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

  • 十住毗婆沙論
  • 鳩摩羅什
  • 7708字
  • 2015-12-26 18:08:13

問曰。汝說金剛三昧。唯一切智人有。余人所無。若是三昧但一切智人有。余人無者。即無是三昧。何以故。無一切智人故。何以故。所知法無量無邊。而智慧有量有邊。以此有量有邊智慧。不應知無量事。如今現閻浮提水陸眾生過諸算數。是眾生三品。若男若女非男非女在胎孩童少壯衰老苦樂等法。過去未來現在諸心心數法。及諸善惡業。已集今集當集。已受報今受報未受報。萬物生滅及閻浮提中山河泉池草木叢林根莖枝葉花果。所可知者無有邊際。余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物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物一切世界所可知物亦如是。但世間數尚無量無邊難可得知。何況諸閻浮提諸世間中。眾生非眾生諸物分。以是因緣當知。所可知物無量無邊故。無一切智者。若謂智慧有大力于所知法中無障閡故遍知一切可知。法如虛空遍在一切法中。是故應有一切智人者。是事不然。智大力可爾。大智不能自知。如指端不自觸。是故無一切智。若謂更有智能知是智。是亦不然。何以故。有無窮過故。智若自知若以他知。二俱不然。若是智有無量力。以不自知故。不得言有無量力。是故無有能知一切法智。無知一切法智故。則無一切智者。何以故。一切智者。以智知一切法故。復次所知法無量無邊。若和合百千萬億智人尚不能盡知。何況一人。是故無有一人能知一切法。無有一切智。若謂不以遍知一切山河眾生非眾生故名一切智人。但以盡知一切經書故名一切智人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佛法中不說韋陀等經書義。若佛是一切智人者。應用韋陀等經書而實不用是故。佛非一切智人。又四韋陀羅經有量有限。今世尚無盡能知者。況有盡知一切經書。是故無有一切智人。復次有經書能增長貪欲。歌舞音樂等。若一切智人知是事者即有貪欲。是經書者是貪欲因緣。若有因必有果。若一切智人不知此事則不名一切智人。復次有諸經書能助嗔恚喜誑于人。所謂治世經書等。若知是事則有嗔恚。何以故。有因必有果故。若不知則不名一切智人。是故知無一切智人。復次佛不必盡知未來世事。譬如我今難一切智人。佛無經書豫記是人如是姓如是家在某處以如是事難一切智人。若謂佛盡知何以故不說是事。若說經者經中應有不說是事。是故知非一切智人。復次佛若盡知未來世事。應當豫知調達出家已破僧。若知者不應聽出家。復次佛不知木機激石。佛若豫知者則不應于中經行。復次佛不知旃遮婆羅門女以淫欲謗。若佛先知。應告諸比丘未來當有是事。復次有梵志嫉佛故于余處殺梵志女孫陀羅于祇洹塹中埋。佛不知是事。若知是者。應于諸梵志所救此女命。至調達所推石下。不說婆羅門女梵志女事。以不知故。當知佛不盡知未來世。是故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入婆羅門聚落乞食空缽而出。不能豫知魔時轉諸人心。乃至不得一食。佛若知者則不應入婆羅門聚落。是故知佛不盡知未來事。復次阿阇世王欲害佛故放守財醉象。佛不知故入王舍城乞食。若豫知者則不應入城。是故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不知惡涅達多請佛因緣。即受其請將諸比丘詣韋羅阇國。是婆羅門忘先請故。使佛食馬麥。若佛豫知則不應受請三月食馬麥。是故知佛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受須涅叉多羅為弟子故則不知未來事。是人惡心堅牢難化不信佛語。佛若知者云何受為弟子。受為弟子故則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若佛是一切智人則應防護未有犯罪者當為結戒。以先不知結戒因緣有作罪已方乃結戒則不知未來事。不知未來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法但以出家受戒歲數處在上座恭敬禮拜。不以耆年貴族諸家功德智慧多聞禪定果斷神通為大。若是一切智者。應以耆年貴族諸家功德智慧多聞禪定果斷神通為大供養恭敬。若如是者名為善制。歲數者受戒年數。如五歲道人禮六歲者。貴族者世間有四品眾生。婆羅門剎利韋舍首陀羅。首陀羅應恭敬韋舍剎利婆羅門。韋舍應恭敬剎利婆羅門。剎利應恭敬婆羅門。諸家者。工巧家商估家居士家長者家大臣家王家等。于諸家中。其小家應恭敬大家。如是于貧賤中出家者。應恭敬富貴中出家者。功德者毀戒人應恭敬禮拜持戒者。持戒者不應禮毀戒者。不行十二頭陀者。應禮行十二頭陀者。不具足行頭陀者。應禮具足行頭陀者。智慧者。無智慧人應禮敬有智慧者。多聞者。少聞人應禮多聞者。不多誦者應禮敬多誦者。果者。須陀洹應禮敬斯陀含。如是展轉應禮阿羅漢。一切凡夫應禮得果者。斷者。少斷結使及未斷者應禮多斷者。