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2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77字
  • 2015-12-26 18:09:16

烏梅肉(炒干) 綿黃 干葛(各一兩) 川黃連 栝蔞根 干姜(炮)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放溫,時時與服。

張渙藍葉湯 治無辜疳血痢不斷方。

藍葉(一兩) 地龍 人參(去蘆須) 烏梅肉 冬瓜仁 黃連 赤茯苓 蝸牛殼(微炒。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張渙天靈丹 治無辜疳痢久不瘥方。

天靈蓋(一個) 干蟾(一兩燒灰) 胡黃連 莨菪子(水淘去浮者、炒令黑色。各半兩) 砒霜(一分,同天靈蓋濕紙三五重裹,膠泥固濟,于木炭火上烘令通赤,取出候冷)以上都搗,羅為細末。次入∶麝香(一分)上件都拌勻,軟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乳汁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張渙溫臟湯 治小兒無辜疳痢久不止,手足逆冷方。

肉豆蔻(去殼) 干姜(炮。各一兩) 龍骨 當歸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去皮臍) 茅香(半分,銼)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張渙樸附丹 治無辜疳痢,赤白相雜方。

濃樸(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訶梨勒皮(面裹,炮。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龍骨 烏梅肉 赤石脂(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

《劉氏家傳》治孩子無辜疳痢方。

上用威靈仙,洗、焙為末。好酒和令微濕,入竹筒內,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濕之。以白飯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溫酒下。如孩子不能飲,令母含藥灌之。

《張氏家傳》保重丹 治小兒三十六種無辜,閃癖、驚癇,魍魎一切病悉療之。

巴豆(去皮尖、膜,炒令紫,水煮六七分,裹以新布去油) 牡蠣粉(炒黃) 牛黃(各一分) 朱砂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者。各一兩) 虎睛(一枚)上件藥杵為末,更研為粉。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煉蜜為丸,入臼杵三千下后丸,以密器盛。每服二丸,如梧子大,用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三十六種無辜,閃癖、驚癇、魍魎。保童丸方巴豆(去心,炒黃色,再炙除油) 牛黃(各一分) 杏仁(去皮尖) 朱砂(各一兩) 虎睛(一個)上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煉蜜為丸。臼中杵三千下后丸如桐子大,密器盛載。每服二丸,米飲下。如小兒一切痢,口生瘡,鼻下赤及下部生瘡,飲食不進,日漸黃,日晚面頭赤色,夜多盜汗、驚悸,睡中呷笑,眼睛膜白。與冷藥即瀉,與熱藥即口鼻生瘡。盛或皮膚壯熱,并宜服之。

無辜針烙法第二

《圣惠》∶凡小兒無辜疳,頭干發立,身無滋潤,頭露骨出,腦熱腹脹,鼻中多癢,好食醬肉,數渴飲水則多為痢。痢如泔色,背冷腹熱,腹中有塊,漸加黃瘦。或有邪鬼之作,亦是閃癖之類。腦后兩邊皮中有筋肉結作小核如杏子大,多時不除,即流入腹中,遂成前狀。須有烙破結子者;或有炙其結子者;又有割皮挑出結子者,稍勝于炙。然病者至深,小兒忍痛不任,恐動其脈,往往變為癇疾。今參詳最妙者是烙,烙亦更無別法,但看小兒病狀,相似有結子者,速根據此法烙之。

上以鐵針尖利者,燒針頭似火色,看核子大小,作一紙 子束定無辜,仍須捏定,以針當中烙之,可深二豆許,即貼沉香膏。(方在次。)《圣惠》治小兒針無辜核后,宜煉沉香膏貼之方∶沉香(一兩,銼) 黃丹(六兩)上件藥以清麻油一升,先下沉香煎,候香焦黑,漉出,下黃丹不住手攪,以慢火煎之。候滴于紙上如黑錫無油,旁引即膏成。每貼法以篦子于爛帛上攤膏,令稍薄,貼之。一日一換,勿令風著針處為妙。

《圣惠》治小兒針烙后,宜服壓驚茯苓散方茯神 川升麻 犀角(屑。各半兩) 代赭(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炒) 鉤藤(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漸漸服之。

《圣惠》治小兒無辜針烙后,宜服消腫利氣壓驚犀角散方犀角(屑) 琥珀 蘆薈(各細研) 訶梨勒皮(以上各半兩) 龍齒(三分,細研) 黃連(去須) 麝香(細研) 檳榔 干姜(炮裂、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無辜針烙后,宜服青金丹方巴豆(去皮心) 硫黃(各一兩) 苦楝根皮 醋石榴根皮(銼。各二兩)上件藥于鐵鼎子內,滿著水煮七晝夜,如水干,即旋添熱水。日滿即去楝根、石榴根。取巴豆并硫黃同研,更入桂心、檳榔、木香、細辛末各一分,馬牙硝、橘皮、干姜、藍花末各半分。同研令勻,用飯和丸如麻子大。

