥 麝(各一錢)研,軟飯丸如麻子。疳極者,桃柳湯浴,粥飲調(diào)三丸。
又∶鶴虱 胡黃連 檳榔 熊膽 干蟾(酥,炙黃。各半兩)散,空心,湯調(diào)一字。服后殺蟲如馬尾,瘥。三歲上半錢。
吳氏蛔疳七寶丹青皮(去瓤) 干姜(麩炒) 木香(面裹,炮赤) 巴豆(凈肉,米醋一碗,煮干,水洗去油) 肉豆蔻(生) 檳榔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各一兩) 砂(半兩,湯澄慢火熬如煎鹽,紙蓋收飛者)細末,面糊丸如梧子,朱砂衣。空心服一、二、三粒。欲消食,食后服。酒食傷,諸般積,胸膈不快或腹痛,姜湯;中酒,蔥姜湯;心痛,炒姜湯;婦人血氣,當(dāng)歸酒;瀉肚,陳米飲;赤痢,甘草湯;白痢,干姜湯;脾泄瀉,煨姜一塊,細嚼湯咽;心腹脹滿,渾身倦怠,溫酒;轉(zhuǎn)筋霍亂,紫蘇藿香湯;中毒藥,五倍子雄黃湯;大小便不通,桐木根湯;吐逆,檀香湯;膈上食毒、虛痰,姜蜜酒;頭風(fēng),臘茶清∶兒急慢驚風(fēng),金銀薄荷湯;疳蛔,石榴湯。
疳瘡第十二
錢乙論∶疳在外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方見鼻疳門中。)諸瘡,白粉散主之。(方見本門。)《千金》治小兒疳瘡方。
上以豬脂和胡粉敷之,五六度。
《千金》又方上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圣惠》用大麻仁一字,入少水研,取汁與飲之,候蟲出即住服。
《千金》又方(亦治疳 )上用羊膽二枚,和醬汁于下部灌之。豬脂亦佳。
《圣惠》治小兒面鼻,身上生瘡,及近口生濕瘡,并赤白瘡等。及疳氣入腹,漸漸羸瘦方。
白狗糞 蝦蟆 地龍 蝸牛殼 蘭香(和根) 人糞(各燒灰,半兩) 熊膽 蘆薈 麝香(各一分)上件藥細研為散。若口中生瘡,先以鹽醬水凈漱口,以綿裹藥少許含之;若鼻內(nèi)生瘡,吹少許在鼻中。如鼻外生瘡,去痂敷之。疳氣入腹,以新汲水空心調(diào)服半錢。
《圣惠》瘡生面、鼻,不癢不痛,汁流即成瘡。亦生身上,兒多患之,亦是風(fēng)濕搏血氣,名疳瘡。
鴿糞散 治口中及各處疳瘡。
鴿糞 人糞(灰) 白礬(灰) 青黛 麝(各一分)研,日三敷。
麝香散 治面頭生疳,口中臭氣麝 蚺蛇膽 瓜州黃礬 蘆薈(各一分)研,洗凈敷,口內(nèi)惡氣,貼藥,日三。
熊膽膏 治身、口、面疳瘡,并諸疳疾。
熊膽 蚺蛇膽 蘆薈 牛黃 龍腦(各一分) 麝(半兩)研,井華水三合瓷器盛,重湯煮,數(shù)添水,可半日,投糯米三五粒,煮爛,篦子數(shù)攪,勿令四畔干,取二豆許,漸吹鼻中,及涂口瘡,頻使藥,兩日即停一日,兒發(fā)青止。
又∶狗糞中米,燒;馬街蟲曝干并敷。
錢乙白粉散烏賊魚骨(三匕) 白芨(二匕) 輕粉(一分)細末,先口含漿洗,不時敷。
張渙∶諸疳羸瘦,毛發(fā)焦黃,口鼻生瘡。四珍丹干大蟾(一枚,去四足,納胡黃連半兩在腹內(nèi),線縫濕紙裹,泥固燒赤) 蘆薈(半兩) 麝(一分)研,白面糊丸黍米大。服五七粒,粥飲下。量加減。
治疳瘡不瘥熊膽膏熊膽 蚺蛇膽 蘆薈(各半兩) 牛黃(一分) 龍腦(一錢) 瓜州黃礬(一分)研,井華水三合,銀器盛,重湯煮膏,涂。
莊氏∶燒餳灰敷。
趙氏治疳瘡奪命散五靈脂 萵苣菜(陰干) 地黃花 黃丹(炒) 白礬(飛) 染胭脂 麝(少許)末,看瘡大小,漿水洗貼。
趙舍人治疳瘡年深見骨,或干或濕。至寶散白蜆殼(泥中多年,色白丸小) 密陀僧(同蜆殼 。各一兩) 無名異(半兩)細末,入麝半錢,研,鹽湯溫漿水洗,摻藥,膏藥蓋,不五、七次即生肥肉,生六分止。不然瘡瘢高碩。
如丈夫、婦人有年深不較瘡,亦治。
鄭愈治疳甜瘡。
蚌粉( ) 黃柏 黃丹(各一錢) 膩粉(半錢) 巴豆(三粒,燒)末,麻油調(diào)涂。