神通者。若未具神通者應禮具神通者。佛若如是次第善說供養恭敬法者。是為上說。而實不爾。是故知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尚不能知現在事。汝若謂我云何知佛不知現在事者。今當說之。有眾生結使薄者。無業障者。離八難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而佛不知。佛成道已初欲說法。生如是疑。我所得法甚深玄遠微妙寂滅難知難解。唯有智者可以內知。世間眾生貪著世事。此中除斷一切煩惱滅愛厭離第一難見。若我說法眾生不解。徒自疲苦。生如是疑。而實眾生有薄結使無業障者。有離八難者。堪行深法者。能成正法者。佛不能知如是眾生。是故當知不知現在事。又作是念。昔我苦行。五比丘供養執侍應先利益。今在何處。作是念已時有天告。今在波羅捺鹿野苑中。是故當知佛不知現在事。不知現在事故。則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得道已受請說法而作是念。我今說法誰應先聞。即復念言。郁頭藍弗。此人利智易可開悟。爾時此人先已命終。而佛訪求。時天告言。昨夜命終。佛又思惟回心欲度阿羅邏。天復白言。是人亡來七日。若佛是一切智者先應知此諸人命終。而實不知。不知過去事故則不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法應度可度者。不可則置。復次佛處處有疑語。如巴蓮弗城。是事當以三因緣壞。若水若火若內人與外人謀。若佛是一切智人者則不應有疑惑語。是故知非一切智人。復次佛問比丘。汝等聚會為說何事。如是等問。若一切智人者則不應問如是等事。以問他故非一切智人。復次佛自稱贊身毀訾他人。如經中說。佛告阿難。唯我一人第一無比無與等者。告諸比丘尼犍子等是弊惡人成就五邪法。諸尼犍子等無信無慚無愧寡聞懈怠少念薄智。又說梵志尼犍諸外道弟子等諸不可事。若自稱贊毀訾他人。世人尚愧。何況一切智人。有此事故非一切智人。復次佛經始終相違如經中說。諸比丘我新得道。又言我得往古諸佛所得道。世間有智尚離終始相違。何況出家一切智人而有相違。以終始相違故。當知非一切智人。是故汝說金剛三昧唯一切智人得。是事不然。無一切智人故。一切智三昧亦不成。答曰。汝莫說此。佛實是一切智人。何以故。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說法。唯佛如實遍知是法。如汝先難所知法無量無邊故無一切智人者。我今當答。若所知法無量無邊。智亦無量無邊。以無量無邊智知無量無邊法無咎。若謂是知亦應以智知是則無窮者。今當答。法應以智知。智如世間人言。我是智者我是無智者。我是粗智者。我是細智者。以是因緣以智知智故。則無無窮過。如以現在智知過去智則盡知一切法無有遺余。復次如人數他通身為十知亦如是。自知亦知他則無有咎。如燈自照亦照他。如汝所說和合百千萬億智人尚不能盡知一切法。何況一人知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智慧人能知眾事。雖復眾多無有智慧不能有所知。如百千盲人不任作導。一人有眼任為導師。是故汝以一人為難。雖復多智于佛則無智。是事不然。汝謂佛不說韋陀等外經故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韋陀中無善寂滅法。但有種種諸戲論事。諸佛所說皆為善寂滅故。佛雖知韋陀等經。不能令人得善寂滅。是故不說。問曰。韋陀中亦有善寂滅解脫說。世間先皆幽闇都無所有。初有大人出現如日。若有見者得度死難。更有余導。又說。人身小則神小。人大則神大。身為神宅常處其中。若以智慧開解神縛則得解脫。是故當知韋陀中有寂滅解脫。答曰。無是事也。何以故。韋陀經中有四顛倒。世間無常而別有常世間。如說一作天祠墮落再亦墮落三作則不墮。是為無常中常顛倒。世間苦而說有常樂處。是為苦中樂顛倒。又說我神轉為子愿使壽百歲。子是他身云何為我。是為無我中我顛倒。說身清凈第一無比。金銀珍寶無及身者。是名無凈中凈顛倒。顛倒則無實。無實云何有寂滅。是故韋陀中無善寂滅法。問曰。韋陀中說。能知韋陀者清凈安隱。云何言無善寂滅法。答曰。知韋陀者雖說安隱非畢竟解脫。于異身中生解脫想。是說因長壽天。說為解脫。是故韋陀中實無解脫。復次韋陀中。略說有三義。一者咒愿。二者稱贊。三者法則。咒愿名為令我得妻子牛馬金銀珍寶。稱贊名為汝火神頭黑頸赤體黃常在眾生五大中。法則名為是事應作是不應作。如從昴星初受火法而實咒愿稱贊法。則無有寂滅解脫。何以故。貪著世樂然蘇咒愿無真智慧。不斷煩惱何有解脫。問曰。韋陀法自古有之第一可信。汝言無善寂滅故不可信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近乃出世。韋陀自古久遠常在世間。是故古法可信近法不可信。汝言韋陀中無善寂滅法。是事不然。答曰。時不可信。無明先出正智后出。邪見先出正見后出。不可以無明邪見先出故可信。正智正見后出不可信。如先有污泥后有蓮花。