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胎病論(9)

  • 幼幼集成
  • 佚名
  • 2640字
  • 2015-12-26 18:09:11

漂白術(二錢) 白云苓(二錢) 結豬苓(二錢) 宣澤瀉(二錢) 青化桂(一錢) 藿香梗(一錢) 宣木瓜(一錢) 西砂仁(一錢)生姜一片,大棗一枚,燈芯十莖引,水煎,熱服。

理中湯 治陰暑嘔吐,瀉利腹痛。

官揀參(三錢) 漂白術(三錢) 黑炮姜(一錢五分) 炙甘草(二錢)大棗三枚引,水煎。溫服。

白虎湯 治陽暑發熱,頭痛煩躁,大渴大汗,脈洪實,大便秘結,小便赤痛。

熟石膏(三錢) 凈知母(二錢) 炙甘草(一錢) 晚粳米(一兩)水一碗,先煎米熟,納后三味同煎,滾熱服。

生脈散 固中氣,清火熱,保肺金。

官揀參(一錢) 大杭冬(三錢) 北五味(七分)水煎極濃,溫服。

薷苓湯 治陽暑脈虛,兼吐瀉。

漂白術(二錢) 陳香薷(一錢五分) 白云苓(二錢) 結豬苓(二錢) 宣澤瀉(二錢) 青化桂(一錢)白扁豆(一錢五分) 川濃樸(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棗一枚,燈芯十莖引,水煎服。

四君子湯 方見三卷瘧疾門。

理中湯加芍藥 治傷暑腹痛泄瀉。

即本方加炒白芍藥一錢五分。

傷濕證治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是濕之為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飲食者,酒漿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臥濕,如小兒澡浴,糞穢,衣褓不干,皆是也。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之虛,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濕熱,一曰寒濕盡之矣。病而發熱者,謂之濕熱;病而多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治,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治,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一濕熱證∶其證發熱身痛,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脈見洪滑,方是熱證。宜利宜清,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壯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推蕩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濕證∶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其證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凡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停滯,嗜瓜果,喜生冷、燒炙甘肥,以致濕熱壅溢而為病者,此內因也;復有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郁于肌腠則發黃,此濕由外生。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中濕發黃者,茵陳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湯燥里而黃自退。

傷濕證治

入方

柴苓湯 治中濕惡熱如瘧。

官揀參(一錢) 北柴胡(一錢五分) 枯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漂白術(一錢) 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 上青桂(五分) 白云苓(一錢) 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茵陳飲 治中濕發黃作熱,大小便澀。

茵陳蒿(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赤茯苓(一錢) 甜葶藶(一錢) 小枳實(五分) 生甘草(五分)燈芯十莖,水煎,食前服。

沆瀣丹 方見胎疾門。

胃苓湯 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脾胃。

漂蒼術(二錢) 炒濃樸(一錢) 廣陳皮(一錢炒) 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 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 炙甘草(五分) 上青桂(五分)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五皮散 此方合胃苓湯,專治浮腫,神效。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加皮(以上各二錢)燈芯十莖,大棗三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理中湯 方見傷暑門。

八味地黃湯 方見保產門。

茵陳五苓散 治中濕發黃。

茵陳蒿(二錢) 漂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結豬苓(一錢) 宣澤瀉(一錢) 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 方見非搐門。

霍亂證治

經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又曰∶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夫霍亂之病,起于倉卒,其證揮霍擾亂,無有寧止,故名霍亂。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瀉,而煩躁悶亂者是也。蓋人有三焦∶上焦受納水谷,主入而不主出;中焦腐化水谷,流行于五臟六腑;下焦分別水谷,主出而不主納。故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上吐下瀉。凡霍亂得吐瀉,則邪氣上下得出,斯無苦也;陳 出盡,而吐瀉自止。乃有上不得吐,下不得瀉,為干霍亂,又名絞腸痧。其病因脾胃之邪無從而出,若加喘滿作搐者,十不救一。其有上吐下瀉者,當分寒熱而治之,亦宜止其乳食,恐其增痰也。故霍亂飲米湯必死,以其助胃邪故也,宜藿香正氣散。