每日空心以溫水下兩丸,常得溏利為效。三歲以下日服一丸。

《圣惠》又方上用青黛半兩,細研為散。每服以水磨犀角調下半錢。空心午后各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無辜丁奚,灸眉沖,(從瞳子直上發際一寸是。)又灸玉枕,(在頂上高骨。)各三壯。

一切疳第三

《圣惠》∶夫小兒疳疾者,其狀多端,雖輕重有殊,形證各異,而細窮根本,主療皆同。由乳哺乖宜,寒溫失節,臟腑受病,血氣不榮,致成疳也。其五臟及諸疳等,今以一方同療之,故謂一切疳也。

錢乙論諸疳云∶疳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疳在外,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方見鼻疳門中。)諸瘡,白粉散主之(方見疳瘡門中。)肝疳,白膜遮睛,當補肝地黃丸主之(方見虛寒門。)心疳,面黃頰赤,身壯熱,當補心安神丸主之(方見虛熱門中。)脾疳,體黃腹大,食泥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腎疳,極瘦,身有瘡疥,當補腎地黃丸主之。筋疳,瀉血而瘦,當補肝地黃丸主之。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骨疳,喜臥冷地,當補腎地黃丸主之。諸疳皆根據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冷則木香丸,熱則胡黃連丸主之(二方并見病后虛羸中。)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后,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后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反以巴豆、 砂輩下之。

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令疳瘦。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因亦成疳。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亦甚,津液燥損,亦能成疳。又有肥疳,即脾疳也。身瘦黃,皮干而有瘡疥。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綱紀∶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干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利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發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

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胡黃連丸主之(方見同上。)冷熱之疳尤宜如圣丸。(方見疳瀉門中)故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術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惟多則妙。余見下。

張渙論∶小兒百 以后,形骨輕軟,腸胃細微,乳哺須是合宜,臟腑自然調適。若乳母寒溫失理,動止乖違,飲食無節,甘肥過度,喜怒氣亂,醉飽傷勞便即乳兒,定成疳病。又周 以后,五歲以前,食物漸多,不擇生冷,恣食肥膩甘酸,并生疳氣。但小兒一切疳病,種類甚多,最為緊急。

《嬰童寶鑒》諸疳通論∶夫小兒疳證,互諭多端,言詞煩迷,愈失大旨。但小兒發立焦黃,肌體瘦劣,腹肚疼痛,愛吃泥土,瀉痢無常,盜汗不止,腹大即喘,腳細難行,洞下脫肛,時時壯熱,面覆地臥,心喜啼呼,腹中蟲生,糞中有米,便如泔淀,嘔吐無時,有似瘦勞。更加寒顫,如此之狀即是疳也。凡一十二種各異其名∶在心為驚疳;在肝為風疳;在肺為氣疳;在脾為肉疳;在腎為急疳。此五臟之五疳外,更十二般疳而重言別論。

干疳雖能乳食,見者皆餐,最便酸咸之物。急疳瀉痢脫肛,其糞五色,雖食不生肌肉,睡多汗出,此急疳之候也。風疳手足顫 ,雙目微牽,或笑或嗔,爪甲青色,狀如神祟,此風疳之候也。肉疳眼澀而痛,食物不消,體羸黃瘦,四肢無力,腹脹氣喘,此肉疳之候也。脊疳蟲攻,脊膂指背皆癢,頭發焦立,皮肉枯燥,兩脅脹滿,一日數利,脊如鋸齒,此脊疳之候也。口疳唇皮齒黑,舌上生瘡,兩齦潰爛,并蟲自出,此口疳之候也。腦疳鼻下赤爛,以手自揉,身熱體干,目赤如朱,此腦疳之候也。食疳夜間潮熱,或即憎寒,手足俱冷,能乳即瘦,有如盜汗,此食疳之候也。奶疳因病后得之,乳母壅毒沖上,或者吃乳母之 奶也。初只氣促,雖能乳食,漸加羸瘦,瀉久不止,三焦壅熱,五臟困乏,此奶疳之候也。蛔疳合面而臥,氣急面黃,時哭聲高,又似心痛;或即發作有時,只在月初(謂月朔蟲頭舉也。)脾疳常吃泥土、生米及鹽,心意不悅,身體黃,口內多涎,瀉痢有蟲,此脾疳之候也。氣疳或吃熱乳,或因重病,漸成此患;忽然咳嗽,初得更服冷藥,使日夕渾身壯熱,腳冷如冰,氣促而喘,漸漸目昏,此氣疳之候也。