先有病后有藥。如是不可以在先出者為貴。是故韋陀先出。佛法后出。謂不可信者。是事不然。復次過去錠光等諸佛皆先出世。其法則古出。韋陀是后出。若汝以先久為貴者。此諸佛及法則應是貴。問曰。韋陀不能作善寂滅。是故佛法中不說。若佛知不能作寂滅。何用知為。若不知則非一切智人。二俱有過。答曰。汝語非也。佛先知韋陀不能善寂滅故不說亦不修行。問曰。若佛知韋陀無有利益故而說不修習者何用知為。答曰。大智之人應悉分別是正道是邪道。欲令無量人眾度險惡道故行于正道。譬如導師善分別邪道正道。佛亦如是。既自得出生老死險道。亦復欲令眾生出故。善知八真圣道。亦知韋陀等邪險惡道。為離邪惡道故。行于正道故。但知而不說。猶如農夫為谷種植至秋收獲亦得草[麩-夫+戈]。佛亦如是。為無上道故勤行精進得菩提道。亦知韋陀等諸邪道。是故無咎。如汝先說無人能有具知四韋陀者。此難不然。世間人各有念力。有人一日能誦五偈。有誦百偈。有誦二百偈。若人一日不誦十偈則謂無能誦百偈出百偈者。此非實語。汝等不能盡知故。便言都無智者。若人見一人不能度河便言無能度者。是人不名正說。何以故。自有余大力者能度。此亦如是。設使余人不能盡知。一切智者知之何咎。復次脾娑仙人。皆讀韋陀亦應成一切智。若有盡讀韋陀。何以言無一切智。若汝言有經書能生貪欲嗔恚者。我今當答。若人欲長壽。應離死因緣。佛亦如是欲斷一切眾生貪欲嗔恚。應知貪欲嗔恚因緣。復次如汝說能知生貪欲嗔恚經書則有貪欲嗔恚者。無有是處也。佛雖知是不用不行故無過咎。如人知死因緣則不死。若行死因緣則死。是事亦爾。若汝說不知未來事故不名一切智者。我今當答。此則非難。我等亦知有難一切智者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凡夫無智有三相。不應思而思。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是故皆已總說。汝等未來世凡夫皆在其中無利益故。何用分別說其名字等。若謂佛知有難不豫答者亦不須此。今現四眾中亦有善斷疑難者。今亦有能破諸難問者。何用先答。如汝今日現見比丘之中能破婆羅門者。是故不須先答。又先時亦有答。散在眾經。人不能具知佛法故。不知處所。若言受調達出家事。我今當答。謂受調達出家則非一切智人者。是語不然。調達出家非佛所度。問曰。若余人度者佛何以聽。答曰。善惡各有時。不必出家便惡。調達出家之后有持戒諸功德。是故出家無過。復次調達于十二年清凈持戒誦六萬法藏。此果報者當來不空必有利益。汝說調達機關激石者。我今當說。諸佛成就無殺法故。一切世間無能奪命者。問曰。若成就不殺法者。何故迸石而來。答曰。佛于先世種壞身業定報應受。示眾生業報不可舍故現受。是故自來。汝言旃遮女佛不先說者。我今當答。以旃遮女故譏佛者。不能壞一切智人因緣。若佛先說旃遮女當來謗我者。旃遮女則不來。復次佛先世謗人罪業因緣。今必應受。汝說佛何以不遮孫陀利入祇洹事。我今當答。此事不能壞一切智人因緣。佛無有力令一切眾生盡作樂人。又諸佛離一切諍訟不自高身不著持戒。是故不遮。復次佛先世業熟故。必應受七日謗。又眾生見佛聞謗不憂。雪明不喜故。發無上道心。作是愿言。我等亦當得如是清凈心。是故無咎。汝先說佛入婆羅門聚落空缽而出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以飲食先觀人心入聚落已魔轉其意。問曰。是事佛應先知。我入聚落魔當轉人心。答曰。佛亦先知此事。為大利益眾生。諸佛非但以受人食故。以為利益度脫眾生。有以清凈心迎逆敬禮和顏瞻視。此皆大利何必飲食。以種種門利益眾生。非空入聚落。汝說佛逆趣醉象者。今當答。佛雖知此事。以因緣故往以此醉象必應得度。又能障其害佛罪業。復次此象身如黑山。眾人見此低頭禮佛皆起恭敬。以是因緣故佛故往趣。復次佛趣此象無有過失。若有惡事可作此難。汝難至隨蘭若者。為受先世業果報故。汝說畜須洹叉多羅為弟子者。今當說。佛身口意命不須守護。無所畏故聽為弟子。復次是人常近佛故得見種種大神力。見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諸王來供養佛請問種種甚深要法心得清凈。心清凈故得利益因緣。是故雖惡聽為弟子。問曰。此人于佛多生惡心。是故不應聽為弟子。答曰。若不聽為弟子亦有惡心。是故聽為弟子無咎。汝說先未作罪時何以不制戒。今當答。佛先結戒。說八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說是至涅槃道故。已說一切諸戒。復次佛說三學。善學戒善學心善學慧。當知已說一切諸戒。復次佛告諸比丘。一切惡決定不應作。是不名先結戒耶。復次佛說十善道。離殺盜淫兩舌惡罵妄言綺語貪嫉嗔恚邪見。不名先結戒耶。佛先十二年中說一偈為布薩法。所謂一切惡莫作。一切善當行。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是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佛說諸小惡因緣皆應當離。如說