有先瀉后吐者,乃脾胃虛寒,故先瀉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上有汗,六脈沉細,此為虛冷,宜溫之,六君子湯。不愈,則理中湯加藿香、木瓜各一錢。

有先吐后瀉者,乃脾胃有熱,故喘促唇紅,吐多面赤,渴飲水漿,脈洪而數。此為熱也,宜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

其干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最為危迫,速用鹽湯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積痰,然后用藥,或以針刺十指甲邊令血出,或刺膝灣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后用藿香正氣散。

霍亂證治

入方

藿香正氣散 治風邪傷胃,陰陽不和,上吐下瀉。

紫蘇葉(一錢) 大腹皮(一丸) 芽桔梗(一錢) 白云苓(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川濃樸(一錢)真廣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六君子湯 方見非搐門。

理中湯 方見乳子傷寒門。此加藿香、木瓜。

五苓散 方見二卷中暑門。加藿香。

鹽湯吐法 其法以溫水調食鹽略咸,一大碗,令兒服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間則吐,一吐即松。

霍亂證治

霍亂簡便方

凡霍亂吐瀉腹痛者,切忌熱湯及米湯,犯之必死,必待其吐瀉后一二時久,服藥過后,俟其胃氣稍回,渴止知饑,方可以稀粥與之。

凡霍亂嘔吐,不能受納藥食危甚者,速以新汲水和百沸湯各一盞和勻,名陰陽湯,飲數日即定。

凡痰瘧及宿食惡毒之物,阻塞中焦,而令腹脹欲作霍亂者,即與鹽湯,令其頓服,吐盡痰食即安。

霍亂吐瀉諸藥不效,綠豆、胡椒各二十一粒,研細,水煎服;如口渴甚者,將二物研細,以新汲井水調服則安。

一方以六一散一二錢,濃姜湯調服,夏月更妙。蓋六一散涼,姜湯熱,亦寒因熱用之意也。

干霍亂即絞腸痧,其證忽然心腹絞痛不可忍,上不得吐,下不得瀉,痰壅腹脹,手足厥冷,六脈沉細或伏,死在須臾,真惡候也。急用食鹽一兩,生姜五錢,搗散,同鹽炒黑色,水一大碗,煎數沸,溫服。良久,以指探喉中探吐之,或不吐即瀉。

絞腸痧亦有陰陽。陰痧腹痛手足冷,看其身上有紅點,以燈火于紅點上淬之;陽痧腹痛手足暖,以針刺其十指背近爪甲處一韭葉許,出血即安,仍先自兩臂捩下其惡血,令聚指頭,然后刺之。

凡發痧手足厥冷,腹痛,用溫水一碗,令病患伏臥凳上,以手蘸水,拍其兩膝灣,名委中穴,看其有紫黑點現,以針刺出惡血即愈(脾脈、肝脈、腎脈、三陰之脈皆從此委中穴過。)又法,以香油拍兩手曲池穴,即肘內灣處,以貯麻蘸油戛之,刮起紫疹,立刻即愈。(肺脈、心脈、心包絡脈皆從此曲池而過。

以上所為,亦疏散之意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原平市| 都江堰市| 思南县| 湾仔区| 清徐县| 额济纳旗| 茌平县| 岗巴县| 留坝县| 资阳市| 仁寿县| 垫江县| 拉萨市| 师宗县| 堆龙德庆县| 宁南县| 阆中市| 婺源县| 临高县| 清新县| 广昌县| 铁岭市| 嘉义市| 马公市| 临朐县| 集安市| 云和县| 辛集市| 洛扎县| 三河市| 洞头县| 睢宁县| 申扎县| 方正县| 青铜峡市| 巴塘县| 铁力市| 河池市| 德江县|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