《惠眼觀證》∶疳病形候,本因餐瓜果油膩,恣食甘甜粘滑之物,故生疳氣。但見肌肉瘦弱,肚高腳細,臟腑或閉或泄,或澀或瀉,或滯或痢,則先調氣,兩日后,量大小下 湯丸通利(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如許得脈細實,則重下 湯丸取下惡物,次日塌氣(方見腫滿門中)、勻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方見利門中)、平胃(方見噦逆門中)調理,后常服烏犀角丸(方見肥疳門中)夾蘆薈丸(方未見。)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吃一月日,長肥即安。若久患累經醫治,傳變成骨蒸疳勞,口生瘡,上焦虛熱往來,荏苒歲月,即成丁奚、哺露。此由脾氣大瘕虛怯,先宜塌氣,二日氣行,即下醒脾,貴得氣實而進少食,卻與勻氣夾柴胡丸與服(方見骨蒸門中),退骨蒸熱。如或熱退,即下蘆薈治勞。此病但多用勻氣調理,丁奚、哺露二候一同。但丁奚尤可便用 湯丸利之,取下疳蟲。若哺露腸腹多青筋,及吃物不變。且用前調理,候一月氣實乃可通利。

《莊氏家傳》小兒二十四候∶第一候∶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第二候∶腳細肚高,胸前骨生,愛吃泥土酸咸;日久通身黃,時時吐逆下痢,腹內疼痛,是脾疳。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著承熱物或病奶,所損心肺,加之咳嗽,更以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煩哭。第四候∶皮膚皺,面無顏色,身上燥癢,心煩。第五候∶頭生瘡,毛發稀疏,鼻生瘡,是肺疳。第六候∶頭生瘡,毛發稀焦,是肝疳。第七候∶牙變黃赤不定,是腎疳。第八候∶頭發焦干,鼻下瘡生,是肺疳。第九候∶咬指甲,毛發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第十候∶肚上筋生,齒齦蟲蝕,是骨槽疳。第十一候∶吐逆腹脹,是胃疳,又名奶疳。第十二候∶齒齦臭爛,面無顏色,心不思食,是脾疳,又名口疳。第十三候∶愛合面臥,多睡如醉,腹脹氣急。蓋是因曾吃生肉,如此腹內有蟲,是心脾疳。第十四候∶鼻內干痛,口中臭氣,齒根有鮮血,是肝肺疳。第十五候∶腳細肚高,并肚上有青脈,是脾疳。第十六候∶非時生瘡,愛吃冷水,是熱疳。第十七候∶皮膚上生粟子,糞中米出,是脾冷疳。第十八候∶氣滿腹脹及口干,是心胃疳。第十九候∶愛餐生米面、炭、磚瓦,是脾胃疳。第二十候∶揉鼻揩眼及咬指甲,愛飲水,是肝渴疳。第二十一候∶多寒熱,愛臥不起,是骨熱疳。第二十二候∶愛飲水,眼目不開,是肝疳。第二十三候∶肌體或熱或涼,發渴無時,是急疳。第二十四候∶齒齦黑,唇頤開,開則赤,是心疳積熱。

《顱囟經》治小兒孩子諸色疳疾,或腹內虛脹,驚癇,頭發立,常咬手指,脊疳、疳勞,臂脛細弱,仍立不得;及鼻下常赤,清涕涎流不止,舌上生瘡,腦疳、口疳,腹上筋脈。保童丸方虎睛(半只) 朱砂 麝子(各一分) 牛黃 龍腦 巴豆 芎 桔梗 羌活 枳殼 檀香茯神 人參 當歸 代赭 鶴虱 白術(各半兩)上為末,下香、砂、巴豆,拌令勻,煉蜜丸如梧子大。一歲至五歲每日一丸,十歲每日兩丸,并空心米飲下,但稍知。孩子病甚,即加藥與之。孩子未較,奶母忌生冷、油膩、炙爆、毒魚、大蒜、米醋。

《顱囟經》治孩子疳痢、諸色疳,并一十五種病狀、一、腹大;二、皮膚黑黃;三、骨節粗;四、眼赤;五、口赤;六、鼻中生瘡;七、頭發黃;八、咬指甲;九、愛吃土;十、愛吃甜物;十一、身熱;十二、頭大;十三、臍凸;十四、項細;十五、面無光。并宜常服保童丸方朱砂(半分) 牛黃 麝香 蟾酥(各少許) 阿魏(二分)上先將朱砂于凈器中研如粉,入諸藥。一時以蒸餅為丸,忌羊血、生冷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南平市| 兴宁市| 双江| 佛山市| 育儿| 广东省| 云安县| 金塔县| 田阳县| 平安县| 栾城县| 竹北市| 乌拉特后旗| 漠河县| 龙江县| 孙吴县| 平度市| 濮阳市| 南汇区| 通城县| 伊金霍洛旗| 凤台县| 永寿县| 张家界市| 海阳市| 曲沃县| 蓝田县| 东丽区| 剑河县| 兴仁县| 宝应县| 科尔| 卢氏县| 来凤县| 林口县| 洛宁县| 博客| 呼和浩特市| 专栏|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