疳腫第十三
茅先生小兒疳腫塌氣丸氣腫、水腫不用此藥。
川巴豆殼(用醋煮,黑色為度) 青橘皮(去白) 蘿卜子(等分)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中庸,赤小豆煎湯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上氣喘促,頭腹虛腫,時時作聲,四肢無力,常有冷熱疳氣,虛腫。大黃散方大黃(半兩,煨) 川芎 甘草 黑牽牛 犀角(末) 樸硝(各一分)上件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至三分,入生姜三片同煎,如虛腫入少許蜜,如不腫不用蜜。
吉氏治疳氣腫滿陳米(半兩,巴豆二十一粒,炒焦) 木香(二錢) 陳橘皮 樟柳根(焙。各一分) 蘿卜子(輕炒,錢半)末,半錢,赤小豆湯溫調(diào)下。
疳后天柱倒第十四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久不進飲食,患來日久。諸候退,只是天柱骨倒,醫(yī)者不識,謂之五軟候。須進金靈散、生筋散(方并見本門)。
漢東王先生《家寶》生筋散方木鱉子(三個) 蓖麻子(三十個)上各取肉,同研。每用一錢許,津唾調(diào)貼,急抱揩項上,令熱貼之。
《吉氏家傳》貼頭起項膏 治小兒疳熱膽冷,頭項軟倒方。
川烏(末) 肉桂(末) 蕓苔子 天南星 蓖麻子(各一錢) 黃丹(炒,一錢匕)上大蒜一顆,煨熟去皮,乳缽內(nèi)研和藥細。每用一錢,入米醋和勻,貼項上一日許。
《吉氏家傳》野狼毒丸 治小兒膽熱肝風(fēng),天柱倒折,宜服此藥。更用前起頭貼項藥。
野狼毒(酒浸,焙) 白附子 大附子(炙) 天麻 防風(fēng) 羌活(以上各一分) 朱砂 地龍(去土。各一錢) 麝香(一分)上為細末,法酒煮糊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用黑豆薄荷湯,入酒一滴吞下。
《形證論》他病天柱骨倒歌∶天柱才倒非心脾,吐瀉失調(diào)至 羸。大患傷寒無汗脈(《鳳髓》∶卻被傷寒無浮脈),定因妙藥療他遲。無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辯四肢肥。身軟難堪頭似石,面紅唇赤臉如緋。此病多因傷腎熱(《鳳髓》膽熱),后來因(作伏) 熱病(作又)相隨。肝受熱風(fēng)天柱倒,但將涼藥與維持。貼須性熱筋方緩,立見溫和請莫疑。吐瀉項軟唯調(diào)氣,傷寒柱倒不須醫(yī)。
《石壁經(jīng)》云∶或傷寒,或吐或瀉,乘虛邪毒透入肝脈,熱邪所浸,致筋軟長,或手足軟,或項頸軟,須涼膈。若吐瀉,先調(diào)胃氣,貼項,并服涼肝膽藥,勿太熱,亦恐過冷。
漢東王先生金靈散直白僵蠶去絲炒,末,薄荷酒調(diào)服一錢,日三,更須生筋散貼。
《形證論》貼項藥。
川烏頭 白芷 地龍 五靈脂 赤小豆等分,末,姜汁,酒調(diào)貼項上,更服竹茹散竹茹散菊花(三錢) 黃芩 人參(各一錢) 大黃(半兩) 甘草(一錢)末,竹葉湯下。
《玉訣》貼項藥。
草烏頭、赤小豆等分。末,姜汁調(diào),攤帛上貼,經(jīng)宿項立起。
疳氣灌入陰第十五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疳氣灌入陰,黃亮色。烏金膏方通草 黃皮 大黃(各一分,燒)上各燒存性為末。每用一錢, 豬膽調(diào)成膏,于陰上涂。如未退,煎蛇床子湯洗,后再調(diào)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