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濕從內生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水停于膈,濕盛濡瀉者,六一、五苓之類主之;水滲皮膚,肢腫黃脹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今濕流關節,非上件所宜矣。經曰風勝濕,故用羌、防、 、獨、芎、蔓諸風藥以治之。以風藥而治濕,如卑濕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濕去矣。又曰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制之兵也。
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 白術(各二錢) 附子(一錢五分,炮) 桂枝(四錢,炒)風濕骨節疼煩,不欲去衣,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此方主之。
風濕相搏,故骨節疼煩;傷風則惡風,故不欲去衣。小便不利而大便燥者為熱,今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則濕可知矣。附子之熱,可以散寒濕;桂枝之辛,可以解風濕;甘草健脾,則濕不生;白術燥脾,則濕有制。是方也,以桂、附之辛熱而治濕,猶之潦了之地,得太陽曝之,不終朝而濕去,亦治濕之一道也。
二妙散
黃柏(乳潤一宿) 蒼術(泔浸七日)等分為末。空心酒服三錢。
濕熱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
濕性潤下,病則下體受之,故腰膝病。然濕未嘗痛,積久而熱,濕熱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去熱,又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一正一從,奇正之道也。
四苓散
白術(炒) 茯苓(去皮) 豬苓 澤瀉濕生于內,水瀉,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經曰∶濕勝則濡瀉。故濕生于內者,令人水瀉;濕并于大腸,故小便不利,白術燥而淡,燥則能健脾,淡則能利濕;茯苓甘而淡,甘則能補中,而淡亦滲濕矣。豬苓枯而淡,澤瀉咸而淡,枯者有滲利而無補益,咸者直能潤下而兼滲利。丹溪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
不換金正氣散
濃樸(姜湯炒) 陳皮(去白) 半夏(制) 藿香(去梗) 蒼術(制) 甘草(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此方主之。
山嵐瘴氣,谷氣也。《內經》曰∶谷氣通于脾,故令人不服水土而壞腹。是方也,蒼術、濃樸、陳皮、甘草,前之平胃散也,可以平濕土敦阜之氣而消嵐瘴。乃半夏之燥,所以醒脾;藿香之芬,所以開胃。方名曰正氣者,謂其能正不正之氣故爾!
敘曰∶瘟疫以六淫致疾,證狀各各不同,自非良醫,鮮有明者。吾嘗執贄遠邇而求學益,叩及瘟疫諸證,即擅名之士猶訥焉。今考方十二首,詳辨其證,庶幾乎活人之補也。
敗毒散加黃芩湯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黃芩 桔梗 枳殼 人參 茯苓 甘草壯熱,不惡風寒而渴者,瘟病也,此方主之。
冬時觸冒寒氣,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以其陽毒最深,名曰瘟疫。寒變為溫為熱,故病壯熱,不惡風寒而渴也。經曰∶治溫以清;又曰∶開之發之,適事為故。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皆輕清開發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壯熱;用黃芩、枳殼、桔梗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人參、茯苓、甘草者,實其中氣,使瘟毒不能深入也。培其正氣,敗其邪毒,故曰敗毒。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術 細辛 川芎 白芷 黃芩 甘草 生地黃觸冒四時不正之氣,而成時氣病,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謂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也。藥之為性,辛者得天地之金氣,于人則為義,故能匡正而黜邪。羌、防、蒼、細、芎、芷,皆辛物也,分經而主治∶邪在太陽者,治以羌活;邪在陽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陽者,治以黃芩;邪在太陰者,治以蒼術;邪在少陰者,治以細辛;邪在厥陰者,治以川芎;而防風者,又諸藥之卒徒也。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熱;而甘草者,又所以和諸藥而除氣中之熱也;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熱,春可以治溫,秋可以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也。用之以治四時瘟癘,誠為穩當,但于陰虛、氣弱之人,在所禁爾!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五錢,生用) 黃芩(炒) 黃連(炒) 黃柏(各五錢) 山梔(三十枚,炒黑)麻黃(去節) 淡豉(各二兩)瘟毒表里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干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寒毒藏于肌膚,至夏變為熱病;熱病未除,更遇溫熱,名曰瘟毒。熱病之最重者,寒能制熱,故用石膏;苦能下熱,故用芩、連、梔、柏;佐以麻黃、淡豉之發散者,以溫熱至深,表里俱實,降之則郁,揚之則越,郁則溫熱猶存,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勢,兵之分擊者也。
沃漬法
瘟熱內外皆實,喜飲水、入水者,取新汲井花水一大缸,使病患坐其水中,復以大杓盛水自頂沃之,水熱則病減矣。病患喜飲冷,亦聽其大啜,毋得阻也。行此法者,《易》義曰∶水
葳蕤湯
葳蕤(二錢半) 麻黃 白薇 青木香 羌活 杏仁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石膏 甘菊花(各一錢五分)風溫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面腫者,此方主之。