離身諸惡行  亦離口諸惡

離意諸惡行  余惡悉遠離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佛先已說諸守護法。如說

護身為善哉  能護口亦善

護意為善哉  護一切亦善

比丘護一切  得遠離諸惡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佛先說善相。如說

手足勿妄犯  節言慎所行

當樂守定意  是名真比丘

如是說者當知先已結戒。復次說沙門法故。當知先已結戒。沙門有四法。一于嗔不報。二于罵默然。三杖捶能受。四害者忍之。復次佛說四念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是涅槃道住處故。當知先已結戒。若微小惡尚不聽。何況身口惡業。如是等因緣當知先已結戒。如王者立制。不應作惡。后有犯者隨事輕重作如是罪如是治之。佛亦如是。先總說戒。后有犯者說其罪相。如有作惡者教令懺悔。作如是罪應如是懺。不見擯滅擯不共住等。成如是事故。后乃結戒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之余

汝說耆年貴族家等應為上座。今當答。道法中耆年貴族家等于道無益。何以故。生佛法中名為貴族好家中生。從受大戒數其年數名為耆年。汝謂耆年應供養者。先出家受戒非是大耶。又從受戒以后無有諸姓等差別。諸比丘受大戒。名為生在佛家。是則失先大小家名皆為一家。汝說持戒者。出家在先持戒日久長夜護持。年歲多故應為上座。如結戒中說。汝說持戒之人不應禮破戒者。今當答。破戒人尚不應共住。何況禮拜供養。以其自言是比丘故。隨其大小而為作禮。如禮泥木天像。以念真天故。佛敕年少應禮上座。順佛教故則便得福。汝說以頭陀故應敬禮者。今當答。若頭陀人有五種故難得分別。一者愚癡無所知故貪受難法。二者鈍根悕望得利。三者惡意欺誑于人。四者狂亂。五者作念。頭陀法者。諸佛賢圣所共稱贊。以其隨順涅槃道故。是五種人。行頭陀法真偽難別。多聞者。多聞之人亦如頭陀難可分別。何以故。或以樂道故多聞。或以利養故多聞。如是等亦難分別。又佛法貴如說行。不貴多讀多誦。又如佛說行一法句能自利益名為多聞。智慧亦如是。若不能如所說行何用智慧為。是故不以智慧故說為上座。譬如世間現事弟雖多聞多智而兄不為作禮。是故不以智慧故先受供養禮拜如是。雖多聞智慧應禮先受戒者。若先供養多聞智慧者則為斗亂。余得沙門果斷結。得神通最難知。是人得果是不得果。是多斷結是少斷結。是得神通是不得神通。不可以此為上座。若同得道果斷結神通誰為上座。是故隨佛教行最為第一。汝說佛于說法生疑。今當答。佛于深法尚不有疑。何況應說不應說中而有疑乎。佛不言我都不說法。但云心樂閑靜不務興事。而后于說法中無咎。復次諸外道言。佛為大圣寂默無戲論。何用畜眾而教化為。設使教化亦不可盡。似如分別何用說法畜養弟子是貪著相。是故佛自思惟。我法甚深智慧方便無量無邊。而可度者少。是故自言不如默然。又防外道所譏呵故。令梵天王求請說法。即時梵天王等白佛言。眾生可愍。中有利根結使薄者易可化度。是故受諸梵王等請。如人得大寶藏應示余人。如是諸圣自得法利亦應利人。如汝所說佛不知阿蘭迦蘭等先已命終欲為說法者。今當答。佛不念其死與不死。但念此人結使微薄堪任化度。隨所念處則有智生。是故佛先自說。而后天告理故宜然。又佛先出家。就此二人曾經宿止。諸天人民儻能疑佛受其妙法余處得道。佛欲斷彼疑故。即時唱言彼人長衰如此。妙法如何不聞。推如是義。五比丘事亦復可知。但念其可度因緣。不念其住止所在。后念住處即便得知。是故不應破一切智人。汝言疑說巴連弗城壞者。今當答。是城破因緣不定。不定因緣而定說者是則為過。又我先說四十不共法中諸佛善知不定。答者則不受此難。汝說佛問諸比丘。汝等聚會為何所說。今當答。佛將欲說法門故。作如是問。或欲結戒故。命其自說如是種種說法故。問而無咎。世間亦有知而復問。如見人食問言食耶。如天寒時問言寒耶。佛亦如是知而復問隨俗無咎。汝言自贊毀他非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貪身不貪供養。不恚他人不增上慢。所以自說我于世間最第一者。有信眾生諸根猛利舍惡知識。以我為師是人長夜當得安隱。是故佛自贊身。復次有人求第一樂道。而有懈怠不能精進。是故佛言無上利中不應懈怠。我于世間第一導師善說正法。宜勤精進可得道果。如是等因緣自贊其身。非為自貴輕賤他人。呵惡人者欲令除滅惡法。非為憎恚眾生。有人求如法利。其心清凈質直。而與惡知識和合。欲令遠離此故而呵罵之。未得佛時尚以髓腦施人。何況成佛而當呵罵。汝說佛法初后相違。今當答。佛法中無有始終相違事。汝等不知佛法義故以為相違。是涅槃道者。從迦葉佛滅已來。無復人說。亦無人得。是故言我新得道。余處復說我得故道。是道錠光等諸佛所得。所謂八圣道能至涅槃。一道一因緣故名為故道。是故當知佛成一切智。問曰。所言一切智者。云何名為一切智。為知一切故名為一切智耶。答曰。一切智者知可知。可知者五法藏。過去未來現在出三世不可說所用。知此五藏者名為知。是故知及所知名為一切。問曰。知可知名一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法但是一。可知知亦是可知故。如世間言是人知利是人知鈍。答曰。若一切是一者則寒熱相違皆應是一。明闇苦樂諸相違事亦應是一。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問曰。汝所執亦同此過。若可知是一者。苦樂等亦應是一而實不一。答曰。我不言一切可知是一。汝所執一切皆是一。是故不與汝同過。復次汝說同有過故。汝自執中有過。若人自受所執中過即墮負處。汝知所執有過。不應復說他過。是故汝說同有過者。是事不然。復次若謂知可知二法為一者。應用可知法知瓶衣等物而實用知知一切物。若謂瓶衣等于知無異者。今瓶衣等不能知物。即應有異而實用知知一切物。如是處處有過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復次知所知是二名為一切知。是一切法故。名如來名一切智者。是一切智人因金剛三昧。是故金剛三昧成。汝先言金剛三昧不成一切智不成者。是事不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平乡县| 呼和浩特市| 始兴县| 土默特左旗| 临武县| 石家庄市| 信丰县| 砚山县| 怀来县| 耒阳市| 格尔木市| 永康市| 孝感市| 都匀市| 云南省| 师宗县| 禄丰县| 鹤岗市| 淄博市| 樟树市| 滨海县| 福建省| 高平市| 香河县| 大方县| 荔浦县| 浦东新区| 唐山市| 天水市| 呼图壁县| 华容县| 隆尧县| 中西区| 阿克陶县| 新竹县| 逊克县| 唐山市| 广丰县| 车致| 临海市|