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溫熱未除,更遇于風,病為風溫,表有邪,故寒熱;里有邪,故口渴。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頭疼;風盛則氣壅,故面腫。風溫壅盛,甘能發之,故用葳蕤、甘草;辛能散之,故用羌活、麻黃;清能平之,故用川芎、甘菊;寒能勝之,故用石膏、白薇;佐以杏仁,取其利氣;而青木香者,清熱下氣之物也。
白虎加蒼術湯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蒼術 甘草(各二兩) 粳米(六合)共分四服。
濕溫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脈沉細者,此方主之。
溫毒藏于肌膚,更遇于濕,名曰濕溫。濕為陰邪,故憎寒;溫為陽邪,故壯熱;溫熱入里,故口渴;濕流百節,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故脈沉細。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湯也,所以解溫熱;加蒼術者,取其辛燥能治濕也,白虎考見傷寒門。
大青龍加黃芩湯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凈洗) 甘草(各二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黃芩(七錢)生姜(三兩) 石膏(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寒疫頭疼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氣,抑遏陽氣,不得泄越,有上件諸證者,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疼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營衛;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冬溫,無汗,發熱,口渴者,此方主之。
冬月應寒而反大溫,民受其溫癘之氣,名曰冬溫。非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皮毛未得受邪,故無汗;病由于溫,故發熱口渴。升麻、葛根,辛涼而發散者也,故足以解冬溫;芍藥味酸,能養陰而退熱;甘草味甘,能調營而益衛。
太無神術散
蒼術(制) 濃樸(制,各一兩) 陳皮(一兩) 石菖蒲 炙甘草 藿香(各一兩五錢)人受山嵐瘴氣,憎寒壯熱,一身盡痛者,此方主之。
山嵐瘴氣,謂山谷間障霧,濕土敦阜之氣也。濕氣蒸騰,由鼻而入,呼吸傳變。邪正分爭,陰勝則憎寒,陽勝則壯熱;流于百節,則一身盡痛。是方也,用蒼術之燥,以克制其障霧之邪;用濃樸之苦,以平其敦阜之氣;菖蒲、藿香,辛香物也,能匡正而辟邪;甘草、陳皮,調脾物也,能補中而泄氣。《內經》曰∶谷氣通于脾,故山谷之氣,感則壞人脾。太無此方,但用理脾之劑,而解瘴毒之妙自在其中,使非深得經旨,不能主此方也。其高識若此,誠
漏蘆湯
漏蘆 升麻 大黃 藍葉 黃芩 玄參等分 芒硝(甚者加至二錢)疫癘積熱,時生疙瘩結毒,俗稱流注,面腫咽塞者,此方主之。
經曰∶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毒癰;又曰∶熱勝則腫,故疫癘之余熱,解之未盡,逆留于分肉之間,則作上件諸證。藥之為性,辛能解散,苦能勝熱,漏蘆、升麻、藍葉,辛而且苦,故足以解結熱;咸能軟堅,苦能瀉實,大黃味苦,芒硝味咸,故足以軟堅而瀉實;玄參苦而潤,黃芩苦而枯,潤者去血中之熱,而枯者去氣中之熱爾,況與漏蘆、升麻走散之藥同用之,則又無所不至矣。
消毒丸
大黃(酒浸) 牡蠣(炙) 僵蠶(等分)疫毒內郁,時成疙瘩者,此方主之。
《內經》曰∶陷脈為 ,留連肉腠。謂陽毒乘脈之虛而陷入之,便壅結而為 核,留連于肉腠之間,正此疫毒疙瘩之謂也。苦能下熱,故用大黃;咸能軟堅,故用僵蠶、牡蠣。
辟瘟法
凡覺天行時氣,恐其相染,須日飲雄黃酒一卮,仍以雄黃豆許用綿裹之,塞鼻一竅,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
雄黃氣悍,能辟惡邪;大蒜、阿魏,氣之至臭者,臭勝則諸穢皆不足以加之矣。但蒜大熱,阿魏透腦,虛人難用,不若雄黃便于事爾。
敘曰∶大頭瘟,前古未之論也,東垣始論之。
今上壬午,北方病此者甚眾,死者不啻數萬人。昆居南土,未嘗見其證。鄉人自北來者,皆言患者頭大如斗,躋頭而還自若也。今考三方,觀其大略。
二黃湯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各一兩)天行大頭疫病,此方主之。
頭大者,炎上作火之象也。故用芩,連之苦以瀉之,甘草之甘以緩之。
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人參(三錢) 陳皮(去七分便秘加大黃。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爾。乃主是方,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活者甚眾。時人皆曰天方,遂刻諸石,以傳永久。昆謂芩、連苦寒,用之以瀉心肺之火;而連翹、玄參、板藍根、鼠粘子、馬勃、僵蠶,皆清喉利膈之物也,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于右,柴胡升氣于左,清陽升于高巔,則濁邪不得復居其位。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而陳皮者,所以利其壅滯之氣也。又曰∶大便秘者加大黃,從其實而瀉之,則灶底抽薪之法爾。
五香麻黃湯
麝香(五分) 薰陸香 雞舌香(各一錢) 青木香 沉香 麻黃(去節) 防風(去蘆) 獨活(去土) 白薇 葳蕤 枳實(麩炒) 秦艽(去蘆) 甘草(各二錢)凡傷寒熱病后,忽發浮腫,或著頭面,或著唇口頸項,或著胸背,或著四肢,或偏著兩足,不痛不赤者,此方主之。
腫而痛者為實邪,不痛者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不赤者為留氣。故知上件諸腫,乃是余邪未去,營衛之行,不相順接,逆于肉理,而為腫爾。是方也,用五香以開氣竅;而麻黃、防風、獨活、秦艽、葳蕤、白薇,皆辛散也,一以解其余邪,一以流其著氣;乃甘草之補,所以致新;枳實之悍,所以推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